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美国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国际关系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三年。1、在课程学分修满之后,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本学科中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课题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提供学术论文的开题报告,经导师指导小组通过后可进入写作阶段。2、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2、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国际关系专业人才。要求学生不仅有具有扎实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广泛的国际视野,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分析和研究国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策研究专长,实际对外交往工作能力,毕业后就业方向包括:企事业单位涉外部门的政策研究与实际操作;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及党政机关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国际关系理论

2、全球化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

3、国际组织与国际法

4、中国对外关系

5、大国外交(含美国、俄国、日本)

6、东亚地区研究

三、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三年。

2、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申请提前一年毕业。

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以提前离校,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可延长至四年。

4、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

(一)学位公共课(计10学分)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108课时 4学分

第一外国语 144课时 4学分

专业外语 36课时 2学分

(二)学位专业课(计12学分)

国际关系理论 54课时 3学分

国际关系史 54课时 3学分

国际组织与国际法 54课时 3学分

外交学 54课时 3学分

(三)选修课(计10学分,其中本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

国际安全专题 方向1限选 36课时 2学分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流派专题 方向1、5限选 36课时 2学分

当代全球问题专题 方向2限选 36课时 2学分

联合国专题 方向3限选 36课时 2学分

国际法专题 方向3限选 36课时 2学分

当代中国外交专题 方向4限选课 36课时 2学分

东亚国际关系专题 方向6限选课 36课时 2学分

美国政治与外交(美国外交方向限选课) 36课时 2学分

日本政治与外交(日本外交方向限选课) 36课时 2学分

欧洲政治与外交(欧洲外交方向限选课) 36课时 2学分

世界社会主义专题 36课时 2学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外国语 2学分

(四)读书报告(计2学分)

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生过程中,应提出读书要求,并组织读书报告会或研讨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在本专业或本学科的范围内至少作读书报告2次,计2学分。

(五)补修课(计4学分)

国际关系理论 36课时 2学分

国际关系史 36课时 2学分

五、其他教学环节

(一)科研论文(2学分)

应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分别提交一篇3000字以上的学年论文或高水平的调研报告,经导师评阅后计2学分。

(二)社会实践

属于应届生的必修环节,由导师和学院组织落实,共36课时,不计学分。

六、培养方式

实行硕士生导师负责制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1、指导小组由本专业全体硕士生导师组成,主要采用以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为主,论文为辅的方式,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读书活动和学术讨论美国大学国际关系硕士,了解学科前沿,熟悉学术规范,初步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2、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和培养计划中的全部内容。

七、考核方式

1、所有学位课必须考试美国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形式可采取笔试或口试。笔试必须有试卷,口试必须有记录。

2、所有学位课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所有选修课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否则不得计入学分。

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1、在课程学分修满之后,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本学科中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课题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提供学术论文的开题报告,经导师指导小组通过后可进入写作阶段。

2、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学位论文题目应限定在本专业范围之内,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内容的前沿性,要充分占有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倡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在论文形式上应完全符合国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规范。

九、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的答辩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答辩委员会由导师指导小组3-5名成员参加,按照有关程序认真组织答辩工作。待答辩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将建议学位委员会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

十、主要参考文献

(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参考文献,由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进行补充。)

中国学者学术著作:

1、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7、王逸舟:《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8、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12、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阎学通:《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阎学通:《美国霸权有中国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与影响》,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化:时代的标识-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全球化》,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21、卢明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23、宫少朋等:《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24、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26、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李铁城:《联合国五十年》,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

28、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世知出版社02版

29、外国学者学术著作

30、[美]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

31、[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2、[美]汉斯·J·摩根索:《国际间的政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3、[美]莫顿·A·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公安大学出版社89年版

34、[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政治与变革》,人大出版社1994年版

35、[波兰]尤·库库尔卡:《国际关系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6、[日]浦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8、[美]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39、[德]乌·贝克和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40、[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

4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4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学术期刊:

1、《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欧洲》、《国际问题研究》、

2、《国际经济评论》、《战略与管理》、《当代世界》、《美国研究》、《日本研究》

3、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中国外交》

相关学术网站:

1、国内主要学术机构官方网站

北京大学

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美国大学国际关系硕士

2、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3、北京大学澳洲研究中心

4、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

5、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

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中国人民大学欧洲中心

南开大学

1、南开大学法政学院

2、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3、南开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4、南开大学中国国关在线——

5、南开大学中国APEC研究院——

复旦大学

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

2、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外交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3、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4、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5、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6、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7、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8、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9、中国政治学网——

10、中国欧洲协会

2、国外主要学术协会和学术机构网站

1、美国政治科学协会

2、国际研究协会

3、国际政治科学协会

4、美国国际事务专业学院协会

5、英国国际研究协会

6、英国政治研究协会

7、加拿大政治科学协会

8、欧洲政治研究国际协会

9、国际美国研究协会

10、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

11、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12、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

13、普林斯顿政治学系

14、哥伦比亚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15、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

16、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

17、加州伯克利分校国际问题研究所

18、加州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

19、杜克大学政治学系

20、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

21、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

22、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

2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4、乔治·梅森大学冲突研究与解决研究中心

25、纽约州立大学布罗代尔研究中心

26、牛津大学政治学学系

27、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系

28、英国华威大学全球化与区域化研究中心

29、兰德公司

30、布鲁克林研究所<

31、胡佛研究所

32、亚洲学会

33、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

34、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

35、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波恩)

3、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相关网站

1、中国外交部

2、中国台办

3、中国驻美使馆

4、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5、联合国

6、欧盟

7、东盟

8、北约

9、八国集团

10、不结盟运动组织

11、世界贸易组织

12、世界银行

13、国际原子能机构

14、美国白宫

15、美国国务院

16、美国国防部

17、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

18、美国陆军

19、美国驻华使馆

20、俄罗斯外交部

21、克里姆林宫

22、英国外交部

23、英国国防部

24、英国首相府

25、法国外交部

26、法国国防部

27、德国外交部

28、日本外务省

29、加拿大外交和国际贸易部

4、新闻机构

1、新华网国际新闻

2、人民网国际新闻

3、中国日报国际新闻

4、新加坡联合早报

5、纽约时报

6、华盛顿邮报

7、华尔街日报

8、洛衫矶时报

9、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10、华盛顿时报

11、亚洲时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01262.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8月 6日 下午2:01
下一篇 2023年 8月 6日 下午2:02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