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是学校为了适应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以及上海将航空航天作为支柱产业的需求,在同济大学原工程力学与技术系的基础上,发挥学校既有的理工科优势和人才集聚的综合实力,本着“空天强国,梦圆有我”的精神,于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
学院拥有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市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民航航空器结构智能辅助适航重点实验室、欧直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牵头建设“飞行器力学与控制”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有 “上海市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发商发-同济大学航空发动机适航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同济大学-中国商飞飞机内饰与创意设计中心”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教师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含青年人才计划)7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31人次。现有正高级职称教师34人。
学院拥有力学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2021年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中,力学学科获评“A+”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获评“A”级。现有工程力学和飞行器制造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力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力学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建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济大学力学学科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应时而生,朝气蓬勃;两个学科交叉融合,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相关,潜力无限。
工程力学专业
专业概览
工程力学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的设立可追溯到1958年,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力学专业之一。专业主要开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等七门核心课程,培养航空航天、土木、车辆、轨道交通等专业与力学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工程力学专业2010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21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力学专业2021年列入国家“强基计划”招生,每届学生20人左右,小班化培养,实行“2+1+X”本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习增强型数学、力学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第三年在导师引领下进入各前沿科学中心、重大科研平台学习,同时学习力学专业特色课程或交叉专业特色课程;工程力学专业“强基计划”本硕博一贯制衔接中,由国家单独下拨研究生推免指标,考核合格的学生将全部以推荐免试的方式攻读“X”年的博士学位,可以自主选择力学专业或交叉学科专业如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等,享受博士生待遇和配套奖学金支持。博士阶段的课程充分发挥所在学科优势,结合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迎合国家发展需求,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领军人才和行业精英。
工程力学专业“拔尖计划”自2022年开始招生,每届学生20人左右,小班化培养,实行“1+2+X”本研衔接的培养模式:即前第一年学习增强型基础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前沿模块、和认识实践课程;第二年开始在导师指导下依托重大工程和重大平台开展力学前沿基础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并在第二/三年中根据需要选修力学专业课程或特色课程;第三年或第四年完成6个月的国际学期课程学习;考核合格的学生,经双向选择,推荐进入力学专业继续攻读“X”年的博士学位。在“1+2”阶段,学年末开展综合评估,综合评估由学业成绩以及导师团队、班主任、辅导员评价构成,分流部分不适应拔尖计划培养的学生;在“X”阶段,根据研究生推免情况、开题情况、中期考核情况进行分流,在完成相应学位论文前提下,分为仅获得学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及博士学位三类情况。
专业特色
工程力学专业传统优势方向“结构工程”瞄准土木工程、车辆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行业对于“力学工程师”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本专业增设了工程数值仿真(虚拟设计与工程)方向,将力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力学专业特色的IT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与分析( Aided -CAE)。如今,CAE工程师已经成为现代先进设计与制造的符号,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力军。本专业培养的力学CAE工程师遍布汽车、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先进材料和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并已进入金融经济、债券期货、电子竞技、虚拟现实(VR)等诸多新兴行业。
工程力学专业在注重学科前沿探索的同时,强调与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一方面特别重视数理基础的训练法国学院博士,另一方面又紧紧围绕土木、车辆和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及新兴行业对高端力学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力学+”工程师。
就业方向
工程力学专业有60%以上的毕业生在本校或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除部分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教学机构工作外,去向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舰船等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各类专业建筑设计院、石油石化和国家电网等国企巨头,互联网行业、金融经济、债券期货、电子竞技以及国际工程技术公司等。
未来发展
力学是众多工科学科的重要支撑,具备良好力学素养的毕业生,不仅在传统的工程领域有后发优势显著的特点,在快速发展的新工科领域也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很好的发展机会。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自主设计”必将越来越受重视,力学设计、分析、验证、优化的能力是进行“自主设计”的核心要求,广大得到良好力学训练又有扎实工程修养的毕业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专业概览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成立于2004年,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年获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申报并核准欧洲直升机公司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中国商飞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现共与包括中国商飞、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直升机研究所、中航复材等在内的12家行业内著名公司签署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18年开启了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培养民机设计高端人才的“大飞机班”的招生。该专业下设飞行器制造工程、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飞行器结构设计和飞机总体设计四个方向,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和制造学科的基础课程,以及各方向的专业课程,培养从事与飞行器工程相关的设计、制造、研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
多年来秉持“航空强国法国学院博士,梦圆有我”的信念,坚定专业自信、学科自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将“以本为本”落到实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根据航空航天工程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坚持“宽基础、有特色、重实践、阔视野”的培养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先期在全国走出了一条航空航天“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形成了“飞行器设计制造一体化”和“(航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一体化”两个鲜明特色。人才培养成效突出,继2017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后,2018年以来又先后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首届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赛特等奖(全国特等奖获得者仅7人)、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SAMPE超轻复合材料桥梁/机翼学生竞赛十年最佳竞赛成绩奖(全国唯一获奖单位),“上纬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复合材料设计与制作大赛前三名和唯一的1个最佳工艺外观奖等等。2018年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办的“大飞机班”,开启了联合培养民机设计高端人才的工作。现另与行业内著名的12家企业签署实习协议,实质推进 “分散式、长周期实习”和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有包括“国家千人”在内的众多专家参与指导,企业兼职教师与教师企业挂职双向交流,教师直接参与企业课题并反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扎实而有效。
就业方向
飞行器制造工程本科专业有55%以上的毕业生留校或赴国内外其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学生最终主要在飞行器制造、设计、研发、咨询服务与管理等相关领域及民航、汽车、机械人、风能、新材料、IT、船舶、金融等领域就业。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航天八院、中航工业各研究所和主机厂、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各研究所、中船重工、兵工集团、上海大众等车企、各大航空公司、世界500强外资企业,以及财务金融企业、软件企业、自主创业等。
未来发展
把我国建设成航空航天强国是国家的既定战略,航空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皇冠,是我国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其技术综合性强、产品附加值高、产业规模大、辐射和扩散能力强,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中国商飞和中国航发商发先后落户上海,上海市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制造业集群;放眼全国,整个航空工业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预测,到2035年国内民用航空业产值可达10万亿人民币,将极大带动国民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未来20年商用飞机研制需几十万名高端人才,而目前能培养出的不足万人。同济作为上海最早进行航空航天本科人才培养的院校,现已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飞行器设计制造一体化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一体化,与传统航空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错位优势,相关人才属行业“奇缺”而亟需的,相信与祖国同行的学子们未来将前程似锦。
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一方面两个专业都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全英语课,还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校承担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际性赛事,建立了一些到境内外国际企业实习或到国外交流实践学习的基地,学生还有机会参与教师领衔的国际合作项目;当然在国际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同济大学校园内,引导大家参加各类有涉国际问题或文化的讲座、外国专家来校做的一些高水平学术报告等也起着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学院与法国著名工程师学校-法国巴黎高科、法国国立桥路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法国国立工程技术学校等开展了本、硕、博贯通的中法双文凭项目;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的学生培养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学院与大阪工业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每年夏天会轮流举办暑期PBL实作训练项目。学院本科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比例超过50%。
2018年开始,学院与上飞院合作,开展同济大学、上飞院与国外高校三方合作的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航空和力学两个专业的本科优秀毕业生,将有机会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带薪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攻读航空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返回上飞院参与大飞机设计工作。
同济大学与大阪工业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的PBL活动
2021年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一等奖
2019-2021年航空航天类毕设大赛获特等奖,力学类毕设交流获A类优秀论文
SAMPE竞赛十年成果突出
商用大飞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班
背景及培养目标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正式成立。中国商飞下设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上飞院”),主要承担大型客机(包括C919、CR929等)、ARJ21新支线飞机设计、研发、试验、关键技术攻关的任务。
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上飞院在大飞机研制中创新创业及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的水平,逐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服务国家战略,为民机型号研制培养创新型技术、管理人才,“大飞机班”旨在培养高级民用飞机工程人才,为怀有航空梦想的年轻人提供成长成才的舞台,以中国航空梦聚集天下英才,助力国家大飞机事业。
培养模式和特色
同济大学“大飞机班”是中国商飞上飞院目前在国内高校第一家也是唯一一个以本科生为主的特色实验班,同时也是首个支持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上飞院工作学习的创新培养模式。
“大飞机班”从全校有志于从事航空事业的理工科新生中选拔35名学生4年一贯制完成“大飞机班”培养计划,毕业获得飞行器制造工程或工程力学本科学位。
“大飞机班”的培养方案由同济大学与上飞院共同制定,并由上飞院为“大飞机班”学生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学生除了学习专门的主干课程外,还增加了科研实践环节:
依托上飞院建设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大飞机班”大二及以上年级本科生进入实践基地展开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从本科阶段直接介入大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将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
上飞院有权从“大飞机班”中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并开展相应的高端人才联合深造培养项目,通过配备企业导师、指定研究课题、设立实习岗位等途径,为企业定向联合培养硕士或直升博士,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
毕业生去向
“大飞机班”的毕业生去向以保研、读研为主,除了上飞院开展的高端人才联合深造培养项目,保研、读研学生所去的学校及研究所还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力学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
“大飞机班”的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力学基础,毕业去向还包括中国商飞、中航发商发、通用航空等国内航空龙头企业。
授课与教材
“大飞机班”依托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集中了学院优势资源,授课老师邀请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教授、“教育部英才计划”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教授、上海市“启明星”教授、上海市晨光计划教授担任主要课程主讲教师,助教配备从美国伯克利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回国的优秀青年教师。
在上飞院的支持下,型号总师、专业总师等工程技术人员,受聘作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参与授课、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商用大飞机的前沿知识与专业知识,从低年级起,培养参与科研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教材方面,同济大学与上飞院组织民机设计专家与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民机设计人员资质培训大纲要求,编写针对性强的讲义或教材。
科研能力培养
高年级实行科研导师制,参与教授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申请国家及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学习撰写学术论文,培养科学素养。毕业论文实行1年制,充分寄予学生展示潜在科研能力的机会与平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2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