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公开的数据来看,在高等教育阶段,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9所(含独立学院164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其中,招收博士生13.90万人2022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生110.35万人。
随着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大学毕业生由于还没有适应这种环境,纷纷开始卷考研和考公。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在逐年扩招,面对这种扩招趋势,很多高校都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目前大约有三百多万的在读硕士研究生,而具有硕士生招生资格的导师又有多少呢?面对这种形式,很多导师有苦说不出,以前这些导师一届可能带个两三个,现在很多导师都带七八个甚至更多。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上升,质量却有所下降,加之有些导师手上没有项目或者说项目很少、有的导师比较摆烂,导致有一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处于放养状态。很多时候确实也不能单怪学生或者导师,只是大环境如此罢了。
那为什么每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1:10呢?我想大概是出于以下的几种原因。
就业压力导致的读研
疫情之后有很多公司开始倒闭或者已经倒闭,一些没倒闭的公司也纷纷在裁员。然而,无论是大学、硕士、博士都在不断扩招,而就业岗位又跟不上这种扩招的速度。面临这种僧多粥少的就业环境,一些并非名校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开始选择读研来暂时缓解这种就业压力。虽然每年的就业数据很漂亮,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甚至你能听到某学校认定在咸鱼上注册账号都算自主就业、每周工作一小时也算就业等新闻。有些人可能并不能感同身受,而这种就业压力学生或者家长最能体会到。
大环境下跟风或者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而选择的读研
有部分大学毕业生看到身边的人都选择考研了或者父母亲戚都建议自己读研,所以就迷迷糊糊地选择读研了。这部分人对未来很是迷茫甚至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于是乎就选择读研来换取三年的缓冲期。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论文产出
就如上面所说,很多硕士研究生由于缺乏指导或者本身比较摆烂,导致研究生期间并没有什么成果产出。虽然有些人也做了一些项目,但是很多做的是导师的横向项目,没日没夜的干活也没有什么时间去搞论文。虽说生化环材方向,论文比较好发,但大部分方向你要想发权威期刊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学校的专硕一般不要求发论文,学硕一篇核心期刊就能毕业。加之现在985高校基本实行申请考核制,如果没有很好的论文产出,能申请上的希望就比较渺茫,这也导致很多人止步于硕士研究生。
觉得博士研究生宽进严出,比较难毕业
中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历来讲究的是“宽进严出”。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博士生毕业延期现象非常普遍,近年来可以按期正常毕业的人数不到40%,在一些理工类学校,博士延期率甚至更高。有一句玩笑话是这么说的:“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当然玩笑归玩笑,现在双盲审的大环境下,硕士研究生也不是那么好毕业了。很多高校也开始清退那些延期比较久的“老博士”了。在这种毕业压力之下,很多硕士研究生不得不权衡利弊,慎之又慎。
家里条件不允许,只能被迫就业
还有的人觉得自己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硕士期间已经耽误了几年的挣钱机会,如果选择读博,那么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了。其实对于理工科的硕士来说,除了国家助学金的几百块钱外,大部分导师还会给劳务费,当然如果你的老板比较抠搜的话,可能是有点不够。一般来说各种补助、劳务费、补贴以及各类奖学金足够研究生的日常开支了,博士研究生期间就更不必说了。但如果家里急需你挣钱补贴,那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只能被迫就业了。
觉得年龄比较大,身边人已经就业好几年,所以被迫硕士研究生毕业就直接就业
现在硕士尤其是博士延长学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了。目前,在147所“双一流”高校中已经有超过80%高校宣布实行博士四年制2022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而实行3-4年弹性学制高校也正在向博士4年制过渡。硕士加博士的学习期可能面临七年甚至更久,虽然博士期间你完全可以选择结婚,但是每个人的经济实力是否真的允许呢?博士毕业后年龄普遍比较大,身边人又已经就业好几年,且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这种压力在无形之中就让你丧失读博的欲望。
其实大部分人不读博的原因就是基于前面四点,那么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41861.html
评论列表(1条)
[…] 现在在职博士的报考越来越火热,很多在职人士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职业晋升,都想通过在职博士这一在职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增加自己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