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高医学专业的学术道德素质,对医学专业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医学生在校时期,他们的理论学习以临床医学实践和临床科学研究为基本内容,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这是树立他们的职业情感、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
医学专业道德教育是医学专业人才培育的一种有效手段。高校一般没有系统地开展正式的道德教育,造成了道德教育与训练的不足。伦理意识和基本道德教育应当从医学生在校时就进行,持续提高他们的学术道德和道德观念,并将道德观念贯彻到他们的医疗和研究工作中。
传统的培训模式通常是以课堂授课集中培训或者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每次上课之前,同学们都要先做好学习准备,然后老师再讲授。在课后进行相应的评估医学在职研究生有规培,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质量管理。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医学在职研究生有规培,网络教育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授课,即时交互式研讨,突破了训练时空的局限,使得训练更加方便快捷。
通过线上培训的方式,能够避免由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或者讲座培训而造成的人员密集,从而引发交叉感染的危险。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道德教育的培养需求,同时尽可能降低学员人数,提高医学院校医学专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是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传统的线下课程授课或现场讲座的教育方式相比,这种在线教育方式不会受到教室场地、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制约,它能够让授课老师和同学们在自己的空闲时间中进行教育方面的学习,因此它将成为未来教育培训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目前,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并得到了普遍的使用,通过网络课程、视频培训、共享学习资料等形式,在医院的信息系统、会议软件、上课软件或者其他办公系统软件中,进行科研道德专项培训,能够对学生的闲暇时间进行高效的利用,使得培训更加方便、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项目以我国高校为对象,针对我国各大医院、各大高校的中医硕士生对在线科学道德教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需求进行研究。
2.调查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医学生科研伦理学相关培训调查问卷》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人口统计数据,二是学员的一般信息,三是学员的一般信息,三是学员的年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适合在职研究生),培养方式,学习风格。
研究伦理相关的训练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分别是:训练内容及训练形式,一共有5个条目,其中有1个条目,4个条目。每个项目都是多项选择题,并且还设置了一个填空区,要求医生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自己想要的在线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来询问同学们对科学道德训练的内容和形式的特定要求和意见。
在问卷星调查问卷中,说明了填写问卷的目标是为了对未来的有关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填写要求。之后,要让受访者根据调查问卷中的内容,逐一进行仔细的解答。
讨论
1.线上培训内容丰富
新媒介使得训练形式更为丰富,方法更为方便。在提高科研伦理素养的进程中,包括: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医学统计学等科研方法学的理论知识、医学伦理学发展的历史、国内外伦理相关的法规政策指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和指南、标准操作规程(SOP)、伦理审查具体要求等,这些都属于理论教学,更适用于线上的培训方式。
医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参加所在部门的临床医生及其指导教师进行的临床科研活动。临床科研组织有义务保障被试的权利。在临床试验中,必须遵循知情同意原则,风险控制原则,免费与补偿原则,隐私保护原则,法律赔偿原则,弱势群体特别保护原则。
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还承担着从事科研工作的任务。所以,从医学学生在学校时期就应该重视他们的学术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临床研究项目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道德的合规性,保障参与临床研究的考生的人身安全和权利,从而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
经过对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医学统计方法选择及结果分析、科研立项及申请流程、试验研究执行和研究方案发表等科研方法学课程,医患沟通交流课程,并对伦理审查流程、知情同意告知等医学伦理学和伦理审查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培训。
对临床研究实际开展过程中的具体执行细节、科研过程中相关情景的处理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科研伦理意识提升培训,最终实现让在校医学生在与临床的早期就建立起规范化、系统化的科研伦理思维,提高在校医学生的科研伦理素质。
2.线上学习形式灵活
在校医学生在临床培训期间,除了要完成学校的理论课程外,还要到医院的医院去做一些见习性的工作,所以,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很紧张的。但因轮转部门的差异,在具体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线训练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使训练过程中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理时期,通过使用线上培训的方式,能够减少人员流动,避免大规模的人员聚集,从而打破了空间的局限,实现了教育培训的目的。使用在线培训的方式,能够保证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有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并且能够让学生的上课时间更加灵活,能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学生可以用回放方式来观看已经上传的教学课程视频和有关的学习材料,来提升自己对新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掌握程度。与线下面授课程的教学模式相比,在线培训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可以多次、重复地进行自身观看和学习的需要,方便学生持续地巩固新的知识,最终实现对新知识的逐步熟悉并彻底掌握。
科学研究的道德素质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培养过程。以网络授课方式,让学员们与大家一起交流,并与大家交流各自对个案的理解与看法。
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又能充分认识到学术道德在临床工作中的重大意义,还能很好地解决由于师生之间,无法进行直接互动而造成的教学结果“打折扣”的难题。
线上培训模式的不足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软体。在进行在线上的培训时,网络的网速、网络的稳定性,网络资源的方便程度,师生对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终端设备的适配度,都是确保线上授课的重要因素。在实施在线训练的实践中,有大量的公共网络资源,移动办公平台,还有许多的远程教育软件。
目前, QQ,微信,钉钉三大应用在全国范围内最广泛的三大应用。利用该系统进行线上训练,借助该系统的强大的能力及普及的应用,为学员们的训练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进行在线训练的时候,比如,在设计的案例分享讨论环节中,对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终端(手机、电脑等)、网速及其稳定性都有对应的要求,以防止学生登陆的网络发生卡顿,或者因为网络的稳定性差等原因,造成的音频不稳定、音频视频不同步等问题。
所以,在网络同步时间内的网络传输速度和网络平台的稳定性,是确保在线培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因素。
第二项研究的结果是不可控制的。医学学生在经过新媒体形式的训练之后,对其所吸收的知识以及对技术的熟练程度,仍需进行严谨的质量控制评价,才能实现训练的本意和所期望的结果。网络训练中,学员的学习空间比较零散,不像传统的教室那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利用阶段性训练后的医学生问卷测评和临床带教教师的反馈评估等内部反馈和外部质控机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素质进行全面的认识,并以学生的特征为依据,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
如果是在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的情况下,就必须要研究出合适的方法和方法,来确保他们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让他们对教学中的教学道德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持续提高他们的教学道德素养。
第三是实践能力不足。提升医生的学术道德素质,对于医生们在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中,把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教学医院的见习/实习过程中,还有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医学生要快速地融入到临床科室的医护团队中,或者是在导师的科研小组中,进行临床或者科研的学习和实践。医学生在刚开始从事临床工作时,通过对基础研究道德的了解,逐步融入到一个医疗小组或者研究小组中去,能够与带教医生以及小组中的其它人员进行交流。
假如不能够对学术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流程要领有所了解,那么在刚开始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对临床的实际工作以及临床科研一窍不通,在工作中一步一步走错,经常会觉得自己会成为团队的累赘,慢慢地个体的自信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失去对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兴趣。
结语
科学研究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与普通高校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同,在培养医学生时,应着重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
唯有对医学学生这一临床科研的有生力量进行持续的科研道德教育,让他们对临床研究的试验方案的设计和撰写、科研方法学及医学统计学知识、受试者招募的注意事项、知情同意的告知和获取过程以及对科研资料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记录,这样,才能保证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道德的合规性。
在对医学生关于线上训练模式的反馈信息进行调研,并将其进行综合和分析,从而对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优化,为医学生提供更容易被医学生所接受和认同的科研伦理线上训练课程,从而逐渐提升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伦理意识、医患沟通等能力。最终实现强化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净化科研氛围,提升科研的道德水平和学术自觉的目的。
参考文献:
袁和静,王家红.中医学生职业信仰的内涵及培育路径.中国医学伦理学.周吉银,刘丹.伦理倾销对中国的危害与防范对策.中国医学伦理学.王晶,刘东国.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伦理审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4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