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主义在职博士,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的研讨室里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但答辩的主角没有出场,既没有答辩者羞涩的陈词,也没有评委严厉的提问。在这场特殊的答辩会上,评委专家看完论文,一致决定:这是一篇出色的博士论文,尽管本人没来,情况特殊,但仍然应当破格授予其博士学位。这位没到场参加答辩的“异类”,就是我们的主角——马克思。
马克思是在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的,为什么他会在耶拿大学答辩拿学位呢?这就和马克思大学时期的学业生活与思想发展密切相关。
1836年,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后,很快,他成为一名勤奋的“学霸”。每天除了看书,还去听博士和青年教师们辩论聊天,这些青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忠实信徒,并组成了一个学术团体,叫“青年黑格尔派”。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人和马克思关系最为亲近,他就是马克思大学时期的导师、柏林大学的神学讲师——布鲁诺·鲍威尔。鲍威尔鼓励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并建议马克思把博士论文寄给耶拿大学,因为此时的耶拿大学自由风气兴盛,而柏林大学却日趋保守,马克思的思想立场与耶拿大学的风格更为接近,获得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
正是在鲍威尔的建议下,马克思在1840年下半年开始动笔写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题目非常拗口马克思主义在职博士,叫作《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自然哲学。这三个关键词当中,前两个词是人名,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是古希腊哲学家。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讨论的是世界的起源和构成。无独有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的,物质有变化和运动是因为原子本身的运动,那么,原子运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两位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运动是沿着既定轨道进行的直线运动;而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运动是包含偶然性的偏斜运动,它会离开既定的轨道,从而实现它自己真正的意图——自由。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全面研究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异同关系,并明显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肯定原子的偏斜运动,因为对于原有的既定轨道来说,这就意味着“自由”,正是通过这篇博士论文,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得到了初步阐发。
马克思的自由内涵是什么呢,它属于积极与消极的哪一种呢?虽然在马克思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等文章中,他同样珍视出版自由等自由,同样抨击专制的普鲁士政府,他对自由的追求与同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是一致的。但总体而言,马克思主张的自我意识带来新的偏斜和运动不能算作“消极”的自由。
马克思强调的自由是个体按照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立法的自由,这是一种建设人类美好新社会的自由,这使得他的自由更接近于“积极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还包含理性的成分,马克思非常推崇17世纪荷兰犹太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在后来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援引斯宾诺莎的说法来强调自由与人们的认识相关,人们是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建设新社会的,它不是空想的、盲目的自由。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后来的社会政治学说就初现轮廓了:一方面,马克思要追求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便是共产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盲目运动,而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分析基础上的,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真理基础上的。马克思绝不敌视自由,他的学说从一开始就尊重自由,甚至可以说,自由成了他哲学学说的最初出发点。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从事革命的事业,目标就是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之所以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进行比较,这和他的哲学立场密切相关,这一立场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发展。马克思基本如愿,他在1841年3月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4月初把论文寄给耶拿大学,4月15日论文获得通过。
(《学习时报》5.2李育书)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