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2010年8月正式宣布成立。中心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长安街西沿线),下设医事管理处、预防医学处、政策法务处等14个机构。中心是国家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培训和教育的全国性领导机构和国家工作平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是国家级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也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所在地,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疾病而享誉国内外,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和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级医学研究与教育中心。
医院现有在职员工3500余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3人。医院设有36个病房,26间手术室,17间介入导管室,医院编制床位数1521张。2018年介入治疗49099例,外科手术14455例,是世界最大的心血管病诊疗中心,手术难度系数、成功率、死亡率等关键指标处于领先水平,代表国际心血管病诊治最高水准,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医院坚持“品质与创新”,连续多年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蝉联第一。2018年医院推出20项临床诊疗新技术,其中两项领跑国际。医院打造国际水准,近年来已有来自日本、印度、哈萨克斯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30余名学者来院进修。
医院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血管植入材料临床前研究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技术平台;搭建了医院—网络医院—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平台、心血管临床数据随访与分析信息化平台、心血管生物资源库共享平台、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中心、心血管植入材料研发平台等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平台及全新机制运营的中心实验室,以开放性平台服务国内外。
经过63年的发展,医院逐步形成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四大特色。新时代医院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国内引领、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心血管医学核心基地,努力实现由单纯性医疗中心向医学中心转变,努力实现把心血管病防控主战场由医院向社区转移。医院积极担负国家队责任心内科在职博士,响应国家区域医学/医疗中心的建设号召,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心内科在职博士,创新医疗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先进技术,带动区域内医学发展和整体医疗水平提升。目前医院承担云南、河南、深圳三家区域医学/医疗中心建设责任,在国内医院中排名第一。
阜外医院坚持“用心守护健康”的核心理念,遵循“敬业、仁爱、求实、攀登”的精神,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培养合格优秀的心血管人才,为实现创建国际一流的心血管研究中心而努力奋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47484.html
评论列表(1条)
[…]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历史悠久,是我国心血管病学科发展的摇篮。192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使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了中国第一例心电图心内科在职博士,1931年北京协和医院董承琅医师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心脏病科,包括心脏病专科门诊和心脏临床生理实验室。抗日战争后,1948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心脏病专业组重新组建,将老式弦线式心电图机升级改造为国内首台12导联心电图机,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极大推动了我国心脏病学的发展。1951年北京协和医院黄宛、方圻等医师在国内率先开展右心导管检查,诊断和评估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和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为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1979年成立大内科建制下的心脏病专业组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和起搏治疗、心脏超声诊断、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心血管临床药理等临床工作相继开展。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心脏病专业组改称心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