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选题
选题是MBA论文写作开始,只有确立了研究方向,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但由于MBA是一个与市场变化联系很紧密的专业,选题时很容易出现过旧、脱离当前市场情况等问题,而如果可以追求新颖的话题,又容易与自身知识水平脱节,致使论文内容不深刻。如何选题是一门学问,在自身能力下选择热点话题才是关键。具体该如何选题呢?
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优势法
每个MBA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选题,优势选题法可以概括出以下三种类型:
①从工作优势出发选题。上面讲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和短处。选择论文题目时中国读mba,一定要扬长避短。
②从占有资源优势出发选题。有些学生和某个公司有很好的关系,可以得到第一手资料,在论文的资料上占有优势。如果这个公司或企业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研究的价值,MBA学生就可以选这方面的课题。
③从知识积累优势出发选题。一个MBA学生可能不是干某方面工作的,但是他多年来一直积累着这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些同学不妨选这方面的课题做。因为他们平时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2、兴趣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得到最好的结果。因此MBA学生在选择论文题材时,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出的论文题目同样具有特色。
3、导师法
如果前面介绍的方法都不适合你,你既没有自己的想法,又觉得自己的优势不突出,更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我建议你去找你的导师,让他帮你选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你既可以根据导师的优势选题,还可以跟着导师一起做研究课题。
提醒:初学者最好不要选太宽泛的题
比如“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这个题就有点泛了,第一个泛是“中国”,地域范围太大,第二个泛是“房地产市场”,这个题太大,涉及内容太多。如果选题太宽泛,而论文的篇幅又有限,就会造成文章内容泛泛而谈而无法专精深入地探讨。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数据收集的工作量大。
二、写作前的准备要素
论文的写作第一步不是马上就写,而要为写作做准备工作。在充分的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写作消耗的时间一般不应该很长。
多数长时间处于写作阶段而不得结束的情形,往往是由于文献检索阶段的工作不完善,写前没有做好准备。由于思路没有形成,或思路本身是否成立尚存在问题,写不下去,但又不愿意重头开始。这是最尴尬的情形。抓住时机,当机立断,重新开始,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在论证阶段拖时间。
常写理论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确定了自己论证的写作框架,真写起来,即使感到哪里说不顺,“扭”角度或改框架是困难的,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刚刚确定的框架的限制,思路被框住了。而且,往往动一个环节,就需要全局调整。
因此必须考虑以下三点
第一,自己选择的主攻方向是否得当,材料是否丰富、论点是否站得住脚等等。这几天,在“是”和“否”之间,与周围的老师、同学谈谈,再看看材料,对这个主攻方向重新审视一番。
第二,自己选定的主攻方向的价值(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再掂量一下,到底能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这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文章在行文、表述方面的问题,一般被看得较轻,而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答辩时被看得最重。对此,真地要动笔了,一定要自己心中有数,不能等着最后答辩时评委们的结论,首先自己要对自己的论证有个客观估价。
第三,对自己的选题,在广义上做一些思考。一个问题与其他领域的联系考虑得越多,论证就能越深入,给人以较多的新意。这对于设计论文的框架,是一种必要的前提思考。
三、研究要素的确定
动手写作前还要确定研究的要素中国读mba,即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基本框架、论证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分布等等。
一篇硕士论文,只论证一个,最多二至三个抽象或具体的话题,二三万字的规模一般够用了。这样规模的论文,已经需要有核心概念,以及相辅的少量其他概念,可以形成一个小系统,但是这些概念是否科学、是否有明确的含义,对于论证的完成影响很大。有些论文在答辩中遭遇诘问,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内涵不清、不同的概念内涵重叠、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衔接不当等等,于是造成论文多处出现逻辑矛盾。
不少论文常常越写越长,就是由于事先没有在变量、复杂程度上想好,到时候收不住了。然而,由于多数作者初次写这么长的论文,虽然超过了规定字数,水平并未因为长而提高,得到好评的论文多数不是那些超长论文。长短,并不是显示论文水平的必要标志。
文献综述资料来源
常见的中文数据库:
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
2、万方资源 (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成果等)
3、读秀学术搜索
4、超星数字图书馆
5、万方学术期刊
6、万方学位论文
7、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9、龙源期刊网
10、人民日报
常见外文数据库:
1、
2、Web of
3、EBSCO 总平台
4、
5、STOR
6、 Books
7、
8、ERIC
9、 学位论文全文库
10、
11、 of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
12、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5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