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怎么去国外读博士,如何申请海外名校博士:科研实力+

我们有幸请到一位优秀的日本在读博士来分享他的经历以及申请学位的秘诀,他叫任晓辉,本科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湘潭大学,目前博士就读于日本名校。海外名校申请期由于大多数人出国读完博士或者博后还是会选择回国,所以导师虽然很重要,但是毕业之后拿不到一个一流大学的文凭还是有点不值当的。与导师接洽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日本高校博士研究生的申请流程。

化学加网VIP企业特别推广

导读

众所周知,申请读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具有发表出色的文章的实力,还需要有着刻苦专研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很多学生在选择读博的时候往往满腔热情,但坚持到最后并且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尤其是申请海外名校博士,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有幸请到一位优秀的日本在读博士来分享他的经历以及申请学位的秘诀,他叫任晓辉,本科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湘潭大学,目前博士就读于日本名校。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给那些有读博想法或是准备申请读博的人提供一些方向及思路。

第一部分

科研念头萌芽期

——“ 下雨天,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怎么去国外读博士

玩泥巴的小男孩终于长大了,并与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我想各位同学都按成绩被有序的安排在了不及格、及格、良和优这四个阶队中,当时的我们想要升阶并不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打小起,鄙人就和班上top级阶队无缘,一直在良与优良的大部队中惬意的徘徊着。老实说来,自己的科研之路也并非康庄大道,但要提到曾经有那么一个契机让我萌生了科研的念头,以致于到现在自己都不曾后悔做这个决定,我想还是要从小时候圣诞节获得的那台自己叨念很久的天文望远镜说起。

小的时候,家里的书架琳琅满目,上面放满了父亲读过的书物。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我最早开始接触并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籍是倪匡先生所著的《卫斯理系列》。他的每本书都用厚厚的牛皮纸给包上了,封面上并没有写着书名,只有翻开之后才能到“卫斯理”这三个字。其中有一本书提到的外星人其实就是时空旅行穿越回来的地球人,这种天马行空的说法对于我这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言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有些让我们策马努力奋斗一生的种子,其实早早地就被埋藏在心里。那时,我便渴望拥有一台神圣的天文望远镜,想亲眼看看宇宙是不是和倪匡先生所说的一样。未曾想到,在某一个圣诞节平安夜的当晚,我惊喜的收到了“圣诞老爷爷”的礼物—一台崭新的天文望远镜。

尽管学习成绩不怎么突出,但生活中的我却喜欢去探索一些未知的事情,相比于繁重的学业,我倒是更喜欢在夜晚拿着天文望远镜看星星。每次放学回家,我便会拿起手中的《国家地理》、《飞碟探索》等杂志津津有味的翻阅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做了同样的了不起的科考工作。幸运的是,父母对我的教学方式严中有宽,并不会很在意我每次考试的分数,而更关注我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父亲每天下班以后都会亲自上阵给我指导学习,耐心的把我不会做的题目自己做一遍以后再教会我。母亲则扮演着“后勤”的角色,为了能让我有个健康的体魄,她学会了各种滋补之道,在战线后方鼓励着我的前行。记忆中我从不曾听到母亲抱怨过什么,相比于为了家庭所付出汗水的父亲,其实我更担心辜负了为家庭日夜操劳的母亲。

然而对科学的赤诚之心并不能让我最终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偏科以及背完就忘的习惯让我每次拿到考试分数后都不敢面对自己和父母。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大家学习能力上的高低并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便也相差无几。然而到了高中,日益繁重的学业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着一个难以跨越的大坎:高考。白驹过隙神仙打架的高中三年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与其他同学能力之间的差距。由于语言天赋的不足,我的英语和语文成绩经常游走在及格线附近,全靠着数学和物理来撑场面。当时,看着糟糕的模考成绩,还有望尘莫及的一本线分数,我的心中不禁打起了退堂鼓。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放逐自己,任凭着日渐下滑的成绩刺痛自己的内心直到麻木。

“下雨天,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这是高三班主任对我语重心长的教导,一直回响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在班主任不懈的鼓舞和家人坚定的支持下,我仿佛浑身又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对未来、对梦想的期望。因此,在高三最后的一年里,我每天都是挑灯夜战,逼着自己从基础最薄弱的课程入手,一点一点的啃,从一个无望的差生一下上升到优等生。虽然最后我的高考成绩和985、211学校无缘,但我第一次意识到,读书学习都是为了自己,就算开始一无所有,落后于人,不狠狠的去拼一把又有什么理由放弃,仿佛自己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第二部分

科研实力奠基期

——“弯道超车容易翻车,所以我们要另辟蹊径”

怎么去国外读博士

1. 本科基本功

老师们总说到了大学就轻松了,事实上并非如此。没有父母的督促,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学习。大学只是人生的开始,所以真正进入大学的时候,切记千万不要有这种“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天真想法。

由于本科专业选择的是物理学,而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自然是通向物理新世界前的两座大山。不管是是物理学还是其他理工科的同学,都会对这两门课程有着深刻的印象,因为其复杂而抽象的方程式和结论在一开始着实令人望而却步。即使是物理专业的同学也是从一开始便向这两座大山屈服了,理由各种各样:学不会算了,考试前突击一下,及格就行;老师讲的完全听不懂,不学了;这么难,大家应该都学不会吧;他听不懂,我也是,看来这门课真的很难……诸如此类的想法无疑是自欺欺人,就像在山脚下徘徊而跺步不前,梦想着已然登上山顶。殊不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在面对高山的时候,唯有“愚公移山”之法,扎扎实实的看书做题,对每个方程式、每个结论详细推导,做好复习和预习的工作才能真正克服困难。在学习新知识的道路上,通常来说迈出第一步是最难的,因为你有无数个不去努力的理由。但我希望大家也要知道的是,知识永远不会辜负努力探索他的人,勇敢的迈开第一步,然后稳扎稳打,最后一定会收获颇多。

我本科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是耐火钢材料,主要是通过热模拟试验测定耐火钢在不同焊接热循环下的相变情况及强度,为后续寻找合适的焊材和焊接方式做基础。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大二的我有幸随着老师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工作,对学长学姐的称呼也变成了师兄和师姐。作为实验室新人的我,刚开始只能帮着师兄师姐干点体力活,然后跟屁虫般缠着他们给我讲解高深莫测的实验原理以及专业知识。期间,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晶相图,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材料进行打磨和抛光,而单单这一过程通常就要花一个月的时间。相比于靠卖体力为主的实验,数据分析和文章的撰写才是比较难的阶段。做完实验后,我们小组利用课后的时间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定后续可行的测试方案。尽管实验结果大多数不尽人意,但在对结果反复分析比较之后,我们最终得到了一个“看似靠谱”的结论,并以此发表了第一篇核心论文。虽然这篇中文核心和高大上的sci期刊论文没法比,但在我心中却如瑰宝一般,因为这篇文章凝结了很多人近3年的课余时间以及失败后重整旗鼓的努力。

又回想起当初老师的话:“做实验如同搬山,随便请一个工人都能比你们干得好。但你们不一样,你们是经历过系统学习的大学生了,你们需要自己去思考,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初入实验室的我们如同呀呀学语的婴儿,面对着从未见过的实验仪器和测试设备,只能一边兴奋得手舞足蹈,一边不知所措。因此,在一开始我没少被导师批评,但这也愈发激励我去努力达到老师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不断学习各种专业软件,学习如何做PPT,学习如何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随后的两年里,不论风吹雨打,我和老师都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一起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解决碰到的难题。我相信扎实的理论知识能顺利的帮助我们分析得到的实验结果,并进一步认识和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本科时代的我误打误撞的走进实验大门,虽然艰辛,但是学习研究两不误的宝贵经历为后续硕士期间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2. 硕士走向科研

硕士研究生期间,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在了解我当前的处境和科研目标之后,倾囊传授学术之道。通过和导师的相互交流之后,我毅然选择了二维材料还有光电半导体材料这个具有无限前景的领域。凭借着本科期间积攒的科研经历,硕士阶段的我很快就进入研究状态。在第一年里,我每天保持读3篇以上的文献阅读量,到了研二的时候发现读过的文献早就破千。笨鸟先飞,我只能用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雕刻时光。个人的感悟是,要想文献读的快,首先必须对自己研究领域中的各种专业词汇以及实验描述和分析方法了如指掌;其次,阅读文献的顺序也至关重要,初始阶段按照“前言-实验结果-实验方法-结论”这个顺序阅读文献,当你胸有成竹的时候,便可按照“前言-结论-实验结果-实验方法”这个顺序了。

经过一年的文献积累(期间也做了几个小工作练手)怎么去国外读博士,如何申请海外名校博士:科研实力+,我便开始学习设计实验方案。当时导师给我的建议是:“弯道超车容易翻车,所以我们要另辟蹊径”。因为我们并不是大牛课题组,在选择课题上,我们在前沿交叉课题上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并不占优势,所以只能另辟蹊径,尽量选择一些鲜为关注但又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打个比方,在“鸡生蛋,蛋生鸡”这个大的研究领域中,有着无数分支方向和相关课题等着人们去探索研究。如果不借助特殊手段,那么鸡蛋内部发生的事情对研究者来说就像一个“暗盒”,我们知道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但是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过程,我们只能依靠猜测。这个时候,最直接的研究方法就是找到那么一个工具,去看到蛋壳内部发生的过程,但这需要极好的科研平台和团队去支持。而我们,则更倾向于去研究环境与最终结果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排除掉肯定不相关联的因素,并给出一个我们认为合理的猜测与解释。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并没有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又或是像其他人一开始就有大作的苗头,我选择的是按照自己的步伐节奏,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到了毕业之前做出了2个成体系的工作,并以此发表了5篇高质量高影响(均分大于10)的论文。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文章的多少与好坏往往是他人评价一个人科研能力的明显标准。然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发文章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是我们学术素养的最好证明。一般能做出好结果的论文都能发表在不错的期刊上,也正是因为这些好的论文,让我在后续博士申请的套磁过程中十分顺利。

第三部分

海外名校申请期

——“导师>项目>学校>地域”

海外学校offer申请的日期在每年1月-3月之间,在递交之前需要与导师联系并达成口头上的一致。如果申请欧美或者澳洲的学校,对英语成绩要求格外严格且为硬性指标,其中雅思成绩要求总分达到7.0(小分6.5)部分学校要求总分达到6.5,或者托福100分以上。由于中国每年雅思和托福考试需要提前报名,且每年9-12月的考位都相对紧张,所以一旦有出国留学的打算一定尽早报名,也就是说,要在offer申请前拿到语言成绩,那么也就是说研二的下半学年就要开始筹备英语复习,研三上半学年(9月份左右)参加考试才行。

虽然说海外学校导师与招生部门是互不相干的,但每个老师每年都会有固定的生源。因为导师每年是知道自己今年能不能招生的,是否能拿到半奖或全奖,一些资历老的导师也掌握了信息,所以当你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时,请一定提前和心仪的导师联系,取得认可是关键的第一步。考虑到日本与国内相似的文化环境,还有从小对各类日式动漫的喜欢,我内心对日本的好感度高于美帝和澳洲等国家,所以对日本高校的申请意向比较高,在这也会给大家进行详细描述。

1. 学校的选择

在学校选择方面,日本拥有七所国际顶尖学府(一般被称为“旧帝大”),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2014年发布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中,共有13所大学是以进入世界排名前100位为目标的。在最新更新的各个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日本大学的世界排名如下:

怎么去国外读博士

不难看出,由于各个评价榜单机制不同,除了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稳占前二之外,其他学校的排名顺序只是略微差异,但总的来说这几所学校均展现出优秀的综合实力。除了日本的高校之外,国立研究開発法人(国家研究开发机构)在各自领域专业的地位不亚于上述的高校。以文部科学省下属的8个独立研究机构为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防灾科学技術研究所、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理化学研究所、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日本原子力研究开发机构),均为世界领先的研究机构且有众多大牛课题组入驻。与我国中科院体系类似,日本的这些研究所不免挂靠日本的高校对博士生发放学位,但有且仅限于博士研究生。所以如果能在这些世界领先的研究所读博搞科研,还拿到世界top大学的文凭,这未尝不是很圆满呢。

由于日本是中国的友邦国家,所以相互之间的合作众多,有着各种丰厚的奖助供大家申请。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分为国费奖学金和私费奖学金两种。国费奖学金涵盖了学费与生活费,指由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提供的博士生奖学金。除此之外,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CSC)也可以申请到等额的奖学金(目前生活费为17万日元/月,学费全免)。私费奖学金通常指企业和财团提供的奖学金,金额不等,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导师同意之后才能申请,且金额通常低于国费奖学金和CSC奖学金。考虑到研究所的特殊性,除了上述奖学金的申请渠道,每个研究所都能对外聘请研究员。研究员在日本相当于工作的性质,每个月都有高额的工资。当你申请的课题组足够牛和大款的时候,还有可能获得课题组直接提供的项目奖励,学费减免等政策。

申请的时候,我自身考虑的重要性为:导师>项目>学校>地域,毕竟我们还是要以研究为主,那么课题组在其领域的,导师的实力和人品,经费的多少还有课题组氛围都是需要提前打听和了解的。当选定导师以后,再看其所在的学校或者合作的学校是否满足文凭的需要。由于大多数人出国读完博士或者博后还是会选择回国,所以导师虽然很重要,但是毕业之后拿不到一个一流大学的文凭还是有点不值当的。在日本高校众多的研究方向之中,理学和工学的占比非常的高而且对应的工业产业化应用十分齐全,相应专业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考量:

怎么去国外读博士

2. 接洽日本导师

与导师接洽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日本高校博士研究生的申请流程。与欧美和澳洲的高校申请不同的是,导师的意见在日本高校申请时所占的权重比十分大。除了东京大学还有特殊项目如G30需要专门考核评审以外,其他学校和项目基本上只要取得老师给出内诺书,你就成功了80%了。“内诺书”的获取是正式申请的第一步,当你确定理想的导师以后,提前联系你想申请的导师。“内诺书”的功能就相当于导师的口头offer。

要知道日本的教授特别注意名誉和信誉,我了解到的都是一旦答应绝不再给其他人发offer,所以一旦拿到内诺书以后千万不要爽约哟。对于导师选择方面,我的考虑是:科研实力>国内学术人脉>人品>给你的工资,尤其是对于我们不了解的老师,除了多看文献找找心仪导师在科研圈露脸的次数之外,有条件的还可以从和该导师有过联系的师兄师姐那边旁敲侧击一下。在我们做下定决心申请之前,这是我们自己能避免踩雷的唯一机会。

获取内诺书的窍门有:

(1)在邮件中简明扼要的说明自己的学习经历,如果是985/211毕业的或者曾经有过留学经历的一定要提及,同时用一小段故事介绍自己的研究经历,并表明强烈的申请愿望;

(2)一定要提前了解你申请的导师是干什么的,干了些什么。如果是大牛,可以侧面表现出无比的羡慕瞻仰之情,并结合导师所研究的领域或者其成果,给出你申请的理由;

(3)邮件一定不要太长,附件一定不要太大。一封邮件500词算是极限了,同时附件超过20MB的时候,部分邮箱无法正常接受邮件。而且CV一般两页即可,太优秀的同学罗列成果太多也会把教授给吓到,怕你最后不来;

(4)在英语成绩和科研成果方面捡最好的说,如果有N1或者N2成绩一定要突出写出来,尤其是当你申请日本课题组的时候怎么去国外读博士,有日语能力证明是很大的加分项。

3. 申请的准备

以CSC奖学金申请为例,首先我们需要获取内诺书/接收函,申请内诺书/接收函所需要下列材料:

(1)申请书、个人简历(申请书学校官网有固定格式)

(2)研究计划书(无规定格式,需要与导师共同讨论敲定)

(3)最新学位证(英文版)

(4)最新成绩单(英文版)

(5)预定接收教员出具的接受意向书(这个是由导师准备的)

拿到内诺书/接收函以后,就可以根据奖学金的申请要求,准备申请CSC奖学金。CSC奖学金的申请具体步骤和要求可在官网()查看《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派简章》。如果幸运的申请中了CSC奖学金,我们就要为正式入学准备各种材料:

(1)申请书

(2)两封推荐信(一般情况是所在课题组导师一封,学院院长一封)

(3)硕士期间工作简介和成果总结

(4)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复印件

(5)本科和硕士的成绩单(英文版)

(6)学位证书/学位认证(英文版)

(7)英语资格认证

关于第(7)条,因为CSC申请也需要提供英语成绩,当时英语成绩证明的获取非常简单,除了雅思(学术类)6.5分,托福(IBT)95分,日语达到二级(N2)之外,还可以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或者在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当然最简单的还属直接让外方导师提供的“面试、考试等方式达到其语言要求”这个证明了,因为基本上很多外导比我们自己更了解CSC,所以只要你申请他就能提供给你“语言合格”的证明。

然而对于后面学院的申请所需要的英语资格认证,要求就相对比CSC要高一点了,而且只认定托福和托业的考试,这里我推荐口语不好的同学去考托业,因为只有听力和笔试。虽然并没有硬性的分数要求(毕竟奖学金都拿到手了,还能以语言成绩拒绝我们不成?),但也不能太难看了,毕竟出国我们还是要多去交流学习,不懂日语已经不是很方便了,英语再不懂那么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4. 预备留学

当你一路披荆斩棘,离走出国门还有一步之遥的时候,签证申请和健康证明是必不可少的。当你拿到正式的学院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证明以后,“在留资格证明认定书”便会在你申请以后由日方统一出具并邮寄给你,要注意在此之前是无法申请留学签证的。博士留学签证的期限一般为3年3个月。出国前,除了大包小包的行李,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小问题:

(1)现金(日元):由于日本支付行业并不发达,很多地方需要现金;

(2)印章:来到日本以后所有的申请都需要印章,一定要提前准备;

(3)开通国际漫游和境外流量包的电话卡;

(4)手机下载日本地图,还有各种交通软件(乗換案内,高德地图等);

(5)转换插头:日本的电源插头及电压标准是日标(两扁脚)110V,如果从国内带电器到日本,要转换插头才能正常使用;

(6)小礼物:和中国一样,日本很注重社交礼仪,对于刚进入实验室的我们,或多或少要准备一点小礼物;

(7)如果不住学生宿舍,有在外面租房需要的时候。提前加入当地的二手物品(中古)交换群,因为在外租房是不会带有任何家具的,提前准备好床,冰箱,洗衣机等必需品。

第四部分

日本留学适应期

—“体会日本严谨文化和博士研究方向的‘钻孔’”

怎么去国外读博士

怎么去国外读博士

1. 文化

初到日本,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日本认真而严谨的文化和态度。还记得以前总不能理解为什么国人们总喜欢去日本买东西,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不仅服务态度好,而且物品也更加贴近实用,当然价格也不美丽。除了在生活方面需要自己慢慢适应之外,还要格外注重交通,购物等等的细节。实验室倒是和国内的差别不是很大。稍有不同的我想还是导师(我们称之为先生)还有师兄师姐(前辈)们对于科研的态度。不论是交谈,讨论或者是在实验室管理各个方面,大家都是毕恭毕敬,严格遵守制定好的规章制度,做好自己的工作之余帮助其他人。在人情世故方面,日本相比与中国来说要看的淡许多,相应的这也留给我们更多精力投入到各自的科研工作上面。而且在日本的这种大文化环境下,科研是完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还记得每次和导师讨论的时候,导师给我们的一连串发问,每个问题都问到点上,要想回答出来,还真得全方位的去了解自己工作涉及到的种种细节。我想也就是这种对细节方面的严格把控,才决定了日本如今在科研领域的重要地位。

还需要说到一点的是,日本的匠人精神,也就是一生专做一事。虽然很多人说千禧年后出生的日本人,也就是我们说的80后、90后和00后,渐渐缺失了老一辈人一贯秉承的工匠精神,尤其是服务业的水平一直在下降。不过根据我的自身经历和道听途说,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与日本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在日本,导师大多都会认真负责的去指导自己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还有生活方面的事情,导师和课题组的前辈们都会予以耐心的帮助和支持。我听闻一位与我同期赴日读博的同学,因为在外租房没有家具,导师开车载着他去各大卖场购置家具这种趣事。

2. 学业

光催化起源于日本藤岛昭先生在博士期间的实验成果,首次将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从发现到今天已近50年的时间,相信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同行们应该并不陌生。由于自己本硕期间打下了材料、能源和光学三个领域的基础,所以我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光催化这个日本最早研究的现象作为自己博士的研究课题。和我原先所预想的一样,来到日本之后便能很快地融入到这里的生活和研究中去。因为日本与中国只有一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我们在国内怎么生活学习,来到这边之后基本不存在适应期。在研究方面,日本课题组的传承性极强,很多导师在一个领域上扎根做了一辈子了,通常都能在其领域占有一定的威望,也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在这样的课题组中,我们能够获取完整而成体系的研究知识,毕业可以直接延续博士课题并保持研究的前沿性;然而部分日本课题组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在交叉学科方面的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也不乏有日本课题组中存在排外和混日子的情况。在这些课题组里面,导师很有可能不将核心技术和研究方向交给你去做,又或是放任他们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得幸于自己的导师不仅学术高明,对学生悉心教导,生活上还为我们事事操心。虽然目前自己仍在为博士学位不懈努力着,但是相比于本科硕士期间“只识大体”的研究方式感受不同的是,博士需要我们在自己领域很局限的一个方向“钻孔”。尤其在日本,基础科学的体系性以及研究的实用性格外受人们重视,所以如果抱着“混”的态度出国留学的话,最终很可能是拿不到博士学位的。

考虑到现在正是疫情爆发时期,世界上各个国家在面对如此突然的疫情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应对方面,日本政府也是多加考虑之后做出了“强制”“自肃”这个决定,中小学率先停课,随后是各个高校封校,建议各国家机构和企业人员在家办公,以减少社交导致的不必要感染。目前,日本的总感染人数已经破万,虽然日增长人数并不高,然而一旦疫情失控,日本的医疗体系肯定会不堪重负。尽管有中国的前车之鉴,日本的这个决定也算是为时不晚。所以这次为了能让大家老老实实宅在家和宿舍,日本首相也正式宣布向所有国民(包括合法的在日留学生)一律发放10万日元补贴,十分的直接有效。也正是有了这次疫情,自己也才有时间写下如此长篇大论,与大家共同分享我成功到日本留学的经历。

第五部分

对现在的感悟以及未来的规划

——“沉下心来,避开浮躁,努力学习”

博士研究的过程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每天都能发现惊人科学秘密,想到新点子去做立马就能成功。读博更像是一场开拓之旅,导师能给的直接指导很少,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卯足劲儿朝着觉得可能正确的道路上探索,有可能一路上经历了重重磨难却没有修成正果,也有可能一锤子砸下去就挖出宝石。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结果,然后修改实验方案。就这样游荡在憧憬与现实之间,也磨砺了自己的意志,让自己不得不去沉下心来,戒骄戒躁。

闲暇之余我也会思考一下未来,总体来说,去日本留学读博应该是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在我们的课题组,积累了大量前辈们的经验,可以说你能想到的,大家都尝试过,现在的我,更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清这个领域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更为广阔的前景。博士研究生3年是一个有限的时间,而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前人的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并有所拓展,希望毕业后能为自己的国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来源 | 二维材料前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57176.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_小轩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10月 14日
下一篇 2023年 10月 14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