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美国博士考试,美国政治理论专业的博士资格考试怎么考?

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政治理论专业的博士资格考试,会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五或第六个学期举行。大多数教授给出的回答是,政治理论专业的博资考的意图,主要是为了检测博士生是否具有教学一门中等级别的本科生课程的能力。大多数美国高校政治学系的博士项目,会让学生在第四个学期或第五个学期参加博资考。

美国博士考试

美国政治理论专业的博士资格考试怎么考?

作者简介:赵宇飞,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博士在读(政治理论方向),主要关注18世纪政治思想(孟德斯鸠、卢梭、斯密等)。曾于《古典学研究》、《通识教育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

博士资格考试是在美国高校读博的学生必过的一道关卡,有些学校会称之为 Exam(比如波士顿学院),有些学校则称之为 Exam。通过了博资考之后,学生就从“博士生”(Ph.D. )成为了“博士候选人”(Ph.D. )。另外,一般而言,学生也需要在通过博资考之后,才能正式进入博士生涯的下一个阶段,即博士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笔者前不久刚刚通过了博资考,本文主要从笔者个人的经历出发,介绍一下美国高校政治理论专业的博资考的流程、形式、内容和要求。

一、参加博资考的前期要求

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政治理论专业的博士资格考试,会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五或第六个学期举行。在参加博资考之前,各校各系往往会有设置一些前期要求。例如,根据我系的规定,学生需要完成以下要求后,才有资格参加博资考:

第一,学生必须通过一门和自己未来研究方向相关的外语考试。往届学生选得比较多的是法语和德语,个别也有选择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情况。由于我在博士阶段计划主要从事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政治思想的研究,所以我选择的是法语。

第二,学生必须通过 Year 。在博士第二年,学生需要写一份报告,陈述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未来的研究兴趣。提交报告后,系里会组织各细分专业的教授来做评审,并参加学生就这份报告做的口试答辩。

第三,学生必须完成14门研究生课程,并在政治理论、美国政治学、比较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这四大方向中,选择其中两个作为第一研究方向(major)和第二研究方向(minor)。第一研究方向至少修满8门课程,第二研究方向至少修满4门课程。并且,在每个研究方向内部,还会有细分的研究领域,学生所修课程也必须符合相应研究方向的具体要求。以政治理论专业为例,学生在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思想和当代政治理论这两个领域中,分别至少修满1门课程;而在早期现代政治思想和晚期现代政治思想这两个领域中,则分别至少修满2门课程。如果学生此前已获得了本专业的硕士学位,那么可以申请用硕士期间上过的课程抵偿部分课程要求,但一般不超过2门,最多不超过3门。以我个人为例,由于我此前已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政治理论方向的硕士学位,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系里允许我用在芝加哥大学的学分,抵偿了2门课程。因此,最后我在波士顿学院博士期间共修了12门课程。博士生每学期最多可以修3门课,这就相当于四个学期的课程量美国博士考试,所以笔者在入学后的第五个学期参加了博资考(之前由于疫情原因gap了一学期,所以笔者的博资考安排在了春季学期)。如果没有硕士学位,那么14门课程就需要用五个学期来修完,并在第六个学期参加博资考。算上之前在芝加哥大学修的课,笔者所修习过的研究生级别的课程,共计26门。

总之,如果以上环节有任何一个地方没有通过,学生就无法参加博资考。完成了所有前期要求后,理论上学生会有大概大半个学期的时间,来为博资考做专门的复习,然后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的后半学期参加考试。

二、博资考的流程与形式

最近这几年,美国有个别学校的个别院系已开始着手用其他形式取代传统的博资考。例如,据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取消了考试的形式,但提高了每门课程通过的门槛,因此在改革之后,常会有博士生在课程上被教授挂掉。另外,也有极个别学校的政治学系采取了论文发表导向的博资考形式,即学生需要写一篇用于发表的研究论文,由系里的教授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如果委员会认为这篇文章达到了“可发表”()的水平,就认为这位学生通过了博资考。

不过,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政治学系仍然会采取较为传统的博资考形式,即笔试答题和口试答辩的结合,并且第一研究方向和第二研究方向分别各需要参加一次笔试。以我个人为例,刚刚过去的博资考共分为三场:

第一场是政治理论专业(即我的第一研究方向)。系里把政治理论专业的考试安排在了某一周的周一和周三,在这两天的上午和下午,各需要参加一场时长3小时的闭卷考试。因此,政治理论专业的考试实际上分成了四个部分,相当于是总计12个小时的闭卷考试。这四个部分分别为我系在政治理论专业内部划分的四个领域:(1)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思想(2)早期现代政治思想(3)晚期现代政治思想(4)当代政治理论。每个领域会有两位教授来命题,每位教授各出2道题,所以每个领域共有4道题。学生在每个领域的4道题中,各需要选2道题作答,最后一共需要回答8道题。这相当于要在12个小时的闭卷考试时间里,完成8篇小论文。后来我统计了一下我写的回答,这8篇小论文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万个单词。

第二场是美国政治学专业(即我的第二研究方向)。和政治理论专业的闭卷考试有所不同,我系的美国政治学专业在大约10年前做了一次改革,由闭卷考试改为了开卷考试。系里把美国政治学专业的考试安排在了某一周的周末,要求在发放试题的48小时内提交回答。以美国政治学专业作为第二研究方向的学生,需要提前在该专业的各领域内选择两个领域作为考试领域,届时这两个领域中各有一位教授会负责出题,每位教授出两道题,学生需要在这两个领域中各选择一道题作答,每道题的回答不超过10页。我选择的两个领域分别是美国政治发展( )和美国政治思想( ),因此博资考中相当于在这两个领域中选择了两道题,用两天时间各写了一篇大约10页的小论文。

第三场是口试答辩。在口试答辩中,第一研究方向和第二研究方向的老师会齐聚一堂,轮流向学生提问,总时长大约2小时。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口试答辩虽然时间最短,但最为煎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最大。口试答辩中主要的时间,教授会攻击和挑战学生在笔试回答中的不清晰之处(或者不准确之处),或者要求学生在笔试回答的基础上,做出更深刻的阐述。口试答辩中其余的时间,教授会要求学生回答自己在笔试中避开的问题,或者要求学生回答他们临时想到的问题。由于笔试作答的时间有限,尤其政治理论专业是闭卷考试,有时甚至在写完回答后来不及重新读一遍全文就要提交了,所以笔试回答中存在错误和纰漏,是在所难免的。对于教授来说,要从笔试回答中挑刺,则易如反掌。此外,学生在笔试中避开不答的问题往往也是学生并不熟悉或没有太大信心的问题,教授对学生的这种心态当然也十分清楚。但在口试答辩时,教授有时会专门挑这些他们认为学生可能不熟悉的问题做追问。以我个人为例,古代和中世纪政治理论的四道题中,有一道是关于亚里士多德论友爱()的题目,我在笔试时没有作答。事实上,我在芝加哥大学和波士顿学院上过的所有研究生级别的课程中,都没有任何一门课专门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和第九卷中关于友爱的论述。但在口试答辩中,教授就要求我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并在原题目之外,要求我论述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友爱和自爱()的关系,并比较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自爱与奥古斯丁所说的自爱(amor sui)以及卢梭所说的自爱(amour de soi)和自恋(amour-)。虽然在笔试结束之后,我也对之前没有回答的问题稍作准备,但口试答辩中教授问的许多问题,还是让我有措手不及之感。再考虑到我并非英语母语的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本就不如母语使用者,压力就更大了。在口试答辩开始之前,其中一位年轻教授安慰我说,不要太过紧张,把口试答辩当做日常交流即可。但在答辩时,还是很难真的做到这一点,而且这位安慰我的教授问我的问题还尤其难,我在回答他的问题时,多次陷入语塞的尴尬境地。口试答辩完成,我走出教室后才意识到,刚才紧张地流了很多汗,后背衣服已经湿透。

不过,我系的博资考口试答辩最“搞心态”的一点是,博资考委员会的主席会当场向学生宣布结果。具体来说,就是在完成口试答辩后,学生在教室外坐等几分钟,然后教授们就在教室里商量,是否要让该生通过博资考。商量完成后,博资考委员会的主席会走出教室,向学生公布结果。如果没有通过,就需要过一段时间参加补考(如果补考仍然没有通过,就会被系里劝退)。由于历年都会有少数学生没有通过博资考美国博士考试,美国政治理论专业的博士资格考试怎么考?,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安排就显得格外刺激。不过好在笔者直接通过了,说完后,教授就让我进教室,和参加口试答辩的各位老师一一握手,然后说你接下来终于可以进入到博士生涯的下一个环节了,即暑假里需要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开题,并提交开题报告。

三、博资考往年试题举例

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的政治理论方向在全美各校政治理论专业的整体排名,一般认为大约在10-15名左右(参见:或)。不过,在政治理论专业内部再做细分的话,我系主要以政治思想史为强项(而分析政治哲学在我系基本上不存在),尤其早期现代政治思想和晚期现代政治思想是主要强项,在这些领域称得上是美国各校政治理论专业里实力最强的几所学校之一。因此,在我系政治理论方向的博资考中,政治思想史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从博资考的试题中就能体现得非常明显。在这一部分,笔者会罗列一些往年试题的中译本,供读者们参考。

(一)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思想

1. 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可以认为致力于证明两点:第一,苏格拉底是正义的,他没有犯下城邦指控他所犯的罪;第二,苏格拉底是一个好人,即他是一位施惠者()。讨论《回忆苏格拉底》中两个或三个情节,回答为什么这些情节尤其可以体现苏格拉底作为施惠者的特质。

2.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对诗歌做了两次批判。这两次批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这些批判中,是否表明诗歌有任何的积极之处或可称赞之处?这些对诗歌的批判在整篇对话的讨论中,起到什么作用?

3.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尤其关注友爱这一主题。关于友爱的讨论在什么意义上对全书整体的论证有所帮助?

4.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的道德教诲,在什么意义上与其对预定论()的理解相关联?在一个不再信仰预定论的世界,这些道德教诲是否仍然有所关切?

5. 在《上帝之城》第19卷中,奥古斯丁评价了瓦罗(Varro)在《论哲学》(On )中排列组合的各种异教哲学。他特别关注瓦罗所倡导的哲学生活,即从旧学院派流传下来的柏拉图式—斯多亚式的德性哲学。这种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奥古斯丁在哪些方面、基于哪些理由、在何种程度上批评了这种德性生活方式?

6. 色诺芬的《家政论》()详细论述了苏格拉底与年轻任性的克里托布鲁斯()之间的讨论。这些讨论中相当一部分是在重述苏格拉底的另一场对话,即过去某个时间点上苏格拉底与完美的雅典绅士伊索马库斯()之间的对话。显然苏格拉底认为,克里托布鲁斯可以从苏格拉底与伊索马库斯的对话中受益。什么使得苏格拉底自己最初想要去和伊索马库斯对话呢?苏格拉底(以及我们读者)可能从这场对话中学到什么?

7. 讨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对全书整体的贡献。

8. 柏拉图对最佳政体的描述,可以认为以苏格拉底的“哲人—王”为高潮。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最佳政体”有哪些最突出的特点?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没有在他的政治科学中诉诸“哲人—王”的方案?

9. 讨论柏拉图《法篇》前三卷对全书整体的贡献。

10. 讨论托马斯·阿奎那关于自然法的教诲,并将其与洛克或霍布斯的教诲相比较。

11. 阿尔法拉比在《各科举隅》和《宗教书》中所说的“政治科学”指的是什么?运用该定义,解释《政治制度》或《美德城邦》中的教诲。

12. 在修昔底德看来,雅典最终落败于斯巴达是否表明了雅典民主制不如斯巴达贵族制?他对这两种秩序各自的优点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判断是什么?

13. 马克思认为,“直到此时此刻,哲学家们都只是解释世界;但在此时此刻,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参考柏拉图《理想国》中最重要的论证或发展,你认为苏格拉底可能会如何来回应马克思的抱怨?

14. 讨论普罗泰戈拉的长篇演讲对于《普罗泰戈拉篇》这篇对话整体的论证有何贡献。

15. 阿奎那和阿威罗伊以不同的方式,尝试缓解神法和哲学(即对一切事物之本性的知识的探究)之间的张力。如何理解这一张力?这些思想家是如何试图缓解这一张力的?

16. 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提供了什么样的教诲?

17. 卢梭《忏悔录》中描述的他生平中的一些事件与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描述构成了平行关系。讨论其中一处平行关系,解释其中的差异之处在什么意义上表明了两位思想家各自更一般性的观点和立场。

(二)早期现代政治思想

1. 教育在霍布斯《利维坦》的整体政治规划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 比较霍布斯和孟德斯鸠关于自然状态的讨论。两人在关于自然状态的论述上的差异,是如何影响了他们思想中的其他部分的?

3. 笛卡尔从未发表过关于政治的论著。这是否意味着,他无法被视为一位政治哲学家?他在形而上学和科学方面的见解,是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具有政治意涵?

4. 比较孟德斯鸠和亚当·斯密关于贸易社会带来益处和挑战的讨论。

5. 比较霍布斯和康德关于自然状态的论述。

6. 霍布斯笔下的“衡平法”(the law of )指的是什么?衡平法在何种程度上可以限制主权者的权力和权威?

7. 洛克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位霍布斯主义者?评价正面观点和反面观点。

8. 孟德斯鸠极为关注自由社会和非自由社会中的男女关系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对孟德斯鸠而言的重要性,并论述为什么这个问题对其他早期现代思想家相对而言并不那么重要的原因。

9. 比较孟德斯鸠提出的以下任意两者的相对优势和劣势:(1)共和国邦联(2)稳定的君主国(3)英格兰。

10. 解释孟德斯鸠所说的美德()。比较他的论述与卢梭对美德的论述。

11. 讨论马基雅维利对切萨雷·波吉亚的处理。马基雅维利论述的波吉亚的故事,为我们传达了哪些关于政治的教诲?

12. 讨论马基雅维利关于斯巴达和罗马各自的优点的分析。

13. 洛克《政府论(下篇)》中关于财产的章节常被描述为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经典论述。评价这一说法。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这一说法?有哪些证据是反对这一说法的?

14. 蒙田对古典哲学的看法,在哪些方面与马基雅维利对古典哲学的看法相似?在哪些方面不同?

15. 比较孟德斯鸠与洛克或斯宾诺莎关于宗教宽容的重要性的论述。

16.比较洛克推荐的政治实践安排与休谟似乎赞成的政治实践安排。

17. 讨论笛卡尔哲学和培根哲学之间的主要差异,包括政治层面的不同和对数学的转向。

18. 霍布斯对野心()的论述是否能解释柏拉图笔下阿尔西比亚德的野心?

(三)晚期现代政治思想

1. 在卢梭的《对话录》中,角色卢梭和角色法国人逐渐同意,现代哲学家策划了一场针对让·雅克的阴谋。解释这场阴谋在更广意义上的性质。

2. 《爱弥儿》第一卷开篇后不久,卢梭宣称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有史以来最美的教育论著”。卢梭认为自己的著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与柏拉图相匹敌?

3. 解释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和《波斯人信札》中关于专制政体和自由政体的差别的论述。讨论卢梭是否会接受这种关于自由的理解。

4. 《爱弥儿与苏菲》是否能表明,爱弥儿所受的教育到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5. 卢梭在《二论》中对家庭的描述,与他在《爱弥儿》中对家庭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兼容?家庭在什么意义上是(或不是)“自然”的?

6. 解释卢梭认为的北方语言和南方语言之间的差别。

7. 讨论卢梭对现代人对音乐的理解的批判,以及这种批判对政治的重要性。

8. 卢梭认为,每一个政治共同体从诞生起,就埋藏着毁灭的种子。他为什么这么说?

9. 卢梭和孟德斯鸠关于气候的重要性的论述有何不同?

10. 康德所谓的自律()指的是什么?

11. 比较亚里士多德、卢梭、康德关于美德的论述。

12. 你认为卢梭有可能会如何来回应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的提议?

13. 绝对律令的四种表述是什么?解释为什么每种表述都对理解道德法则很重要,以及为什么它们可以被理解为同一种原则的共同表述?

14. “自然的保证”(’s )和“非社会的社会性”( )在康德政治哲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5. 康德在他的政治论述中,以何种方式把道德理想主义和马基雅维利主义式的“现实主义”结合了起来?

16. 在《永久和平论》中,康德的著名说法是,哪怕是一个由魔鬼组成的民族,只要他们不缺乏理解力,就可以解决建立国家的问题。同时,康德还坚持认为,他所谓的“道德的政治家”(moral )不同于“政治的道德家”( )。这两种说法在哪些方面存在张力?康德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17. 从以下方面中选择一个,讨论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1)历史哲学(2)认识论/形而上学(3)道德理论和伦理学。

18.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有时会被理解为直接针对霍布斯。这种解读是否充分?

19. 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是如何来批评康德对“法权”(right)的理解的?康德可能会如何来回应?

(四)当代政治理论

1. 在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中,承受历史知识的过度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受到这种状况的困扰,应该如何应对?在回答中,请讨论“科学”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2. 为什么科学或理论生活对尼采来说是一个问题?科学之为问题和尼采对道德思考之间有何联系?

3. 比较柏拉图和尼采关于道德的论述。

4. 尼采如何理解基督教的道德教诲?他认为这种道德有何值得称赞或应受指责的地方?

5. 尼采是如何描述康德式的价值观的?康德可能会如何回应?

6. 尼采所说的贵族是什么意思?他对贵族的理解是如何贯穿于他对现代政治的批评的?

7. 比较三位当代思想家对自由民主所面临的危机的描述。(请排除列奥·施特劳斯)

8. 有人将马克斯·韦伯对人类处境的看法描述为一种悲剧性的看法。运用《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评价这种描述。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9. 韦伯所说的“责任伦理”和“心志伦理”是什么意思?这种划分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基督教式(或康德式)道德的划分,有何不同之处?

10. 韦伯提出的事实—价值两分在何种程度上得自于尼采的思想?施特劳斯对事实—价值两分的批评是什么?

11. 讨论卡尔·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中的主旨,以及施特劳斯对这篇作品的批评。施特劳斯对施米特的评论在何种意义上关涉到他后来关于霍布斯和古典作家的研究?

12. 施特劳斯在《自然正当与历史》中对“卢梭的意图”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或公正的?

13. 施特劳斯在《自然正当与历史》中,是否(以及如何)回应了“激进历史主义”( )所提出的挑战?

14. 施特劳斯是否认为尼采是一位历史主义者?

15. 阿伦特所说的“行动”指的是什么?它与其他形式的人类活动有何不同?行动的丧失是如何导致了20世纪的政治危机的?

16. 阿伦特在积极生活的论述中,“宽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宽恕的能力为何应被理解为政治性的,而非宗教性的?

17. 讨论海德格尔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公共演说,即1933年的就职演说( ),与《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的存在主义分析之间的关联。后来的《明镜》访谈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海德格尔臭名昭著的政治决定背后的哲学理据?

18. 讨论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并回答:为什么约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描述为某种形式的诺斯替主义?

19. 比较罗尔斯和霍布斯关于社会契约的内容和含义的论述。

20. 科耶夫对施特劳斯理解的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反对是什么?施特劳斯如何回应科耶夫的批评?

21. 比较康德和海德格尔关于“良知”()的论述。

22. 罗尔斯有时会被批评分离了善好(the good)与正义(the just)。有人认为这种分离将善好简化为了单纯的私人关切,使其对公共生活无法产生效果。讨论这种批评是否公允。

23. 罗蒂认为,罗尔斯早在《正义论》中,就已经是一位后现代资产阶级自由派。评价这种观点。

24. 解释罗尔斯的“反思平衡”( )的概念。阐述为什么奥金(Okin)在她对罗尔斯理论的改造中放弃了这一概念。阐述这一概念对于麦金泰尔或桑德尔等社群主义者对罗尔斯的批评所产生的影响。

25. 罗尔斯的《正义论》常被描述为一种“康德式”的理论。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有所偏差?

四、反思

在参加博资考之前,笔者曾询问过系里的一些本专业的教授,他们对于博资考回答的“期待”()是什么。大多数教授给出的回答是,政治理论专业的博资考的意图,主要是为了检测博士生是否具有教学一门中等级别的本科生课程的能力。只有一位教授(这位教授前几年刚刚转来我系)认为,博资考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博士生是否为未来的研究做好了宽基础的准备工作。这里其实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第一种理解中,博资考是完全教学导向的;而在第二种理解中,博资考更多是研究导向的。在笔者看来,三小时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似乎更能体现第一种理解。在闭卷考试中,由于没有文本在手边,更不用说二手文献了,因此考察的实际上主要是博士生对于各个政治思想家和重要的文本中的基础概念、学说、主张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而非在查阅文本和二手文献的基础上,就某个专门和具体的学术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能力。

在整个学术圈愈发重视发表的趋势下,这种取向其实是相当“反潮流”的。如前文所述,个别政治系已经以论文发表作为博资考的主要项目,而舍弃了传统的笔试形式。这种尝试甚至比这里提到的第二种理解更加倾向于研究导向。在与我系某位主要研究古典政治哲学的教授聊天的过程中,他曾反反复复地强调,博士资格考试之所以要叫做 Exam,就是为了检测博士生对本领域的了解和掌握是否足够(全面)。可以设想,在这种理解下,以论文发表替代传统笔试的改革,无疑会被视为极端离经叛道的。应该说,不同形式的博资考有利有弊。闭卷笔试的形式,能够逼着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尽可能全面的内容,这对将来的教学当然是有利的。但这种形式相比于重论文的博资考的缺点是,没有办法尽快让博士生进入到学术生产的过程中。或者说,本质上是不鼓励博士生尽快进入学术生产的过程中。但问题在于,在当下的学术体制中,博士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发表,就无法获得比较好的教职。而处理这一问题的办法,要么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博士生涯的后半程(或者做很多年的博士后),来积累更多的发表,要么就只能去排名靠后的大学(甚至是预科和高中)寻找教职。前一种方案是以时间换空间,后一种方案则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告别了主流的学术圈。

博资考的取向和整个博士项目的取向是紧密关联的。前文提到,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要求学生在参加博资考之前选修14门课程,这意味着需要用五个学期来修课,直到博士第三年的最后才完成博资考。如果和美国其他政治理论博士项目作比较的话,会发现这一周期尤其漫长。大多数美国高校政治学系的博士项目,会让学生在第四个学期或第五个学期参加博资考。更不用说一些其他专业的博士项目,可能流程更加紧凑。其实14门课程的要求已经是系里妥协的产物,在多年之前,我系的博士生会被要求上16门课程,即相比于现在的课程要求外,还需要选择第三研究方向,并至少选修2门课程。前期课程的要求越繁重,整个博士培养的周期就越漫长。一个相当漫长的博士培养周期,对于博士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而言,究竟有何利弊,或许因人而异,也因学科而异,但这无疑是每个准备攻读博士的学生都必须思考和权衡的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63389.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11月 15日
下一篇 2023年 11月 15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