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暑假刚刚开始,有人选择回家享受暑期生活考研备战,德州学院暑假“留校族”很忙碌 37个教室满员备战考研,有人选择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而部分学生选择留在学校,冲刺考研。
冒酷暑一往无前战考研
据了解,今年暑假德州学院选择留校的学生超过2300人,而其中大部分为冲刺考研的大三升大四的“考研族”,学校也为考研的学生们准备了37个自习室。
偌大而宁静的校园里,他们的身影穿梭在自习室、餐厅和宿舍,在暑假里过起了标准的“三点一线”生活。
德州学院美术楼有13个自习室,每个自习室都有二三十人在学习。美术楼里30多摄氏度的室温,甚至比室外还要闷热。教室没有空调,只有头顶的四个风扇。尽管暑热难耐,依然没有阻挡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自习室里有人自备迷你小风扇,摆在桌子上或拿在手里吹风,有人手摇书本作扇子摇,有人“心静自然凉”。
德州学院东校区物理学院的某个考研自习室里,有70人左右在上自习,一进教室一股凉风迎面而来,与教室外的炎热形成强烈对比。该自习室的尹小嘉介绍:“我们这个自习室本来也是很热的,后来大家实在热得学不进去了,集体凑钱买了一个空调,甚至还有一位同学友情赞助了一个饮水机。”
在教室学习的学生都寂静无声地专心做题、看网课视频,或者默写知识点。而有的学生走出教室,自带小马扎和水杯,坐在楼梯间看书,有的同学直接站在大厅里背书,还有同学在花园的阴凉处大声背诵知识点。
高目标严要求,有鼓励有期盼
“暑假是复习考研的关键阶段,这两个月不用上课也没有杂事,我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复习中。”期末考试结束后,“准大四”学生刘小涵回济南老家待了不足一周考研备战,就赶回学校学习。她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还有专门的自习室,食堂有一个窗口仍然营业,非常利于自己投入复习。如果在家里复习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分散精力,根本学不进去。
刘小涵制订了一份学习计划,把暑假安排得满满当当,包括整理专业课笔记、背英语单词等。即使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如此充分,每天学习9个小时左右,刘小涵依旧深感压力:“我早在大三上学期就定好了考研的目标学校,但是因为目标稍高一些,所以压力特别大,经常会怀疑自己能不能考上。”“我们宿舍6个人都在准备考研,有的时候做题遇到不顺,或者学习遇到瓶颈,会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大家互相打气,说一些开心的事、笑话之类的。”刘小涵表示虽然有压力,但是学习还要继续。
电子信息专业的尹小雨从上大一的时候就是“学霸”,所以考研目标学校也定了一个比较高的“985”学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她暑假没有回泰安老家,一直留在学校备战。
“留校复习有时候会觉得坚持不下去,而且很久没有如此心情紧张和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了,需要调整和适应。有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我会急哭,然后一边哭一边做题。我每天都会制订一个小计划,作为必须完成的项目,如果提前完成我会奖励自己浏览一会网页、新闻什么的。”尹小雨说。
尹小雨以近乎严苛的态度要求自己的学习: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之前开始在教室坐下来学习,中午11点半吃饭,吃完饭在自习室用三个凳子拼成一张床休息半个小时,然后一直学习到晚上十点多。为了防止自己过度玩手机,她还在手机上设置每天晚上11点自动关机。
考研原因多种多样自信向上是共性
苏永光是一名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他的考研目标比起同班同学也更为明确。在大一入学时就有了考研的打算,选择南京理工大学作为目标院校,因为他觉得,一个与过去差异很大的生活环境,能够拓宽自己思维。
苏永光在网络上联系到了目标院校的学长,从他们手中购买了考研真题和复习资料,但是这些只是一些辅助措施,他觉得还是每天按部就班地按照考纲复习更让自己感到安心。
苏永光认为自己的专业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科目,在复习专业课时兴趣能让他保持精力充沛,“万物皆有理,物理学不是在解释生活的现象,而是生活处处蕴含着物理的知识。”
当苏永光选择考研后,每天给自己规定了准确到分钟的作息时间,每天六点半准时起床;七点进入自习室;十二点吃午饭……他还会在每个周末安排固定的时间和父母视频电话,父母虽然支持他考研的决定,但是一开始也没有料想到他会长时间留在学校,“生物钟是很难培养的,我主要是害怕自己回到家后,作息打乱会影响自己的考研进程。”
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宋士羽的考研原因则更为“务实”,宋士羽希望能去浙江、江苏这样新的平台发展,如果考研顺利,那么便手握了在新平台发展的敲门砖。
但是,他目前还没有选好目标院校。“具体的学校可以看自己的复习情况,报考统招的学校考试的内容基本都是相同的,而且可以选择的学校更多,这样竞争的压力会大大减少。目前考研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像我们宿舍6个人中,3个人选择考研究生;2个人选择考公务员;1个人选择考教师编,都已经是大人了,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宋士羽说。
记者 姜晓琳见习记者王风林
在中国的高校里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考研基地”的传说。其中位于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被戏称为“全国四大考研基地”。2004年,《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的报导称“一个60人的班级,56人通过复试,54人被录取”。曲阜师范大学这所地方院校便开始声名远播。2014年,央视播出了一则名为《2014考研:高“考研率”如何练就?》的报导,直击曲阜师范大学和信阳师范大学两所上榜率高达60%的考研名校。这些报导描写了一个个“为了考研疯魔的地方”,在那里考研就是人生的第二次高考,人们为了211头破血流,为了985流泪心碎。
自打大一入学起,就有师兄师姐重心长地告诉下一代保研的重要性,因为沦落到考研的话没人能考过“那些人”。老师会在课堂上提到,那些成功从考研基地“上来”的学生,可以轻松占据录取名额的半壁江山,但其实除了考试之外什么都不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传说中大一就开始备考的人们成为我们焦虑的来源,立志的读研的同学一旦想到这些“考试机器”就会惊慌失措,害怕被挤掉了本来就不多的位置。哪怕我们很少知道,这些坐落在人口大省里的“考研基地”,究竟生活着一群怎样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考研”对于那里的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考研基地’这个标签是一种歧视”
下午五点,天渐渐黑了下来。北方小城里的雾霾一来就是半个月,白天和黑夜的差别也变得模糊起来。“咱们一会儿去吃什么呀”?媛媛抬头看看,原来是舍友小颖。看书正入迷的媛媛还想在多学会儿,“怎么这么快就天黑了,我还有好多没看呢”。媛媛往四周一看,原来教室里的同学都走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桌桌和人差不多高的书本。这是学院专门给大四学生开辟的考研教室。平日里几十个考研的同学总是能把这间顶楼的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
北方的冬天虽然有暖气,但大家很少把门窗打开。这么多同学在一个教室里难免被烘烤出一些气味挥散不去。不过待久了也就闻不出来了。坐在门口的媛媛像是守护着同学们身体和心灵的出口。每当有同学进出,总会抓着媛媛聊那么一会儿。门一开,一丝清冽的风飘进来,又有人陪自己说上几句话,媛媛也觉得放松多了。虽然她总是时不时念叨着,“你们不要老是找我聊天,耽误我学习呐”。
媛媛随手拿起一本考研词汇,跟着小颖走出了教室,楼道里还有几个同学背着政治资料。只剩两三个月就要考研了,现在正是冲刺阶段。同屋的小颖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后就开始读英语,而隔壁宿舍还有几个同学是早上六点起来的,周围同学的用功让媛媛感到有些压力。
如今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媛媛本科曾就读于一所全国闻名的二本学校。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班主任就是听闻这里的好学风,建议媛媛报考。国内几家大的报纸和央视都曾经专题报道过这所学校超群的“考研实力”,并将其称为“考研基地”。“大学四年只为考研,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的传说开始在全国散步开之后,曾有不少专家学者撰文,呼吁高校和用人单位抵制该校“高分低能”的“毕业生”。“绝对没有从大一就开始备考这回事”,面对外界的解读,媛媛觉得不可思议,“大一连专业课都刚刚学,都不知道要考啥,怎么可能去准备考研呢”。准确的来说,和周围大部分同学一样,媛媛是大三下学期才开始真正准备考研。
“当时跟着大流走,感觉毕业了就得考研,因为师哥师姐好像都在考研”,媛媛所在的院系历来考研率能够达到80%。其中,有80%的同学都能够顺利考上。考研基地也因此得名。这所地方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山东本地,由于省内的好学校太少,大部分同学都报考了外省的学校,读研是走出这里的一次机会。“有一部分学生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考到这里来很不甘心。一部分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也有一部分是志愿填报的不理想”,媛媛表示山东作为高考大省竞争尤为激烈,而考研则是全国统一划分数线,对山东的考生来说反而成了一种“优势”。因为是山东学生,到外省读研后,媛媛经常被同班同学认为是“学霸”。
“高考时说实话心态很平静,考研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周围同学真的非常勤奋,学得很好考研的大学,书都看了好几遍考研的大学,曾经的四大“考研基地”,如今怎么样了?,和他们比起来,我发现自己学的不好,资料都没看完,我最后都想放弃了”,回忆起备考的那几个月,媛媛庆幸自己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和每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媛媛会逛街、会刷剧、会抱怨应试教育中的死记硬背、每天晚睡早起埋头苦读也会过劳肥疯长十来斤肉。如今,已经顺利研究生毕业的媛媛找到了一份学校辅导员的工作,“我还算是对得起这坨肥肉吧,考研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成长,第一次顶着压力自己规划认真准备一件事情,发现原来只要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是能做好的”。
谈起“第一学历歧视”这个现象,媛媛有些无可奈何,“第一学历确实反映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层次,但现在外界拿考研‘考研基地’这个标签来说事儿我觉得是一种歧视,他们歪曲了事实。高分低能不是考研造成的,而是我们的大学生活没有很多学校、学院活动,大部分时间用来追剧,逛街造成的。这个其实很多大学生都是一样的,拿考研录取率高就说我们能力差真的好委屈”。到外省读研后,她越发意识到自己与重点出身同学的差距,“和985高校的学生相比,我们的能力确实有所欠缺,985高校的学生好像更有自己的规划,他们不管是学校的活动还是经费也好都会比我们学校多好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7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