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要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所在、担当所在、使命所在。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由邯郸学院新媒体中心主任、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范文华所著的《风采荀子》以史话漫谈的通俗文笔,深入浅出地介绍荀子其人其书其思想,是广大读者学习荀子思想与家乡文化的创新读本。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听众了解荀子、走近荀子,邯山区荀子文化研究院在邯山区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经过精心策划筹备,与邯山区融媒体中心默契协作,将《风采荀子》一书内容制成音频,以飨大家。
《风采荀子》共三十篇,我们将于每周五为大家更新,希望大家喜欢!
荀子是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三为稷下学宫祭酒,最为老师。”这是中国历史古籍中,第一次出现“老师”!是司马迁为荀子发明的新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最为老师。”
郭志坤《提问荀子》在开篇赞美:“在古典文献中,对学校的教学者,或称‘师’,或称‘师傅’,或称‘人师’,而无‘老师’之谓。是荀子创造了‘老师’这个新词。《荀子·致士》有言:‘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耆与艾,都是老的意思,初指年岁之‘老’,后推广到思想、情操上的老成、老练、老到。这样,‘老师’这个新词就形成了。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一文中把‘最为老师’这一庄重的称呼回馈给了荀子。其意是说,在当时稷下学宫中,荀子是最当得起‘老师’这个称号的。”
“老师”这个称呼,源自《荀子》,又被司马迁加以文学的美化,庄重回馈给荀子,这本身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美谈!《荀子》一书,以《劝学》为开篇,正是荀子作为老师的深情劝勉!
其一,尊师重教!《荀子·大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尊敬老师而看重师傅;尊敬老师而看重师傅,那么法度就能保持。国家将要衰微的时候,一定鄙视老师而看轻师傅;鄙视老师而看轻师傅,那么人就会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那么法度就会破坏。
荀子将“尊师重教”上升到国家兴衰的战略高度,并进一步指出学习最好的方法:“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正所谓:“鸟随鸾凤飞能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荀子心中的良师呢?只要博学就可以吗?
荀子对“老师”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其中博学并不包括在内。荀子说,尊严而庄重,可以成为老师;年老而有威信,可以成为老师;诵读解说经典而在行动上不超越、不违犯它,可以成为老师;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加以阐述,可以成为老师。所以,成为老师的办法有四种,而博学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荀子的四大要求,立足“仪正而影正”!仪,就是日晷仪表;影,就是日光在仪表上投射出来的影子。荀子提出的“身为正仪”,正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前身。
其二,青出于蓝!荀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具有儒家宗师博大情怀。孔子在《论语·子罕》感叹:“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而荀子更是提出:“青,取之于蓝司马迁游学积累,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的教育情怀,可以称之为“后生可喜”!字里行间,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智慧之光!
韩愈《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唐代百丈禅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柏拉图也赞美弟子亚里士多德为“小马驹”!古今中外,开明之良师,都希望教出比自己更优秀的弟子!
荀子以九万言《荀子》,主张隆礼重法,而弟子韩非以十万字的《韩非子》成为中国先秦时代集合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荀子在赵为上卿、在楚为兰陵令,而弟子李斯则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位丞相;荀子传承《诗经》,而弟子毛亨系统研究《诗经》,成为一代文学宗师,《诗经》亦称《毛诗》;荀子常与战国君王论道,而弟子浮丘伯在鲁国南宫与汉高祖刘邦论道;荀子在兰陵执政,政通人和,楚国大兴,而弟子张苍担任张苍辅佐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三代帝王,当了二十年的大汉丞相,孕育诞生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荀子的五大弟子,在各自的领域都卓有建树,某种意义上超越了荀子。这与荀子“青出于蓝”的教育情怀,息息相关。
其三,知行合一!《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不如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荀子的智慧,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谋而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荀子指出:“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听到了而没有见到,即使听到了很多,也必然有谬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行,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会陷入困境。
荀子诞生于赵国,驳禅让于燕国,游学于齐国,论儒于秦国,议兵于邯郸,执政于兰陵,可谓足迹遍天下!荀子的一生,以“隆礼重法”之学说,追求为万世开太平,正是“知行合一”的百年传奇!
其四,积而成圣!《荀子·解蔽》有一则感人的好学典故。有子,是孔子的学生。有子夜晚学习,怕打瞌睡而用灯火烧灼自己的手掌,形容夜以继日,刻苦读书。荀子不但没有赞美,反而批评他:“未及好也!”这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荀子·强国》主张:“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能积微者速成。”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珍惜每一季度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能积累微小成果,才能迅速成功。这也正是荀子常说的道理:“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乾隆皇帝行书节录荀子《劝学》 立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语。乙亥秋,御笔。钤印:乾隆御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其头悬梁、锥刺股,以自残身体为励志榜样,不如持之以恒、积而成圣!自然可以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荀子•儒效》明确回答:“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认为,路上的普通老百姓积累善行而达到了尽善尽美就叫做圣人。荀子认为,学习之道与圣人之道,就是一个字——“积”。
正如,少年毛泽东撰写《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司马迁游学积累,《风采荀子》之二十五:中国第一位老师荀子,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人贵在持之以恒,何必每天三更起床,五更才睡下。最没有益处的事情,就是晒一天,寒十天。
荀子的教育思想,从《劝学》开篇,一直贯通32篇,多用精妙贴切的比喻、文采飞扬的排比、妙趣横生的典故,融汇百家的精华,娓娓道来,启发智慧,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珍贵财富!
作者丨范文华
诵读丨裴宗伟
策划丨魏晓光 乔九照
编辑丨李瑶
初审丨赵达伟袁丽
终审丨马增建 王宪东
投稿邮箱丨
往期推荐
游学的起源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
当今大背景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人“走出去”会成为大势所趋古人游学,游学的起源,如今的“游学”更是一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跨文化体验式教育。在游学期间,学生走出去,学习当地文化、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游览著名景点,是学和游的结合。
历史渊源
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游学概念的是先秦的诸子百家,古代游学标志性人物是先秦时的孔子古人游学,可以说孔子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各诸侯国长达14年之久,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现在好多地方都有孔子遗迹,就是这个原因。不只孔子,先秦时期的“子”级人物无一不是“游”出来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游士”。
游学博闻
孔子是最早意识到游学对一个人性格养成和知识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于是他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开阔视野,增进学识,培养他们的毅力、品质及世界观。他让弟子们边走边学,边学边消化,边消化边实践。故有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了游学这项活动。史学家吕思勉曾经考证过游学的历史记录:“游学”二字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
研学旅行
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进行治学,庄周更是自由自在地逍遥游,游学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乃至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强调道德教化、修齐治平。主张德育以“行”为其出发点,靠“行”来检验。儒家把人的优良品格归结为忠、孝、廉、节、仁、义、礼、智、信等几个方面。《大学》提出:“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儒家的明德、新民、止善和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始至终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研学旅行要联系实际,对青少年因人施教,从情感投资到以理服人,使他们将自己的道德目标追求变成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文化的交流
那么古代学子远游为了什么?与现代学生暑期游学目的不同,古代学子在科举取士确立以后,大多是为了功名前程而离乡远行,遍访名师。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进行治学,庄周更是自由自在地逍遥游,游学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乃至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如今的游学已经成为了现代青少年认知社会、增长见闻、扩大知识面的一种学习途径,不仅如此,游学还可以开阔胸襟,调节心境,增强体质,结交天下朋友,培养青少年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佳鑫诺“游学”,为孩子打开一片新天地!
Hello,伙伴们
加好友,预约0元课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8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