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哈罗、温彻斯特录取学生,英国顶尖公学看重哪项特质?” data-type=”live” data-=”0″ data-=”-@-26602-” data-=”0″ data-=””>
这两天,一条#专科的风还是吹到了麻省理工 的词条引爆了热搜。
聚焦的主人公其实不是第一次出圈。
早在今年9月开学季,他的传奇经历就已经在留学圈传遍。
从职高、专科,到麻省理工,他的逆袭故事激励了无数人,也给广大学子们点亮了一盏前进的明灯。
考不上高中,就只能被分流到职高。在很多人眼中,职高是成绩差、低学历、没前途的代名词。
读了职高,人生多半是废了。
一个职高生到底能走多远?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对他们寄予很大的期望。
但是有这样一位职高生,从职高走到了麻省理工学院,而这个过程整整花了11年。
他,就是周信静。
一、
从籍籍无名到逆袭世界顶级学府,周信静的履历看起来何其艰辛。
职高:2009年-2012年 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
专科:2012年-2015年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2015年-2017年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2017年-2020年 浙江大学
博士:2020年至今 麻省理工学院
出生于浙江的一个相对贫困山区的周信静,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妥妥的寒门学子。
年幼的他贪玩,不爱学习,最能吸引他的就是游戏。
和很多相同境遇的孩子一样,周信静早早就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进入了一所职业高中。
选择职高仅仅是因为被人说不用学习,只需要学技术。但是职高毕业之际,在准备找工作的过程中他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图源:网络
或许也从这个时候起,他对自己当时的选择感到一丝后悔吧。周信静幡然醒悟、痛定思痛,开始谋划自己的新出路。
首先他决定考大专,长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以及偏科并没有让他一鸣惊人,最终只是考上了一所普通大专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入学后不久,他就开始为专升本做准备。
由于听闻在国家级竞赛中拿到好名次就可以“走捷径”升本,于是他决定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
备赛这段时间,他疯狂刷题,仅仅是算法就刷了1000多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周信静最终收获了专科组的一等奖。
在备赛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英语较弱,而计算机科学的学习是绝对离不开英语的。在进入大专的第二年,他就一鼓作气通过了大学四六级考试。
进入大专的第三年,周信静成功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进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本科的两年时间里,他以89.36分稳稳地拿下了全专业第一,并且成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从职高生到本科生用了6年时间,本以为他走到这里就按下暂停键,和很多升本的同学一样毕业就工作。
但是他怀揣着更大的梦想,毅然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他想要读研,目标是浙江大学或上海交大。
二、
周信静考研成绩375的初试分数排名非常靠后,而且升本的学历在复试中并不占优势。
但是曾经的学历在努力面前不足一提。
据他的同学回忆,准备复试期间自己还在刷PAT甲级题目的时候,周信静已经早早刷完了全部题目,偶尔还会在群里回答大家的问题。
果然努力并没有白费,周信静凭借出色的编程能力、满分的机试和流利的英语口语最终被浙江大学录取。
在浙江大学读研期间,他醉心研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数据库领域顶级会议 上成功发表了 论文。
研究生毕业后,周信静先后进入阿里和腾讯实习和工作,一边积累了实践经验,一边继续数据库的研究,他参与的工作 发表在 上。
(Ps.和上文提到的VLDB是数据库领域最顶级的两个会议)
同时,他还在着手申请去美国读博深造。他申请了几所顶级名校,其中就包括了麻省理工学院。
在收到他的博士申请后职高升大专几年,职高男生逆袭成MIT博士, 他用11年奋斗证明, 寒门依然能出贵子,麻省理工学院有3名教授表达了对他的青睐,其中包括图灵奖获得者Mike ,在此之前Mike已经8年不招学生。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库实验室是计算机领域中顶尖的研究机构之一,并且得到图灵奖获奖者的青睐,这足以证明了周信静超强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
从高职生到世界顶尖计算机领域学府的博士生,用周信静自己的话来说,年少走错的路,要花整整11年去弥补。
图源:网络
但事实上,他的经历何其励志!
三、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少人会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但周信静的经历恰好印证了一个道理:世界从不辜负努力的人。
一位朋友曾提到,当时他并不知道周信静的经历,只是偶然知道周信静是从专科考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然后再辛苦考到浙江大学。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其实故事的起点在职高,从职高到大专,到专升本,再到浙江大学职高升大专几年,而如今到麻省理工。
图源:网络
这段经历真的难以想象,周信静在背后付出多少努力才走到今天的成就。
与周信静科研合作,朋友发现周信静是一个能够打破限制来解决问题的问题。
在实验中,碰到没有NVM硬件、没有开源代码,周信静并非放弃或等待,而是积极向外探索,打破限制。
在朋友眼中的周信静也是铁打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周信静在研究生入学的前几天,爸爸被查出食管癌晚期,他没有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而是自己找了个远程实习,一边读书一边赚钱给家里提供医药费。
年轻的他默默承受住了科研和家庭的两大压力,男子汉所谓顶天立地,不外如是。
图源:网络
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周信静,那一定是专注与勤奋。
无论是读研期间还是在工作,数据库和计算机系统是周信静最大的兴趣所在,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和跑步,剩下的时间全部专注其中。
很难看到一个人能够数年如一日般地专注研究数据库,这样的人,想不成功也很难。
当得知周信静成功申上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从他的背景来看,或许他是唯一个从职高生走到麻省理工PHD的人吧。
四、
“寒门学子”还有出路吗?“迷途羔羊”还能回头吗?
在如今精细化教育的社会,很多家长都追求稳扎稳打每一步,最怕的就是一步错,步步错。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小时候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人生是一片原野而不是一条轨道。
周信静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虽然从时间上来看,周信静好像要比同龄人花了更多的时间才能读到本科、读到研究生。
图源:网络
但是他的同龄人有多少能够像他那样走到了麻省理工PHD呢?
周信静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梦就要去追。
职高生也可以走到顶尖学府,起点永远不能决定终点,而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加速度。
如果你出生“低微”,不要自卑,更不要气馁,只要行动起来总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这段经历感到自豪。
如果你想要“浪子回头”,那么请相信自己,然后为之付出100%的努力,你永远想不到未来的你有多强大。
因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天使投资人,任何时候下注,永远都是在光明那一方。
中专的全称是“中等专业学校”,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国家处于发展的初期,社会急需大量实用型专业人才。
于是在各大学校大量开设中专、中师专业课程,缩短求学时间,快速向社会输送人才。中专、中师生毕业后由国家人事部门建档,最初是包分配工作的。
八九十年代,普通中专招收的是正规学校初中毕业生。当时的中国社会没有今天这么看重学历,更加重视培养实用型人才。普通家庭一般认为读了高中,考不上大学就没用。因此很多人选择考“中专”,只有考不上“中专、中师”的才去考“高中”。
按照学历水平来说,九十年代以后的“中专、中师”毕业后水平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二本。但是在1992年以前,中专、中师生录取比例极低,考上中专、中师的难度,不亚于如今的人考211和985大学。
一、过去的中专生和中师生
1992年,国家加大发展之前,中专、中师生录取比例很低。据说,每一个县只有前五十的学生才有机会上中专,国家正式对外公布的录取比例低于10%。当时的学生,只要能够考上中专或者中师,就等于是找到了工作,不用自己毕业后再去奔波。
在一、二、三线城市里,中专、中师生的待遇堪比古代状元。一旦有学生考上了中专、中师,想迁户口马上迁我是中专生想读大专,30年前的中专、中师生,到底是什么水平,可以媲美211和985吗?,毕业之后马上就有工作,而且去的都是比较好的单位。当时最抢手的是中师,家中长辈的好几个同学就是上了中专,直接去当了中小学老师。
那个时候的人,人们并不认为中专学历比大学学历低多少。尤其是八十年代初那一批中专生,读完了中专直接拿到干部待遇,升级,加工资,一样都不少。
我现在都记得,邻居阿姨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才去读中专的。她的情况比较特殊,半工半读最后拿到一本学历,马上就成了“干部”,工资待遇就不一样了。她因为这件事,嘚瑟了很多年。等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她还瞧不起我,其实那个时候中专学历就不值钱了。
1992年,加大发展力度后,市场经济活跃,对外贸易变得频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呈几何级倍增。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国家加快了人才培养的速度,中专和大学的录取比例都上升了。
其中普通大学录取的比例,在1992年还是25%,到1993年就变成34%,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到了2000年,已经变成59%了。中专录取比例也与大学保持了一致的上升趋势,所以学历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二、中专生地位的变化
211、985是国内的顶级名校。在现在国人的眼中,那是十分神圣的。但是,他们没办法和30多年前的中专生比,因为后者的性价比更高。
当时的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来到单位,可能什么都不会干,光适应岗位就得一两个月。而中专生因为培养方向不同,在学校里面已经学了大量实用的技术,无论分配到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上班以后,很快就可以进入企业。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还没多少高精尖的行业。普通大学生假如不搞研究,基本等于是浪费人才。当然,假如在一些特殊的行业的大型工厂里面,懂技术,能进实验室的大学生还是受欢迎的。
比如我同学的爸爸,早年在一家国营化工厂,他们就喜欢招一些大学生进去,研究用“三十烷醇”培育畸形大番茄,或者生产国际香型的香水什么的。我和同学小时候,经常趁放暑假,去厂里玩。
一般的文科生,除非去机关或报社。别的企业嫌弃他们娇气,写个材料,初中毕业生都能写,所以根本不欢迎他们。但是,1992年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上大学变得容易了。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中专生、中师生就不值钱了。
这主要还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外资企业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工资待遇高、福利和发展前景好。许多有工作的人都主动砸掉“铁饭碗”,去了外企、私企。去的人越多,竞争越激烈,企业就越看重应聘者的学历。
因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是“隐形”的,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想了解你的水平我是中专生想读大专,最便捷的就是看你的学历。社会越看重学历,考大学的人就越多。考的人多,国家录取比例又放宽,毕业的人就更多了。到了2018年,大学录取比率已经达到73%,每年向社会输送百万本科毕业生。
在2000年前,一个大专生在市场上还能有一点竞争力,尤其是自考的大专生,从前的口碑相当不错。但是到了现在,你要是敢告诉别人你是一名大专生,指不定对方会告诉你:那不算数。你其实就是一个高中生罢了。至于中专生、中师生,就更加尴尬了。
现在你再去看看中专学校的招生简章,他们已经不是单纯地招中专生了。一般都会在旁边打个小广告说,招五年制学生,直接让你从中专读到大专。虽然大专学历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用了,但是还是有这么操作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假如你拿了一个八九十年代中专或者是中师的文凭。或者是2000年以前的大专文凭。当你要去找工作的时候,也许还会听到企业的人事经理在感叹:原来你是XX年的中专(中师、大专)毕业生啊,那个时候和现在不一样,那学历含金量还是高的。
结语
社会对学历含金量的评价,就像是美酒陈酿一样,历久醇香。离了录取比例谈文凭的含金量,就是耍流氓。因此古代考中秀才的难度,绝对大于今天的人考名牌大学。
但是,假如你现在拿着中专、中师文凭去找工作。企业半还是会拒绝,即使你的工作能力很强。因此,中专、中师过去很厉害什么的话,对于三十多年后的我们来说,只能是一个传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8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