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研究生招生宣传|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科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土木工程学科。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学科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

学科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土木工程学科。本学位点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得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建立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17年学科评估本学位点所在学科在全国参评的135所高校中位列B+档次。

本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95 名,下属6个学科培养方向。近年来,本学位点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大力引进高素质、宽视野的拔尖科技人才,加大吸引和选拔优秀生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加强研究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目前,本学位点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1 人、海青项目入选者 1 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 1 名、省级教学名师 3 人。

学科专业特色

结构工程(01)

依托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的分析、设计、施工、监测、检测理论与方法,在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高性能建筑结构体系连接节点信息、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引入国家、行业和地方设计标准,并在华南地区几十栋超高层建筑中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2021年度,本学位点结构工程方向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2年度,本学位点结构工程方向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02)

优势与特色:依托结构耐火实验室、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室、6米量级风洞实验室等防灾减灾试验平台,重点探索结构耐火、抗风、抗震和消能减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科学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并在大量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岩土工程(03)

依托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结合亚热带沿海地区的特点,重点探索微观土力学、地下水渗流和地下水环境、沿海超软弱土的地基处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地下结构新理论与技术等,在上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参编国家、省部及行业规范十余部,并成功应用于若干重大实际工程。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

桥梁与隧道工程(04)

依托桥梁与隧道实验室和大型实际桥梁与隧道工程,长期从事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控与健康监测、复合材料桥梁结构理论、桥梁结构加固维修、桥梁结构可靠度理论与状态评估、桥梁结构抗风抗震、隧道工程非开挖技术及施工监测、地铁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大量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05)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建造与运维、可持续城市建设与管理、建筑经济、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大型复杂工程建造技术等。倡导创新性管理与创新性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旨在确保工程决策的正确性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全面促进建设工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依托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属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BIM) 中心(广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拥有数十个相关实习基地。人才培养过程重视“科研-教学-实践”相结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城市新基建、双碳目标、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建造等战略背景下,紧跟工程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发现及分析问题与综合决策能力、国际视野与前沿意识。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企业委托项目约50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

水务工程(06)

依托广东省水利工程安全与绿色水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重点探索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海绵城市建设、流域水文模拟及水文预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河口水动力学、环境水力学、环境流体力学及智慧水务等科学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及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2021年度,本学位点水务工程方向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究生教学科研成果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建筑固废循环利用与绿色工程结构,(2)工程结构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运维,(3)工程结构全生命周期防灾减灾,(4)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道路性能提升,(5)可持续城市建设与管理。近五年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30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近4亿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杰青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发表三大索引论文6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美国专利6件;主编国家/行业/省级标准2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港珠澳大桥、广州西塔、深圳京基100、北京新机场等重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国家尤其广东省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生参与的科研工作与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

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

历届研究生就业率

和主要就业去向

本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就业质量优秀。近三年,除部分学生到国内外著名学府继续升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普渡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深造外,其余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在就业群体中,超过50%的学生就职于各省市的规划资源、建管、房管、交通、绿化市容、水务等部门,以及建筑设计、施工、勘察、咨询、房地产等企业。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工业化、智能化和大数据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推广,学生就职于智能建造类科技企业的比例稳步上升。

土木工程方向招生咨询联系人:康澜(邮箱:,电话:)

正文 | 土木与交通学院

排版 |余健熙

初审 | 陈润洋

复审 | 杨恒旭

终审 | 苏图 连维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02402.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4月 14日 上午10:57
下一篇 2024年 4月 14日 上午11:4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