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570字 | 阅读需6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机遇缘于交流,圈子决定命运。
又到一年毕业季,各种读博辛苦吐槽霸屏。纠结博士制度过严的,纠结导师不给力的,纠结论文难写的等等。
美国的博士学位好不好拿?私立大学制度下的学位体制怎么样?百年前的学子怎么读博?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起步,公派和私费越洋留学攻读博士成为优秀学生的潮流,美国因为庚款返还和支持华人留学政策又成为主要留学目的地。
当时留美学生百里挑一,个个都是精英。语言以及专业的学习基本都难不住他们,有些学生还反复更换专业,照样如期毕业。
比如冯友兰,读博三年半,毕业时27岁。让他难以忘怀的是怎么争取奖学金、打工,好解决学费和生活费。而对于学业,一笔带过:“到了1923年暑假,我的论文答辩通过了”。
冯友兰
蒋梦麟毕业时30岁,读博五年。他在回忆录里干脆连论文答辩都不提,只提到一九一七年六月回国时的不舍,“我站在窗前伫望着五年来朝昔相伴的景物,不禁热泪盈眶。”
这些人中,有两位学生的读博经历与众不同,能够折射出美国大学人才培养的机制。
导师大义放水,顾维钧顺利毕业
顾维钧生在上海,家境优越,私塾启蒙、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后,受同学相邀,1904年夏天赴美留学。
经过一年的语言和预科学习后,顾维钧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政治和国际外交。
顾维钧
那时候美国名校入学似乎很简单,顾维钧入学考试化学没及格,还是被录取。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们享誉世界。顾维钧认识到,“我有机会在这些名师的教导下读书确实是三生有幸”,与教授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邀请我去他们家吃午饭,吃晚饭,或者参加茶会。”
顾维钧非常聪明,预科就加强了英文,学习了德文。进大学后学习拉丁文,每天两小时,六周完成四年的全部课程,“老师认为我的学习令人相当满意”。
另外也学很偏的课程,像地质学,他竟然也学得让老师很满意。
三年,修完哥伦比亚大学所需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只有一门课他总是落后——体育。
跳台跳水他实在是害怕。拖到1908年底,班上其他学生都过了,他还没考。教练最后下通牒:“你要是不考,你就不能毕业。”
就这样,顾维钧被逼上跳台,但是,因为害怕又走下来。教练再次把他逼上去,如是者三。教练没法子,对顾维钧说,不敢头朝下跳就闭眼迈腿吧。
顾维钧跳了个“冰棍”,多年后回忆起这一幕,顾维钧还说“我可吓坏了”!
在大四时,顾维钧已经在读研究生的课程,所以他是同时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和文学硕士的学位。
颜值、智商、情商一起爆表!聪明、帅气、阳光、勤奋的富家公子,学习、社团活动两不误,频繁接触国内高官和孙中山等海外华人领袖,还附带结婚离婚。
之后,在穆尔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哲学博士。穆尔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曾任美国助理国务卿并代理过国务卿。
顾维钧回忆穆尔教授在做学问、职业准备等各方面,“他像父亲一样关心我”。
那时的美国,拿到博士学位需要经过开题、答辩把关。
论文提纲共有一个引言和九章,概述中国与外国交往以来,外国对中国提出权利要求。引言是中外关系背景、外国人的地位和治外法权、中外条约性质等。
其他各章分别展开论述这些权利要求的一般原则、付款方式、利息等等。
穆尔教授很满意,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这样,顾维钧的毕业论文开题得以通过。
这时,国内辛亥革命爆发,顾维钧开始毕业论文写作。同时开始复习所学功课,准备博士答辩。
1912年2月中旬,顾维钧突然接到中国驻美使馆通知,总统袁世凯邀请顾维钧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三年前,唐绍仪作为特使访美,顾维钧以学生代表身份与唐接触密切,两代留美学生惺惺相惜。唐绍仪成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后,向总统袁世凯推荐了顾维钧。
机遇缘于交流,圈子决定命运。
穆尔教授把顾维钧“教训了一顿”。他说,读博士是为了准备为国家服务,这次的机会就可以使顾维钧进入国家机关,参加革命后的建设和发展。穆尔教授告诫说,绝不能再拒绝。
关于论文,顾维钧把已经写好的引言和前三章给了穆尔教授。大概是整个论文的三分之一吧。
两天以后,穆尔教授说,引言部分就足够一篇论文,至于其他篇章,可以以后续写成书。
其他教授提问:从中国利益和中华民族需要看,美国宪法有哪些特点适用于中国;请说明赞同共和形式的政府的理由。
因为顾维钧必须尽快回国,论文的校对、印刷和出版等具体问题,另一位教授比尔德答应全部代办,让自己的夫人帮助校对。
这样,在六月初之前论文可以印出来,顾维钧如期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所授博士学位。这年,顾维钧二十四岁,读博一共三年。
比尔德教授的话道出了教授们热情帮助的原因,顾维钧受聘总统府,对顾本人“是一个好机会,对于哥伦比亚大学也是一件好事。”
考试、论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学生一旦得到一个好平台迅速成才,有什么不能通融呢?
哥大也有冷冰冰的制度规定,但哥大在执行制度时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师生关系到底应该什么样?百年前的哥大给了我们示范。
另一位哥大学生就没这么幸运。
一九一〇年,胡适考取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农科。除了英语外,另学德文和法文。
胡适
当时康奈尔大学规定,必修课十八学时,成绩平均要在八十分以上,选修课两学时。主修专业达到要求才能毕业。学时制后被胡适介绍给北大等国内大学。
胡适兴趣不在农学,三个学期之后海外博士好读吗,美国博士好读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转入文理学院学文科。到毕业时,胡适已经有哲学和心理学、英国文学、政治和经济学三门专业课达到主修要求。等于读了三个大学吧。
胡适大四那年参加文学论文征稿得到奖学金,担任中国学生会干事,得以与世界各国留学生广泛交往。也热衷于四处讲演,并因为讲演过多影响学业而被学校停发奖学金。
一九一五年九月,胡适到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部杜威教授门下求学。第一年通过了哲学和哲学史的初级口试和笔试。初试及格,就可以开始写论文。课余参加校际和平论文竞赛获得头奖。
杜威
同期同学有宋子文、张奚若、孙科、蒋梦麟等人,后来都以自己的才华影响了中国。
同样,哥大哲学系教授牛人比比皆是。美国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令遵从“师道尊严”的中国学生终身难忘。
哥大文科博士学位要求:修完规定学分,考过笔试、口试、欧洲语。门门及格后,即可写博士论文。论文完毕,需进行口试答辩。
之后,有三种结果:一是“小修通过”,基本没问题了。二是“大修通过”,论文大修后要回校重来。三是“不通过”,不得补考,博士没了。
一九一七年五月二十二日,胡适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口试,得了个“大修通过”,需要返校补考。而胡适因一九一七年夏回国,这返校一拖就是十年。
客观地说,胡适对洋人谈中国哲学,就其论文中任何一个问题延展开来就绰绰有余,但胡适的眼界太宽广,论文洋洋洒洒如一本教科书。仅从技术上看,被导师否决也不冤枉。
回国以后,胡适把论文改写,于是,一本中国哲学界开山之作耀眼登场,这就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杜威看到这本书的影响力时,已经是两年以后。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期间,杜威来到中国,一住两年,胡适鞍前马后小心伺候。于公于私、看学术影响看论文质量,杜威都有愧于这位优秀的学生。
关于杜威来华,胡适确有与老师沟通私谊的嫌疑。但此时的胡适已经成名,要不要哥大的博士学位仅仅是个面子。
一九二一年,杜威离开中国,巧的是,胡适的论文付印。论文付印意味着答辩通过。至少胡适论文答辩的“大修通过”结论被改变。
一九二七年,胡适离开哥大十年后返校,终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也就是说,胡适论文答辩时大修重考;后来杜威来中国溜了一圈回去,胡适论文就付印;到胡适再次返校时,并没有重考海外博士好读吗,就像有的研究者说的,“拍拍肩膀”就过了。
不管怎么说,美国大学读博士,教授说了算。而教授其实很较真,也很实在。学生真有水平,教授会变通规定给予通过。如果水平不够,谁也甭想开后门拿文凭。
①《我的学术之路——冯友兰自传》62页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②《西潮·新潮》蒋梦麟97页 岳麓书社2000年
③《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中华书局1983年
④《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 《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一卷下册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0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