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3》姐姐们的精彩表演着实让人按捺不住心里的小激动了。
第三季《姐姐》则明确转舵为“励志成长音乐竞演综艺”。不仅多了音乐,连女性也不再强调了。音乐竞演综艺,这不纯纯音综吗?没逆龄选秀啥事了,也没女团蜕变内味儿了。追了三四期,小丑竟是我自己。
这一季参赛的姐姐们身份可真不一般,除了演员、歌手外还有今年的冬奥会冠军、中国歌剧舞剧院专业舞者等等,有颜有材有实力,甚至还有高学历加持!!!
图源乘风破浪官方微博
这一次除了科班出生的占大多数外,还有毕业于知名院校:北大的刘恋、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于文文、香港城市大学的薛凯琪、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阿娇、高中留学日本学习设计专业的张天爱等姐姐们,很多人都学的音乐艺术专业,看来“浪姐”艺术生扎堆儿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姐姐们毕业的学校。
01
拽姐于文文实力能打
伯克利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被录取
一首《体面》让于文文迅速出圈,之前在节目里,李荣浩就公开夸过她,说她是华语女歌手里面,电吉他弹得最狠的一个人。
这并非吹嘘,于文文是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主修的就是电吉他,而且当时她还是以全额奖学金被伯克利录取的,音乐才华毋庸置疑。
前有已经毕业的刘宪华、于文文,后有正在就读的欧阳娜娜、王源……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魅力究竟在哪,能够不断吸引广大音乐生们为之努力奋斗?
伯克利音乐学院建校于1945年,是一所卓越于现代音乐及表演艺术的音乐院校,它有三个校区:波士顿校区、瓦伦西亚校区以及纽约校区。
波士顿校区涵盖全部的本科项目和个别的硕士项目,瓦伦西亚校区则大部分是硕士项目,以及一些国际和暑期项目,纽约校区设有创意媒体和技术相关的三个硕士专业。
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涵盖不同音乐领域,以美国流行音乐与爵士乐而闻名。
目前学校设有作曲、现代创作及制作、电子制作和声音设计、电影配乐、爵士作曲、音乐产业/管理、音乐教育、音乐制作与录音工程、音乐治疗、表演、职业音乐人以及词曲创作等十多个本科专业,每年学费4.5万美元。
伯克利的音乐制作专业学习的内容比较全面,从基础理论,到编曲手法,再到录音技术和混音指导。
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内容有:声音设备的操作与维护、音乐、对话、音效录音、声轨编辑、配音与混音、音响工程、磁带、磁盘以及光盘的制作、数字录音与传输编辑。
学校拥有先进的音乐设备,录音室就有10个,学生可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使用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专业,并有机会与音乐工程师一起录制合作。
通过在工作室的课堂体验、实际项目工作以及与行业专业人士的接触,学生将全面了解复杂的技术系统,并学会在多样的音乐环境中与导演、艺术家等进行合作,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
图片源于伯克利音乐学院官网
02
神颜阿娇澳洲留学
艺术设计RMIT世界第15
阿娇曾在皇家墨尔本理工(RMIT)大学读书,主修传媒专业。RMIT的艺术设计作为RMIT最王牌的专业,在澳洲一直有口皆碑。
03
40岁少女薛凯琪竟是艺术出身
香港城市大学主修创意媒体
没想到演技炸裂的薛凯琪竟然是学艺术出身,她中学毕业后入读城市大学,主修创意媒体,于2004年7月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系毕业。
学艺术不用非得出国,中国香港也有很多艺术设计专业实力靠前的学校,比如香港城市大学(City of Hong Kong)就非常不错,香港城市大学简称城大,是一所年轻、发展势头迅猛的综合性大学。
在音乐教育领域,近几年中国琴童数量和增幅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但在教育理念和质量上,依然存在不少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多听音乐,多开口唱
现今中国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纷纷让孩子学乐器、绘画、舞蹈……希望孩子们能有艺术的素养。青少年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是社会非常关心的话题,美育不仅是教孩子们唱歌画画、欣赏音乐美术,更要让青少年拥有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拥有美好心灵。在与很多琴童家长交流后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专业,《浪姐3》的姐姐们艺术生扎堆儿!学习乐器是通往音乐王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央音乐学院专家指出,不少家长在艺术教育理念上还存在一定误区。
理想的儿童音乐教育,是要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从小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多听音乐的条件,这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途径。公共场所播放的音乐很多是流行音乐,有些并不适合孩子。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条件多听好的音乐,有条件最好是听现场,也就是走进音乐厅去听,一场好的现场音乐会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对音乐趣味的形成非常重要。
学乐器前可以参加一些音乐素质培养课程,对音高、节奏以及音乐情绪有基本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再学乐器,孩子就不那么抵触。同时,我们应该让孩子通过独唱、合唱、演奏乐器、参加乐队等各种形式学习音乐,暂时没有条件的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乐器,如竹笛、口琴等。
让孩子开口唱,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参加合唱团,合唱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学乐器的孩子学会歌唱,能让他们直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乐句、呼吸等概念。
学乐器不止学技术
喜欢并能自觉练琴的孩子是很少的,多数孩子不愿意练琴。但不愿练琴并不等于不喜欢音乐,因为练琴特别枯燥甚至艰辛。绝大多数孩子是需要在家长督促下练琴的,而对音乐的喜爱则是可以通过培养成为习惯,无需督促。
学乐器与学音乐并不能划等号。事实上很多孩子学乐器的过程只是在学技术,并没有真正学到音乐。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音乐,让他们喜欢音乐,将来才有能力享受音乐之美。只关注技术,就会渐渐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就不喜欢音乐了。
不可否认,学习乐器是通往音乐王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乐器的演奏,更深刻地感受音乐,更好地理解音乐。学乐器,应该同时学音乐文化,不只是学技术或学会有限的曲子。
通过乐器的学习,掌握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方法,对提高智商也很有好处。学过艺术的人对许多事物的感悟要比许多没有学过艺术的人强,对事物的感受更快、更敏感。
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学琴,并不是为了将来以音乐为职业,那么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先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无论学什么乐器,不要只听自己演奏的那种乐器的作品,而应该广泛地涉猎名家名作。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生前爱好之一是拉小提琴
热爱比天赋更重要
对多数家长来说,不应在未发现孩子具备音乐天赋的情况下,过早地让孩子走专业道路。毕竟音乐这一行业需要一定天赋,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当职业音乐家。当然对确实有音乐才能的儿童可以加强早期的培养,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
有没有艺术天分和是否热爱音乐是两码事,家长更多的是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这对他们人生的成长非常有益。很多科学家、文学家,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是专家,不少人还是音乐爱好者或出色的演奏家、演唱家。
总之,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广泛给他们创造接触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为将来有能力欣赏艺术、感受艺术之美打下基础。
03
未来教育重点:素质教育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的教育需求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结合此次艺术类课标的修订,不难看出,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教育方向,在于不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国民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我国经济早已一骑绝尘,学科类尤其是奥数类的水平更是名列前茅,但我国的艺术素养却落后欧美、日本等国。因此,我们急需增强艺术素质教育。
增强艺术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课程来说,其实就是基本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就以音乐科目为例,在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中,对音乐学业质量虽然列出了大量内容,总结起来不外乎就是:识谱、视唱、赏析、演奏、编创能力。
福利(你的琴行有这样的课程标准体系吗):
(如果你的琴行需要领取“艺术课程标准”手册,可以与郑老师联系,免费领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08433.html
评论列表(1条)
[…] 乌克兰院校的音乐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