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是一个科技强国,教育方面更是毫不示弱,乌克兰有着完善的教育体制,教育质量居于上乘,吸引了不少留学生前往,想要去乌克兰留学的同学清楚乌克兰的要求有哪些吗?
乌克兰留学优势:
1、教育文化深远
乌克兰境内著名高校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电子技术、无线电物理、航空仪器、船舶制造、化工工业等方面在世界上均有很强的实力;某些学科至今仍领先于世界,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机械电子、国防和航空航天等。乌克兰普通院校21500所英国在职研究生,国立高等院校149所,36所科学院,90所非国立高校,职业技术学校737所,共有8万名教师在不同大学辛勤的耕耘,其中有4506名博士后,32000名博士,5千名教授和26000名副教授。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使各大高校在规模,师资力量,管理和教学质量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乌克兰高校对学生注重引导和启发,注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授学生细致完整理论知识的同时,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对知识的渴望。考试主要是通过和教授面对面的问答形式。平均每十位学生就有一位指导老师。
2、费用较低
中国学生留学乌克兰的花费只是英联邦国家的三分之一不到乌克兰来华留学,1、教育文化深远,第一年预科总费用2–2.5万人民币左右,无须银行存款证明。对于工薪阶层而言,每年花3万元左右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不是一件难事,孩子读5年下来的所有花费也就和到美国1年的费用差不多。读4年下来也要花掉7万元人民币。如果只读个专科,毕业出来工作不好找,还得重新投资进行继续教育。生活费每月500元人民币左右,进入大学后,享受本国大学生的优惠待遇。宿舍条件一流,设备完善,全天供应热水,免费使用天然气、电和供暖服务,有浴室,厨房。学校有食堂,可在校就餐。市内交通便利,社会稳定,治安良好,乌克兰人民好客,热情,奔放,对中国人以诚相待。对于中国很多工薪阶级来说送孩子就读乌克兰的大学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之一。
3、门槛宽松
高中毕业(包括中专技校)就可免试赴乌克兰留学。乌克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均总数占全国成人总数的90%,系世界高等教育平均水平领先国,其科研技术水平也相当高。现在,只要是持有国内高中(或同等学历)毕业证,且身体健康者,均可免试赴乌克兰的国立大学攻读学士或升读硕士、博士学位。学生学习期满后,经考试合格可领取中、乌两国公认的学历文凭。不需俄语基础(高中同等学历均可申请)。乌高校内设有预科系,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培训。每位留学生都有一位学习生活导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签证易过
赴乌留学签证属反签,学生在取得学校邀请函的同时,也获得了乌外交部领事司签发的入境许可,这样极大提高了在领事馆获得入境签证的成功率,成功率几乎是100%。而且从申请学校到乌院校注册,只需1-2个月,签证成功率100%。我项目办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推荐最适合的院校和专业。
5、文凭升值潜力大
由于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高度的专业素质和掌握俄英两国语言(在乌上大学时,第二外语仍是英语乌克兰来华留学,由于乌学生英语比较好,交流机会多,在乌留学生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国内),有比国内大学毕业生仅掌握一门英语有更优越的就业前景,可借助乌中各方面的发展在乌克兰就业,或转到欧美发达国家凭借所学知识一展身手。中乌教育文化政府协定明确规定两国相互认可各自的学历和学位,这为打算学成回国发展的学生解除了学历认可的后顾之忧。
乌克兰留学要求:
前往乌克兰留学的条件与前往其他国家相比,是非常宽松的。持有国内高中(或中专、技校)毕业证书,且身体健康,品行良好,无犯罪记录者,均可赴乌克兰的国立大学攻读学士或升读硕士、博士学位。
具体来说,读大学预科者要求申请者入学前受过10年以上教育,即相当于国内高中毕业;读学士学位,一般要求申请者入学前受过12年以上的教育,并在中国大学学习1年以上;读硕士学位,要求申请者已获得学士学位。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年龄以及希望报读的学校而定。
对外语水平也没有特别要求。乌克兰的国语为乌克兰语,但是很多地方也通用俄语,大学讲课一般以俄语为主,英语为辅。留学生可以零起步,并不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俄语水平,如果在国内读过一些俄语的话当然再好不过。
上海乌克兰留学,上大“Z世代”国际青年,唱响中国之声!
这里
有他们与中国的美丽邂逅——
新中国之歌的唱响者
2023年5月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介绍中国同中亚国家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的成果时指出,“曾在上海大学学习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克丽丝,同中国搭档创作的动画短片《新中国之歌》走红网络。”该片回顾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前后以及传唱到全世界的幕后故事。在制作过程中克丽丝与中国同学一起搜集了十余万字文字资料,修复了几千张图片。
克丽丝表示:“在拍摄过程中,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对外国人来说,我算是‘半个’历史专家了。”影片以定格动画技术的独特呈现方式,重现了《义勇军进行曲》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故事。这部短片的传播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国歌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该短片一经推出即刷爆全网,微博热搜话题阅读突破6000万,累计获得1.64亿次播放量,19万次点赞量。
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来自墨西哥的逸馨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生。来沪已经六年的她,一直以她独特的视角观察、记录着上海的变化、中国的发展。2021年,在新民晚报“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系列视频中,逸馨通过讲述在上海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感受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感受时代万花筒般的缤纷多彩。
2022年,逸馨参加了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的非遗“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活动深入上海各地区围绕文化开展社会实践,其本人也作为团队核心代表及上海市留学生代表在由全国青联、全国学联主办的总结交流会上进行专题分享。
她说:“外国人也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中国的非遗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让世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魅力。”
2023年10月,逸馨受邀参加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并在分论坛作题为《讲好中国故事:老照片中的中华文化》的主旨发言。她基于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用收集的数十张珍贵老照片展示了自己眼中的中国文化,认为摄影这一跨越时空的艺术是对革命文物的另一种保护,是了解和传承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展现。
中国小康故事的讲述者
2020年至2021年,经济学院乌克兰学生雪莉参与新华社《奔小康路上·共圆小康》系列纪录片拍摄,她跟随摄制组深入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行动与成果,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小康故事。
雪莉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亲眼看到这些曾经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民如何致富奔小康,大型企业如何帮助人民就业,东西部共同合作,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等等。这些所见所闻让我感觉到中国政府是真正在为人民办实事。”
2022年雪莉将她的亲身经历撰写成文发表在《神州学人》封面故事上。用事实说话,讲好中国故事。雪莉期待,她能在促进中外年轻人的文化交流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了解彼此的故事,增进沟通,为促进中国和世界交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1年夏天,上海大学中外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走进延安,认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12名中外学生一同参观革命旧址、听取专家报告、与当地师生座谈,围绕延安精神对今天的现实启示,以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等内容进行了社会调查。该活动获得了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中国文化研究者
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吴飞得来自阿根廷,但他一开口就是地地道道的上海话。他说:“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的传承就是文化价值的传承。”为了更好地了解吴语方言,他走访了吴语区的许多农村进行调研,寻找当地老人进行采访国际硕博连读,记录语音词汇等。凭借着自己在计算机上的优势上海乌克兰留学,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创立了“吴语学堂”。将吴语区各地方言字音、词汇制作成免费的在线吴语词典,包括上海话、苏州话等在内的130多种方言。他说:“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深入研究吴语的同时,我希望能为对吴语文化感兴趣的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2022年他还参加了第六届“相聚上海”国际读书征文活动,他的文章《魔都》从来自33个国家的283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三等奖。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雷向吴飞得颁奖。
中国社会的记录者
2023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上海行”活动中,我校六位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一同进行创作,紧扣上海地方民俗及本地文化生活,涉及上海弄堂传统游戏、上海特色建筑、留学生生活、乡村书屋及村居、上海老人社区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上海的民风民俗、民生民趣,真正能让人感受到上海的包容和多样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
2023年7月4日至5日,“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青年参访对话活动在沪举办,我校6位国际学生受邀参加活动,在上海多个知名地标“打卡”,体验这座城市的传统与现代,以及中国的发展与成就。本次对话活动旨在通过青年间的交流,勉励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凝聚当代青年的青春力量,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民心相通的交流使者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我校来自泰国、俄罗斯、孟加拉、伊朗、也门的五名国际学生参加了中国日报社“一带一路”青少年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取得了总决赛季军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的好成绩!他们以语言为媒讲述“一带一路”框架下国与国合作共赢的发展故事,借演讲之机共话“一带一路”倡议下民心相通的人文交流硕果。
“音乐”作为人类的共通语言,一直是从古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上海大学知华导师“一带一路”音乐文化工作室旗下的“海翼”国际学生合唱团以音乐桥接“一带一路”心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明互鉴,努力践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我校来自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20名国际学生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支持下走进国家会展中心,参观了各个展区和新闻中心。他们通过以Vlog小视频、直播等形式在个人社交账号推送,向海内外粉丝网友展示进博会的精彩。
来自越南的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阮妆诗,是在多个平台拥有20多万粉丝的视频博主,她拍摄了许多素材,通过视频向网友们推荐进博会,目前已在多个视频平台推出。
在知华教育的影响下,我校涌现出一批知华友华的优秀国际学生上海乌克兰留学,上大“Z世代”国际青年,唱响中国之声!,创作了一批话语生动的好作品。2022年,在《2022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中,上海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入围内地高校榜单十强。2022年底,在上海大学举行的“Z世代青年讲好上海故事”短视频大赛颁奖活动中,我校来自十个国家的十三个作品获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与中国日报共同主办的“我在上海过春节”,“守护春天”短视频比赛奖项,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上大国际学生们用丰富的新媒体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上大故事,拓宽了国际传播新路径。
上大“Z世代”国际青年
将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3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