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5月6日电 题: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新华社记者刘良恒
这是何叔衡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位于湖南宁乡市沙田乡长冲村构子冲,周边群峰连绵,松竹苍翠。时值“五一”假期,前来参观的游客较多,平日静谧的小山村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何叔衡故居为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朝西,平面呈方形,整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主体建筑呈倒“凹”字形布局,共有大小房屋23间。这里是何叔衡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居住的地方。
何叔衡,1876年出生,湖南省宁乡人。1913年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志同道合,成为最好的朋友。在第一师范结业后,先后在长沙楚怡学校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同时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革命活动。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
五四运动中,何叔衡与长沙的进步教师支持学生反帝爱国行动。1920年3月,参加驱除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夏,他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确定以“研究俄罗斯一切事情为宗旨”,提倡赴俄勤工俭学,先后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进步青年到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及赴俄留学。
1920年冬,何叔衡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10月,参与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任支部委员。1922年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在湖南大力发展党员和基层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按照党的要求,他在湖南发展国民党组织,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曾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等职。
1927年马日事变后,何叔衡前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1930年7月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国际硕博连读,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
1931年11月,何叔衡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毛泽东高度评价他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实践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长沙俄罗斯留学,时年59岁。
1937年在延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6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在为牺牲同志默哀的名单中念到何叔衡的名字时,大家莫不为这位党内的革命长者的牺牲而深感悲痛。
“如果不是有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何叔衡本可以在家乡安稳富足地度过一生长沙俄罗斯留学,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丨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但是他却选择了投身革命,就像他写道的那样:我绝对不是我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长冲村党总支书记曾乐说,在何叔衡革命精神感召下,宁乡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品格高尚、敢闯敢拼的仁人志士。
沙田乡党委书记贺志亮告诉记者,何叔衡故居已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当地对沙田红色旅游景区进行了提质改造,如今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旅游基础设施得以大幅提升。
何叔衡已经牺牲八十多年,当年落后闭塞的家乡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三五”期间,沙田乡经济稳步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态势很好,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底的3459.3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32714.4元。
俄罗斯美声留学,《中国文艺评论》专访郭淑珍:歌声飘四海 大爱育英才
歌声飘四海 大爱育英才
——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
采访人:宋学军
郭淑珍简介: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53年至1959年1月公派赴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 ,获优等毕业证书及优秀演唱家称号, 其名字被镌刻在学院的大理石金榜上。其教学成果《声部确定及训练的科学》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她倡建的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2004年)已排演了《狄多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阿依达》《伊奥兰塔》等7部歌剧。她曾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苏联)古典歌曲声乐比赛一等奖和金质奖章、首届国家金唱片奖、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模范教师、“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全国百名英才教育十大英才、全国高等教育名师、第六届奥斯卡国际歌剧奖、特殊金歌剧职业生涯成就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和称号。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声乐良师
宋学军:郭老师,您的前半生,可以用歌声飘四海来形容,在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之后,又逐渐把工作重心转向声乐教学,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您呕心沥血、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曾经做出了许多在声乐教育界引起轰动的事情,能给我介绍一两位吗?
郭淑珍:我认为声乐表演是一门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感觉和经验来判断,还要科学从教、因材施教。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有一个学生叫邓韵,是广州军区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但是却患了严重的职业病——双侧声带小结,每演完一次都要休息两天才能再唱。她曾一度失去歌唱的信心,多次打报告请求改行。后来单位让她到北京请专家诊治,她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我。我起先并没有答应,因为觉得她已经是一名较为成熟的歌唱演员,如若让她重新调整自己的演唱方法,不知她是否能够适应,也不知最后的效果会怎样。但是邓韵却非常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觉得她的声音条件不错,但不会唱,发声有问题。我首先纠正她的演唱方法,对她施以科学的发声训练。半年后,邓韵的喉门打开了,呼吸通顺了,共鸣位置找到了,声音宽厚了,歌唱起来不再痛苦了,显示出自己的声音本质。根据听觉经验,我判断她应是女中音而不是之前一直唱的女高音,于是带她去我们学校的嗓音研究中心做医学检查。检查结果表明,邓韵的声带结构确实属于女中音,于是我建议她改声部,这在当时的声乐界引起不小震惊,很多人都认为不可思议。我在我的老师沈湘教授的支持下,顶住舆论的压力,继续对她进行艰苦的训练。邓韵也克服了生理和心理的障碍,与我密切合作。经过技术上的重新改造,当邓韵以女中音的身份重新登台演唱时,面貌焕然一新。她惊喜地感到自己的歌唱更加自如了,音色有了光泽,音域也明显增宽。而这种鲜明的变化,也令众人惊叹不已。后来成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签约演员的邓韵,逢人便说:“是郭老师给了我第二次艺术生命,她不愧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声乐良师。”
因材施教是教学之本。对于声乐学生来说,“材”首先指的就是声部。声部确定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关乎整个教学成败、也关系到演唱者的艺术生命。如果教师只是偏重于感觉和经验,习惯于以自己的听觉判断学生的演唱,而学生仅是凭着感觉和爱好歌唱,由于方法不对而把自己声音的真实面目掩盖了,就很容易引起声部的误判。我就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嗓子给唱坏了,非常痛苦,如果发现的早还可以改声部重新训练,发现的晚就会彻底葬送艺术生命。而我之所以能够把声乐教学与艺术嗓音医学结合起来,也是与我在苏联的学习经历有关。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有专门讲授艺术嗓音医学的课程俄罗斯美声留学,上课时老师通过各种图片和模型,让同学们了解发声器官腔体的大小、硬腭的深浅及喉位的高低等对歌唱的影响。另外,学校的喉科医生也会为每位声乐学生进行声带检查,让我们对自己的“乐器”有一个客观认识。人的发声器官都是长在“肉”里的,看不见也很难摸到,单凭听觉上的判断和主观臆断,可能会不够科学,也很难说服学生。因此平时上课,我也经常会带学生去做嗓音的检查和测试,咨询嗓音医学专家的意见。
△《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郭淑珍》
我认为,声部确定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纠正演唱方法。许多声部判断错误是由于错误的歌唱方法使然,要通过正确的演唱训练,使演唱者显现出自己的声音本质及其生理的自然状态。纠正演唱方法,需要耐心以及严格的指导和把控。因为当演唱者已经形成自己的演唱习惯后,要改变他原有的反射系统、在大脑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非常难,这将是一个艰难和曲折的过程。第二是根据听觉判断演唱者的音域、音色和换声区。当学生的演唱方法正确(能够感觉到自己真实的音色、音域和换声区)以后,教师要反复听辨学生的音域、音色、换气区,初步判断出学生的声部属性以及正确的音域范围。第三是临床检查。当学生已经纠正演唱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练声情况初步判断出学生声部属性和声音特征后,通过嗓音医学手段检查,了解演唱者发声器官(如咽喉的大小、脖子的长短、声带的长短薄厚以及喉结的位置)的生理结构特点。第四是综合分析。根据听觉经验的判断和临床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将听觉审美经验和医学科学数据有机结合,最终确定其声部属性。而一旦确定学生的声部需要调整,就要严格监督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观念和听觉审美上的障碍,要求他们主动配合并完成老师的作业,逐步习惯正确的演唱方法,适应新的声音,接受并爱上自己新的声部,产生演唱这个声部的欲望。我的“声部判断及其训练”这一教学成果,曾在1997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的另一个比较有名的学生是吴碧霞。她原本是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名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年纪轻轻即已蜚声歌坛。她在攻读硕士学位时(1998年),他们学院的院长金铁霖希望她能够接受一些美声训练,让我担任她的硕士导师。我从她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美声的技术、方法施以教学。不到两年,她就在第一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夺冠并获得“最佳中国作品演奏奖”(2000年),之后又连续在第八届西班牙比尔巴厄国际声乐比赛(2000年,第一名)、第四届波兰玛纽什卡国际声乐比赛(2001年,第二名)和“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2002年,声乐组银奖)等一系列国际声乐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如今她已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声乐界将之称为“吴碧霞现象”。其实对我而言,这种“跨界”学生,吴碧霞并不是头一个。
在 “文革”后我首批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吴霜,她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女儿。受家庭影响,吴霜从小喜欢唱戏唱民歌,但是当时音乐学院的一些老师对于她要学习美声演唱并不看好。而我认为,吴霜有着别人没有的便利条件,如果把西洋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民族民间的吐字咬字、包括情感的抒发很好的结合,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另外,上世纪60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也曾向我学习美声演唱技法。后来他将这种新的练声方法用在儿子李宝春的训练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直到现在,定居台湾的李宝春来北京演出,都还邀请我去观看。
我认为美声和民族在唱法上虽有很多的不同,但艺术终究是相通的。学习美声唱法能为民族唱法带来很多启示。接受的东西多了,想象力自然丰富,在音乐上的表现手法也就不再单一了。
宋学军:从教半个多世纪,您培养了方初善、邓韵、温燕清、张立萍、王秀芬、韩芝萍、潘淑珍、郑莉、王静、幺红、孙砾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歌唱家。而您早期的学生孟玲,也已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声乐教授,其门下的刘和刚、王宏伟亦为观众们所喜爱。您可以说已是桃李满天下,那么在教学中,您最看重学生的哪些品质和素养?
郭淑珍:声乐是门科学,没有捷径可言,只有经过严格、规范、扎实、勤奋的学习和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它。而要想把歌唱好,首先人品要好。一个好的歌者,要真诚,要很朴实,不哗众取宠,要与人为善,对人要宽容,要认认真真、很严肃的去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和较为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我要求我的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俄罗斯美声留学,《中国文艺评论》专访郭淑珍:歌声飘四海 大爱育英才,不能有旷课,上课要坐在第一排。
当然每个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声乐的发声乐器就是人体本身,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因材施教,对每一个人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声部,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留不同的作业和曲目。即使是同样一个问题,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理解和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办法、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解决。艺术强调个性,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刻意地去模仿别人。我要求他们要用“脑”学习,用“心”歌唱,用“情”动人。
浓得化不开的歌剧情结
宋学军:您早年在苏联留学时,曾成功主演了柴科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扮演塔姬雅娜)和普契尼的《绣花女》(扮演咪咪)等著名歌剧,这让您有了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歌剧情结。您能谈一谈您在歌剧人才培养上是怎么做的吗?
郭淑珍:我认为,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个国家的艺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提出,我国各地都在建大剧院,可是却鲜有好的歌剧演出。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歌剧表演人才的缺乏。歌剧演员不仅要有唱功,还要会肢体语言和舞台形象的塑造,同时更要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优秀歌剧演员的稀缺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歌剧人才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一定的舞台实践。于是在2004年,我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们搭建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至今我们已成功用原文排演了《狄多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阿依达》《伊奥兰塔》等7部歌剧。剧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宁波、武汉、天津等国内多个城市的著名剧院演出,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其中,《叶甫根尼•奥涅金》(中俄合作)和《阿依达》曾分别参加第一、二届中国歌剧节,并获得多个奖项。《叶甫根尼•奥涅金》还曾于2010年赴俄罗斯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中俄“汉语年”活动。
歌剧表演考验的是一个歌唱者的综合能力,声、台、形、表,手、眼、身、法、步,一个都不能少。除了自己的演唱,还要和乐队配合,与其他角色进行交流与互动。演员们在关注声音和演唱技术的同时,还要考虑上、下场的动作,舞台上的站位与走位,形体表演,对手戏国际硕博项目,人物塑造(心理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可以说,从语言、到声音、再到表演,对于声乐学生的训练是全方位的。比如,舞台上穿着燕尾服怎么坐,怎么看指挥,怎么跟灯光,这些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切身体验。
歌剧唱段是用声音塑造人物,演唱者脑子里一定要有人物的形象和画面感才可以。因此我还要求学生要多看画展,多看电影、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我当年在苏联扮演《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塔姬雅娜时,也阅读了大量普希金的文学作品(包括中、俄文),以及同时代的文学家和评论家的著作,并且多次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著名画廊和博物馆,观看苏俄艺术大师的画作,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自己从心中找到与塔姬雅娜的契合点,更好地去塑造人物。演出后,一位苏联著名评论家认为我扮演的塔姬雅娜,“是普希金和柴科夫斯基心中的理想人物”。
△1962年中央歌舞剧院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次公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郭淑珍饰演塔姬雅娜
教育是植根于内心深处的爱,教师的责任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能够对得起事业,对得起自己,把自己的东西贡献出来,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访后跋语:
与郭淑珍教授相识已有二十余年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们多有接触,特别是近几年,交往愈加频繁,也让我更加敬佩于她的人品和学识。郭老师待人诚恳、宽厚,尽管我们隔着专业、差着辈分,但谈话的内容却十分广泛,有时一聊就是几个钟头。
虽然已过鲐背之年,但郭老师说起话来依然中气十足,语速快,语气长,密密匝匝如连珠炮一般。而她那热情开朗、好强率真的性格,则让她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今,她还坚持每周两天到学院上课,工作日程几乎都被教学和排练填满。她的直言不讳、严格厉害是学院里出了名的,而她的真诚豁达,对学生的细心、周到,也是大家的真实感受。学院里的晚辈们私下里都叫她“郭老太太”,也有学生直呼她为“郭奶奶”。这其中有几分景仰,也有几分敬畏。
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言。郭老师既是一位勤学好思、与时俱进的声乐艺术家,也是一位金针度人、桃李成蹊的声乐教育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她虽然喝的是“洋”墨水,但却一直保持着一颗中国心。她学习继承了俄罗斯美声学派的精华,融合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特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同时又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她将自己所学的声乐技术和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精雕细琢,全情投入。她不仅严格要求学生,更是自己率先垂范。她认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注定要一生学习。从艺从教七十多年,她从未有过丝毫松懈。她视工作的辛苦为人生的乐趣,那种对艺术、对工作的忘我投入,连学生们都自叹不如。她一直保持着每天读书读报的习惯,音乐、舞蹈、戏剧各种演出,她都经常会到现场去观摩。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流行的,甚至是一部戏里的A角和B角,电视里播放的《中国好声音》这样的选秀节目,凡是能够吸收借鉴的她都乐于接受。
她常常告诫学生,想当艺术家就先要学会做人。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情感的艺术。音乐表演的最高境界是人(歌唱者)与人(观众)之间在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与契合。歌唱不是单纯的发出好听的声音就可以了,其最终要落到情感的抒发与音乐内涵的表达上,也就是演唱技术必须要与音乐表现相结合。唱声是为唱情,是为了要感染人、打动人,而要把歌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文质彬彬、意境悠长,则需要演唱者具有渊博的学养和高尚的品行。
她自勉,“华龄未敢虚度,老年更应奋发”。
*编辑附言:我刊自创刊之初,就有意为郭淑珍先生做一期专访,经多方努力,逐步积累了一些采访资料。近期,在中央音乐学院孙媛媛教授热情引荐下,我刊编辑与郭淑珍先生当面交流,深入沟通,并在郭淑珍先生提议下,最终由宋学军老师完成了这篇专访,特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刊发,以飨读者。
*采访人:宋学军 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节选自《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第9期文章《歌声飘四海 大爱育英才——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第二、三部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3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