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巴黎第十二大学好不好,前沿 | 巴黎大学:盛宴以外,还有道场

今天,巴黎在世界文学的许多篇幅中都当过内在场景。巴黎大学东亚系所在的教学主楼及小广场因此在东亚系里,从老师到学生,横跨东西的多语言人才可谓济济一堂。

今天,巴黎在世界文学的许多篇幅中都当过内在场景。与其说它是真实世界中的一个城市,巴黎,对我和上百万全世界的人一样,是通过书本得知的虚幻城市,一个经由阅读而熟识的城市。从小读《三个火枪手》,然后是《悲惨世界》,同时,或随即,巴黎变成了历史之城,法国革命之城;稍晚,在青少年读物中,巴黎又变成了波德莱尔,流传上百年的伟大诗篇、绘画、不朽的小说之城,巴尔扎克、左拉、普鲁斯特……

——卡尔维诺《巴黎隐士》

我是在一年多以前来的巴黎大学,就读的是东亚系汉学研究生。这个学校前身是巴黎狄德罗大学(巴黎七大),它在去年正式与巴黎笛卡尔大学(巴黎五大)在行政上完全合并,新校名é de Paris因为和历史上的巴黎大学(即当时的索邦大学,始建于十二世纪,后于1968年的五月风暴后一分为十三)名字重叠而常给人带来混淆。但这两个巴黎大学之间的区分也许并不重要,实际上,今天巴黎的学校经常共享学术资源,跨校上课是常有的事,教员们也经常身兼不同机构的职位,因此我所在的学校,既可以理解为现在行政意义上的巴黎大学(é de Paris),也可以理解为「巴黎的大学」(é à Paris)。就个人而言,这个学校的意义既在课堂、在图书馆,也在它所处的整座城市所提供的气氛中。如果说巴黎一度是流动的盛宴(海明威语),供世界的作家艺术家以栖身之所和成长园地的话;那么巴黎大学则更像是一个修行的道场,供人观览、游艺、遐思,又供人反省、停顿、休憩。

巴黎大学东亚系所在的教学主楼及小广场

一.为什么是法国和汉学

我选择来法国读书,最早是因为在中学里看了雨果的小说深受感动,然后在国内读本科时一边修中文系一边自修法语,到了大四那年,便终于下决心来走这条路。选专业方面,当初更想去的是比较文学(litté ée),但后来了解到,可以做中法比较研究的专业,不像美国的大学会放在比较文学系,而是在东亚系或者汉学系里头;至于法国大学里的比较文学专业,则更多是在欧洲语言的框架下进行比教学研究,当然也涉及不同媒介之间的比较学。这样一来,我选择汉学系的理由就更加充分:一来可以继续展开对中国古典学的学习,二来又能广泛吸纳西方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法国的东方学研究起源于早年耶稣会传教士在东亚的活动,后来逐渐走向专业化研究,这种土壤下成长起来的法国汉学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很受重视,比如法国当代汉学家、前巴黎大七大东亚系教授朱利安(François )的研究就是个代表。

现在回过头看申请学校这事,如果说能提供什么建议的话,大概有这么几点需要格外注意:一,语言成绩证明。要早做准备考出法语证书,通常研究生要求的是Dalf C1水平。二,专业匹配度。申研究生的话,原则上申请的专业要和本科专业高度匹配,至少也应该是学科名称上显得匹配。三,动机信。要好好写,这绝不是一个走形式的次要环节,信中的动机交代如果太过敷衍,那么就很大可能以动机不明确为由遭到拒绝。四,研究计划,这个因专业而异,有些专业不需要,如果有要求,则尽可能确保自己的研究计划有相应研究领域的老师可以做指导,甚至提前写邮件联系目标导师,也是个提高录取机会的方式。

二.巴黎生活与校园学习

众所周知,法国地区分为两部分:巴黎和巴黎以外,虽是调侃,却很说明问题。全国的核心资源都汇聚在国都当中,外省的城市尽管整洁、宁静、风景如画,但是城市规模太小,呆久了就异常单调,所以当一个地方被誉为养老胜地的时候,它大概也意味着不太适合学生长居。巴黎可能是全法国最脏乱差的地方,但是这里有无数的展览、演出、讲座和各种文化组织,有数量最多的高校和最多元的族裔与社群,全法国也只有在这个城市逛街可以常年逛不腻,相应地,在这里也最容易认识各色各样的朋友。这些都是巴黎吸引我的原因。

到新学校注册时,我跟大家一样,既忙碌且兴奋,短短几天内不停地认识新朋友,包括研究生同学、校友和新邻居,另外又在搬家入住等一系列繁琐手续上费了好大工夫巴黎第十二大学好不好,前沿 | 巴黎大学:盛宴以外,还有道场,在法国学习过的国人朋友都会一致同意这边的行政手续之繁琐,对一个外国新生来说,光一个租房方面就会遇到各种麻烦。我那学期住的地方离处在市区(即俗称的「小巴黎」)的学校相当远,单程通勤时间一小时多,中间步行十多分钟,地铁得换乘。于是在入学的第一学期,我尤其觉得身上能量被生活琐事大大消耗,清早出门到晚上八九点回到家,之后做晚饭、吃饭、刷碗,再没有更多看书的力气。有好一阵子也因为睡眠质量太差,无奈中断了周末的兼职。

学校生活则是常规的三点一线(法国习语:Métro, , dodo.地铁、工作、睡觉)。不得不说,习惯了国内大学的住校生活后,看这边的大学会觉得它几乎不存在“校园”,大多不过是散落在街区的几幢楼,楼内是教室和办公室,楼下是校外街道和行人;「上学」更像是去上班,完了以后搭车各回各家。但也正因为校内校外之间的藩篱不甚明显,我的选择也变多了。图书馆方面有本校的图书馆、附近五分钟步程的东方语言图书馆(BULAC)和十分钟步程的法国国家图书馆(BNF),三个馆藏的资源互相补充,而三个馆的自习区气氛各不相同,我一般会更换着去。国家图书馆的隔壁则是一家大影院,我办的电影年卡每个月18欧,可以随意取票看,场次不限。有一段时间,我就经常从国图闭馆出来后,直接去电影院随意刷一张最近场次的票后进去看,但也正是这样太过怠慢的观影态度,导致我那阵子的观影体验极差,总是在看到一半时睡着。后来落下了病根,不管跟哪个朋友去看,都会在中间呼呼大睡,惭愧。

巴黎小皇宫博物馆正门

再说说我的专业,在中国留学生眼里,海外汉学是很小众的学科,对所学内容可能也有很多误解。其实汉学()或中国研究(études )就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学科上可以是任何领域。巴黎大学的东亚系按照语言地区分为四个专业:中国研究、日本研究、韩国朝鲜研究、越南研究,按学科类型又可分为三大方向:一是文学、哲学、艺术,二是社会、历史、地理,三是语言学与教学法,我选的是第一个方向。我们上的课里,有些课是共同做中国研究的同学一块上,有些课是共同研究文学的同学一块上(比如方法论课,是和日本研究的同学一起上),这样也提供了和两种维度上的两批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的机会。

一学期里有五门必修课,两门语言课、两门翻译课、一门介绍如何做调查和写论文的方法论课,其他的则是长长的选课列表里供选的专题研讨课。必修课和研讨课之外,还有专业英语课,选修,但是上课内容似乎不是教大家说英语,而只是提供给大家一个用英语来讨论东亚研究主题的平台而已。来自英国的老师上下课都只说英语,班上的欧洲同学们的英语水平直逼母语等级,尽管口音各有特色,并不妨碍流畅的表达与沟通。东亚系的课中,除了两门东方语言课和英语课外,其他一律用法语授课,课下同学的聊天也是法语大一统的局面。法国公立大学的硕士学制为两年,除了每学期的课程外,第一年有一篇至少30页的小论文(用法语或英语写)。第二年选择专业硕士的同学需要做实习并提交实习报告上海mba,选择研究硕士的则要完成100页以上的硕士论文,两种都必须通过答辩才能毕业。

研讨课是巴黎的几所高校的东亚系共享资源,各校学生可以互选对方的课并且通过考核得到学分。合作成员有:巴黎大学东亚系(LCAO)、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高等应用研究院(EPHE),这些学校的东方学各有专长,历史上出过无数位社科名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学术机构也与东方学或汉学有关,比如赫赫有名的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 de )就设有汉学讲席,执掌该席位的法国华裔汉学家程艾蓝(Anne Cheng)教授被认为是当前法国汉学的领头人物,她会定期邀请其他高校的汉学教授和自己合作开展汉学课程和系列讲座,公学院的所有讲座都直接向公众开放。

我从自己的研究出发,选的多是古典文学和思想史类课,比如:庄子《大宗师》与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我修养,北宋文人身份认同与王禹偁研究,宋词与朱敦儒研究,《周易程氏传》与程颐思想研究,《明儒学案》与黄宗羲思想研究等等。除了对中国儒学的关注外,法国学者对道教和中国佛学也有相当精细的研究,思想认识尤为深刻,文献工夫也很是了得。那么,他们的东亚研究和东亚本土的学者做的研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不好直接比较优劣,可以说各有春秋,本土学者自然有母语优势,但是也会因为当局者迷,产生思维惰性和认识死角,这一点恰恰是海外东方学者的专长,古典文献学的深厚修为和对经典理论的灵活运用,都让他们的研究显得别开生面、富于洞见。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首先是学习东方语言的困难(一个法国人要学好中文,跟他学好德文英文的难度远不在一个层次),再来是克服东方主义偏见的一大挑战,这也是为什么东亚系的课上会时常援引爱德华·萨义德的名作的原因。

翻译考试后的“楼下酒吧碰一杯”

岔开介绍一下我的同学,我所在的汉学班里有20个左右的同学,一半是法语母语者(),或来自法国本土或来自其他法语地区,其他的则有来自德国的、意大利的、俄罗斯的、葡萄牙的、韩国的同学,不多不少,正好各国出一代表,另有中国学生三人。此外系里的一些语言教学类课会有其他师范学校或者巴黎三大的同学过来一块上。这些成员里头,有二十二三岁的当地本科应届毕业生(法国本科读三年),也有退休后重新注册大学来学习藏语和中文的法国太太。同学们背景如此多元,这对于一直有着文化好奇的我来说当然十分可喜。我记得,大家一上来就瞎聊,上课作业要求或者其他闲话有的没的,很少问及国籍,以至于有一次,英语课上两女生用英语展开关于越战与殖民主义方面的激烈辩论(一个是我的汉学班同学,另一个是日语班同学)直到下课后,两女生竟都不知道对方是也是德国人。课后我问我那个同学,你知道她是德国人吗?同学回答:「Ah bon?Je qu’elle est française. Mais elle parle très bien français!」(啊是吗?我还以为她是法国人,她法语说得太好了吧!)这个场景日后就一直烙在我的脑海里:在法国的大学课堂,一个女生修中文,一个女生修日语,两人用流利的英语辩论越战问题,互相不知对方也是德国人。

这些同学和我遇到的问题难点各有不同,比如中文语言课对于中文为母语的我大多就申请免听而直接参加期末考试,但是其他大部分课则会因为法语方面的差距,而比法国同学吃力。当然,我最佩服的还是那些来自第三国的同学,他们申请系里的研究生时,首先要提交两份语言成绩证明:法语和那门东方语言(中、日、韩、越)的,系里对两门语言的水平要求都极高,前者是研究工具、后者是研究对象,凡有一个环节薄弱都会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东亚系里,从老师到学生,横跨东西的多语言人才可谓济济一堂。比如班上的韩国男生(主攻社会学)会中、日、韩、英、法,德国女生(主攻生态研究和政治学)会中、英、法、德、西,学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的法国女生(论文做《黄帝内经》研究)会中、英、法、德、印度语、瑞典语。东亚系的教授就更加可怕了,除了早年在中学和大学里修的几门西方语言,汉学教授一般除了中文巴黎第十二大学好不好,也通日语;而研究韩国的教授则往往通吃中日韩三语。他们通常很低调,如果跟上课内容不是直接相关,很少暴露自己的外语底子,指导我的那位法国教授除了懂中、日、英、法、德、西、拉丁以外,还会哪些语言至今是个谜,上面那些是我入学前在选导师时从他多年前挂在网上的简历中了解到的,每一门语言水平上都写着(流利)。

这位老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写在简历上的种种头衔和履历,而是课堂上的那些生动场景。我有次去旁听他给本科新生在大报告厅上的先秦思想史,他在介绍完孔子的两小时后,作为总结,用深情而低沉的法语讲述了《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个故事:「当他最后问到曾点,曾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老师,自己的理想抱负只不过是这样一幕(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然而孔子却无限感喟地说:我和你一样,我和你一样。(je suis comme toi, je suis comme toi.)」他说《论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书之一,它是一场亲密无间的对话,发生在读者你和这个和蔼老师之间的美妙对话——那次课以后博士,我觉得很有必要重新读一下这本太过有名而又太容易受忽视的古书。

2019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街头

三.困顿与体悟

巴黎在这两年间似乎频频成为风暴中心,从圣母院被烧、黄马甲、交通大罢工到现在的疫情,这种动荡也在相当程度上对应着我的心境。求学一路来着实遭遇不少折腾,有源于实际生活的,也有心态上的。生活实际方面,比如住得远,导致每天的时间太紧凑,休息不足,容易疲惫。学校的餐厅只有平日的中午开,除了这五顿饭其他时候都得自己做,虽然做饭不难,但是真的很费时间。全法国的大小图书馆的闭馆时间都很早,开到19点或20点的居多,这样一来,学习场所就很受限。在家中学习,虽然表面上也没多大分别,但是效率总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专注。一天当中的时间常被七零八碎的事情挤得所剩无几,以仓促开端,以挫败收场。

心态方面的困境,则更加微妙,也更难解。比如对所选专业的质疑,好一段时间里,我都辨不清专业兴趣和业余兴趣的分别,比如文学,一直是我热爱的,但是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码事,做文学研究写文学评论是另一码事博士后,动手实践文学创作又是另一码事。我在清闲的时候愿意花很多时间在文学阅读上,古今中外的文字都给我一种思想在纸页间驰骋穿行的愉悦,黑塞、加缪、纪德常是我的地铁读物,庄子、杜甫、苏东坡也在读书馆里静静给我滋养,但是真正研究他们,就意味着要跨越作为一般读者的闲趣,要开始在小细节上用放大镜来审视,这样的阅读多了压力,不知是不是必然会少了乐趣。如果说科班读者有科班的乐趣(像哈罗德·布鲁姆那样,自信又决绝地竖起自己心中的文学正典),那么我的问题就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是哪一份的乐趣,轻巧的还是厚重的(昆德拉说,轻与重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一旦把任何一个领域锁定为我的专业后,成就感与满足感就很大程度上与它捆绑,这样一来,知识焦虑就变得难以避免。在汉学研究中总有翻阅不完的古代文献和中、英、法三语的研究论文,这些阅读如果不投入大量时间的话就容易欠账,而一旦拖到下周,就会发现几乎不可能再补上,这些都对精力、专注力、时间管理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

黄昏下的斯特拉斯堡教堂(25/12/2020 )

在一年多时间里,我搬过两次住房,住过三个地理方位互不邻近的地方,退房和重新签约租房等手续总是异常冗杂,每个住所各有不尽人意处,但问题总能解决,而且每次都会伴随着和新朋友的相遇,让人欣慰。也正是三个住处,给我明确划分出了三个时期,就好像在三个巴黎上过三次学一样,或是郊区的塞纳河风光,极符合莫奈和西斯莱的取景,或是巴黎十三区的华人满街,在那里我和朋友吃了不少家中餐馆,进了无数次亚洲超市,也利用了附近的体育场开始每两天就去跑步锻炼。学业方面,当我发现自己和学艺术史的朋友都有相似困扰时,就互相提议组织起每周一期的读书会,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愿意交流想法的朋友参与进来。不得不说,这对封城期间的我们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督促了我们的学习,又通过聊天分享而减缓了禁闭时期沉闷的气氛。解闷是很重要的,美学大家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先生,就分别作文分享过青年人如何克服烦闷的方法。我会常讲一些释家倾向的圆融话来给自己宽慰,比如对自己说,尽管很多缺点,然而,我的缺点又似乎存在弹性,不见得是真的缺点:虽然事事拖延,但延宕中也酝酿着灵感;至于知识焦虑,如果全没有焦虑就只剩下无聊,无所适从与择善而从之间,仅隔着一勺适量的焦虑。这些自我宽慰给行为合理化提供了狡黠的辩词,尤其是当我沿塞纳河跑六公里大汗淋漓之后,烦恼更是烟消云散,我就这样被自己的诡辩说服了。

上面所交代的大多情景都是疫情之前的样子,瘟疫的来袭大幅清空了行程安排里的看展、观影、咖啡厅、市郊出游,跟同学们的一期一会和下课赖在教室走廊或地铁口边聊不完的天,往常考试结束后大家都会提议到小酒馆喝一杯来欢庆假日。这期间也有很多间接搁浅的计划:捡起好久不碰的德语学习,重启读书会,自修艺术史,等等。很多要写的读书笔记和生活琐记现在依然只是清单里的一串串标题。还有很多要问候的朋友、待写的邮件、欠着的饭局……疫情以来,很多的日常碎屑都变成了奢侈之事,懒散局外人的小日子突逢一场精神的鼠疫,连再去电影院刷卡看一场昏昏欲睡的影片都很难了。

生活是琐碎又具体的,所以我不想在写作中有意回避鸡毛蒜皮小麻烦,水至清则无鱼,人并不能每分每秒都在体验诗意或做精神与意志的炼金术士。我只想争取在局外人的自在独立和当事人的专注投入之间取到一个平衡。我愿说,疫情笼罩之下,这依然是个不错的留学经历。尽管留学的主题是学业和学位,但是我不得不提醒自己,要警惕沦为书本课业的奴隶。正如当代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在他一部著作的标题里所揭示的那样,古希腊哲学的精神与其说体现在严格的抽象思辨,更不如说是反映在对灵性修炼( )的亲身实践中,这也是古代智慧带给今天的最大启示之一:术业专攻之外,别忘记生活。(N’ pas de vivre.)

点击查看希声书院2021相关信息:

若您对希声书院暑期学校、2021年暑校申请和录取、课程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发送邮件到,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您。

您也可以通过本公众号给我们留言。

巴黎第十二大学EMBA,巴黎十二大 | 理工科优势明显&巴黎地区名校绝佳跳板!

é Paris XII

巴黎第十二大学

巴黎第十二大学(é Paris XII),全称巴黎东-克雷泰伊-马恩河谷大学(é Paris-Est-Créteil-Val-de-Marne,缩写为UPEC),位于巴黎东南郊区的克雷泰伊()地区。这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是法国教育部重点直属的文理工综合性大学。

在2017年,巴黎第十二大学和巴黎东部马恩一拉瓦雷大学合并,组成巴黎东大联盟。巴黎十二大共有12个院系和机构,为38,000多名学生提供服务。学校共有52个研究组,科研领域涉及数学、生物力学与能源学、工业计算机与自动装置、环境、化学、生物技术、理学、法律、经济与管理、欧洲研究、文学、语言与人文科学。今天,小度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所院校~

学校历史

巴黎第十二大学前身是巴黎大学(é de Paris),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其授课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中叶。1968年巴黎大学发生学潮,学生要求更多的学术自由和校园民主,法国政府把巴黎大学改组和调整,组成13所独立大学,即巴黎第一至第十三大学。新生的13所大学编号只代表顺序,与质量以及名望无关。

学校简介

巴黎第十二大学目前有7大院系、3所高等专科学院(工程师/商学院)、四个学院,优势学科涵盖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工程、技术接口、人工假肢、机器人、商业智能、工商管理及工业计算机等。

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 (CNRS)合作研究5个;

与CNRS的联合研究所9个。

博士生培养点29个。

多学科培养项目8个。

巴黎十二大每年获得法国教育部及其他部门拨款的年会专经费近4亿欧元。

学校师资力量

院系设置

排名认证

IAE排名

IAE全称是 d' des ,是指公立大学的公立经管学院,因此它的定位是介乎公立大学经管专业和私立高等商院之间。

多门专业法国前五

IAE商业网络管理 法国第2

IAE审计会计 法国第2

IAE商务工程师 法国第3

IAE管理控制和决策 法国第4

全球排名

CWTS排名

全法学术机构出版物,被引用次数排名第三。

荷兰莱顿研究所 for and (CWTS)排名,为全球近1000所主要大学的科学表现提供重要分析硕士,主要衡量了国际高校的科研水平。

法国教育部承认

受法国教育部认可的才是国家文凭。

成员

EMBA项目

项目介绍

巴黎十二大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聚焦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经济大环境和商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巴黎第十二大学EMBA巴黎第十二大学EMBA博士后,巴黎十二大 | 理工科优势明显&巴黎地区名校绝佳跳板!,融合东西方管理理念与文化精髓。提供模块式课程,力求为学员打造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带领学员从多个视角解读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并不断保持迭代以应对高速变化的复杂商业环境和国际形式。

那么,有关巴黎十二大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小度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所收获!想要去法国留学的同学博士,巴黎第十二大学是不错的选择哦~如有问题,欢迎前来咨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5034.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5月 2日
下一篇 2024年 11月 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