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招聘博后及RA,详情如下:
博士后:
Base:香港
项目简介:该项目为香港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联合资助的深港创新圈联合研发项目,合作双方为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施凌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的付成龙团队。该项目旨在研发一款人机融合外骨骼系统。
要求:
1、自动化、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毕业。要求其博士学位由香港本地院校颁授,或者其博士学位的颁授院校,在最新版本(QS排名榜、上交排名榜或者伦敦时报)世界大学STEM 相关科目排名榜中位列前100 名;
2、熟悉控制理论:PID,频域设计,系统辨识,非线性控制等;
3、熟悉机器人算法:空间坐标系变换,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轨迹规划,阻抗控制等;
4、数学功底强,能熟练阅读中文、英文文档;
5、熟悉C/C++、;
6、富有责任心,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博士如何成为博士后,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7、熟悉生物力学与人体骨骼肌肉模型优先;
8、有外骨骼、机械臂、可穿戴式机器人、无人机开发相关经验优先;
9、有康复、人机交互相关项目经验优先;
10、熟悉电机控制和IMU优先;
11、熟悉单片机、arm、rtos,有实时系统开发经验优先;
研究内容:
1、外骨骼机器人的人机物理交互与控制策略;
2、外骨骼机器人的人体姿态检测、意图感知和环境识别系统的算法研究;
3、外骨骼机器人仿生学设计研究;
4、基于生物力学的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与优化;
5、外骨骼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分析;
6、外骨骼机器人的助力效能分析;
聘用期限:6-36个月
薪资待遇:可为授聘的博后提供上限为32000港币的每月津贴
联系人:张同学,fan.zhang@.ust.hk
RA:
职位: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助理(RA)—外骨骼机器人方向
Base:香港
项目简介:该项目为香港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联合资助的深港创新圈联合研发项目,合作双方为香港科技大学的施凌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的付成龙团队。该项目旨在研发一款人机融合外骨骼系统。
要求:
1、自动化、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学位毕业,并要求其学位由香港本地院校颁授;
2、熟悉基本的控制理论与机器人算法;
3、熟悉单片机和ARM处理器的软硬件开发,有实时系统开发经验;
4、数学功底强,能熟练阅读中文、英文文档;
5、富有责任心,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有外骨骼、机械臂、可穿戴式机器人、无人机开发相关经验优先;
7、有机械设计相关经验优先;
8、有康复、人机交互相关项目经验优先;
职责:
1、外骨骼机器人运动控制和人体姿态检测等功能的研发与调试;
2、外骨骼机器人各模块联调与测试;
3、参与外骨骼机器人“人-机-环境”感知系统设计;
4、相关技术文档的编写;
聘用期限:6-36个月
薪资待遇:可为受聘的本科毕业生提供上限为每月18000港币的津贴;对于受聘的硕士毕生,可提供上限为每月21000港币的津贴
联系人:张同学,fan.zhang@.ust.hk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施凌副教授课题组介绍
施凌(),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终身教职),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研究兴趣包括对物理信息系统的建模和控制, 以及传感器数据调度和融合;在国际著名控制和信号处理期刊上,包括IEEE on ,,以及IEEE on , 发表论文超过60余篇;主持了5项由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项目,并主持了超过10项由香港科技大学资助的项目;IEEE 资深会员;自2011年10月开始,成为了IFAC 网络系统专业委员会小组会员并担任了很多国际会议包括2013-2016年度的欧洲控制会议的编委;自2015年3月开始博士如何成为博士后,成为了 of and 杂志的一个编委,自2016年7月开始,成为了 on of 杂志的一个副编辑,并于2017年二月开始,成为了 IEEE 杂志的一个副编辑;与浙江大学团队一起荣获了2017年度中国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现任(2014-2020)香港自动控制学会的秘书以及财务,并担任2018年第23届国际网络与系统数学理论会议 () 的大会主席。
南方科技大学的付成龙团队介绍
付成龙(),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长聘副教授(职称:研究员)、深圳市地方领军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会评专家、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评审专家、军委科技委首批聘任主题专家;曾任清华大学精仪系和机械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机电分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人体功能增强机器人和人机融合控制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1项、面上2项、重点1项)、军委科技委(2项)、深港创新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项目20余项;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重点专项课题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副组长完成科技部863项目2项;在TBME、TNSRE、JBM、MMT、ICRA和IROS等生物医学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单篇论文最高他引12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和年会优秀论文奖、2019 IEEE on and its -Best Paper (通讯作者);所讲课程《机械制图》、《机器人与仿生学》四次进入清华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前5%,连续三年获清华大学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2014、2015、2016),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2009),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2009),清华大学第十四届良师益友(2014),清华大学机械系教学工作贡献奖(2013-2015)。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4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