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2日,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大赛启动仪式在东华大学举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全国二十余所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领导嘉宾到场出席。会议及大赛启动仪式由东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俞昊教授主持。
组委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大赛筹备与工作方案、大赛组织架构与职责、管理办法和大赛赛事指南等内容。
在大赛的启动发布会上,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俞校长热烈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的到来,对支持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各单位、专家和企业表示衷心感谢。俞校长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举办此比赛,全面呈现、传播“美丽中国”新时代风貌,向世界积极展示、传播中国文化,并培养和发现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助力高校、地方间艺术设计领域创新、创想成果的落地。俞校长向各位嘉宾介绍了东华大学的学校概况和设计学科发展概况,学校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点,是国内首批艺术硕士试点高校,是目前上海高校设计学科建设最完整的高校之一。本次大赛是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全国性、公益性创新设计竞赛,也是我国首个艺术类研究生创新实践赛事。学校将以赛助教,以赛助创,助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继续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培养更多环境创新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 致辞)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束金龙在讲话中表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体系就业的顶端,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艺术类在职博士,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实现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和高水平推进、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学会委员会一直在为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也积极鼓励各高校搭建多种形式的共享平台。通过中国研究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支持校际、校地、校企之间的深度挖掘合作切入点,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加强合作教育。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束金龙 致辞)
中共建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人才办主任莫锋发表致辞,莫锋介绍了建德市的历史发展和建德之美,希望通过本届创新设计大赛,能携手把文化研究和文创延伸做的更深、更直、更广,一起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并欢迎广大青年人才加入建德的发展建设中。
(中共建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人才办主任莫锋 致辞)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陈子辰表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赛促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赛促科技创新,以赛促人才培养。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生动实践。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坚持设计服务地方艺术类在职博士,专业对接需求的理念,培养和激励广大研究生在有形的设计中,向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世界讲述美丽中国的精彩故事。同时,面向世界艺术设计发展未来,以赛助学,以赛助教,以赛育人,提升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推进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的发展,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艺术创新设计人才。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陈子辰 致辞)
随后,与会的领导嘉宾通过共同倒沙,象征着创新、责任、青春、活力……金色沙砾缓缓落下,积少成多,“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几个金色大字逐渐显现,标志着大赛正式拉开帷幕。
(启动仪式现场)
大会现场还进行了大赛标识的发布,标识设计别具匠心、简洁大方,由蓝色和绿色组成,图案仿佛是中国古画中若隐若现的青山,亦或是宛如飞鸟一般中国古建独有的飞檐屋顶,还似一顶端端正正的学位帽,象征着智慧和思考流苏将中国古典的对称美演绎的十分巧妙,“青山绿水”间,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特色。
(大赛视觉系统发布仪式)
大赛专委会主任杨冬江进行了视频致辞,他表示设计是艺术学科中的重要领域,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广大青年设计才俊通过艺术设计服务国家战略,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牵引,推进美丽中国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广大有志于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的青年设计才俊积极加入大赛,通过实践淬炼美丽中国精神。
(大赛专委会主任杨冬江 致辞)
在启动仪式环节还进行了大赛赛道指南的宣讲发布。本赛事主要围绕环境空间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媒体传达设计等四个专业赛道以及地方主题定制为动态赛道而展开系列创新设计赛题。本赛事专门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全国性、公益性创新设计竞赛,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支撑”的运行模式,创新设计赛道设置对接 国家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助力国家急需、重点发展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
(嘉宾合影)
图说:刺绣传承人在T台上亲自演绎本民族服饰。
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在今天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东华大学优秀成果展览暨动态秀上,刺绣传承人们在T台上亲自演绎本民族服饰。原生态贵州刺绣经现代设计语汇重新诠释,成为年轻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只有让年轻人理解和喜欢,才能一代代“活态”传承下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培班通过经典赏析、市场调研等多种渠道,为非遗传承人们“拓眼界”。
比如在《世界经典纺织品图案赏析》课上,学一学爱马仕这样的经典品牌如何让延续百年的标识图案与当下的流行文化对接,一直葆有鲜活的生命力;组织学员去上海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等实地观察其他民族的艺术臻品,触类旁通;去新天地、田子坊等创意园区和上海滩、龙凤旗袍等海派时尚品牌调研时尚产品开发,尝试跳脱祖传下来的大红大绿、原模原样照描的固有配色和刺绣工艺,通过材料、色彩、构图、造型的变化,使之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的审美。
图说:研培班通过经典赏析、市场调研等多种渠道,为非遗传承人们“拓眼界”。
“我爱上刺绣了!”来自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苗族姑娘潘凤英在校专业就是工艺品设计,天天和刺绣、银饰、蜡染打交道,可是从小就看着妈妈给自己绣嫁妆的潘凤英之前并不喜欢刺绣,因为太耗时、太枯燥了,潘凤英之所以对刺绣的态度有这样180度大转变,要归功于非遗研修多门课程的耳濡目染。因为会画画,潘凤英说要把苗族瑰丽的历史故事画下来、绣出来,自己创业。
如何让非遗刺绣技艺“活在当下”,是东华大学研培项目艺术总监、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教授思考最多的问题。在他看来,只有让非遗文化的内涵元素、技艺和脉络与当代人的生活产生密切关联,符合当下时尚审美、大众生活,乃至国际流行文化所需,才有可能发扬光大。
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切磋技艺。
据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行动,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而推行的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政策。东华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举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培训班一期研修班三期,培养非遗传承人群110余人,还承办了一期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的师资培训班25人参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4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