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1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维护祖统一、民族团结,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为下列人员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2012年9月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3)符合硕士毕业同等学力要求的人员:硕士毕业同等学力报考条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工作六年或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2012年9月1日),且已在报考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至少三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类的MPA、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方式即将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属于非学历教育,不发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不能以应届硕士毕业生资格报考。若网上报名时未取得硕士学位,须达到上述(3)所列条件。
在大陆以外地区获得学位的人员须达到上述(1)或(3)所列条件,同时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材料。
提前毕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须获得毕业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的提前毕业批准,并已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
4.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护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考研热;成因;建议
随着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仅仅拥有学士学位和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们已经不是职场竞争中的“天之骄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考验,有些甚至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研热”出现了。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在完成大学本科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实质上是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所以,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分析“考研热”现象,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考研热”形成的原因,把握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动机。
1.“考研热”现状
1.1 报考人数
近几年,一方面,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少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屡屡碰壁;另一方面,研究生招生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因此,选择考研的大学本科生的人数大幅增加,“考研热”应运而生。图1中显示了2004~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情况。
资料来源:王丽.“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20.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影响,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由2008年的120万人增加到124.6万人,增幅达3.83%①。
1.2 考研动机
吉峰,孙俊才和李允荣(2005)对某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因为就业压力。薛深和周媛媛(2005)对江苏省内十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考研、取得硕士学位是为了能在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王小清和林荣华(2009)针对本科考研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的考研动机是为了在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根据徐漫欢和施秀剑(2010)对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本科生开展的调查研究,获得更理想的工作是被调查者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
由此可见,参与考研、攻读硕士学位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获得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
2.成因分析
2.1 本科教育的预期收益下降
一方面,高校扩招,为更多的人投资于本科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并有能力将本科教育作为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因此,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出现大幅提升,已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但是,本科毕业生供给量的迅速提高,使其增长幅度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本科毕业生需求的增长幅度。供给的增长超过需求的增长,不仅导致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职类硕士研究生,而且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收入水平也相对下降。因此,由于劳动力市场中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量迅速攀升,本科毕业生的预期收入水平下降,即本科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下降。
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预期,而且也提高了其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所以,面对本科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下降,为了能够实现较高的就业预期,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获取硕士文凭,成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获得理想职位和收入的途径。
2.2 教育资助对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促进作用
受教育者个人负担的成本,也是影响其是否考研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家庭对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资助使得受教育者个人实际承担的成本下降。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考研的学生来说,国家、家庭对其教育的资助,对其考研决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如图2所示,图2(a)和图2(b)都表示通过追加教育投入的方式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并且延长的高等教育时间相同(T1),追加教育投资后的收益也相同(R1)。图2(a)中的成本线C1代表追加教育投资的成本全部由个人负担时的成本线在职类硕士研究生,图2(b)中的成本线C2代表获得资助后的个人实际负担成本。由图可见,成本线C1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投资成本,即使将高等教育时间延长到T1可以获得R1的收益,但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所以选择不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显然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而获得资助后的成本线C2,由于个人负担成本相对降低,使得将高等教育时间延长到T1后的收益(R1)大于成本,所以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而言是有利的。
由以上理论分析可见,在能够获得教育资助的情况下,受教育者将更有可能选择追加人力资本投资。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家庭需要供养的孩子数量大幅降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有能力资助子女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除了家庭的资助,国家对研究生也有相关的教育资助政策。因此,来自国家和家庭的教育资助促进了本科生做出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决定,从而选择考研。
3.建议
3.1 政府进一步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避免盲目“考研热”
在“考研热”的浪潮中,很多本科考生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因为现实的就业压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是大部分本科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但是,随着硕士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硕士文凭也将不在是保证毕业生实现就业预期的“法宝”。所以,为暂缓就业压力而盲目考研,不仅不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而且盲目的“考研热”将使硕士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出现过剩,最终导致硕士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也下降。
所以,从长远来看,政府需逐步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努力实现本科毕业生的供需平衡,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避免盲目“考研热”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可以为本科毕业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开发和创造适合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3.2 高校设置多样化的硕士培养方案
硕士教育既是提升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科研能力和开发科研潜质的学业旅程。不同的人决定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一部分人侧重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另一部分人则侧重于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可以针对这两类不同的硕士研究生群体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
对于就业导向的硕士研究生群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应用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在考评中,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权重。对于研究导向的硕士研究生群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课程所占的比重;在考评中,可以增加学术成绩所占的权重。
3.3 本科毕业生应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理性选择考研
本科毕业生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不要一味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干,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因为,即使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但是随着硕士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硕士教育的投资收益也会出现下降,理想与现实间依然会出现差距。所以,本科毕业生应该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形成理性的就业预期,并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和学业生涯规划。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不要因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丧失就业信心,而盲目参加考研。因为,通过硕士教育的形式追加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增加了教育投资的货币成本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所以,本科毕业生要理性选择考研。攻读硕士学位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宝贵机会,是储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千万不要将读研当成避免就业竞争的“避风港”。即使考上硕士研究生,如果不努力学习、增强专业技能,只是虚度光阴,那么毕业后即便拥有硕士文凭,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依然难于获得理想的工作。要想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和职业理想,需要的是个人不懈的拼搏和努力,任何学历文凭都无法保证一个人的成功。而且,读研也绝不是实现就业理想的唯一途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本科毕业生在决定考研前,应该权衡各种职业和学业发展路径的利弊,进行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避免盲目。
综上所述:本文从“考研热”的现实状况出发,以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对“考研热”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思考性建议。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受教育者在本科教育后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本科毕业生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职业和学业规划,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考研。
注释:
①姚新春.地方高师院校本科生“考研热”背景下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9(22):207.
参考文献:
[1]姚新春.地方高师院校本科生“考研热”背景下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9(22):207-208.
[2]王丽.“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20-22.
[3]吉峰,孙俊才,李允荣.具有考研意向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源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6-278.
[4]薛深,周媛媛.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与考研的关系调查分析[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3):11-13.
[5]王小清,林荣华.影响大学生考研心态的因素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
19-21.
[6]徐漫欢,施秀剑.护理本科生考研意向及考研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
24(7)上旬版:1715-1717.
[7]吕洁.高校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4):79-82.
[8]傅恒杰,王自力,安素霞.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的因素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9,24(4):73-75.
护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3
2012年7月7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院礼堂隆重举行。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出席了毕业典礼。出席典礼仪式并在主席台就坐的还有: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侯湘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雷风云,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参加典礼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纪委书记李长林,副院长吕品田、牛根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心峰,院长助理贾磊磊,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田青以及各学科的指导教师和特聘教授等。
蔡武部长在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圆满完成学业的2012届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对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各位导师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和敬意。他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文献资料丰富、著名专家云集的优势,在它60年不平凡的历程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端艺术人才,在中国艺术各门类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使得学科设置更加有利于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蔡武部长寄语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生力量,要以敢于担当的情怀承担国家文化建设的重任,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辛勤工作,回报社会。
王文章副部长在典礼上致辞。他首先向出席盛典的领导和嘉宾致以谢意,并向出席典礼的导师们致以敬意,向2012届毕业的同学们致以祝贺。对三年来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攀登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同学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他做出了积极的肯定并加以祝贺。王文章副部长指出,研究生院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教学理念。新世纪以来,研究生院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国际化发展进程逐年加快。今后研究生院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这一举措提升了作为我国艺术理论研究最高学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地位,也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科基础建设、学科特色建设、学科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希望毕业生们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新的复兴和祖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转贴于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建平代表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言。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拼搏。艺术学博士毕业生李晶代表201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发言,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吴志强代表2012届访问学者、课程班学员发言。
在欢快的乐曲声和掌声中,蔡武向2012届博士毕业生授予学位;王文章向2012届硕士毕业生授予学位。今年共授予硕士学位109人、同等学力硕士申请硕士学位10人、艺术硕士学位20人、文学博士学位57人。刘茜、高显莉为2012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学金;高显莉、庄汉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届优秀毕业生和获得“庄汉生奖学金”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学金。
护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4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招生单位规定。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只获得硕士学位者,还应至少具有两篇2013年1月1日以来以第一作者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所报学科专业相关的论文。
6.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副高级以上职称;
(2)进修过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要求有进修单位盖章的成绩单);
(3)2013年1月1日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所报学科专业相关且被SCI检索收录的论文两篇(要求提供检索报告)或以第一主研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二、报名手续
(一)网上报名时间和网址
1、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12月20日—30日
2、报名网址:/index.aspx
(二)纸质报名材料及提交时间
报名相关材料须按下述顺序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打印件和复印件须为A4纸。相关表格也可登陆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下载专区下载。
1、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见附件1)中”单位意见”一栏必须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明确意见,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
2、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
3、考生所报考学科专业的两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推荐信。
4、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合格证明。
5、硕士课程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若提交复印件则须加盖档案部门公章)。
6、硕士学位证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复印件和学历证书在线验证报告(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备案表)。
7、同等学力人员须另外提交如下材料(领取准考证时核查所有原件):
(1)本科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和学历证书在线验证报告(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备案表);
(2)职称证复印件;
(3)有进修单位盖章的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成绩单;
(4)已发表的学术论著全文、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只获得硕士学位者也须提供此项)。
8、身份证复印件。
9、应届硕士生须于硕士毕业答辩后提交第5项和第6项材料。
10、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
11、考生须于2015年12月31日前,将纸质报名材料及报名费交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或通过中国邮政EMS邮寄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以当地邮戳为准),逾期不再受理。
三、注意事项
1、未按时进行网上报名、未按时寄送纸质报名材料或未按时交纳报名费的考生,其报名信息无效。
2、网上报名时考生必须如实、准确填写信息。
(1)考生姓名必须与身份证件上的姓名一致,并且所有涉及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上的姓名,必须与考生姓名一致,如有不一致的现象(例如改名或同音异字),请事先与研招办联系说明。
(2)身份证件为居民身份证的,出生日期必须与身份证中的生日字段一致。
(3)毕业证书编号,即学历证书编号,一般为毕业证书上的“学校编号”,请不要填写证书打印号,证书打印号一般为红色印刷体或带有NO.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合一的,在学位证书编号和学历证书编号处分别填写同一个编号。
3、书面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必须与网上报名所填信息一致。
4、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者,我校将取消其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由此造成的损失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招生专业及计划
1.招生专业: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招生计划:国家招生计划尚未下达,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的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
五、收费及奖助政策
1、按照国家规定,我校自2014年起研究生全部实行收费政策。学费标准:按冀价行费[2014]1号文件,博士生每生每年10000元。
2、我校实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系列奖助政策。具体奖、助学金政策及标准按我校校字[2014]52号文件执行。
六、考试
1、考试包括初试(笔试)和复试(面试)。
2、初试:外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同等学力考生初试加试自然辩证法及两门所报考专业的硕士学位课。
3、初试时间:2016年3月5日-6日。初试地点:华北理工大学(具体时间、地点详见准考证)
4、复试的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7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