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区,四至范围是北至永定新河,南至京津高速延长线,西至塘汉快速路,东至渤海湾,区域总占地10.3平方公里。
园区起步区规划10.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7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研发、办公楼宇110万平米,目前初步建成65万平米。土地性质为零工业用地,规划人口8万,常住人口近4万。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京津两市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平台和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抓手。2016年11月22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正式揭牌成立。园区发展定位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示范区。
面向未来 注重科技
科技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生命科技两大主导产业,积极构筑科技金融与科技服务业高地滨海中外合作产业园,全力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努力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
科技金融与科技服务
科技金融与科技服务
生命与生物科技
大数据精准治疗、生物技术服务健康管理、创新医疗机械…
自科技园挂牌以来,截止2020年底,园区新增注册企业2109家,注册资本金752.469亿元。引入了中关村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器、百度(滨海)创新中心、京东(滨海)云创空间、北创百联孵化器、砹立方产业加速器、中关村智造大街滨海中关村项目、华戎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中创信测、深之蓝、威努特、致导科技、太和智胜等项目均已入驻。
园区构建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3+1”产业体系,全力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努力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自园区挂牌以来,园区累计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其中,和能人居、中智科技、科芯智慧农业、威努特、迪安捷等一批优质企业转化落地。
发展定位:
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示范区。
按照“引项目、搭平台、强服务、做示范”的运营思路,以“体制创新、政策突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工作举措,构建有滨海特征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服务协同
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
围绕京津冀双城联动的发展要求坚持双自联动战略,轻资产、重服务、重运营。
机制协同
共管:两市常务副市长;
共建:采用双主任制;
运营: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公司。
政策协同
创新政策交叉覆盖,双自联动先行先试滨海中外合作产业园,利益共享机制探索。
产业协同
产业链协同,技术链协同,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服务拓展链接。
围绕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人才、政策、资本、服务要素,园区搭建与中关村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引入了中国(滨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等创新产业服务平台,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已达到86家,同时聘任了82位双创导师,举办70余场创新培训活动,同时与德国、美国硅谷、芬兰、以色列等建立了合作桥梁,为科技园创新生态体系构建提供良好支撑。
同时,还引进了北京凯文国际学校、北京蓝天幼儿园、天津市昆明路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白领公寓、文体中心等优质生活配套,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水准,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科技产业新城。
园区充分链接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了金融、人才、市场、技术、知识产权、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服务平台。
拥有海河标测、中征(天津)动产融资等4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6家国家级和省市级孵化转化平台,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天津滨海-中关村数字医疗产业园2大专业产业园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等校企合作项目已落地园区运营。
截至2022年12月底,园区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8家,雏鹰企业120家,瞪羚企业3家,园区每万人发明专利160件,创新氛围不断提升。
发展目标
立足滨海、辐射天津、面向京津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8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