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2018年9月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65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有1112个,现状如下。
1.办学地域分布较广且呈现“东多西少、地域不均衡”态势
我国东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起步早、数量多、发展快,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明显滞后。截至目前,宁夏、青海、西藏3个省和自治区尚无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按照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总数依次排列为:黑龙江(173)、江苏(129)、上海(102)、河南(102)、山东(88)、浙江(87)、北京(80)、湖北(66)、吉林(62)、广东(50)、辽宁(43)、天津(41)、重庆(33)、湖南(32)、陕西(29)、四川(28)、河北(27)、江西(24)、福建(23)、云南(21)、安徽(19)、广西(17)、内蒙古(10)、贵州(9)、海南(5)、山西(3)、甘肃(2)、新疆(2)。
2.合作国家(地区)数量逐渐增多且呈现“发达国家较多、发展中国家较少”态势
截至2018年9月,与我国开展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包括已停止的项目)的国家与地区,按照机构与项目总数排名依次为:美国(288)、英国(285)、澳大利亚(157)、俄罗斯(137)、加拿大(71)、法国(62)、韩国(62)、德国(61)、爱尔兰(36)、新西兰(24)、日本(15)、意大利(15)、荷兰(14)、芬兰(9)、波兰(9)、瑞典(8)、新加坡(6)、丹麦(6)、白俄罗斯(6)、奥地利(5)、印度(4)、比利时(4)、西班牙(3)、乌克兰(2)、泰国(2)、瑞士(1)、挪威(1)、南非(1)、葡萄牙(1)、马来西亚(1)、以色列(1)。
3.合办专业逐渐增多且呈现“理重、文轻”态势
截至2018年9月,在全国1112个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工学类专业的机构和项目共计428个,占总数的38.48%;理学类共计53个,占总数的4.76%;管理学类共计268个,占总数的24.10%;经济学类共计98个,占总数的8.81%;艺术学类共计61个,占总数的5.48%;医学类共计67个,占总数的6.02%;文学类共计37个,占总数的3.32%;教育学类共计65个,占总数的5.84%;法学类共计17个,占总数的1.52%;农学类共计16个,占总数的1.43%;历史学类共计2个,占总数的0.17%。
总体而言,我国本科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拓宽了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但也客观存在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总体水平不高、部分机构和项目办学行为不够规范、外籍教师实际授课偏少等问题。
我国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展望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将进一步完善。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适应江西中外合作,我国将制定更加完善的旨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惠政策;与“放管服”改革相适应,将进一步完善省级教育机关对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和监管法规;与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相适应,将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将持续增多。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相适应,我国将重点加强“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来华杰出人才”5类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国政府与国外政府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步伐加快,可以预见,未来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会持续增多。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将进一步提高。新时代,我国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制定更加科学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师资水平江西中外合作,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国外学习、研究经历;重点建设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一批高水平、示范性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信息公开制度,保护受教育者合法权益。
中外合作办学结构将更加合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将更趋合理;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适应,我国硕博士中外合作培养数量有望增加;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我国中西部(尤其是西藏、青海和宁夏)中外合作办学将更加受到重视;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适应,参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将更多。
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将进一步彰显。“双一流”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将愈加突出,可以预见,中外合作办学将更多参与“双一流”建设,借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更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科技,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地方本科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将愈加突出,随着“产教融合”改革的深化,地方本科高校将围绕地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逐步实现由“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向“引进国外特色资源”的转变。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国家一般课题:“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谭贞 刘海峰,单位:黄淮学院,谭贞为校长】
原载2019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8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