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是从政治学角度研究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领军人物,其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3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以经济学家的身份致力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研究,代表作如《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第二阶段,1971—1990年,进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任教,开始从政治学角度研究国际金融货币关系,这一阶段的作品极大促进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第三阶段,1991年至今。1991年,进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任教,在国际货币政治经济学研究上持续耕耘。
本书共有七章内容,前两章分别探讨美国和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发展,第三、四、五章从重要议题出发,分别探讨了体系转型问题、体系治理问题、国家地位问题,第六章横向研究了IPE两大学派关于贸易和金融两大领域的研究层次和分析路径,第七章梳理了三代IPE领域的著名学者,并从时间性演变(过去与现实)、方法论层次(理性主义与认知分析)、学派偏好(美国学派与英国学派)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
阅读此书,发现可从三个层次全面把握IPE领域的主要研究议题和发展方向。第一个层次是奠基学者群体的学术发展史。以1970年开始,突出的先行者以七贤人无疑。美国方面:基欧汉的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吉尔平的三种模式(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金德尔伯格、吉尔平、克拉斯纳对霸权和领导力的研究,克拉斯纳和基欧汉对国际制度的研究;卡赞斯坦对第二意象以及第一意象的研究。英国方面:斯特兰奇的包容性视角和折衷主义;考克斯使批评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合法化。后来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学者,是在七贤人开拓的学术脉络之下进行的探索。
第二个层次是英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差异,这几乎贯穿了本书的所有章节。英国学派继承了欧洲大陆注重历史研究的方法,而美国则强调议题的经济与准确。英国学派强调宏大叙事,秉持“包容性”方法和普遍主义态度;美国学派倾向于将焦点放在国家,将关注点缩小以维护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原则。这两个学派都具有彼此不存在的有点,二者互补和融合将有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个层次是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区分,这是IPE学科内部的两个子议题,两个议题有不同的偏好、体系层次、国内层次和治理倾向上的研究取向。就国际贸易的研究而言:第一,国家的贸易偏好一般可分为:开放性、保护主义及地区主义;第二,体系层次上,国家的贸易政策偏好来自于国际经济与政治的结构。第三,国内层次上,偏好通过国内结构(内部战略环境)发挥作用。第四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贸易的主要挑战包括进口的自由化与争端解决,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或减弱集体行动的困境。就国际金融的研究而言,第一,偏好层次,需要解释国家如何在“内部均衡”(低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与“外部均衡”(收支平衡下的均衡)两个目标之间进行抉择。第二,体系层面,主要关注资本流动对世界的影响。第三,国内层面,需要将利益和制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第三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治理上同样是为了解决合作问题,比如国家间的支付关系,国家的收支平衡等。
在全面梳理IPE的学术脉络的同时,本书提供的一个研究方向令人激动。IPE的大多研究可归类为理性主义的路径,然而,一旦将国家的黑匣子打开,认知路径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因为内生观念如何塑造偏好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认知层次上存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层次,建构主义的研究遵循了社会学的路径并发展不错。然而,在心理学的路径上,人们虽进行了关于有限理性的探讨,也有比如关于框架系统、损失规避和短视的时间跨度、公平感等对于国家政策偏好的影响。但关于这一领域的探讨,需要更多的方法论层次上的对话,尤其需要注意“第一意象的倒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0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