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士学位文凭满天飞的今天,当数量供过于求。一批批量博士应运而生,你如何识别哪些博士是水分很大的博士?哪些是真材实料的博士。我觉得目前很多家长也好,包括学生本人也好,对待学术的态度停留在读个博士以后多少钱这种功利的角度,这必然培养不出来什么对社会发展的博士。就像有些专家语出惊人,你说社会贡献倒是看不到什么社会贡献,但是口出狂言制造恐慌焦虑却是一波又一波。
一、哪一种博士生一看就很水
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将博士看得很神圣,只是你没有接触到这个群体而已。博士看博士,没有很傻,只有最傻。有时候作为学校人事处在引进博士查阅简历时,其实对于有些真正踏实做科研的人来说是极度不公平的。
比如你翻看简历写得天花烂醉的,十个博士里九个都是水分很大的。想一想,博士三年。你既要做课题,又要写博士论文,尤其还要发论文。如果你高产,未必说明你很厉害。一篇文章,从最初的构思、发想到先行文献的阅读、理解、推敲、质疑,没有三五个月是不可能的。写论文也是个苦力活,你修修改改就需要至少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样下来博士有哪些,大概也是半年出一篇论文。这还是急速论文,如果你是要申请SCI的可能结果会更长。
以医学AI影像为例,可能为了AI程序这个实验,就需要耗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当这个实验进行了三个多月或者半年,数据值不够高的时候,说明这个程序本身存在问题,就得继续返工重新再来。如此往返,一来一回至少需要1-2年。发表一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估计这个耗时加上论文时间就会更长。如果你发现一名医学博士生高产出好几篇论文,大概率这是为了毕业功利性行为的作为。
这样的人毕业一旦找到医院或者大学就职,他自然而然的会呈现出躺平姿态。不写或者低产,这对于学校或者医院乃至医学界来说,才是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你占了一个坑位博士有哪些,却没有做出任何有效果有意义的实质性成果。
二、水博士一般多炫耀,且无有逻辑性的知识阐述
如果你发现一名博士学历的教授,喜欢显摆,多半情况下这个人不咋样。我曾记得我读985高校硕士阶段时,有位老师就是整堂课没说什么正经的内容,一直都在显摆他的论文。候他正在评职称,所以为了职称,他会去写一些论文。但他的论文多数是靠关系得来的。
某一天他跟我说:“这个世界不是你说你厉害你就很厉害,而是我觉得你厉害你才是厉害的。在你未成名前请记得向现实低头。”接着他跟我说,一般投稿论文都是要跟编辑熟塞钱之类的。当然了,监管这么严,写得差的很容易被察觉出来。于是,有些请已经在学术界出了名的老前辈写,他的名声他的论文功底,所以你只要给钱就好了。甚至于你也可以自己写,到时候打通关系再弄点钱,首先你的论文得过关。
他说:“所谓的名气,都是靠钱堆出来的。”紧接着他告诉我,其实好多书,自费出版的多。甚至还要掏钱给出版社,除了自费以外。
在这位老师没有给我解密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老师好神圣。后来我也成为了博士,我时常翻翻学术前沿,发现并没有我老师的名字,甚至于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名单里也没有他的名字。于是我问他:“老师,怎么这几年都没看你发过论文或者申请课题?”他淡淡地说:“都评上正教授了,还写那玩意干嘛?发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有了名气就有了钱。”当时的我,沉默不语。
那些年,我反观那些千篇一律的老师都发现一个特点:在评职称期间论文都极其高产,上课基本都在吹牛。尤其一个怀才不遇的老师课堂基本上都是不备课的,靠三寸不烂之舌游刃有余课堂90分钟。课堂内容关于教学的部分只占到10%,90%都在扯他辉煌的学生时代的往事。
没有科研的老师很水,科研开花超出正常值的老师也很水。
三、真正在做研究的,都是善于长期坚持且忍受孤独的
当时有个做水产研究的博士,大概一直发不出论文,一直到延毕的第七年才生产出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那些年,你在学校基本也看不到他的身影。当别人正在学校在研究室时,他正在南方的某个海滩上研究海龟,风吹日晒的。
大概长期坚持的功劳,后来的他毕业后不断生产出高质量的关于海龟的研究。没有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学校的人都称他为大神,但他也曾经历过无数无人问津的岁月。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中山大学数学系当时的朱熹平教授。朱熹平,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84年在中山大学数学系取得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兼任广东省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顾问。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列入1999年度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2004年获得全球华人数学家大会颁发的晨兴数学银奖。朱熹平长期从事数学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和国际前沿核心数学中几何分析领域的研究,在几何热流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在网络不是特别流行与发达的2006年,即使朱熹平教授等人做出了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的庞加莱数学难题猜想,他也没有因此而停下研究。甚至于在他从中科院毕业后就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专心于研究,拒绝很多社交活动,坐冷板凳于数学研究。
那时候的博士培养应该是真材实料的培养,我们也看到很多的优秀人才辈出。博士的含金量与他们本人的治学态度、科研成果与当时博士数量之少成正比例的。反观我们如今的博士,更多是一种功利性为择业进行的选择。
博士送外卖,博士论文造假,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甚至于大学行政岗位开始启用博士、社区居委会等不需要脑容量的岗位,也开始设置博士学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1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