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国外有博士学位吗,值得深思!饶毅:北大教师的博士学位,来自什么大学?

日,饶议科学发文《北大教师的博士学位来自什么大学?对于现代研究型大学,博士学位比学士学位在反映教师程度的关系更大。位北大博士的多数是直接留校,研究方向与国内导师类似。年之后,北大博士回母校任教之前,一般都是在国外经过博士后研究阶段,其研究方向与原来国内博导已经不同,而且需要与所有申请人一样竞争,竞争过程导师回避,成功之后才能获得北大教职。

7 月 12 日,饶议科学发文《北大教师的博士学位来自什么大学?》,讨论 ” 博士学位比学士学位在反映教师程度的关系更大 ” 等观点,以下是全文内容:

对于个体来说,学位与成就有相关性,但不一定非常密切。

对于群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位来源与教师组成的关系可以反映某些社会现象。

当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现代研究型大学,博士学位比学士学位在反映教师程度的关系更大。

这里用了 2023 年和 2007 年的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数据。

2007 年还在老体制,然后生科院作为第一个全面真正实行预聘制的学院,在学校和人事部支持下率先实行新体制,几年后全校推广。预聘制后,对于每一个新聘教师的审核远比之前严格。老体制与院系行政关系很大,学院的老师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取决于学院的行政。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因为一次半天需要通过全校几十人,午饭讨论、实际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很多学校会出现由人事部门算数字的幼儿园行为。

预聘制后,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院系需要由为每一个老师招聘特设的专家小组写报告,学术委员会和全体老师投票,院长专门为每一个招聘的老师写报告,收集海外同行为主的十几封推荐信。学校分开理工、人文社科、医学有三个专门的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终审。对院系报的每一位候选人进行讨论、评估、投票。其中每一次对任人唯亲嫌疑的(导师在北大、自己研究方向不变继续老师的研究)都毫不犹豫涮了,多次刷了多位校领导的学生和下属。曾经有院长和院士在意识到委员会意见后要哭出来(和真哭出来的)。

北大近二十年最大的进步,可以说就是成功的实行预聘制,虽然早期有争议,后来得到公认而已经稳定。清华大学应该是经历类似,而且两校在推广预聘制的过程中实际协同很好。

2023 年

(据不 100% 精确的估计),2023 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系列共约 69 人,其中 32 位的博士学位来自国内、39 位来自国外

北大生科院国外博士来源多样化,几乎没有一个学校占主要:

大学三位,Duke 大学三位, 两位,UCLA 两位,- 两位, 两位。

其他都是一位:,,,, ,U Penn,,,,,,,,SUNY ,,Texas(),UCSF,UT ,,Yale国外有博士学位吗,东京大学,东京农工大学。

国内博士来源有倾向性:

北大 21

中科院 5

清华 1

(清华的生物学曾被撤销,1985 年之后重建)

国外有博士学位吗

北生所 1

南京农大 1

北京大学校本部在交叉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农学院、心理与认知学院、脑研究所、化学学院、物理学院等还有生物学以及与生物学相关的老师,不在此次计算范围。本次计算只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7 年

约 48 位,国内博士 30、国外 18。

国内博士 21 位来自北大、4 位中科院,中国农大、北理工和东北师大各 1 位。

国外博士来自:UCLA 两位,其他各一位如 、、、、 State、、Oulu、、、、Texas()、、东京大学、筑波、东京农工、岗山大学等。

变 化

在 2007 年的 48 位教师中,北大博士为 21 位。

在 2023 年的 69 位教师中,北大博士还是 21 位。数量没有变,比例减低。

2007 年之前,21 位北大博士的多数是直接留校,研究方向与国内导师类似。2007 年之后,北大博士回母校任教之前,一般都是在国外经过博士后研究阶段,其研究方向与原来国内博导已经不同,而且需要与所有申请人一样竞争,竞争过程导师回避,成功之后才能获得北大教职。

在同样情况下,拥有北大博士获得北大教职的可能性低于不拥有北大博士者。但一般人不清楚这一点,也不清楚其原导师完全不能参与招聘过程,当然还有喜欢北大的原因,而有很多人申请母校教职国外有博士学位吗,导致最后还是有很多北大博士任教北大的情况。

2007 年的教师在 2023 年之前有 24 位退休,其中国内学位 22 位,国外学位 2 位。

2007 年至 2023 年期间,新招聘 44 人,其中 17 位的博士学位来自国内,27 位来自国外。也就是说,虽然国外博士比例与之前相比大大提高,但国内博士也可以竞争而且可以成功。

2007 至 2023 年没有人注意到的是:不再有新招聘的日本博士了。原因不详,不是因为招聘过程的歧视。

2030 年

今后变化可能比较不容易预计:特别是近两年突然大量国内本科毕业生留在国内读博士。

不仅北京大学本身,国内其他优秀大学有一批竞争性很强的本科生留在国内,影响复杂。

日本在 1980 年之后去西方训练的科学家显著减少。四十年来,完全在日本本土培养的科学家,个别当然有突出的,但是整体还不能说赶上了有国外经历那几辈的日本科学家。

中国情况会如何,难以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15588.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8月 16日
下一篇 2023年 8月 16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