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ng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建筑⼯程学院始创于1999年、是湖南⽂理学院“转型⽰范点”建设单位、就业创业质量奖、优秀奖单位,是泛湘西北地区⼟建领域⾼素质应⽤型⼈才培养基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基地。
学院设有⼟⽊⼯程、规划与⻛景园林两个系,现有⼟⽊⼯程(省级⼀流本科专业、校级⼀流应⽤特⾊培育学科)、城乡规划(校级⼀流应⽤型特⾊专业、⽰范专业、校级⼀流应⽤特⾊培育学科)、⻛景园林三个专业。
科研教研成果丰硕。以党建为引领,积极践⾏“四融驱动、双师赋能”,助⼒地⽅城乡规划与建设, 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现有教师 49人
高级职称教师 23人
博士 17人
硕士研究生导师 4人
校企合作、教学科研
校企合作
学院与国内外30余家土建行业优质企业有着“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拥有合作基地20余个,产生了大量社会服务成果,为地方城乡建设贡献了力量。
教学科研
学院拥有1.3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仪器设备1800台套,设施和环境一流,建有3个省级基地平台和13个校级研创平台。
升学就业
升学
WORK
近三年(2021-2023)平均考研率超过10%,其中2023年录取率达12.19%,升至双一流学校的比例为25%。其中不少毕业生考至国内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QS排名90)等。
就业
WORK
我院自成立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四千余名合格人才,一大批土建学子已成长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骨干人才。近年来,学院在南京、长沙、南宁、常德等地建立了多个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用人单位对我院的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业介绍
城乡规划
WORK
专业介绍
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的建筑类专业,所属学科是工学“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它是一门以城乡土地使用为研究对象,以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为学科核心,通过城乡规划的编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实施的管理,实现城乡发展的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和动态引导控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旨在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稳定、生态安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化运行。
主要课程
城市道路与交通(省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省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导论、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原理、城乡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史、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区域规划、校企联合培养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前景
自2008年第一届本专业向社会输出本科毕业生以来,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于学校前列,用人单位反响良好,社会认可度很高。例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长沙市规划设计院等国内外企业大型录用了我院毕业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很多校友现已成长为地方单位、大型企业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也有不少校友成功创业,成立了设计公司。
风景园林
WORK
专业介绍
湖南文理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是201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并于当年正式招生的新办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学生通过四年学习风景园林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在接受风景园林设计的原理、程序、方法以及设计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后,具备处理风景园林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复杂关系的基本能力,并具有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工作的基本素质。
主要课程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城乡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工程管理、建筑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概预算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设置贯彻了学校“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
从事园林工程企业设计、施工技术与管理岗位、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单位技术管理岗位;市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部门技术与国土自然资源等部门管理岗位;中、高职学校专业教师岗位;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企业技术与管理岗位;考研深造(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建筑、环境艺术等专业)。
土木工程
WORK
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是建筑、桥梁、道路、隧道、岩土工程、地下工程等的统称,是用各种土木建筑材料修建上述工程的生产活动及其相关工程技术。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源于1997年设置的建筑工程专业,2001年正式更名为土木工程专业并开始本科招生,2017年被批准为校级转型试点专业,2022年被认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设置“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
土木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工程地质与勘察、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基本原理、房屋建筑学、抗震结构设计、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基坑与边坡工程、地下建筑结构设计、隧道工程。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左右,学生就业满意度较高,学生毕业后在本专业工作的比例较高。就业地域主要集中湖南省(约60%)和广东省(约20%),就业单位主要以央企、省企等大型建筑企业为主,如中铁广州局、中铁铁建、中铁二十二局、中铁二十五局、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第八工程有限公司等。
校友风采
城乡规划专业
WORK
张文,湖南文理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09届毕业生,现任醴陵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师,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17篇论文获湖南省优秀规划论文奖,10个项目获湖南省优秀成果奖,2020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师”。
张强,湖南文理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06届毕业生,现任桃源县空间规划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二级注册建造师、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详细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湖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专家。
王志远,湖南文理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09届毕业生,现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南大学工学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中国城市林业》青年编委、《中外建筑》青年编委,城市规划工程师。
肖谨贤,湖南文理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08届毕业生,中共党员,国家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曾任浏阳市规划设计院(甲级院)副院长,专注于总体规划、控规、城市设计等方面研究。作为技术骨干长期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规划服务,主持完成重点规划设计、研究项目50余项,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毕业15年来,学以致用,一直耕耘于城市规划行业,以“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为创建更美好的城市不懈奋斗。
风景园林专业
WORK
罗玲,女,汉族,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生,硕士学历,本科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硕士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主修园林设计与施工。2011年9月入职湖南金驰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工作,现任公司技术总工。
2014年参与技术指导和施工的泉塘公园被评为2016年度湖南省园林绿化优质工程,2018年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总负责的“环城绿带”三标段被评为2019年度湖南省园林绿化优质工程,2021年负责施工的建党100周年的气氛营造项目获评长沙市一等奖,2021年参与指导维护的特立公园获评年度长沙市人民满意公园,2022年获长沙县劳动模范称号。长沙县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赖广生,男,汉族,中共党员,2007届优秀校友,2011-2016年在深圳大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担任设计主创、项目负责人;2017年至今于常德城发项目咨询有限公司设计任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
2017年参与设计及施工的常德禅茶一味园在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荣获五项大奖:室外展园综合奖大奖、单项奖展园设计大奖、优质工程奖大奖、植物配置奖大奖、建筑小品奖优秀奖。
土木工程专业
WORK
陈阳文,土木工程专业04级学生,高级工程师(经济)、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先后创立常德市锐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南海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南麓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现任麓原集团公司董事长。
张鹏,土木工程03级学生,现任湖南拓沃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沙市青联委员、长沙市营商环境监督员、开福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曾获得长沙市改革开放40年杰出民营企业家、长沙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刘应龙,土木工程专业03级学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现任五矿二十三冶山东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安全总监。曾获荣誉:株洲市公路公路管理局优秀项目经理、株洲市交通系统“工程建设之星”、五矿二十三冶优秀项目经理,主持完成部级二等奖QC成果一项,在国家及五矿二十三冶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李梦强,土木工程专业07级学生,2011年毕业后,考取湖南省选调生,分配至常德市安乡县工作,历任乡镇科员、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现任常德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
尹志勇,土木工程专业11级学生,现任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实验室主任。博士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从事岩土地震工程与工程结构抗震相关研究,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3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