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月前,我离开温暖舒服的家,经过15个小时的折腾,到达墨尔本,开始我的海外求学生活。如果不是朋友的一句话,我也难得坐下来静静想想这过去八个月的博士生活。回忆来澳大利亚读博士的那些大事小事,谈谈自己不深不浅的感受。为了表达清楚,文中时常穿插着一些英文描述,为了不张浩闹翻译的笑话,保持了原貌,还恳请那些跟我一样不屑于不中不英表达方式的人们原谅。在北京林大读了七年法律,毕业前有幸拿到墨尔本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来到墨大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第一次出国读书,让我这个披着海龟皮外衣的土鳖,体会到了什么叫”痛并快乐从本科时候想出国到大四出国实习,回国读硕士后打消出国想法打算硕士毕业后直接工作,到硕士二年级决定继续读博士,再到博士申请成功,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分享的内容。在这里我重点还是放在读博期间的一些感受,因为我的学科背景,所感所谈,对于文科背景想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也许会有些帮助。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这个过程,可谓文契意合。读博士,是个脑力活,更是个体力活。墨大的要求是三年之内不允许提交博士论文,如果论文提前完成,质量很高,提前提交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批,以我所见所闻,提前提交在法学院还未曾发生,能三年一到立刻提交论文的,也几乎没有。
大多数都会三年到了延期半年,还有大多数,会再延期半年。提交了论文之后,会有三个月的外审,两位匿名评审的意见决定是否通过。换句话说,想要从墨大顺利博士毕业,至少需要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墨大的博士生培养机制在各个学院略有不同,除了大学的基本要求之外,每个学院会有不同的要求,以法学院为例,每一个法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都会经历:第年六个月的进度评估,第一年的(类似于开题答辩的一个重要环节,将自己博士研究生候选人的身份,转换为博士研究生);完~,需要完成论文一章的初稿,展示自己的写作,表达和论证能力;需要做一次公开的口头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计家级荣誉。个人取得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作为团队能获得这样荣誉的却很少。这是对我们这个集体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我们努力工作,传承创新的最高褒奖。”李圭自院士用”很优秀”来形容这一年龄在40到5O岁之间的年轻团队。在他看来,这一团队的最大特色是”特别稳定”,很多人都有出国经历,又都回到了学校,并在近1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生成果。任南琪说:”我们所有的成就都离不开团结协作,学院的这支团队是老先生传承下来的,他们把优良传统传给我们。
相信我们的年轻人会把团队精神发扬得非常好。我们之所以有今天,不仅是10创新团队成员,还包括外围的几十名骨干教师„„他们不只是在学术方面,更在道德思想方面都做得十分突出。大家在做任何事情时首先考虑到的都是集体和学校的荣誉,而非个人。”(作者单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期23划;参加学术委员会召集的评审会并回答相关提问(每位参加的学生都配有一个独立的学术委员会负责评估所有的进度和答辩报告,学术委员会一般为三名老师组成,两位导师加另一位被指派的老师作为委员会的主席);一切通过,即告结束,据知情人士的内部消息,以墨大法学院的情况来说,~~-5o%的学生无法一次性通过,需要按照委员会的意见进一步提交相关材料,或者提交更多的章节以满足委员会的要求(这句话当时给我造成了无比大的心理压力);顺利通~。,第二年第三年在导师的指导下继续完成论文,每年提交进度报告,学术委员会依然负责所有评估报告的评审工作。读博士,首先面临的第一个”痛”,是选题。这是博士生活开始的头几个月所面临的重大抉择。虽然在申请博士时已经提交了研究计划,按照身边绝大多数博士同学的经历来看,当初的那份研究计划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改得面目全非。
选题考验一个人的专业学术功底,考验个人对于潜在问题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也考验导币在未来三年所能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最好争取在博士学习生活开始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基本确定博士论文的具体问题和大体框架,这个过程伴随着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有了好的选题,博士生活,就有了好的开始。选题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确定了具体的问题之后,又会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熟悉这个选题项下所有已经完成的研究内容(文献综述),完成这两个过程,基本需要半年的时间,随之开始的就是论文章的写作,从论文的框架中,选择一章,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完成,并同时准备开题答辩。第二个”痛”,是语言。法律对于语言的要求在所有学科里相对较高,无论是阅读,跟导师的交流还是写作,都会经历~个比较纠结的过程。如果语言功底相对较好,在听说方面没有任何问题,适应的过程会提高数倍,进入角色会更快一些。听说读写四项中,写作是最考验人的部分,对于英语是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来说,写作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跟法学院的同僚们聊天,我都会表达写作给我的巨大心理压力和挑战。虽然雅思考了85-)-,之前发过两篇英语论文,过去两24《中国研究生》个月论文一章的写作还是给了我不小的打击。
有时候_天的工作只有200个单词不到的产出时,内心还是会有巨大的失落感。从过去八个月的经历来看,清晰简单的表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写作,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一个过程。去年在导师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澳国立大学法学院举办的研讨会,需要在一个半星期之内完成一篇会议论文,完成的论文被导师修改得面目全非;过去两个月完成的论文一章的初稿,经过导师之手,也是满篇评语和意见。不是母语,无法体会到很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部分,比如最基本的the,a/an的用法。习惯了应付考试写长句和复杂旬,总觉得短句无法展示自己的能力,论文中总会有长达几行的一个句子。这些习惯,在学术写作里,都是需要自己体会需要调整的部分。如何清晰地表达,如果提高自我修正自我修改的能力,是这个过程中的最”痛”,但也是受益终生的一个部分。第三q,-“痛”,是心理压力。读博士,压力很大,文科的博士生活,相对独立,不会涉及更多的项目参与和协作,更多的是自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探索。封闭和寂寞,是一定会经历的部分。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士生活相对自由,没有固定的坐班要求,虽然大学规定全职博士研究生每天需要保证8小时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时间范围完全由自己把握。
坐在我附近的两个当地人,一个每天下午1点到,4点走,一个偶尔现身,打个招呼,随即离去;而我,过去的两个月,没有周末,每天乐此不疲地到法学院工作,平日早810分到晚5点50,周末9点半。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进度和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博士三年的心理压力,只会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不会有减小的可能,解决的办法,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舒缓压力的办法。多结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天吃好睡好,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读博士的”快乐”,和”痛”互相依存。大部分读博士的同仁,都是对某一个领域或者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或者对博士学位本身, 有着痴迷的追求。无论哪种情况存在,这都是 坚持下来的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在茶水间 碰到老师们,谈起他们读博期间的感受,都亳 不掩饰完成博士论文那一刻”无比爽哉”的感 受。碰到好的导师,是快乐的一大源泉。依然记 得在开学典礼上,法学院的一位教授来谈自己对 于导师和学生关系的感受,他将这种关系和恋爱 关系进行了比较:第一年,是彼此了解,彼此喜 欢上的过程,如果没有触电,双方都可以提出 “分手”;经过开题答辩,这种”恋爱”关系确 定下来,两个人(或者三个人)都会在某个固定 的时间见面,一直维持到第三年,然后和平分 手,有的人,分手后还会继续联系,有的人,分 手后就分道扬镳,各不相同。
知名的教授,通常 无比繁忙,难得抽出时间开个会碰个面,大多数 时间靠自己,孤独感和被抛弃感可想而知;不知 名的导师,经验不会那么丰富,也无法提供更多 的帮助,又会带来失望和无助感。这个矛盾,只 能靠自己解决。在这里,我从心底,感谢我的两 位可爱可敬的导师,Lee~Sarah,Lee 是墨大法 学院环境资源能源法学科的负责人,Sarah 国法方面的专家,是法学院亚洲法研究中心的核心人物之一。两位都很繁忙,回想过去的八个 月,两位导师让我从懵懂变得清晰,鼓励我参加 会议并从背后帮助,在我想要退缩的时候推着我 往前走,每次迷茫的时候一经点拨立刻浑水变鸡 汤,这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点缀着过去八个月一 个又一个阶段。虽然我一直不爽为何第一次见面 就让我两周后交那么多书面作业,刚到墨尔本还 未安定就要开始埋头苦干,到现在才明白,有经 验负责任的导师,会珍你的时间,并根据学生 的情况调整刺激的力道和深度;自己要做的, 是要积极回应这样的刺激,不要掩饰问题和不 足,善于捕捉自己想法善于发现善于记录,每次 开会前好好准备,这样积极的互动会带来很多意 想不到的火花和机会。导师的责任心和水平通过 几次交流就能略知一二,如果互动不积极,墨大 有非常完善的机制让导师和学生互相选择。
形成 良好的导师学生关系并学会”管理”自己的导 师,对于三年的博士学习至关重要。 快乐的另一大源泉海外读博,是朋友和参与。一同 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会有很多相似的感受,也 会有很多经验。多结识朋友,一个学院的不同学 院的,都会给寂寞的博士生活带来很多调剂。过 去的八个月,认识了很多人,在墨大法学院中国 法学会做讲授中国法的志愿者,第一次参加墨大 ,就在碧霞老师 的推荐下加入了,也于25 号在cSRG 的讨论会上第一次作了报告。说到碧霞老师海外读博,这 位墨大博士研究生口中的,热情的 ction 的馆长,让我对这个陌 生的地方,有了太多的亲切感。碧霞老师在墨大 工作20 年有余,阅各种博士研究生无数。据说, CSRG 的诞生,是早期的几位博士研究生”哭” 出来的,因为几个同学在碧霞老师面前的哭诉 (压力大,不能按时完成论文,导师不好,等 等),让碧霞老师有了一个想法——搭建一个供 墨大研究中国问题的博士研究生们交流互动的平 台,CSRG~么诞生了。这个平台,走出了无 数研究中国问题的~k’-tztg=k(中国人和当地 入);从这个平台,发展出了羽毛球小组,有共 同兴趣爱好的几个人每周两次羽毛球,每次2 小时,当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厮杀的时候,压力也随之带走了。
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博士研 究生一般都会被认为是学院教职工的一部分,所 以各种教职工的活动,博士生们都可以参加,跟 院长一起打扑克,跟某个学术牛人一起喝咖啡瞎 聊,融入了群体,压力感会明显降低。墨大法 学院给每个博士生配备了定额的 fund,用来参加学术会议或者进行调研,抓住每 个好机会;每年的一个月假期,除了回家看看,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旅行,多呼吸呼 吸不一样的空气,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也是 乐趣。 读博士的三年,是学习,积淀和提高的三 年。如果对问题有兴趣,如果想读书,选择一 个适合自己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一定要多么宽 广,但一定要能给最基本的支持,比如数据库和 文献资料;这个平台不一定要多么出名,但一定 要有跟自己方向契合的导师;这个平台不一定要 多么给力,能否按时博士毕业,最终靠的,还是 自己。 希望这些凌乱的文字,能给想出国读博士 的同学们一点信息和一点帮助。 (作者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4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