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5个男生全部考上985和211学校研究生了,牛!”近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八公寓一单元的106寝室,迎来了全员“上岸”名校的好消息。
据了解,该寝室有四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周祥瑞和赖继兴考取中国农业大学,付泓宇、黄筱睿考取本校;另外一名学生是来自动物医学专业的杨浩天,考取浙江大学。
谈到考研,五名男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与经验。
据悉,杨浩天早在大二就决定考研。他在得知自己的成绩与保研所需的成绩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后,就开始有计划地准备考研,搜集院校信息、咨询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杨浩天将总体计划细分到每一天,从备考的第一天到考研的前一天,他都坚持每天背诵专业课6-7小时,复习英语2小时,复习政治1-2小时。
周密的计划以及严格的执行力,使他取得了初试成绩434分专业第一,复试成绩同样第一的好成绩,最终他被浙江大学兽医专业录取。
赖继兴的考研时间从去年疫情过后的返校开始。除了日常紧跟学校课程之外,暑假期间赖继兴还选择留校学习。考前一个月他进行复习冲刺,不断地刷往年真题进行查漏补缺。最终以初试417分专业第二,复试同样第二的成绩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录取。
同样疫情过后开始准备考研的周祥瑞,坚持早上七点起床,吃过早饭后去图书馆,学习到图书馆闭馆才回寝室。他说:“考研路上谁都会遇到挫折,我选择相信天道酬勤,努力终会得到回报。”他感谢在艰难时期家人朋友的陪伴,最终他也达到自己的目标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录取。
图为付泓宇。访者供图
考研的枯燥乏味是不可避免的,黄筱睿认为克服和解决困难的办法是坚持。寝室室友之间的相互鼓励让他充满动力考研的话,一寝室5男生全部考研名校:“深夜茶话会”是放松时刻,最终他也被四川农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录取。
回忆考研的过程,五人都认为室友的激励和监督给了彼此很大动力。杨浩天告诉记者:“从决定考研开始,寝室的学风就比较好了,暑假更是选择了一起留校。”赖继兴也表示,因为大家都是男生,都比较有主见,对于考研有自身的方法与节奏,所以并不是做什么事情都在一起,但每天还是会互相督促起床,“虽然大家没有规定具体的作息时间,但你若和别人的节奏不同步,内心就会非常愧疚。”
记者了解到,考研的日子累且沉闷,每天晚上十点到十二点的交流,成了106寝室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赖继兴说:“大家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到寝室,深夜的‘茶话会’时间是我们难得的相聚时刻。”
在“茶话会”的时间里考研的话,他们没有白天紧张学习的感觉,他们讨论的大多是考研之外的话题。付泓宇称其为“畅所欲言”时间。“特别是在考研后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我们会谈自己的理想,每次说完都感觉自己又充满了动力。”
图为寝室合照。受访者供图
当然,室长付泓宇会把控时间,让大家都在十二点之前休息。每天晚上的交谈是放松,也是看清与室友之间差距的途径,室友之间学习进度的比较给全寝考研都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每晚的“深夜茶话会”会成为106寝室考研的难忘的经历。“室友的相互帮助,自己的努力,都是我们‘上岸’的原因。不懈拼搏的不仅是106寝室,更是成千上万的川农人。”赖继兴告诉记者。
如果要评选最近一段时间“心情最复杂的人”,你会提名谁?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答案,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不是球迷,就是考研人。
或者再具体一点:
不是西班牙球迷,就是文科考研人。
前者,是钱包和心情都七上八下;后者,则是在经过漫长准备和各种消息的轮番打击下时常感觉“在线历劫”。
各大社交平台上,“考研会延期吗”“考研成功率低于本科录取率”“考研房遇圣诞部分酒店价格暴涨”等话题不断登上热搜榜。
关于文科生考研的话题,也几乎没有歇停。
不知从何时开始,“文科生考研”正在成为考研困境的代名词,每每提及,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其背后的困境——
“文科考研的意义在哪?”
“文科生真的好卑微,如何跨专业?”
“文科生比较好的出路是什么?”
……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而文科生们需要思考的还远不止这些。
文科生考研,卷中卷中卷
近几年的考研潮,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显然已经不足够。
据教育部数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457万。
从2011年的151.2万,到2022年的457万,全国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里实现了3倍跃升。
而在这场抢跑中,文科生,无疑是公认的“最容易被挤下水”的一群人。
首先,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僧多粥少”,是文科考研人避不开的问题。
每当提起文科考研,不少人的印象关键词都是:“准入门槛较低”。
不考数学、就业广泛、跨考生多,是人们关于文科考研的普遍印象,那一句“学文科背就行了”,更是流传多年的文理科热梗。
在一则“跨专业考研的人最想考哪些专业”的调研中,位列前五名的新传、中文、教育、心理学、历史,都是“不考数学”的文科或文理科兼收型专业。
即使是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也出现了千人报考的现象。
图源:谷雨数据
当然,考研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每年考研人数剧增,“史上最卷考研年”也准时上线。
过去10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
但其中招生量增长的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学科。
反观越来越卷的文科,“僧多粥少”之外,考研分数线仍在一年年地往上涨。考研人中间流传一句话:“一个人努力可以提高成绩,一群人努力可以提高国家线。”
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文学考研国家线连续十年领跑第一。到了2022年,文学线已涨至367分,比前一年高出12分。
不仅如此,笔试线之外,复试线也在节节攀升。
在今年34所自划线院校中,复试线近400分的专业并不少见,其中常见于文学和经济专业。
有人带着“400分”成绩,把最后的希望放在调剂上时,结果发现:收文科调剂的院校,屈指可数。
对于文科生而言,考研,并非卷完上岸就行了,真正的挑战从未停止。
图源:小红书
尴尬的文科生,
考研之后消失了
“我甚至觉得社会根本不需要文科生。”
在当下的主流话语体系里,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文科似乎被赋予了和理科完全不一样的意义。
文科生和理科生被认为是“两个世界的生物”,理科仿佛生来就为“实用”而战,文科的意义却要显得飘渺一些——
“文科无用论”的基调大抵如此。
《围城》里曾有角色挖苦主人公:“在我们搞实际工作的人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没学,也差不多。”
对于文科生而言,如果说这只是一种刻板印象,带来的杀伤力可能也只是停留在“皮外伤”。
但真正致命的是,将视线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实际运转时,文科也总是被认为“低理科一等”。
毕业之后,职场上的薪资水平、用人需求,扩招专业里的虚无存在感,都在为文科“定价”。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9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毕业半年后收入最低的十个专业里,文科占了8个名额,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历史学、教育学等都在其中。
在毕业后半年内收入最高的列表里,涵盖的专业则基本都是如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热门理科专业。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9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从市场需求来看,理科也是占优势的一方,对于文科的需求在缩减。
根据德邦证券的调查,在2022年春招中,互联网企业对于核心业务岗和技术岗的招聘增多,对于职能岗位的招聘减少。
自我价值被质疑和预期的缩水,也成了文科硕士难以绕开的症结:
在拿到远未达到预期的offer时,很难不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考研的价值。
图源:新浪话题
对于文科女硕士而言,这份质疑还要更明显一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项调研显示:文史类专业中文科女生,消失在考研之后,超七成都是女生,社科类近六成学生也是女性,而在理工类,女生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可以说,比追梦更难的,是文科生追梦;而比文科生更难的,是文科女生。”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文科考研的意义,尤其是冷门文科,再加上女性的话,就业前景不一定有本科生好。”
在不少人看来,文科硕士往往更“水”
“说不准一不小心就成了鄙视链的最底端。”
困境重重,文科考研还有必要吗?
文科考研考研之后,
还值得一试吗?
2023年考研尚未开始,在某社交平台,2024年考研的分组已经建成,讨论区里满屏的文科生。
在为什么要考文科研究生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原因。
有人是出于焦虑和迷茫:“大学伪学霸了这么久,终于生活给我暴击。除了考试,好像啥都不会,所以我得有方向。”
有人是出于喜欢:“本科是二本,没有文学氛围,想真正体验重点高校的学术环境。”
图源:b站@杨宁老师
而在“学历通胀”顾虑下,通过考研,让自己的未来“多一份保障”也成为了许多人想继续考研的重要因素。
“别人有的学历,我也想要,总能用得上。”
“至少,文科生在考公考编方面也还被认为有一定优势。”
图源:《请回答1988》
面对毕业后的“洪水猛兽”,时常处在争议中心的文科考研,在想要“上岸”的人看来,仍是想要把握住的出路之一。
如果此时再问:文科考研是否还值得一考?
报考时,由于门槛低,文科是无数考生眼中的“香饽饽”;放榜时,文科专业每每因为录取率低、分数线高霸屏热搜。
成功上岸的文科生,自然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里的胜利者,被赋予鱼跃龙门、顶级学霸的光环。
这或许是文科与文科生,最光鲜亮丽的时刻。
上岸后,教学内容中没有“技术”,毕业后面临就业难、薪资不高,许多岗位的替代性高,被认为“谁都能干”……极端的竞争,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成了无数文科研究生的心结。
社会待遇或许无法改变,或许,弄懂自己想要什么,才是文科生走出内耗的唯一解。
如果想要的只是硕士文凭,那一纸证书已经得偿所愿,“研究生”这段经历的使命已然完成。
如果对文科心怀热爱,却受困于“文科无用”“学了这么多年,只挣这么点钱”的社会评价,或许可以参考王小波开出的药方:
“假如你相信智慧是好的,就应该从善如流,不该反过来问智慧有何用处。……假如此门学问里真的包含了智慧,想着有意思,那无论如何也要弄下去——我不信会饿死。”
当然,这段话还有后半句:“假如这个学科本身毫无智慧,尽在那里扯淡,就不如早散”。
不仅文科,任何学科都是如此。
“热门”如计算机、旅游管理,会遭受冲击;“天坑之一”的生物,会遇到适合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法向学习求得一个确定的回报,你能确定得到的,只有学习和知识本身。
在了解这个前提之后,再做出是否考研、选择专业的决定,就像《无问西东》里的那台词: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1]《考研,卷进400分》,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2]《秋招中的文科硕士:找一个上岸的支点》,谷河青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