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博士都是搞科研吗,明星日入百万,博士像“乞丐”一样搞科研,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再看科研领域,就显得肃杀了,之前上财一位教授说过:40万博士生,一个月拿着3000元的工资,像乞丐一样在搞科研(这话听着不舒服,如果说3000元就是乞丐了,那我们国家乞丐还挺多的,很多人都会觉得被冒犯了)。

明星日入百万已经不稀奇了,围观了一系列的“大瓜”之后,才知道那个被封杀的日入200万的流量小花,实在不算什么,明星网红带货,利用流量效应,轻松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再看科研领域,就显得肃杀了,之前上财一位教授说过:40万博士生,一个月拿着3000元的工资,像乞丐一样在搞科研(这话听着不舒服,如果说3000元就是乞丐了,那我们国家乞丐还挺多的,很多人都会觉得被冒犯了)。

博士生如果是单身,一个月3000元,另外加点奖金补助,在大城市也够花了,学校毕竟和社会还是有区别的,整体消费水平低,但是如果拉家带口,这点工资确实很少。

这样一对比,好像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搞科研的博士都是搞科研吗,明星日入百万,博士像“乞丐”一样搞科研,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拿的这么少,而那些对国家发展没有什么贡献的明星网红就能吃遍这个社会的福利?

可是仔细分析,就知道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对比。

“买单群体”不一样

“网红明星”日入上百万,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只能说是走到顶尖的那些网红和明星可以有这样的收益,可是还有很多演员过着比较悲惨的日子,横店有几十万群演,很多都曾有过炙热的演员梦,最后也只能接受现实,收入还不如外卖员高。

奔着高收入去的,结果发现温饱都解决不了,小女孩还可能遇到各种奇葩,遇到骚扰,她们付出的要远比人们看到的多很多。

另外一个明星的收入来源,可能是广告代言,可能是电影电视剧的片酬,而后者的收入最后又归结于赞助、代言,归根结底,最后买单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博士都是搞科研吗

前提是,消费者愿意主动去消费,比如为了看剧,开通会员,比如为了支持某位明星,去购买她代言的产品,比如去电影院看电影。

所以这些大明星、大网红的收入才会比较高。

但是博士生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呢?肯定不是愿意掏钱的群众。

博士都是搞科研吗

可能是项目津贴,项目赚取的收益的提成,或者是国家的补助,不能一句话:40万博士生,月收入只有3000元,像乞丐一样搞科研,国家就解决每个人的工资问题,直接给提到月收入1万元吧?

另外,博士生们搞科研,项目基金,国家补贴其实并不少,那这些钱没有进入到博士们的口袋里,进入到了哪里?

这也是我们不了解的。

博士都是搞科研吗

两个领域的生活状态不一样

真的没有必要把这两者拿到一起来对比,生活方式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不能用“钱”来衡量。

一个头部网红,过几年就被人忘记了,但是一个科研者,他的名字将会永远载入史册,这种意义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定要用钱多钱少来衡量,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会失去原来的样子,就会乱套。

其实一些专心搞科研的人,比如说已经离世的袁老,他们根本就不关心钱多钱少的问题,反正一日三餐都是那点东西,也没有其他消费欲望,一头扎进造福人类的科研项目中。

博士都是搞科研吗

对于那些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来说,无非就是转变了消费水平,普通人用几十元的盘子,他们可能用几万的盘子,普通人穿几百元的衣服,他们穿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衣服。

可是除了价格上有区别外,难道富人用的那些东西会延长寿命吗?并不会,这就是一种人类的游戏而已,不同财富领域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消费水平。

享受当下,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没有必要去攀比,去找原因,去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这没有意义。

博士都是搞科研吗

网红赚得多,你会让你的孩子当网红吗?

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明星网红收入高博士都是搞科研吗,有多少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立志让孩子当网红、明星?

几乎没有多少吧,当然不排除是存在,孩子的身心甚至受到了巨大的损伤,但是大多数家长都是负责的,家长想的是让孩子当老师、当工程师,当普通人,或者是对于更有出息的孩子抱有极大的希望,期待他们当科学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荣誉。

为什么不去当收入更高的明星和网红呢?因为没有保障啊,另外也知道那个行业不容易,其中的压力不是普通孩子能够承受的。

这样一对比,孰高孰低不就出来了吗?所以不要再去纠结说,博士生工资少,网红收入高了,博士生收入低,我们家长也愿意孩子去当博士生,如果孩子有这个造化。

提示: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网友一:

博士,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后不是学位),如果拥有了一个博士学位,说明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很强的,因为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但博士也有毕业的一天,毕业了就要找工作养活自己,也为了将自己所学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价值。很多博士在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学校会有年龄限制,一般都要求35岁以下,那么这些高校是出于什么目的要这样做的呢?

1、中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有关博士规定表明,博士生一般要经过3-6年的时间才可能完成学业。所以一般博士毕业都28-31岁了,有的年龄甚至达到33岁或者更大,所以这是博士年龄的现状;

2、其实年龄大一点也没事,但有国家相关政策的制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请人男性要求35以下,女性要求40以下。这就限制比较大了。

3、35岁基本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或者贤内助,上有老下有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家庭上,工作上必然要分走一部分精力;

4、35岁以上本身身体的体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跟不上;

5、这也是收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的博士 国内,当供过于求时,买方市场必然会提出要求,

6、35岁现象,不止博士就业存在这种问题,是指很多企业也将进人的门槛限定在35岁,35岁俨然成为职场”生死线”。

其实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方面都会有一些限制,比如对文章有要求,当你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用人单位也不会太在意你年龄有多大。我们也要修好内功,这样才能在人生的赛场上,在学校之外的赛道上展示自己的水平,赛出自己的风采。

网友二:

首先,我认为博士进国内高校“35岁”红线属于历史遗留的产物。众所周知,现在很多博士毕业就差不多满35岁了,刚毕业就面临超龄未免显得太过滑稽!而且现在国际上对于青年人的定义范围也更为宽泛,甚至有18-65岁均是青年人的说法。

在退休年龄延长已成趋势的情况下,35岁的年龄红线很显然也要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进行变革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于职业的选择愈加多元化,不少研究生工作几年后选择继续读博深造。毕业后的博士生大部分都已超过35周岁了,因此迫切需要修改35岁年龄红线的规定以适应现在的博士生就业市场。

35岁正是很多年轻博士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时期,如今北上广深青年人结婚的年龄也普遍推迟,35岁尚有很多大龄青年尚未结婚,而此时很多青年才俊,35岁居然就面临被迫“退休“”的尴尬境地,岂不是天大的讽刺?

因此,对于进国内高校的35岁红线,乃至我国整个职业招聘中的年龄限制政策,亟需改革和重新完善了。

网友三:

一,中国博士生教育发展顺速,博士人才市场供给充足。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扩招厉害,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多十年前的专科院校,现在不仅升格本科,甚至发展有了博士点,中国已经培育了世界人数最庞大的博士生队伍

过去凤毛麟角的博士人才,现在烂大街的都可以碰到。虽然博士生现在还没有供过于求,但至少已经是并不稀缺了。博士生含金量在减退,博士生求职时被用人单位“拣肥挑瘦”在所难免。

二,高校招聘博士的内需编制有限,

高校教师通过内部培训提高,外面高薪引进,过去高学历师资严重不足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

大多数老牌本科院校人才急缺需要大量引进高学历师资的现象不复存在。每年高校招聘老师,主要是结构性补充一些学科过去欠缺的高学历师资和正常人才交流、退休等人员缺失的岗位,因此需求数量有限。供需关系变化了,用人单位有了优中选优的人才基础条件。因此很多高校就制订了许多非常苛刻的条件,来限制挑剔博士生,而“35岁红线”就成了高校人事招聘的懒政条款。

三,国外高校招聘对于年龄歧视法律约束得非常严格的,一旦吃官司,挨处罚毫不含糊。

国外别说高校用人不敢设置所谓的“35红线”条款,就是普通企业都不敢有用工年龄歧视。比如沃尔玛对于全球供应商的每年社会责任检查验收,委托第三方评估检查,找员工座谈,查看文件资料,都非常认真,一旦发现劳动用工歧视,轻者勒令整改,严重者立即终止合作。

四,高校招人博士“35岁红线”在法治社会应该消失。

我国劳动法规定,企事业单位用工不得有任何歧视性规定。高校招聘博士35岁红线,是违法无效的。高校应该做尊法用法的楷模,高校公然违法出台潜规则,其示范性和破坏性是灾难性的,希望主管部门予以纠正,受歧视的博士也应该主动收集证据,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网友四:

博士进高校“35岁”红线现象跟跟IT公司招聘“35岁”红线现象有点类似的,对个人不甚合理,但却是社会单位隐规则。

首先这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无论公司、单位、研究所都有考核、竞争方面的压力,那就是要有产出,要有成果,要有效益,这是市场经济组织最根本的内在底层逻辑要求,只是公司还要更现实一些而已,机关事业单位相对会好一点,但慢慢组织招聘也出现年轻化的要求,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自古英雄出少年博士 国内,如何看待博士进国内很多高校的“35岁”红线现象?,一个人最有战斗力的年龄在18-35,35岁后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上有老下有小,精力也分散,无法全身心投入持续战斗、加班或研究。所以你看部队征兵只考虑年轻人,这是部队战斗体能要求,IT公司一般默认不招35岁以上,但也不是绝对的,有出色能力的人到哪里都受欢迎,不受年龄限制。一样道理,如果有出色的产出的博士,无论公司还是高校都会抢着要。所以进高校“35岁”红线也不是绝对的。通常而言,博士毕业稍晚一点,一般27岁、28岁毕业,从开始读博士到35岁差不多工作近10年时间,这段时间是人精力最好的时光,所以公司、高校也会看博士的论文成果,如果没有出色成果,那么35岁就成为招聘的一个正常过滤线而已。

再次跟招聘市场供求关系更大,这是正常的市场规则。博士供过于求时,自然招聘单位有各种条件筛选,对于普通博士而已,年龄自然是第一个筛选,其次还会有毕业院校、导师、论文等相关筛选。当博士供不应求时,高校研究所求贤若渴,自然也不存在35岁这个年龄限制。目前我国高校经过几年大规模的招生,各层次学历人员开始供过于求,高校招聘也会增加筛选要求。其它发达国家有都有类似现象。

博士论文产出最佳年龄是25-45岁,“35岁”现象对个人来说不甚合理,但也没办法,这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底层逻辑,对个人来说只能去适应、提前规划,尽量靠能力、成果说话,对普通人来说,尽量避免35岁以后出现中年危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3318.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月 13日 下午9:07
下一篇 2024年 1月 14日 下午3:03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