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报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报名人数,大概率将突破500万人,而且可能达到520万人。
一、2024年考研人数会突破500万人,原因深入揭秘
2024年,全国考研人数将再次呈现出迅猛的增长趋势。据相关统计数据,相较于去年,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增长了近20%,达到了500万人以上,再创历史新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
第一,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社会对学历的更高追求。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研究生学历往往成为许多职位的硬性门槛。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少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和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疫情使得许多大四学生无法像往年一样进行充分地就业准备,部分学生选择在家进行考研复习,以便在更加熟悉和舒适的环境中备战考试。
此外,由于疫情后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感到担忧,认为继续深造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时间来适应社会变化。
第三,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也是原因之一。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纷纷扩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这为更多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目前,已经官宣扩招的高校,分别是:深圳大学(增加504个名额)、三峡大学(增加100个名额)、西北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增加150个名额)、暨南大学(增加160个名额)
第四,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视也是推动考研人数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家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了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为优秀的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奖学金和科研项目支持,吸引了更多有志于科研的学生选择考研。
第五,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形势压力增大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158万人,比2022年的1076万人,增加了82万人。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87万人,比2023年增加29万人。就业形势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2024年考研人数猛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对学历的更高追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以及就业形势的压力等因素。
此外,2023年有473.8万人中,有349万人落榜,这些人将参加“二战”,加剧了“考研”的“内卷”。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更高追求和对于更好适应社会变化的期待。
二、考研人数不断增长,却有许多网友认为硕士学历日益贬值
考研人数居高不下,但是,却有许多人对考研“唱衰”。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日益贬值。从权威部门问卷调查的结果看,主要有六大原因:
第一,研究生招生规模过大
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近130万人,硕士研究生人口超过1000万人。据统计,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人数已经超过了13万人。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人数,超过110万人。
第二,研究生总体质量在下降,“注水文凭”层出不穷
硕士学历在贬值,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水硕”“水博”现象非常严重。这说是人们常说的“注水文凭”。有部分硕士、博士,不是“炼”出来的,而是“混”出来的。
第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量要求下调
部分院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课程开设不足,人员良莠不齐,一部分研究生达不到毕业标准,但被允许毕业,导致人们对研究生的看法改变。
第四,研究生自身能力的下降
由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断扩招,招生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导致少数低质量的本科生“混”进了研究生队伍。这些人不仅不能出版论著,连一篇像样的论文都写不好,毕业之后考研次数,硕士学历贬值不减热度,2024报考仍然会突破500万,6大原因提秘,自然会被别人认为是滥竽充数。影响了整个研究生队伍的形象。
第五,研究生毕业考核标准宽松
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应该是“久经考验”,能力出众的代表。但是,有些地区、有些高校为了提升本地区人口的学历标准,或者是出于经济利益因素的考量,对于研究生毕业考核的要求、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导致研究生培养流程体系,必然出现良莠不齐的结果。
第六,研究生对自己的要求下降
2024年全国有500多万人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有相当一部分是“陪考”的。也不排除有部分人,“想捡个漏”,在自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成功“上岸”。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混”完三年。在毕业考核“起过场”、学术风气不正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还能够拿到毕业文凭,“注水文凭”也就出现了。
三、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预防“水硕”和“水博”的出现,实现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在研究生教育的舞台上,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及“水硕”、“水博”现象的涌现。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质疑,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防止“水硕”、“水博”的出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问题所在。
其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师资力量的充足性是主要问题。有些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无法与科研和实践接轨,导致学生难以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一些导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以下措施可以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加强课程监管,确保课程设置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其次,提高导师团队的质量,引进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在这些措施中,重点在于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可以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同时,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结起来,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是防止“水硕”、“水博”出现的关键。
通过加强课程监管、提高导师团队质量、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考研次数,培养更多具有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一起呼吁高校积极落实这些措施,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助力。
文|冷丝
栏目|考研录取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近五年的考研录取率在25%-32%之间徘徊,也就是说,仅有四分之一的考生能够如愿以偿,绝大部分考生就是充当“炮灰”。
如果要追溯甘当“炮灰”的原因,冷丝认为,这还需要从考研的目的和本科教育现状两大方面看问题。
因为经济条件的大力改善,很多家庭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考研热”,在冷丝看来,考研群体有三种类型——学术爱好型、就业型和盲目跟风型。
冷丝先要说明一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考生考研比例,考研录取比例并不高,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甘当“炮灰”?播报文章,他们都值得尊重,当然也可以得到理解。
第一,有这样一群本科生,他们对学术研究有兴趣和特长,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
而这样的考生有可以分成为三个类型:
一类是因高考没发挥好,考上了一般的本科学校,希望通过考研来实现“鲤鱼跃龙门”式的跨越。
另一类是本科时期的专业学习内容并不足以支撑就业,导致现有的能力无法满足工作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比如哲学、医学等专业的考生,大多是希望通过考研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类人有着明确的目标,对学术、科研满怀热情,有相对较高的科研能力,并且知道自身的能力和知识缺陷,有目的地选择考研。他们中大多向往科研事业,希望读研的期间能够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考取博士,进而在高校或者研究所就职。
考研只是这类人的人生的一个过渡以及必不可少的一环,他们在科研的路上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
第二,有很大一群本科生,他们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需要——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及企业入职门槛要求的提高,这让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提高竞争力。在他们看来,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更高,且经过专业学习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可以扩展更多的发展空间,为日后的求职增加砝码,拥有更多的求职机会,且在薪酬福利、晋升、安家落户等方面更有优势。
很多考生在表达自己的考研目的时都提到了“就业”这个动机,有的同学更是把“就业”作为第一出发点。
“能不能就业”“在哪里就业”“在就业方面比其他人有什么竞争力”等等,很多考研学子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就业,如果不能更好地就业,攻读研究生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工作经验在就业方面有时候比学历更加重要。
第三,也有很多随波逐流的考生,他们属于漫无目的派,这类人群占据比例最大。
这一类考生有非常典型的从众迷茫心理。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一类考生的声音:
“大家都考研,我不考研好像比不过人家”
“不知道为什么考研,但是不考又不知道干什么好”
“先考考再说吧”
迷茫心理和从众心理让不少人被动参与了考研,考研成了他们“避风港”。
虽 然他们对未来了解不够,也不知道考研究竟能给自己带 来什么,但是看到大部分人都在考研,总觉得自己不考研就输在找工作的“起跑线”上,考研反而成了必然选择。不少同学表示,其实自己考研的意愿并没有那么强烈,而是因为班上的同学和周边的朋友都考研了,自己却没有做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才选择了考研这条路。
抱着这样的目的,这一类考研学子在考研准备战中往往没有足够的动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冷丝认为,第一和第二个类型的考生的成功率最高,第三个类型的考生成功率很低,但是,第三个类型的考生却占据大部分比例,这也是考研学生甘当“炮灰”的主要原因。
第四,“考研热”当然有弊端,解决的办法还是需要依靠高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考研甘当“炮灰”的客观原因来自于本科教育质量不高。
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也知道该怎么做:高校必须从市场经济体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出发,优化专业、课程的布局和结构。
具体而言,应该这么做:
其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重点扶持新兴交叉专业,坚持就业导向、市场导向,重点发展市场需求广、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考研比例,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做到毕业即就业。
其二,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大力发展强势专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坚持特色办学,打造品牌专业、明星专业。同时,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强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内涵建设,凸显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
其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建设 一批与就业市场需求接轨的课程,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由主讲教师全面负责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形成具有“调整-优化”的动态课程体系,从课程维度缩短毕业生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