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录取分数线公布之后,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录取线雪崩”的言论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微博和某乎流传着各色各样的说法和观点,有作为在校/毕业学生为学校感到担忧痛心的,也不乏冷嘲热讽看戏的。作为亲历多年高招会并且对今年学校预估录取分数和排名自信满满的一员,今年的情况确实出乎了我的预料。思绪颇多,一直想写点东西,却受困了各种证书考试和签证事宜。胞弟的一篇文章分析的颇有道理,借用他的文章,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客观原因:
1,家长对这类学校认知尚且不足。中外合办大学本就是新事物,中外大学合作之始也仅仅迈过了十多年风雨。很多家长对这类大学认知仅存在于“外国高校在内地分校” ,“国外读研直升机”。在今年国外疫情异常严重且看不到转机的情况下,在中美进入全方面博弈的新冷战时刻,出洋在国外读书遭遇了滑铁卢。今年中外合办大学除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外,其余大多掉分严重,甚至出现了掉档事件。
2,经济角度来看。中外合办大学大学学费大多收费高昂,低至8W上到十几万一年。且绝大多数同学还会继续出国读研甚至读博深造。各种考试的费用,日常众多花销,软背景和硬实力提升都是吞金兽,四年保底费至少50万,如果还继续读研,费用则高达上百万。今年疫情给无数中产阶级带来了异常严峻的挑战,甚至有些在校学生家庭都出现了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必然会去衡量投资收益率。
3,出现了报考中典型的“大小年”现象。高考是两轮博弈,第一轮是靠分数的零和博弈,今年疫情影响,考卷难度普遍降低,直观体现在大家分数都大有提升,然而分数上涨,并不代表考生排位前进,更是引发无数哀叹“我都这个分了中外合办最低分的大学,还没什么选择”。第二轮便是报考选校。不可否认今年众多中外合办大学出现了误判,其中包括参与招生宣讲的我自己。我们参考近几年的平均排位,给咨询的家长和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过高和保守”的分数线。中外合办大学在前几年,分数和排位都蹭蹭往上走,其中不少高校分数线已经超过不少211高校的分数线,甚至大有直逼985的分数线的趋势(当然不少中外合办大学分数已经达到中流985的分数),因此我们今年给的招生判断也是“可能排位还会继续爬升,参考往年录取排位更有价值”。这导致了很多家长和考生的恐惧和慌张,错失了机会。
4,家长和社会对国内高校的相信和认可。可以看出,从科技上“厉害了我的国”已经延伸到了高等教育上“厉害了我的国”。当下我们不断在强调“制度自信”,当然也容易把国外高等教育过度抹黑,认为其被资本操控,被资本玩弄,被资本运作,缺少透明、公平、公正。甚至容易理解为“没本事不会读书便出国浪费钱”。
5,家长担心中外合办大学后续走向。在世界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和逆全球化呼声严重的当下,合办大学涉及的交换能否继续延续,后续出国能否正常,乃至中外合办大学是否会终止,这些问题都能给家长带来焦虑。
个人感言:
1,中外合办大学从21世纪初引入中国内地后,一直在为自己正名,并且生根发芽、枝叶繁茂、桃李满天下。短短十几年时间,大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了“生存”、“快速发展”、“弯道超车”的目标,依靠自身力量扩建校园,扩大招生规模,依靠少量财政补贴实现自给自足,自力更生和蓬勃发展,这給我们更好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模板和参考方向。我坚信中外合办大学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2,中外合办大学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优点。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大多方面,但是大多都能体现三个共性,都注重于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大学生活到底应该怎么样度过”,其次是“我们到底想要培养怎么样的大学生”,最后是“我们如何实现更深度的国际化和如何与世界接轨”。先说最后一个问题,近些年,国内高校不断实现“国际化”,通过大举招收国际生和与国外高校签订合约,为学生提供3+1等项目,但是我们也关注到这些举措的瑕疵、粗制滥造和虎头蛇尾,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到去年“千余个中外合作项目终止”,我们不能否认中外合办大学在国际化角度做的确实遥遥领先,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的国际化。再回到前两个问题,大学生活和大学生应该是怎么样的?从西交利物浦大学提出的“世界公民”“Young Adult”到北师港浸大一直强调的“全人教育”、“四维教育”都可窥探出这类大学十分注重对学子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更在于眼界和格局。当我们感叹吐槽某些传统高校大学生的颓废、丧的时候,中外合办大多数大学学生却在坚持“四年高三生活”。我曾开玩笑把应该怎么样看待出国留学比做怎么样看待怀孕(了解怀孕生儿实情的暖男会知道怀孕是多么不易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准备,需要历经磨难,需要经历千辛万苦,更需要痛苦和承担一系列风险,渣男和直男只会觉得“怀孕生儿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别人都没事那就说明无风险”,当然也有存在代孕这个选择。同样,申研亦是如此,有钱的当然可以买学历、买实习、买offer,但是大多同学都是需要经过自己大学不断提升软实力和硬实力,在经过漫长的申请等待,经历面试层层筛选获得录取,更是有无数同学在等待中,无知者只会“不就是花钱买嘛”)所以,回归正题,我们要肯定中外合办大学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呵学习氛围,注重塑造的学生,让学子惜时如金,不负韶华,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3,中外合办大学的存在举足轻重,不可替代。正如前面所说,中外合办大学大学诠释了更好塑造和培养学生,怎么样和世界接轨。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外合办大学还在众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一是学校的管理,内地高校大多是三大特色“规模大、占地大、享受补助大”,但是学校之大,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则体现在破败和修缮不及时。此外,传统高校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官僚主义作风。相比较而言,中外合办大学更多体现在管理的精细,更负责任更细致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大学教授也并不用为科研论文数量限制所困扰,能够花更多时间去更好培养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中外合办大学因为是创新的产物,所以其也是创业家,正如北师港浸大校歌歌词一样“筚路蓝缕创吾校”,中外合办大学能够不断成长,不断改进中外合办最低分的大学,如何看待今年中外合办大学掉分严重?,不断更好适应潮流,换而言之,更具有改革的魄力和执行力。(这正是传统高校所缺失的)。
4,不能盲目推崇“厉害了我的国”,更应该正视差距,全方位补齐短板。之前在尖端科技领域过度强调厉害了我的国,导致了盲目的自信,从而引发了自负,殊不知一块小小的芯片却让我们认清了现实。科技的追赶需要的不仅仅是持续不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更是需要在制度上突破束缚,前不久“合肥核物理研究所人员集体请辞事件”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待中外合办大学掉分问题,网上不少人甚至口出狂言“中外合办大学完成了历史任务,应该寿终正寝” “中外合办大学是鸡肋,更是外国对中国的入侵,应该关停” ,让我想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人们遇到改革问题时候提出“恢复社会主义,关停市场经济”呼声时,是有远见的邓小平坚定了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经济进行市场化,这才有了世界经济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奇迹。今天亦是如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固步自封还是坚定改革开放,自然有聪明智者做出选择。在继续深入全面开放的同时,当然也需要在教育方面进行开放。
5,最后,大学成功与否一个最重要评判标准是在于学生。从短短十几年的青葱岁月中能看到中外合办大学的毕业生在世界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无论是升学亦或者是就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还是基于现有的学生能力,因此可以说,中外合办大学在为学生赋能角度上,拥有极强的优势。
作为毕业生,想对各位说一声“无论外界风言风语,吾等更应该负重前行,毕竟我们才是最重要的证明(正名)者”。愿与君共勉。
中外合作办学
理工类
数据分析
2020年福建省本科批理工类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114所院校,其中985高校14所,211高校(包含985高校)共35所。
宁波大学(中外合作)招生代码投档分与宁波大学招生代码投档分相差171分,成为理工类分差最大的一所学校。
“985/211”高校中外合作项目中:
录取分数最高的是同济大学(中外合办),相差10分;
录取分数最低的是东北林业大学(中外合办),相差60分,仅504分,42083名。
有2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代码录取分甚至高于普通专业代码,分别是:重庆医科大学和上海电力大学。
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标准都以“万”为计数单位,1万-3万左右居多,其中:
学费标准最高的为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收费80000元;
学费标准最低的为安徽工程大学(中外合作)中外合作要多少钱,分数最高相差171分!中外合办类专业是“花钱买分数”吗?,收费10000元。
注:表中部分院校“学费标准”为第一年收费标准,具体收费标准请详细查阅当年该校招生章程。
温馨提醒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虽然在院校名称没有注明“中外合作办学”字样,但在福建省招生专业均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考生填报时需注意,避免误报。
中外合作办学
文史类
数据分析
2020年福建省本科批文史类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31所院校,其中985高校5所,211高校(包含985高校)共7所。
厦门理工学院(国际课程项目)招生代码投档分与厦门理工招生代码投档分相差65分,成为文史类分差最大的院校。
“985/211”高校中外合作项目中:
录取分数最高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相差37分;以及南开大学(中外合办),相差24分;
录取分数最低的是宁夏大学(高收费专业),相差13分,仅551分,6780名。
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标准都以“万”为计数单位中外合作要多少钱,1万-3万左右居多,其中:
学费标准最高的为中国海洋大学(中外合作),收费70000元。
广州大学(中外合作),收费6300元。(注:该专业为中法合作项目,每年需向广州大学缴纳学费,学生自大二起须按法国公立大学收费标准另行缴纳注册费,具体请查询该校招生章程)
注:表中部分院校“学费标准”为第一年收费标准,具体收费标准请详细查阅当年该校招生章程。
温馨提醒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虽然在院校名称上没有注明“中外合作办学”字样,但在福建省招生专业均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考生填报时需注意,避免误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