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辐射探测材料和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2007-2008年在英国萨里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学习,201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评为副教授,2016-2017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2017年评为教授。
徐亚东主要从事高能射线探测和太赫兹产生与探测用半导体晶体材料的制备,器件设计和性能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3项,授权15项,7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奖一等奖2项以及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入选了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计划。
始终以国家科技“四个面向”为导向,立足国防,攻坚克难。对于所从事的国防科技相关的项目与研究,面对国外封锁,徐亚东及其团队围绕低成本、大尺寸、高成品率探测器级碲锌镉晶体的制备技术,提出了一整套材料制备的理论及方法,生长的单晶材料经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西北核技术所等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检测表明,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综合成本降低50%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为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辐射监控、安检设备、高端医疗诊断设备等提供了技术保障。
研制的碲锌镉晶体材料和器件在4大领域12个国防型号中持续工程应用。其中,制备出的碲锌镉空间粒子探测器,成功应用于“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准确获得生物细胞的空间辐射环境数据,并实现了我国国产碲锌镉探测器的首次空间应用。开发出大尺寸碲锌镉电流型探测器,用于我国某核科学试验任务中“强脉冲伽马辐射场”的现场诊断,摆脱了国外技术封锁和进口限制,为某型武器性能鉴定提供了关键仪器。与中辐院合作研制的“航天员个人剂量仪”,完成了碲锌镉计数仪的国产替代,实现了航天员个人剂量仪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2021年6月17日与“神舟十二号”一同出征,助力监测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辐射剂量。此外,7项发明专利使用权已转让,实现了成果转化。多年来,他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心态,耕耘在材料科学研究这片沃土,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
牢记立德树人为本,始终坚持奋斗在教学一线。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和业务能力,当好学生成才路上的引路人。承担三门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负责一项在线课程的线上讲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期间,多次获校先进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称号;做好多维协同,实践育人,先后指导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陕西省创新创业银奖1项。此外,近五年他指导的硕、博士研究生中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2人次获得西北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人次获得校优秀硕士毕业生。协助指导的毕业博士1人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传播幸福。除讲授书本知识外,注重对新的思维模式的学习和人生智慧的思考,践行“诗意地理解生活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并反馈到课堂。一方面将教科书上的经典内容讲述清楚,同时在教学中提出开放性问题,并进一步阐明如何解决,以及解决后会有什么样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在研究团队建设方面,徐亚东牵头建设“探测未来研究生导学团队”,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实现学生跨学科交叉培养,连续3次荣获校“十佳优秀导学团队”。
人才培养注重德才兼修,服务国家社会。继承并发扬西北工业大学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培养毕业生的传统,主动对接国防院所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承弘扬“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华航西迁宝贵精神。培养的毕业生有60%以上毕业生选择到国防或西部地区单位工作,其中,多人担任包括“慧眼”卫星、火星探测和型号武器在内的多个探测器项目负责人。徐亚东本着对科研与教育事业的挚爱,不忘初心,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平凡又光荣的教育行业,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 | 团省委宣传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