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考研如何,考研失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希望你永远不要经历!

但一段旅行的结束总要对自己有所交代,总要明白其中得失,总要有所成长。有人说“每个考研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生活不是零和博弈,它有千千万万种选择。因为对考研这件事来说,结果无非就是两个,成或败。

考研如何

◆ 关于失败

北大出复试名单,刚好没有我,刚好……

没有难过,原本就擦边,所做的一切准备也是以没有进复试为前提。不过名单出来的那一刻还是有种情绪,萦绕在心头,却又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

或许是轻松,不用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准备各种材料,重拾落下很久的专业课,抓狂地梳理热点,开口讲话,模拟面试;或许是失落,名单戛然而止在我熟悉的最后一个名字,三字之差,一墙之隔。

考试从来都是成王败寇。

成者,尽可诉说自己的艰辛历程,感激自己的亲朋好友,感谢上天的眷顾,命运的垂青;败者,无论以何种姿态发声,无论为自己做何辩护,都势必会引来或惋惜、或鄙夷、或同情的慰藉之声。

不如什么都别说。本身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

考研如何

但一段旅行的结束总要对自己有所交代,总要明白其中得失,总要有所成长。人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正如考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找到了传播学的终极逻辑,屏蔽了所有外来信息;正如2月18号看到专业课分数之初坚定的认为老师算错了分;正如去北大查完小分之后痛恨有些老师为何下手如此之狠;正如常常委屈于自己所读的书、看的论文、做的笔记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正如每每有人抱以善意安慰时,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最近,我常常想起乔布斯所说的“Stay . Stay .”它曾经是我的座右铭,却仅仅停留在记忆中。

拥有开放的心智和虚心的态度不是一件易事,我有些理解为何乔布斯会在斯坦福的毕业典礼上用这句话来收尾。

或许大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无知,而无知总是同自负相伴而行。

我以曾经无知的自己为标杆,欣喜于自己的“伪进步”,沉迷于自己的“假逻辑”,陶醉于自己所读的“几本书”。却无视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本身的复杂性,无视自己思维逻辑上的缺陷,无视过程中方法论的偏差,无视自己无知封闭自负的死循环。

考研或许需要一些运气的成分,但热切期盼好运降临的,在尽人事上总有问题。最好的一定有其成为最好的理由。与其对比,才会看到差距,才会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失败。

我曾走在北大的校园,始终觉得,我属于那里。

此时此刻,这段旅程,以及旅程中所有的一切暂且告一段落。我明白那究竟是什么情绪了,大概是久违的平静和轻松。远方不再有一个伟大的旗帜,等我去宣誓主权。

或许,该低下头,站在镜子前,仔细看看自己。

考研如何

◆ 关于二战

有人说“每个考研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不喜欢讲故事,更不想讲一个冗长无聊的故事。

但有些朋友问我是否二战,有些邀我回答是否二战的问题,或许讲个小故事能更清楚的说明问题。

我在原答案中没有提到,今年是我的二战。

第一年临考前两个月,我坚信自己一定考不上,之后消极备战,生活没有给我任何惊喜,除了专业课的分数却比我想象中高太多。

今年我从很早就坚定一定能上,生活开了个小玩笑,专业课比去年低几分,总分也刚好没擦上边。我绝不是要打击一些朋友二战的信心,如果想要二战,当然要二战。

只是在开始准备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今年的问题,搞清楚自己当前的水平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能找到可行的有效的达到目标的方法,最后就是有能践行的勇气和决心并且真的做到。

考研如何

以我自己为例,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错误的思维方式。

第一年考前,除了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的基本掌握之外,对于互联网、对于电视行业、对于电影、对于新闻热点,基本一无所知。

最后在考场上,笔一直在动,但脑子完全在想别的事情,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但最后的分数确实是出乎我意料的高。

这让我觉得,第一年什么都不知道,都可以这么高,那第二年读了那么多书,看了那么多论文,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随便写写都应该比去年高很多。

我现在回头看,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在于,我并不清楚自己与真正的目标之间的差距,甚至是连真正的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

基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了自己的复习,过程中缺少对比,缺少交流,也缺少反思。导致进步到了一个平台之后,没能有新的突破和提高,于是便一条路走到黑。再加上考场上的发挥,使最后的专业课分数还不如去年。

当然考研如何,考研失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希望你永远不要经历!,这只是一个方面,成功与失败,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简单归因。之所以说这么多,只是想提醒想要二战的朋友,一定要诚实地认识到并面对自己的问题,并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之所以目前没有再考的打算,大概也是因为有些问题还没有想明白,整个人的状态还没有调整到最佳。另外,也该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

考研如何

◆ 关于考研

四月已经过半,每天坐在公交车上,看着路边的树渐渐发出嫩芽,花一点点绽放,都由衷地敬畏时光的轮回和生命的美好。

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向前,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停留哪怕一刻。而我们大多时候都浑然未觉,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乎都要忘了,是时间牵着我们,把我们推向人生一个又一个节点。

读书、考学、工作、恋爱、结婚……我们似乎面对很多选择,但更多的或许是在迷茫与无奈中不知该作何选择。

当我们终于开始学着自己独立做选择时,我们就要长大了;当我们真的可以不顾风雨兼程,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要开始成熟了。

考研大概就是这样的选择,它并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选择的初衷也未必理性,我们更不清楚未来它会将我们带往何处。

但这或许正是选择最美妙的地方,我们忐忑地站在起点,拼命向前望,想一眼望穿,想看到终点插上胜利的旗帜。

但是前路充满了未知,我们每向前迈出一步,或许就会有全新的体验,截然不同的认知。

我们未必会沿着理想中的既定路线一路向前,我们或许会偏离轨道,或许会踌躇不前,甚至是几经周折,与终点渐行渐远。

这是任何一个选择都可能面对的结果。或许这是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正如《阿甘正传》影片一开始那片随风摇曳不知飘向何处的羽毛,正如阿甘说的那句人尽皆知的话: “Life is like a box of ,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

因为终有一天,当我们挣脱了所有的庇护,独自站在生活中,去面对和承受所有的选择,才会发现,原来无常才是生活的常量。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无需选择,更不意味着选择之后可以随波逐流。

我们不会像那片羽毛一样,忘我肆意地随风飘摇,却依然拥有那么不经意的梦幻与美好;也不会像它一样,轻巧又必然地落在阿甘脚下,被小心翼翼地拾起,夹在书里珍藏。

生活与电影终究不同,它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努力。

把考研放在整个人生的维度上考研如何,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再回头看,它或许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我们没有能力预见几十年后的未来,更无法站在起点就判断考研这件事对我们的意义。生活不是零和博弈,它有千千万万种选择。

但当我们选择考研的那一刻,站在这条路的起点,唯一需要想的就是如何才能到达终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踏实而坚定地迈出每一步。

考研如何

因为对考研这件事来说,结果无非就是两个,成或败。成,是绝大多数人的初衷。而至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都只是后话罢了。

加油吧,考研的确是艰苦的任务,但是只要有努力坚持的行动、血和汗水的付出,我们终将与梦想同行!

“22考研报名457万,录取人数人数130万人,推测能上国家线的有156-182万人。”

你好啊,今天想聊聊考研现状和我自己关于它的一些思考。

上面这是22年的考研数据,意思就是说有大概300万人不能考上研究生,其中又有近一半的人二战、三战,加上应届生考试,2023考研预计达到520万人(不一定,但是增长是肯定的)。

疫情砍断了许多同学出国的道路,同时又使得经济颓靡,不仅影响应届生找工作,也使得很多在职人员选择去考个研究生,提升下学历,转而寻找更好的工作。

除了考研人数让人倍感压力,研究生可能也不是你所想象的天堂。

坊间流传一句话,研究生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考上的那一天,和毕业的那一天。

不要将研究生生活想象的太美好,它是难度加大、闯关时间缩短的大学生活2.0。

你和导师的关系也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像是一种雇佣关系,只不过工资(补助)低多了。这也是为啥有那么多同学将自己的老师称为boss了。

咱们国家现在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咱们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又承担起了拉动经济发展的重任。

通俗点说就是,咱们的大学和研究所,也需要完成“搞钱”的指标。(可能有失偏颇,但至少我所知道的理工科确实如此)

不要过于期待研究生有纯粹的科研生活,更有可能的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项目中度过。

为此,慎重的选择是否考研是我发自真心的一个建议。

如何去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考研,我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先择业再考研。先想清楚自己之后的工作方向,思考考研和不考研两者对后面工作的影响。

「考研的好处」

这些也是大部分人选择考研的原因吧。

那么,我要开始泼冷水了,这些好处并不绝对关于考研的,不一定正确的关于考研焦虑的观点!但很真诚的!!!,直接工作也能带来对应的好处。

工作三年,你拥有工作经验,了解行业的运行规律关于考研的,能力足够的话,同样能拥有两倍于你当初刚进公司的工资,和稳定的人脉资源。

既然没有哪一方有绝对的优势,那么我们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这个具体情况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择业。

举个例子,你打算之后从事法律相关行业,那你就应该选择考研,因为法硕基本是事务所的最低标准了;

再比如,你本科是计算机或者说计划之后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并且没有强烈的升学欲望,那么也没有那么大的必要去卷,去实习或者练习一些项目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为了让你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情况,我在这里准备了三个问题,请各位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一问:自己为什么考研?是否已经明确自己考研的导向结果?

你是为什么决定要去考研呢。

是享受这种学习科研的生活,希望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能力呢,还是看着招聘书上同一个职位研究生两倍于本科生的工资呢(夸张了),或者希望从本科专业转向其他专业,借助研究生考试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向,亦或是看着周围的人都在考研究生,被这个气氛所带动,认为自己不考就不够上进。

二问:自己的家庭背景是否支持你做的这个决定?

如果家里能给你足够的保障,大白话就是有钱,你可以直接读研,甚至一直读,读完再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而对于大部分人我希望你们能先择业再考研,三年的时光很宝贵。

三问:如果考研失败了,是否有plan B?

考研是个实力和运气并重的挑战,(不准确地说,生活里所有事情都是实力与运气并重),从择校开始,同一专业,不同学校不同结果,甚至同一学校,不同方向初试分数线相差三四十分。

同样分数,有的人美美去上研究生,有的人看着差一分的录取线跌落冰点。之后复试也是,眼缘和实力缺一不可。

面对不确定性如此高的考研,在一门心思向前冲之前,你有什么第二计划嘛。如果,这一次与研究生无缘了,你会做什么呢?先想好,想好再去冲。

我写了很多篇考研实践干货,和考研期间心理调节的文章,我认为这些是能给你们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帮你们的考研情绪向正面引导,但这次更像是给你心里留了个问题,并且可能会动摇一些人的考研目标(如果我的文章有让你去静下心思考的话),这个公众号也可能因此掉粉,毕竟这是个考研公众号。

但如果你能因此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我很高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8531.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2月 1日 上午10:01
下一篇 2024年 2月 1日 下午12:01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