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41万。较上一年度增长了约51万人,增长率约为17.59%,在近5年,乃至近10年间,也是增长率较高的一年。
受到疫情影响,史无前例的报名人数,也迎来了计划之外的大扩招。
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扩招规模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
研究生扩招,其实每年都在进行。根据教育部官网的统计数据,2010至2018年,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录取人数由47.44万升至76.25万,增长了近29万人,增长幅度超过50%。
因此,按照往年增长率估算,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大约达到80万左右。扩招18.9万,意味着2020年考研的招生人数相比去年直接增加了近1/4,能够成功“上岸”的考生大大增加。
对于一心想要“上岸”的考研党们来说,这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幸运“馅饼”,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太过乐观。
一方面,从官方消息来看,本次扩招针对性极强:以专业学位为主;重点针对人工智能、临床医学等特定专业; 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且根据各高校研招办的反馈来看,部分部属中央高校不在扩招之列。
而“双一流”高校中,近7成都是中央高校。也就是说,这扩招的18.9万考生,可能多数将会在中西部或东北地区的非“双一流”高校,攻读专业硕士学位。
另一方面,考研人数增速大于扩招增速导致二战甚至三战形成叠加效应,而基于国家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意味着考研人数会持续走高。
在这样的趋势和状态下,难道只有国内考研一条路吗?
其实在考研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认真备考的别回头,跟风报考的留后路”。说的就是那些在考研道路上徘徊犹豫的同学,如果有的同学不想毕业直接进入职场还是想继续深造的话,其实也可以考虑另外一条相对容易的路“出国留学”。
那么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哪个“更好”呢?
1、录取要求
首先,来了解一下国内与国外研究生的录取要求。
国内研究生采取的是统一的考试制,跟高考形式差不多,考试成绩达到相应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才能进入复试和面试的环节,只有这三者都通过了才算获得研究生资格。
国外留学一般是申请制,需要学生提供在校成绩单,语言成绩,实习经历,还有申请材料等。
相比一考定终身的国内研究生升学,国外硕士可以多国家多院校多专业申请,录取机率更大。只要提前规划,定位合理,基本上不会出现掉档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国外留学录取率大大高于国内考研。
二、语言能力
国内考研一般会考察英语成绩,考研英语主要考词汇量,听力和笔试两个项目,偏应试的英语考试。
国外留学需要准备雅思/托福/GRE/GMAT等考试,除了考查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语言运用能力成都考研人数,还会有专业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整体属于偏应用的考试。
雅思/托福/GRE/GMAT等考试都可以在有效的时间段内,多次刷成绩,申请时候可以取最好成绩来提交。
对于语言准备,不论是考研还是出国,从大一就可以开始准备起来,留学考研都能派上用场。
三、学制
国内研究生一般是两年到三年,国外研究生一般是一年到三年。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英国硕士学制,由于英国硕士课程安排紧凑,一年即可毕业,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对比同届国内读研的同学,你可以提前一年毕业,对于希望节约时间成本,尽快找工作的同学非常适合。
另外,美国学校属于学分制,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有相当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成都考研人数,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后续影响将持续多久?2022 考研报考人数将如何变化?,两年制的硕士,一年半甚至更短时间就可以毕业。
四、费用
国内读研与国内本科期间的费用差不多。
而出国读书一年费用15-60万不等,根据留学国家和学校费用预算不同,总得来说支出悬殊比较大。
五、专业方向
国内考研只能报考一所大学的一个专业,接受跨专业,只要自身能力足够即可。
国外学校大部分也可以转专业,但会看本科的专业课是否与所申请专业相关。可以同时申请多所专业不同的大学,相对比较灵活。
一个半封闭的,屏幕上有一个在线商店网站
六、就业前景
国内研究生是严进宽出,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科研方向,实践的学习内容不多,是在本科基础之上专业体系更细致的延伸方向。
国外研究生是宽进严出,课程主要是考察学生专业课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同时国外留学历练学生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语言能力更强。
回国就业薪水与毕业生相差无几,但是后期晋升以及薪酬提高的速度都较快。
国内很多省份包括湖北省,对海外留学生归国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
同时,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时间里,双语能力强的毕业生依然是教育、贸易、文化、娱乐、传媒、商业等行业迫切紧缺的人才。
写在最后:至于考研和留学哪个更好?这个问题,没有更好,只有更适合!对于那些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的优秀学生,不管考研、出国还是工作,只要学习的脚步不停歇,将来都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结束。接下来考研500,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或破500万!网上报名结束,六大变化引关注,报名成功的考生可以开始准备网上确认了。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关注度也逐年增加,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41万人、377万人和457万人,2023年该项数据又增至474万人。官方数据尚未公布,结合在校本科生人数、往届生考生情况和就业形势,预计2024年报考人数或将突破500万人的关口。
今年研招六大变化
牵动着考生们的心
面对逐渐“高考化”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每年的招生工作的变化与调整,牵动着考生们的心。
早在9月15日,教育部就印发了《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部署各地各招生单位做好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相比往年,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从规定来看,主要涉及6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报考条件有变化,二是推免资格描述更具体,三是报考点选择更灵活,四是全国统一命题科目有调整,五是考生进入复试的条件更明确,六是调剂要求更具体。
比如,专业型硕士(以下简称专硕)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免资格描述更加具体,调剂工作的相关规定更加精细化等。
其实,每年的招考政策都出现一些调整和变化,但今年变化最大的,其实是调剂工作。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整给予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允许一些跨专业调剂。根据规定第九章第六十五条,原则上,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调入专业相同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
这些变化,既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又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着眼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作出的努力。
每6人报名考研录取1人
好文凭并不等于好工作
对考研学生来说,“报录比”是他们最关注的指标。
通常,人们用考研报名总数和招生总数计算报录比,但由于推免生占据了部分招生名额,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数据,会比真实报录比偏低。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考研的难度和变化趋势,我们梳理了各招生单位官方公布的统考招生名额,在招生数据中去除保研招生名额后,计算出了2022年和2023年考研的真实报录比,分别5.6和5.7,可以简单理解为约每6位考研报名同学中会有1个人被录取。
真实报录比展示的考研难度比使用总数据推算的报录比要高,但近两年相对稳定,考研难度没有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仅为全国整体考研报录比数据,“考研到底难不难,还要看具体报考的院校、学科门类、专业类型等更细的情况。
浙江省内多所高校的招就处老师向潮新闻记者透露,近年来,考研二战、三战的情况开始增多,甚至出现了四战、五战等。“考研多次不上岸还有必要坚持吗”曾一度登上热搜榜话题。
“考研热”背后深层原因,从国民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来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单位人才培养重点逐步从本科生向研究生倾斜,研究生培养单位投入的资源和招生人数都在逐年稳步提升,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更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
最后,想给“考研热”泼一盆冷水。目前来看,衡量人才的尺子也变了,学历、文凭当然重要考研500,但并不是一锤定终生。高等教育普及化意味着,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现在人才稀缺度变了,好文凭并不直接和好工作画划等号。大学生们需要更清楚地的认知到这个现状。
看到屡创新高的报名人数,考生们也不必“不战而退”。因为数据不一定准确,每年报名考试的人数和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其实还有一定差异,一般都会出现“弃考”现象,当你走进考场,就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另外,接下来的2024研招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根据管理规定要求,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2024研考生要密切关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招生单位和报考点发布的公告,牢记网上确认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网上确认。
至于最终的考试时间,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定于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少数考试科目安排在12月25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9427.html
评论列表(1条)
[…] 了解考研时间节点 […]
[…] 专硕:临床专硕基本上都是全国统考医学考研是专硕还是学硕,医学考研选专硕还是学硕?两者有什么不同?,初试专业课考察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也就是西医综合,口腔专硕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