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游学分享会,古城游学:一个团队的文化守望

源于文化自觉的游学没想到,从一开始,古城游学就被赋予了如此神圣的使命,用一个小团队的文化自觉树立平定人的文化自信。“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读书会成员的朗诵水平在几次实践中有了很大提高,成了游学活动中闪亮的明星。游学推动古城文化传播

一个多月前,一场穿越平定古城老街的游学活动,轰动了半个平定城。由四百余人自发组成的游学队伍,浩浩荡荡,让寂寥的老街仿佛焕发了新生。

策划这场游学的,是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本应赋闲在家安享天伦,却成为这场古城盛事的主角。而这次引起广泛关注的活动,也仅仅是他们系列游学中的普通一场。究竟是怎样的因缘际会才促成了这个团队,又是怎样的责任与担当才成就了这一场场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古城游学?

古城游学:一个团队的文化守望

源于文化自觉的游学

2017年,毕业于原平定中学的“老三届”学生聚会。当时,他们已年近七旬,非常珍惜相聚在一起的机会,想做些有意义的事。

聚会结束,一个以“老三届”同学为主的“冠山读书会”成立,大家一起阅读、写作、朗诵,平定一中退休教师杨芬兰、原平定二中副校长王世茂成为冠山读书会的组织者、活动策划者,原平定电视台主持人杨永茂成为读书会里不可或缺的辅导老师,并主持、策划一系列活动。而后,不断有人加入,“冠山读书会”不再仅仅是“老三届”的乐园。

读书会开始只是通过微信分享朗读,时间一长,会员不再满足线上学习,希望学以致用,能跟着老师们推荐的《文话冠山》等书籍有更多线下学习的机会。

在这些地方文化学者的带领下,他们走进课堂听讲平定历史、参观平定民俗博物馆、跟随不同团体的游客上冠山了解书院文化……走着走着,古州翰林书院、平定妇联的梨林头读书会、平定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平定民俗博物馆、东关读书会等组织先后成为其紧密的合作者、参与者。

古州平定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必须把平定文化底蕴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平定、宣传平定。“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主体对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知之明,既清楚长处,也了解短处,同时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杨永茂说。

没想到,从一开始,古城游学就被赋予了如此神圣的使命,用一个小团队的文化自觉树立平定人的文化自信。“比如我们反复带人上冠山,冠山是文山,是一座活的文化历史博物馆。在边走边游的学习中,许多人说活了五六十岁,来冠山的次数数都数不清,但是通过学习,才知道以前的冠山算是白上了。”杨永茂说。

边走边讲,边游边学,在这一创新研学的方法下,读书会的许多成员被培养成为优秀的文化讲解员。在他们心里,将家乡的优秀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是责任、更是使命。

“徒步黑砂岭,探寻古驿道”“漫步古城寻旧踪”“漫步东关街,踏春秦王山”,在王世茂、杨永茂、杨芬兰等人的策划下,5个月时间内,分三次带领大家游走,讲述了1000多年来发生在平定古城的故事。从古驿道到科名坊、雨花台、头道寺二道寺建筑群,从州署衙门、榆关门、阳春楼、涌云楼到天宁寺、利涉桥、十字街再到圣庙、石评梅故居、拱岱门,从窦瑸故居到朝晖阁、秦王山,平定县城内50余个古今重要景点被他们串成了一条充满文化气息的游学线路。

古城游学:一个团队的文化守望

越来越多人加入“文化秀”

如果说三次游学是一场以平定古城为T台的“文化秀”,那么,这场“行为艺术”的参与者,则是一个无私而庞大的志愿者群体。

确定景点、规划线路、编撰讲解词、培训讲解员,事无巨细都得王世茂、杨永茂、杨芬兰他们几个完成,而对于这些年龄偏大的组织者来说,这么琐碎、繁杂的工作却是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幸运的是,策划组织人才、讲解员团队、合作组织不断充实进来,包括古州翰林书院负责人郭建明、平定民俗博物馆馆长马斌、梨林头读书会会长李素琴、平定文化名人孙祥栋、民俗艺人史林柱、企业家赵续泉、平定三中副校长李巨才、文史专家刘春生、评说艺术家刘相、平定民俗爱好者李喜庆以及平定新联会、东关村等。“办到后来,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小读书会的事,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游学分享会,为这件事付出力量。”王世茂说,那些日子,听到最多的就是“我能做些什么,尽管开口”。

搜集、编撰游学中的讲解材料是很重要的一环,王世茂、杨永茂既有相关工作经验,又有文化修养,他们抱着严谨的态度,每一篇稿子的年代、人物、背景都要经过三番五次的考证,翻县志、州志,寻找相关史志资料,“我们要尊重历史,不能胡说、戏说。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要让人听了信服。”杨永茂说。

在三次游学中,来自冠山读书会、东关读书会、阳泉阅读会讲解员的现场发挥得到了所有参与人员的认可,有的人现场加了讲解员微信,说什么也要加入读书会,向他们学习朗读。杨永茂、杨芬兰是读书会的朗诵指导老师,为了能圆满完成讲解任务,他们从几个读书会里挑选好苗子,专门集中多次培训,反复订正文字的读音、感情的融合。“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读书会成员的朗诵水平在几次实践中有了很大提高,成了游学活动中闪亮的明星。”杨芬兰说。

活动设计行程线路关系重大,杨永茂、王世茂等主创人员多次实地考察地形,既要考虑人员集中听讲的场地,又要考虑如何把所有景点都能涵盖进去。第一次活动有几十人,第二次活动百余人,在活动过程中,还有人不断地加入队伍。他们吸取教训,第三次活动合并了几个景点讲解,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考虑。正如他们预料的,经过网络发酵、媒体宣传,第三次活动当天,有400余人参加。

杨永茂说,整个游学活动,从筹备到正式举办,其间有许多感人的事激励着大家不懈努力。平定三中副校长李巨才喜欢摄影、擅长制作图文并茂的美篇,每次活动都提前整理资料、校正字词,把版面编排好,活动当天拍照上传,加班做到凌晨三点,及时地把活动盛况传递出去。

读书会斐然家里两位亲人先后离世,她依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准备工作;郝照英夫妇家里开着印刷厂,所有文件资料免费打印;书法家郭九麟根据所有景点名称,提前写好书法作品、自费装裱;一位83岁的老人执意带着11岁的孙子参加游学,说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位读书会成员让上小学的孩子背上讲解员的音响跟着队伍走游学分享会,古城游学:一个团队的文化守望,她说,这样孩子能集中精神听老师在讲什么;还有一位网名叫珍的平定籍网友,专程从北京赶回来,为的就是参加游学活动;几位市区住的老人,六点多就坐上了开往平定的公交车,早早地来到集合地,生怕耽误了开场跟不上队伍。“第三次‘漫步东关街’活动中,贡献最大的是东关村委会,他们认识到这是一次绝好的宣传机会,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就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关。”杨永茂说。

古城游学:一个团队的文化守望

游学推动古城文化传播

1922年秋,平定人杜鸿成和戎业厚创建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这是在平定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也是最早的读书会。近百年后,同样是发自平定人的一种文化自觉,成为读书会成员的一盏明灯。

轰轰烈烈的游学活动结束,读书会会员自发地把自己的体会、感悟写成诗歌、散文,与大家分享,通过网络传播的美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收到了许多家在平定的游子发来的留言。

一位网名“月弯弯”的会员写道:“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我发自内心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参加了三次游学活动后,我切实感到游学活动真的是一种别开生面、让人刻骨铭心的情境学习。我们从书本里学习、从网络里学习、向老师学习、向智者学习,更要从生活中学习,了解古州历史文化,参与到古州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来,让血脉里浓浓的家国情怀更具体、更接地气、更触手可及。我们生活的这方热土,翰墨飘香,文脉源远流长。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每个古州人都应该身体力行、义不容辞的担当与责任。”

来不及回味,身后有无数双手推着游学活动主创人员,必须展望未来、继往开来。千年古城平定的关隘文化、书院文化、楹联文化、驿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把能展示平定魅力的自然景点、人文景点、红色景点都用游学的形式向大家推荐,是游学活动主创人员的目标。他们还决定筹办古代名人歌颂平定的诗歌朗诵晚会、平定方言讲座、国庆70周年大型诗歌晚会等。谈及未来要做的事,王世茂、杨永茂、杨芬兰和其他核心主创人员,都信心百倍。“我们要通过文化自觉,唤起平定文化自信延伸下去,让文化自觉深深扎根于文化自信之中。”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人类的文化遗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游学

在中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徽州文化一直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主力军”,同时还是中国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其他为敦煌学、藏学),在中国包容并蓄的历史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

承续千年,经久不衰的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徽派建筑、徽派三雕、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风俗、徽州菜系等。其中最耀眼的当属徽派建筑!

提及徽派建筑,首先想起来的便是粉墙黛瓦,那高高的马头墙、屋檐上的翘角、精湛的雕镂等,都让人过目不忘。其实,中国的古建筑有很多,可唯独徽派建筑能给人一种归属感。历史能带走的只是徽州的沧桑与沉浮,但其中的文化至今依旧鲜活地存在着。为什么徽派建筑会让人如此着迷?

吴泉棠作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徽派建筑自成一派,其将徽派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三者于一体,有着高超的技艺水平和实用性,极其富有文化美学底蕴与形式上的美感。徽派建筑就像是镶嵌在依山傍水的徽州土地上似的,满足了东方人对宜居美学生活的幻想。而这样宜居宜业的徽派建筑在历史的车轮中也正在面临消失!

被拆除的徽州古建筑触目惊心

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红墙艺术家的吴泉棠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徽州人,更是责无旁贷!他游学海外,在跟随前任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先生游历了欧洲十八个国家,走遍早年吴冠中、赵无极等艺术大师留学任教交流的美术学院。

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离家多年的吴泉棠在外学艺为的就是能够有朝一日将自己家乡徽州的文化艺术发扬广大。在2006年前后,吴泉棠收到了来自国内的一封邀请信,邀请函为人民大会堂所发,其邀请吴泉棠创作一幅作品悬挂在金色大厅。收到信后,吴泉棠当即回国到徽州创作独属于家乡记忆的国画作品《故乡情》。

吴泉棠作品《故乡情》

吴泉棠创作的丈二作品《故乡情》以写实的手法、全景式的构图,描绘徽州地区人民的富足与淳朴民生。画中以大面积的笔墨刻画徽州建筑,其打破了人们传统的绘画程式和组合程式,利用西方几何素描对形体的理解方式,效果完美的与中国的水墨国画有机融合,独创中国重彩乡情画。

吴泉棠作品《梦莹故乡》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中国风俗文化之精华,以徽派三雕为装饰而美轮美奂。徽派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达于鼎盛。

吴泉棠作品《歙县情》

徽派三雕广泛用于徽派建筑中的门楣、屋顶、屋瓴等处,石雕用于牌坊、勾栏、柱磉等处,木雕饰于堂内屏风、梁柱、窗棂、门楣等处。在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成为了徽州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吴泉棠作品《三绝六艺》

吴泉棠的重彩乡情作品《三绝六艺》便是以徽派三雕为表现对象,集中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精华。作品由三幅国画组成,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主体创作,色调典雅,风格质朴。

吴泉棠作品《三绝六艺·民居》

徽州民居是徽州文化历史的见证,它不仅仅是一屋居所,它背后饱含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这是民居的故事,也是徽州人的文化。画中的徽州民居徽州游学,其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显出一派宁静祥和。民居前建有一片池塘,清风徐来,满池的荷香吹入家中,清香满堂。

吴泉棠作品《三绝六艺·祠堂》

徽州祠堂在徽派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一般规模均较宏大,庄重而沉稳,是徽州人祭祀的重要场地。它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富丽堂皇。画中的徽州祠堂以侧面写其外观,大大的门洞正对,原本的白墙在历史的冲刷下,逐渐剥落露出内里的石砖。青葱的绿枝点缀在白墙黑瓦之间,为这静穆的祠堂装点一份生机。

吴泉棠作品《三绝六艺·牌坊》

古时牌坊以彰显门第、炫耀门楣、标榜功德和空间分界之用,而徽州牌坊造型雅致,是徽商发迹之后回乡所建,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凝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号。画中徽州牌坊以木质为主,拔地而起,巍然屹立,那雕琢的梁柱,精致的图案,出挑的斗拱等装饰,衬托出徽州牌坊的建筑美。

作品《三绝六艺》中画面运用浓厚的色彩,规则的构成,充满乡土气息的符号,完成了他对徽派建筑,徽州文化,山水田园的赞歌。作品不造作,不矫饰,在朴拙中带有一丝直率,在自然中凸显重情家乡山水的情趣。

吴泉棠重彩乡情山水四条屏

有人说徽州文化,无论时代如何更迭,都带不走它积淀已深的灵魂。而吴泉棠的画作中就蕴含着那积淀千年的徽州文化,画中那白墙黑瓦、马头墙角、雕栏玉栋的徽派建筑;那小桥流水、十里荷花,棕榈瑟瑟的徽州风光;那深宅大院、居民祠堂、学士牌坊的徽州三绝;就如同遗落在时光深处的记忆剪影徽州游学,他是徽州文化的守护人,用重彩之笔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待世人温柔的拾起,也成为他笔下的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卷,待世人静静的赏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82317.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2月 14日 上午11:03
下一篇 2024年 2月 14日 下午5:03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