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晋江全市上下再次沸腾!在安踏集团成立30周年之际,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和敏基金会理事长丁世忠宣布捐赠10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及股票成立“和敏基金会”,并将投入20亿元全资捐建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福建和敏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7月,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位于县域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此次全资捐建,意味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步伐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一家公办非营利性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以晋江市医院(罗裳院区)为平台,已于今年1月挂牌运营;二期项目临近晋江鞋纺城、晋江大桥、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用地面积约205亩,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计划设置总床位1200张,将于2025年12月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按照规划,医院将建成集临床诊疗、疑难重症诊断与治疗、教学培训、科技研发、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水平、骨科特色突出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满足多元化、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辐射福建及周边省份乃至“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效减少跨省就医,推动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发展。
县域首个 上海六院福建医院 跻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
作为“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晋江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近年来,晋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优质医疗资源仍相对不足,每年有大量患者辗转奔波至上海等地大医院看病。作为中国“断肢再植”的摇篮,上海六院更是晋江百姓跨省求医的热门之选。
2019年10月,国家出台《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优质医疗机构,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试点地区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区域医疗中心代表着区域内的顶尖水平,承担着推动分级诊疗,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的职责。如果能落户晋江晋江哪医院男专科好,福建晋江:打造“家门口的上海六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大大提升晋江的医疗卫生水平。”当时,晋江市卫健局局长纪刚宏表示,为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晋江市委、市政府紧抓国家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重要战略时机,全力争取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2020年9月22日,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推动下,福建省正式与上海六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双方依托晋江市医院合作建设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自此,相隔千里的晋江与上海六院“喜结连理”,拉开了同质化运营的崭新序幕,而这距离国家刚刚出台政策不到11个月。
当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正式“官宣”落地晋江后,晋江市委、市政府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为全力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晋江选派精兵强将,配合上海六院专家来晋开展诊疗及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在紧密高效的对接下,院地双方高效推进了工程建设、设备采购、组织架构搭设、团队组建等工作。
医疗中心项目的实施分步推进。2020年7月31日“张长青教授劳模名医工作室”在晋江市医院先行运作;2021年1月30日,投资约15亿元的晋江市医院(罗裳院区)建成搬迁,作为上海六院福建医院一期项目正式运营;3月12日,上海六院首批常驻专家团队进驻晋江;短短半年间,运动医学科赵金忠教授、脊柱外科徐建广教授、康复医学科马燕红教授名医工作室等3个名医工作室相继在福建医院常态化运作……7月,从北京传来好消息,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正式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名单,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位于县域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
“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向前迈出的每个坚实步伐,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上海六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殷善开表示,自上海六院与晋江合作以来,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的建设,不仅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泉州市委市政府、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在院地双方的多次交流合作中,能够深切感受到晋江干部的务实高效,感受到晋江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可以说,晋江市委市政府在运营保障、技术提高、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为福建医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质发展 全力打造“家门口的上海六院”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上海六院骨科有着辉煌的历史。1963年,上海六院诞生了世界首例“断肢再植”,上世纪80年代又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手”发源地,在肢体创伤修复、骨和关节重建领域极具特色。历经半个多世纪,上海六院骨科不断发展壮大,以学科齐全、综合实力见长,设有8个专业、12个亚学科。作为我国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六院骨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骨外科学排行榜上四次位居第一。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推进,上海六院采取总部“同质化”管理模式,让上海六院的医疗资源逐步实现“管理、技术、品牌”在福建医院的平移,让晋江、福建乃至东南沿海一带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原汁原味的“上海六院”优质诊疗。
今年3月,第一批上海六院团队常驻晋江,担任骨科临床、护理、行政的管理及业务骨干,为晋江百姓提供原汁原味的“上海六院”服务。这支“嫡系部队”在常驻晋江的同时,还开展了“薪火璀璨”师徒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目前已有16名医生接受在地培训,每轮培训时间为6个月。与此同时,福建医院也选派35名骨干人员输送到上海六院本部,接受“一对一”导师带教。目前,第一、二批进修人员已返院并完成考核汇报。
此外,由张长青、赵金忠、徐建广、马燕红等教授领衔的名医工作室,每月都会定期派出多名资深专家、骨干轮流到晋江开展看诊、手术、教学和查房,为晋江骨科方面的疑难疾病、医疗技术、人才培养、服务水平等提供支持,有力助推了创伤区域和骨科诊疗水平的快速提升。
在技术平移的同时,为进一步实现管理的同质化,11月2日,上海六院选派王建波、陈忠两位同志常驻福建医院,分别拟任党委书记和副院长,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之所以派多名骨干专家常驻晋江、把晋江医生送到上海培训、进行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就是为了实现两院在技术、管理及文化上的相通,不然很难做到‘同质化’。”上海六院党委书记陈方表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晋江后,围绕骨科急需解决的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上海六院对晋江进行全方位扶持,快速提升福建医院创伤骨科学科水平。在他看来,只有做到人才、管理同质化发展,上海六院品牌才能异地生根,福建医院才能坚守“上海六院标准”,才能为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真正落地晋江提供保障。
百姓获益 不出福建即可解决顽疾
“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上海专家的诊疗,真是感激不尽。”今年5月22日,上海六院知名脊柱外科专家徐建广首次来晋坐诊,不仅吸引数十名本地患者前往就诊,来自安溪的李先生一家更是亲自送来一面锦旗,现场赠予徐建广及福建医院骨科的医生们。
原来,50多岁的李先生因脊柱疾病,被病痛折磨已半年有余。今年清明节期间,家人发现他的病情越发严重,双手已无法握筷。就在这时,听闻国内知名脊柱专家徐建广的名医工作室即将落户晋江,他们一家人便翘首以盼专家的到来。4月17日,在“徐建广教授名医工作室”落户晋江的仪式结束后,徐建广立马为李先生实施了手术。
“手术的第二天下午,我爸爸就可以自己下床活动了。后来出院休养了几天,手臂已经恢复正常,能够拿筷子等其他东西了。”李先生的女儿李女士激动地说道,如果没有上海专家的到来,他们就要到外地看病,不仅要花很多钱,还要忍受旅途劳顿诸多不便。
和李先生一家有同样感慨的患者还有很多。作为首个落地晋江的上海六院名医工作室——张长青教授名医工作室,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市民追捧。“每次张长青教授来晋江开展骨科诊疗活动,预约人次场场爆满。”福建医院骨科副主任郑勇强表示,近一年来,上海六院总部将“国家队”优质医疗资源与福建骨科疾病谱紧密结合,精准补短板,让许多疑难重症患者看病不再难。
“晋江病人外转比例明显下降,真正做到‘大病不出市’晋江哪医院男专科好,不用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同样能享受优质的骨科诊疗服务。”郑勇强的这一说法,在数据上得到了明显体现。据统计,自福建医院挂牌运营以来,上海六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外科学、运动医学科等品牌、技术逐步平移,带动开展55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血管吻合游离腓骨移植的保髋手术”等15项国内领先技术落地福建,部分填补了福建省技术空白。
与此同时,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也得到整体提升。与2019年1-11月相比,2021年1-11月门诊人次同比增长27.15%,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5.64%,三四级手术同比增长46.96%,泉州市域外就诊人数同比增长近2倍,国内境外人员就诊人数同比增长近3倍。
扬帆起航 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典范
“通过高水平医院的建设,助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给全省人民多一个在家门口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选择,真正实现‘大病不出省’,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12月18日,在和敏基金会成立当天,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和敏基金会理事长丁世忠说,国家提出了“2030健康中国”的发展规划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战略,精准推动如何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需求。安踏的初心,就是希望响应国家“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助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加快推进,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福建医院承载着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光荣使命。出席签约仪式的上海六院党委书记陈方表示,上海、福建相隔千里,为了让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更多的百姓,上海六院与晋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这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泉州市委市政府、晋江市委市政府及安踏集团对福建医院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让他们深受感动。
陈方坦言,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工作不易,涉及体制机制、人员培训、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创伤性疾病最好能做到在省域里面就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希望建设一支晋江、泉州乃至福建省领先水平的团队,快速提升福建医院骨科尤其是创伤骨科的学科水平。”陈方表示,下一阶段,上海六院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根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为福建医院骨科的学科发展思路和近中远期规划提供咨询和指导;引进上海六院骨科团队的新技术新项目,再合作开展部分科研项目;围绕福建医院骨科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全方位扶持,常态化派驻管理人员和医疗骨干,更好地服务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一带广大患者,为健康中国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接下来,福建医院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也更大了。”在晋江市卫健局党组副书记、晋江市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铭看来,从“张长青劳模名医工作室”挂牌成立到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中国顶级医疗资源的强势入驻,为晋江医疗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陈铭表示,有了和敏基金的倾情助力,下一步,医院将以此为动力,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有关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利用5年时间全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挥名医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全力做好二期项目人才储备,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为福建及周边省份乃至“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创伤和骨疾病患者带来新福音。(李玲玲)
浙江建筑类大专,嘉兴建成第一所本科院校
文 | 嘉兴档案史志
2000年仲秋的一天,嘉兴市文昌路两侧的嘉兴高教校园装扮一新、彩旗飞舞,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嘉兴高等专科学校两校的5000多名师生员工迎来各界嘉宾,共同庆祝嘉兴市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本科高校——嘉兴学院成立。嘉兴学院名誉院长陈省身先生专程从美国发来贺信,祝愿学校前程似锦。
嘉兴学院成立大会(2000年9月)
1984年初,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嘉兴市政府决定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筹建高等学校。6月,浙江省政府批准筹建嘉兴高等专科学校,规模为1000人,一次规划、分期建设。1985年9月,位于市区文昌路的嘉兴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招生,设纺织工程、发酵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3个专业,学制三年。
位于越秀南路的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14年创立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大专,校名定为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1984年在嘉兴设分校,1986年正式招生开学;1987年6月,学校总部从建德迁至嘉兴;1992年4月更名为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启动科技创新战略,教育部提出“共建、调整、联合、合并”八字方针,全国数百所高校纷纷联合办学,嘉兴高等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好时机。
而此时,浙江经专和嘉兴高专都已得到长足发展。1999年,浙江经专拥有6个系、19个专业,是浙江省内专科院校中规模最大的学校,其中的经济管理、财会等专业在有色金属、冶金系统和省内有相当的知名度。同年,嘉兴高专有5个系、12个专业,在校学生1000余人。如果两校合并,校园面积可以达到438亩,校舍面积有13.6万平方米,专业有23个,全日制住校生近4000人,对照国务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成为本科院校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升格本科是浙江经专多年的梦想。环顾省内,当时的金华、湖州、宁波、舟山等地都相继拥有了本科院校,嘉兴如何引导两所高校尽快携手?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
1999年2月,45岁的徐志平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的位置上,调任浙江经专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他当时最重要的使命是完成浙江经专和嘉兴高专的两校合并,并争取成功升本。
7月浙江建筑类大专,本科院校筹建工作正式开始。在8月的嘉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嘉兴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徐志平在大会上表示,学院的筹建,将以改革精神办事业,一是建立科技开发中心,搞产学研一体化,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走后勤社会化道路,规划中需新建的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将通过社会融资的方式进行运转。
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对嘉兴本科院校的筹建非常重视和支持。嘉兴市政府把筹建本科院校列为1999年13项重大项目之一,省教委把浙江经专与嘉兴高专合并组建本科院校列为“99一号工程”。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筹建,2000年3月2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立嘉兴学院的通知》,批准嘉兴高等专科学校、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综合性院校——嘉兴学院,同时撤销原两校建制,嘉兴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宣告结束。嘉兴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
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成立后,迅速确定“立足嘉兴、面向浙江、联系行业、服务全国”的办学方向。2000年至2004年,先后并入了平湖师范学校、嘉兴卫生学校、浙江会计学校、嘉兴市粮食干部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本科专业从组建之初的7个增长到25个,在校生由学校组建之初的3900余名增长到12000余名,一举跨入全省15所万人本科大学行列。
经过嘉院人二十载求实创新、风雨兼程的建设发展,一所拥有3个校区、占地1800余亩、57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4万人的应用型高校——嘉兴学院,以昂扬的姿态崛起在嘉禾大地上。
2018年10月18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在嘉兴学院召开,专题研究嘉兴学院建设和发展,并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嘉兴学院创建嘉兴大学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创建嘉兴大学、应用型示范大学、世界知名应用型大学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张兵、市长毛宏芳担任组长的市创建嘉兴大学工作领导小组,设立9亿元创建嘉兴大学专项经费,支持硕士点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等浙江建筑类大专,嘉兴建成第一所本科院校,形成了举全市之力支持嘉兴学院创建嘉兴大学、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的工作格局。
2019年7月5日,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召开会议。嘉兴学院更名为嘉兴大学事项经高评委研究评议,同意调整纳入浙江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
目前,嘉兴学院正秉承“方正为人 勤慎治学”校训,弘扬“求是求真求正”校风,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应用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全力以赴创建嘉兴大学、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
–END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94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