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国外硕博连读需要几年,看汉青模范CP海外读博——第三场硕博连读夏令营线上宣讲会纪要

我觉得,因为汉青的老师都是海归老师,所以他们自己都有申请的经验,无论你选谁,都能在出国的问题上给你很大帮助。通过和现在国外的同学(国内读硕再出国读博的同学)交流,他们说,汉青是目前国内研究生当中,唯一有交换的一个项目。

大家好,我叫张大印,2011年加入的汉青,然后2014年毕业申请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房地产金融博士

问题1:读博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害怕读博越钻越深,越读越窄,读到最后会觉得很枯燥,无法坚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比较一下,如果你不选择读博而是去工作的话,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我周围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经工作或者开始读博士了,通过跟很多同学聊天,我发现工作了的同学会更有这种感觉,觉得工作更加枯燥,纷纷想回到学校来重新读书,反而是读书的过程中有很多挑战。所以说,不论是读书还是工作,进入社会之后,只要你专一地从事一项事情,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同时,我必须承认读博确实是一项很辛苦的事情,辛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你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读非常多的文献,做非常多重复的探索,这点是非常枯燥以及需要很大的毅力的;第二个方面是,经常会有一种挫败感。因为读博时你最大的目标就是创新,要发掘目前文献没有发掘的东西,这时,你会遇到一个不断地去尝试、失败然后再尝试、再失败再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挫败感。另外,经济和金融学的研究,与人沟通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办法有效进行学术观点的沟通,你也会感到非常的挫败。

所以说,我建议大家在读博之前,首先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兴趣跟你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能够相吻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非常不喜欢跟别人交流自己的学术观点、不喜欢去探索文献、发现一些非常一般的原理,不能对这些事情有非常高的兴奋点的话,读博这条路是非常辛苦的。我也见过很多的同学,没有想太多就来读博,然后现在非常辛苦。

越读越窄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自己克服的。因为没有人要求你越读越窄。在国外读博是这样一个过程:你先深入到某一个领域,很努力的话能够做到自己的创新,让大家能相信你是一个能够给这个文献带来贡献的人。建立了这种名誉之后,你就可以做得非常广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华人非常厉害的教授何志国,他几乎研究金融任何领域的问题。我觉着还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把握你能够对文献有多少贡献,能力强的话其实你可以把研究做的非常宽。

问题2:海外读博心理压力如何应对,主要是孤独感,想家等等。

其实在海外读博士,最大的心理负担应该是如何去融入美国的社会和学术界,这个其实也是读博的一个重要的目的。美国人是这么看待读博的:如果你选择了做学术这条路,然后博士五年是把你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一个学者的过程,这中间不仅有学习,还要你去用经济学的语言跟别人沟通,去展示,去学会评价别人的文章,去跟别人交换学术观点,这其中会涉及很多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本身语言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然后文化上的差异也有一些,会给你带来一些没有办法融入的感觉。我觉得这些问题你自己应该慢慢去深入体会,语言可以训练提高,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也是可以慢慢弥补。但慢慢地,我到发现我们中国人或者东方人的价值体系会让我们更有动力拼搏国外硕博连读需要几年,在跟别人的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所以大家不要过多的担心。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了很高的人生智慧和宽广胸怀,让我们能从容的面对很多挑战。

下面说说孤独感这个问题。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以及就我现在作为全职博士的状态来说,我发现孤独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状态。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可以静静地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有价值了,其实很多成就都是人们在孤独的时候达成的。曹雪芹是在最孤独落魄的时候写的《红楼梦》,司马迁也是在人生最煎熬寂寥的时候写的《史记》。我现在生活其实非常简单,甚至无趣,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早,到办公室读文献思考问题,空闲时间读一些政治历史的书。我觉得这种生活节奏不但没有让我觉得孤独,反而让我觉得很轻松。这个过程,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对生活、社会以及政治历史等的认识有了升华。想家的话,微信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想家人就视频一下,也没有那么难受了。。最后我想强调下,我觉得非常幸运就是我跟蓝婷结婚之后一起来美国读博,我们心灵上有很多的交流,这点让我没有太多的孤独感。所以说,大家如果选择读博士的话,先找一个非常情投意合的伴侣也是很重要的。

问题3:请问在国外读博的话,上课和科研的时间比重大概是怎样?一般博士毕业对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吗?

读博士的话,上课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首先你前两年有一些基本的课程要学习,然后就是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之后原则上你不需要上任何课了,可以全身心地进行科研。但是大量的人还是会选择去上课,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如果你想跟老师有更好的交流或者更充分地了解某一个老师的研究领域,上他的课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二是上课能够让你在做自己的研究之外获得一些别的信息,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整个文献大家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所以说,我觉得上课是一个非常好的调节方式。单纯做研究的话,你你就只能每天去办公室开始打开stata去跑数据,或者推推理论模型,这其实是非常无聊的,很单调。每周花一点时间去上课,,能给你很好的动机去了解别人在做什么。

毕业论文的话,没有发表的要求,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你想找一个不错的工作的话,比如在美国或者回国做教职,如果你有发表的话,会对你加分不少,会给大家发出一个信号,说你有很好的科研能力。

问题4:与其他学校和美国本土的同学相比,汉青的学生在美国读博有哪些优势?是“三高”的基础、发表能力还是其他什么?

汉青是对我们的基础能力有很严格的培养,我觉得这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能够来美国名校读博的人都不是很差,所以说这方面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但是,汉青很早就鼓励大家去做自己的研究。我以前跟导师做研究的经历让我对做研究这个事情有过非常直观的体验,这一点非常有帮助。与其他国外同学相比,我知道如果写一篇论文的话,需要怎样的输入和输出。另外,普遍来讲,人大的学生比起其他学生,在交流的能力和掌握资源的能力方面要强,比如说在这边包括斯坦福和伯克利都有人大的校友,他们在数据的沟通和联系上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现在的很多研究对数据的要求非常高,人大有很好的校友资源,跟校友保持良好的联系,实现数据的共享对自己的研究会有很多的帮助。

大家好,我叫蓝婷,也是11年进入汉青读书的,在12年秋季到了斯坦福交流,从斯坦福回来后才很坚定要读博士的,之后申请大概准备了一年时间。我现在在密歇根大学读经济学,方向是国际贸易。

问题1:如果硕士毕业再出国,在海外的前两年又把基础知识再学一遍,会显得重复性很强。浪费时间吗?

国外硕博连读需要几年

如果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会说是,的确挺浪费时间的。但是,我仍然觉得在国内读个硕士做跳板的话,是有意义的。

首先,我认为本科刚毕业的时候,如果你自己想的不是特别清楚,不知道是否要出国读博士、以及你在国外读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那么我觉得在国内读硕士这一两年、两三年时间是一个很好的缓冲。

第二,如果你在本科的时候没有完全准备好推荐信、语言考试什么的,那么在国内读硕士是一个比较好的跳板,这样有时间去准备自己的推荐信、认识一下国外的教授。

第三点,出国以后第一年的三高课程,其实是硕士已经修过的。但是每个学校上三高都有自己的风格,即使你在国内学了一遍,那么出国以后,他在知识体系的构建,其实还是很不一样的。可能微观和计量是比较标准化一点,但是宏观的话,每个学校上的真的特别特别不一样,看你的宏观老师是淡水学派还是咸水学派,是新古典还是新凯恩斯,教的东西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博士的第二年,你会进入到专业领域的学习,这一点上,虽然和汉青第二年的专题学习会比较相近,但是国外会更加专和精一点。你到国外第二年学习的时候,可能已经开始在做自己的研究了。

第四点,在国内读硕还有一个好处是,我现在有一些同学是本科毕业就直接出国的,他们出国之后反而会非常非常的迷茫,他们会经常和我们探讨:“咦,你们为什么要读博士啊,你们以后的打算是什么啊?”所以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想清楚以后的打算,那么读硕给你充足的时间去想清楚,自己到底是适合去业界,还是说就想做研究?还是以后虽然去业界,但还想做一些研究相关的工作?

所以从这些意义上说,我并不觉得读硕的时间是种浪费。有时回想起来,我当时读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并没有打算读博,所以学的不是特别好。现在回头看,貌似浪费了三年时间,但实际上这三年对我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因为至少我心里想的很清楚,我为什么要读博士,然后让我能把未来的路计划好。所以尽管我现在读博士遇到了很多很多问题,但是我依然非常坚定要读下去。

问题2:请问出国读博的话,选导师方面需要做什么准备呢?

因为我现在其实也面临选导师的情况,所以在这里就和大家讲一下,要怎么样选择自己的导师。对于在汉青学习的同学,你们应该是第二年才开始选导师,第一年主要还是三高的学习。我觉得,因为汉青的老师都是海归老师,所以他们自己都有申请的经验,无论你选谁,都能在出国的问题上给你很大帮助。那么你在选导师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你选择的导师和你想研究的方向是比较接近的,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在硕士阶段做论文的时候,他能给你很大的帮助。

其次,我觉得无论你选择谁做导师,都不要放弃和其他老师交流的机会。我们在国外也是这样,可能你会主要选择一个老师作为导师,和他聊得比较多。但是现在经济学研究越来越有交叉,比如我研究国际贸易,我也经常用到IO的方法做,那么我就会经常和 IO的老师聊;可能我的topic和labor和比较近,那我也会找相关领域的老师聊。所以,我觉得即使最后你选择了一个主要的老师作为你的导师,你也依然要和其他的老师多多交流,然后跟他们讲说你要出国,这样从其他老师那里也可以得到很多资源。

再次,在国外我们选导师的时候,也要看你自己的个性是否和老师的个性很契合。我知道有一些师兄师姐,他们最后选择自己的导师,并不是说那个老师非要和他们的研究领域非常非常接近。因为到最后,即使你和你导师是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但是很可能在研究领域内国外硕博连读需要几年,你们兴趣点的不同,导致老师不能真真切切的一步步的去指导你。那么有些师兄师姐就觉得说,和这个老师是不是聊得来、是不是相处的来,也是一个选择的标准。这些我觉得你们都可以考虑,也就是说选一个和你聊得来、真真正正能在出国这条道路上帮到你的老师,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自己在汉青读了三年,觉得汉青的老师都非常年轻、有活力,都是那种博士刚毕业没多久的,所以他们真的是很愿意帮助同学、和学生交流,我非常感谢当时的导师肖刚老师,他在我出国的路上给我提供了非常非常多的帮助,也经常和我分享他在读博士这条路上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是怎么面对的,我们也是那种经常在一起聊人生的朋友。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结合以上几点来选择自己的导师。

问题3:读经济学博士,今后主要出路是高校教职吗?其他出路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美国经济学比较好的项目,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学生毕业后能到好的学校继续做老师,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就我们学校的情况来讲,我的同学当中,有很多在来读博士之前,就已经在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做过研究员,像美联储、拉美开发银行、IMF和World Bank等。他们可能毕业以后更倾向于再回到那些机构继续工作。

然后,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会招经济学家,我的一些同学就打算,在毕业后到IBM、这些相关的企业研究部门进行工作;也有些同学到DC的智库进行政策相关的研究。所以说,主要的出路就是到高校做教职,到大的研究机构做研究,或者去企业的研究部门做研究。我觉得出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广的,但是,高校会更加鼓励你们在毕业后去做老师。像我现在的导师,在我选导师之前我就和他说,希望在毕业以后去机构工作。但他依然很鼓励我先做一段时间教职,再到机构做经济学家。

问题4:请问汉青出国交流的项目多吗?学校有补贴吗?

通过和现在国外的同学(国内读硕再出国读博的同学)交流,他们说,汉青是目前国内研究生当中,唯一有交换的一个项目。所以,如果大家来汉青读书、并且未来打算出国的话,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这些出去交换的项目。但是现在汉青院内出国交换的项目多不多,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我相信和其他学校相比还是非常多的,你们可以和院内相关的老师多了解一下,我们当年是赵圣玉老师在管这块,你们也可以和她交流交流,看需要什么材料,然后可以早一点准备。

其次,人大学校本身也有很多交换项目。比如针对硕士,有去法国和丹麦的交换,然后还有校长奖学金提供的、去UC Davis的交换。我觉得这些大家都可以提前准备起来,都是非常好的项目。另外汉青自己的项目,学校可能是没有补贴的,不过大家可以申请留学基金委的钱,留基委可能会给境外提供一个相应的奖学金,留学基金委的钱也是相对比较好申请的,所以大家不用在这块过于担心。然后交换的话,每个月的费用也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概每个月1000-3000刀,具体要所在地的情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3749.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6月 13日 下午8:06
下一篇 2023年 6月 13日 下午8:08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