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介绍:
朱成博士将于近期加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GTI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后待遇,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PI。
朱成博士,江苏人,2019年于苏州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师从国家杰青康振辉教授。2019年12月至2023年8月期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 Heinz教授。2022年5月起兼任德国巴斯夫公司(全球第一大化工公司)“巴斯夫博士后学者”,获得德国巴斯夫公司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无机合成,光催化,量子点和计算化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碳基量子点材料,光催化与能源转换技术(产氢、降解等),海水资源转化与收集,新型金属防腐技术,高精度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目前已发表高水平论文近40篇,主要包括PNAS, , ACS NANO, ACS , B: 等,H指数为30,引用次数2500+。
现招聘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助理,交流访问学生等。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简历、本/硕成绩单、代表性论文等发送至邮箱:, 并注明“应聘岗位-姓名”。收到材料通过初审后,我会尽快与申请人取得联系,告知初审结果。
课题组宗旨和优势:
1. 紧跟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开发满足未来需求的“下一代”新材料,特别是高效能源转化技术、清洁能源的生产技术、多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等。
2. 融合化学、材料、生物等多学科知识,结合实验和高精度模拟技术。
3. 结合学术与产业经历的优势,既注重解决科学问题,又关注材料的技术难题。
4.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后待遇,广东以色列理工纳米催化与智能材料实验室-博士/硕士/科研助理/访问学生(长期有效),注重学术交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5. 学生待遇好,无经济焦虑;课题组经费充裕,拥有崭新的实验室、办公室;学院公共科研平台设备齐全。
6. 课题组已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德国巴斯夫公司,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等。优秀的学生有交流访问或短期实习的机会。
招聘职位:
1. 博士(1-2名)
学制和待遇:
(1) 博士为申请考核制(无需考博),学制4年,博士随时可以入学;
(2) 不需要GRE和语言成绩,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证明;
(3) 免学费,月补助5000起(后面会上涨,相当于年薪6W到11W)。
(4) 主要学习和科研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开展,需要去以色列理工学院(海法)授课一学年,毕业后取得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位;
(5) 学校免费提供住宿;
(6) 优秀的高年级博士可以配备实验员;
要求:
(1) 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的本科或硕士学位, GPA>80;
(2) 有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催化、碳基量子点、高分子等方面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3) 有理论计算经验者(MD,DFT等)更佳;
(4) 英语水平良好,可以适应英语学习和工作环境;
(5) 具有较强执行力和创新思维,认真务实,有团队精神,有责任感,易沟通;
(6) 有撰写科学报告和发表出版物的能力(硕士毕业生最少发表过一篇1作SCI文章);
2. 硕士(2-4名):
学制和待遇:
(7) 申请考核制(无需考研),学制2-3年,硕士3月和10月入学;
(1) 不需要GRE和语言成绩,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证明;
(2) 免学费,月补助 3500元起;(后面会上涨,相当于年薪4.2W到5.4W)。
(3) 主要学习和科研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开展,需要去以色列理工学院(海法)授课半学年上海mba,毕业后取得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位;
(4) 学校免费提供住宿;
要求:
(1) 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位,GPA>80;
(2) 有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催化、高分子等方面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3) 有理论计算经验者(MD,DFT等)更佳;
(4) 英语水平良好,可以适应英语学习和工作环境;
(5) 具有较强执行力和创新思维,认真务实,有团队精神,有责任感,易沟通;
(6) 有撰写科学报告、发表出版物经验者优先;
3. 科研助理(2-3名)
要求:
(1)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和实验计划,完成各项实验任务;
(2) 整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进行;
(3) 协助撰写论文;
(4) 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英语水平;
待遇:
(1) 本科薪资为4000以上/月,硕士薪资为6500以上/月(具体薪资根据工作经验可面谈);
(2) 优秀者可推荐申请硕博研究生;
(3) 参照学校正式职工,享受相关福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以及其他社会保险等福利);
4. 访问学生(名额有限)
欢迎对本课题组感兴趣的其他学校研究生、正在申请学校的同学、等Offer的候选人等硕士,来本课题组进行科研交流,会按照相应的标准为访问学生发放薪水(可面谈)。
学校简介:
以色列理工学院(,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第79位)由爱因斯坦倡设,创立于1912年,作为欧洲卓越理工大学联盟的成员之一,享有“中东的麻省理工”之美誉。学校在纳米科技、生命科学、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可再生能源、生物科技、材料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及医学等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备受全球科学界和工业界肯定。21世纪以来,学校先后诞生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培养以色列70%的高科技从业人员。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GTIIT,)是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广东汕头所建的中国校区,于2016年12月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硕博研究生采用“总校管理,分校培养”模式博士,由授予学位。学校自成立第二年即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成为入选该项计划最年轻的高校,其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学校的学术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由以色列理工学院直接选聘,本科毕业生同时授予以色列理工学院学位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学位;目前,学校依托以色列理工学院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度,以色列理工学院在籍注册,课程设置、考核及毕业要求跟以色列理工学院一致,毕业生授予以色列理工学院学位证。
小编有话说:本文仅作科研人员学术交流,不作任何商业活动。由于小编才疏学浅,不科学之处欢迎批评。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联系小编。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欢迎互设白名单。投稿、荐稿: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后待遇,都读到博士了,当个「科研逃兵」可耻吗?听听4位前辈的心声
提示:点击上方”中洪博元”↑免费订阅本刊
丨丨丨
并不是所有博士都会永远做科研,相反,选择“逃离科研”的人正在悄然变多。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020年只有10%的工程博士、16%的物理和地球科学博士在美国从事学术岗位。中国也呈现了这种变化趋势。199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高达74.6%;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58%。
2019年,《自然》开展了一项针对博士生的调查,发现只有26%的人表示正在做的科研项目足以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无论对导师还是学生而言,这都是一些不该再回避的问题:“科研逃兵”可耻吗?导师应该帮助“逃离科研”的学生吗?学生该不该向导师隐瞒自己转行就业的决定?为此,《自然》专访了4位过来人,分享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建议。
1、我知道你们中许多人不会做科研,这没关系
(安妮·克鲁克(Anne Krook),华盛顿西雅图实用职场咨询所的创始人和负责人)
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任教七年后,转行进入亚马逊,开展国际网站开发、项目管理和基础设施方面等工作。作为一名从学术界转向企业的成功人士,她在2014年开始给研究生提供职场建议,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的非学术就业。
学生一踏入实验室,导师就要与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的沟通,并且这类交流要贯穿在整个课题研究中,以便随时了解学生动向。你如果不这么做,你就不够坦承:看看学生们的安置数字吧,显然大多数研究生和博士后都不会获得教职。
遗憾的是,不少博士生会认为,他们的导师不了解或不关心非学术职业。但事实上,如果导师能直接表达对这些工作的支持,这些学生就能放心大胆地去求职了。
60%的博士找工作,是依靠自己检索网络信息或其他相关研究。图源(《自然》2019博士生调查)
虽然大家都知道学术职位的就业统计数据,但还是有很多博士生表示,不敢透露他们正在寻找非学术工作。
对此,导师应该大声地对实验室里的每个人说:“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不会在学术界任职,这没关系。我想让你知道,我支持你找寻的那份工作,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
导师一方面应该给学生时间,让他们与所在机构的职业服务团队合作,参加简历写作研讨会、招聘活动。
另一方面,可以每月组织一次团队视频通话,比如邀请3位在学术界以外工作的人描述他们的工作内容、必须解决的难题、在研究生或博士后阶段学到的以及希望学到的知识技能。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不同领域岗位的社交圈,了解到学术界以外的从业情况。
2、让研究生接触非学术圈的人,至关重要
(印加·孔帝-杰尔佩(Inga Conti-Jerpe),旧金山iso食品跟踪科学开发负责人)
在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获得海洋生物学博士,研究方向是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来研究珊瑚礁生态学。进入企业后,他继续开发这项技术,用来验证食品标签。
我从未考虑过自主创业,直到遇见那个跟我邻桌四年、研究同一个博士项目的科林·卢克(Colin Luk),如今他也变成了我的商业伙伴。卢克读博前曾开过酒店,在香港餐饮业拥有丰富经验,他经常从学术之外的角度看待我的研究,给我一些启发与思考。
我的博士生导师——海洋生物学家大卫·贝克(David Baker)也支持我创业,但他不能给我更多建议——因为他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术界。
有趣的是,2020年底我离开实验室时,贝克也开始了自己的事业,现在的他也有更多经验来指导学生在各自的兴趣领域创业了。
对学校和导师来说,让研究生接触非学术职业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后待遇,学生可以就此了解更多选择、听取不同观点、发展他们的资源网络。研究生已经具备了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找工作的方法往往也与人脉资源有关。
鼓励学生去实习、探索不同的职业也是有效的方法。我读博期间就为香港机场管理局做项目,在机场海堤上移植500多个软珊瑚群落,减少增建跑道对环境的影响。那是我第一次尝试在关心科学技术之外,去关心客户想要什么。
这次经历让我开始思考我的研究目标和想要的结果,真正去衡量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如果我从未探索、从未尝试,就很难遇到自己的理想职业了。
3、只有理解学生,才能帮到他们
(爱德华多·桑托斯( ),巴西桑坦德银行的数据科学高级分析师)
从巴西圣保罗大学讲师岗位离职后,进入巴西桑坦德银行,在工作中运用科学方法,在数据分析和项目管理方面非常契合商业界的要求。
我的学生都很想知道,我在一所好大学获得了终身教职后,为什么还会转行离开。我跟他们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对话,他们也开始明白在职研究生,面临人生抉择时,需要清楚了解每个选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走上正确的职业道路。
其实在离开学校前,我就与学生进行定期的职业生涯谈话,问他们现在想做什么样的研究,五年后想做什么,学术职业前景如何,告诉他们为什么需要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一些学生对追求学术事业犹豫不决,所以我要确保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要让他们知道,很少有学术工作只关注做研究的浪漫一面。
在企业就职的博士毕业生比例已反超学术工作者。(图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调查)
一位不想从事科研的学生曾对我说她想转行,因为喜欢烘焙。我告诉她,如果烘焙让她快乐,并且有合适的职业选择,那就去做。但在她尝试了面包店工作后,发现自己并非真的喜欢。
现在,她正在写毕业论文,寻找数据科学方面的工作。其实,花时间探索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很有必要的。
年轻的科研人员常常觉得有义务进入学术界,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我觉得是时候改变这种观点了。除了学术研究外,还有许多科学家可以发光发热的职业。
导师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想发展什么样的技能,然后帮助他们挖掘自身优势,最后提出好的建议。
只有理解他们,才能帮到他们。
4、别把学生视为商品硕士,就不会局限在“非学术不可”的思维茧房
(雷吉娜·鲍康(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家)
如果导师把学生视为商品,很有可能会被“非学术界不可”的想法局限。而如果将学生看作无论在不在学术界都可以实现价值的人,就能够摆脱这种心态。
我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教导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让他们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在招生的时候,我就会与学生讨论职业道路,了解他们想做什么,是研究、教学还是外展服务、非政府组织工作等。
学生加入实验室时,我们会制定指导计划,每年至少讨论一次,询问每个学生一年中取得的成就,最自豪的事以及对取得进步的感受,计划还包括学生需要哪些支持、资源和未来想实现的目标。
研究生课程前期主要从事科研项目,一旦第1篇论文完成并且第2篇、第3篇论文正在推进,我就会帮助他们寻找感兴趣的就业机会。比如有学生对科普感兴趣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后待遇,都读到博士了,当个「科研逃兵」可耻吗?听听4位前辈的心声,我就会帮助他们与博物馆员工建立联系。
我觉得,导师可以将学生与自己朋友中从事非学术职业的人联系起来,让他们接触不同的选择,帮助他们扩展人脉。
博士生选择“逃离科研”的原因探析
历史是一面镜子,“逃离科研”事件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发生:
如获得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北大才子柳智宇大学毕业后遁入空门;新华网2003年刊载了一篇《我为什么“逃离”科研队伍一位科技人员的自述》,报道了在某研究所工作的4位研究员集体辞职,主人公列举了“保密风气浓厚”、“科研成果署名混乱”、“重当官、轻科研”等等理由。
这不由得让所有人重新想起了“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更需要反思的是: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优秀的人才毅然决然退出,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又出了哪些问题?
《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8期中,作者万淼对“逃离科研”的原因进行了探析,总结如下:
1.博士生待遇过低
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认为:“国内博士生待遇低,造成隐性教育不公。由博士奖学金、学校补助和导师补助三者构成的待遇仅仅1000元左右,相比于国外其他国家的优良待遇(德国博士生为1200欧元/月,法国博士生800欧元/月),我国博士生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科技民工。
2.科学精神的缺乏导致“科研路”难以为继
– 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
现实教育中,“科学精神”只不过是很多人放在口头上用来交流表达的语句而已,很多家长与教师所关注的并非是“科学精神”,而是“科学名气”,只要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硕士、博士,把录取通知书和毕业证、学位证拿到手博士后,那就意味着大功告成。
-博士在读期间的“应试科研”
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认为:当前科研领域存在着科学精神缺乏问题,年轻人只是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应试科研”,创新意识和个性被抹杀。对于博士生而言,在3-4年内完成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习、博士论文的撰写任务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与时间,但为了能够迅速毕业、找工作,博士生更倾向于通过一些投机取巧方式获取学位,如重复研究、将以往成果改头换面、甚至学术剽窃等等。
-走上教师岗位后学术生态环境的不佳
青年教师在“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升迁路径上也面临着繁重的论文发表和项目任务,为了实现职称晋升,青年教师不得不进行灌水式制造和发表论文,“十年磨一剑”已经成为混学术圈最次策略。
3.科研与期刊管理的缺陷
吴锐认为在我国“博导终身制”虽然不是一个公开的制度,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博导职位是现实中的终身制。
现实的尴尬与拷问饱含了对博士的摧残,一些学生博士4年仅是在开学和毕业时见过老板若干次,平时不管不问,更有些博士期间根本没有受到导师任何有价值的指导,缺乏对研究领域前沿的追逐,而是忙于帮助导师承担课题项目,当然其中不乏大量无创新意义的横向课题。
4.婚姻、就业与健康问题
博士生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学者,除了考虑以上因为教育、学术带来的压力外,还应该注意到个体的生活压力。近年来高学历人群过劳死事件增多,如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复旦大学海归教师于娟……等等事件。不少博士生抱怨过的太累,称快坚持不下去了,这也许是从体征角度看身体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更是摆脱学术的原因和驱动力。
由此可见,博士离开学术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也许是因为研究岗位和教职太稀缺,“僧多粥少”;也许是因为经过漫长的学习和磨合,最终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科研;也许是因为在人生路上找到了其他更有兴趣的方向。
不做科研的学生不一定就是“逃兵”,看起来“高冷”的导师也不见得就不近人情。尝试沟通一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也许会有惊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