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这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截图源自香港城市大学官网
港城大(东莞)首批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四个本科课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以及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学、材料工程及纳米科技、机械工程学、能源及环境、商务信息系统、土木及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学、生物医学工程、资料科学等十个硕士课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重磅!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设立!,定于今年9月开学!有兴趣的小伙伴,立即咨询你的专属景鸿顾问吧!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设立将进一步促进大湾区的教育和科研发展,为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香港城市大学获《泰晤士高等教育》评选为2024年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是全球知名的世界百强高等教育学府,以创新精神专注于研究及专业教育两大领域,致力为全球议题寻找解决方案。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City of Hong Kong())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为港城大、东莞市人民政府和东莞理工学院通力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教育机构。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秉承香港城市大学“教研合一”的办学理念,引入香港城市大学学术标准实现“两校一质”在职研究生,将“创新无限”作为立校引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IANG签证政策
根据目前政策,指定香港本地大学大湾区校园的毕业生可以享受IANG工作签证政策。符合条件的学生就读全日制本科或以上学历毕业后,即可申请IANG工作签证上海mba,可以合法在港工作硕士,2年后可办理续期。读书工作居住满7年可申请永久居民身份。
香港本地大学大湾区校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相信很快港城大(东莞)也在其中!敬请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大朗哪里,中外(境外)合办大学,为什么过半在广东?
4月19日,广东正式迎来又一所中外(境外)合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今年9月,这所坐落于松山湖科学城的高校将迎来她的首批14个本硕专业的学生。
这是东莞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也是全国范围内第11所中外(境外)合办大学。而在这11所高校中,就有6所坐落于广东,数量过半。
全国中外(境外)合办大学,为什么过半都在广东?广东对中外(境外)合作办学,有着怎样的独特吸引力?
两所合办高校由院士担任校长
广东教育“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广东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占全国总量一半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大朗哪里,要推动更多港澳知名高校到广东办学,大力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加快推动香港城市大学等港澳高校来粤办学。
发展蓝图渐化为实。目前,广东已有6所中外(境外)合办大学。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及本次正式设立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可以看到,广东中外(境外)合办高校大多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教育支撑。中外及粤港教育合作、优势互补,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不断集聚,正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产业持续赋能。
师资力量上,大湾区中外(境外)合办高校有着不少吸睛亮点。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招生处提到,学校70%的教职人员来自35个国家及地区,80%师资来自香港城市大学本部,全球知名的院士级教授指导本科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两所合办高校的校长均是两院院士,包括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新高,以及港中大(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
广东“强磁力”何在?
全国中外(境外)合办大学,为什么过半都在广东?
从数量上来看,6所中外(境外)合办大学中,有4所都是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这与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不无关联。但其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这是广东在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下,对合作办学的“热切呼唤”。
自2010年起,广东就承担内地唯一涉港澳的国家级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内地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项目。
近年来,广东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更是加快推动世界高水平大学特别是港澳高校来粤合作办学。
具体到“迎接”合作办学落地的广东城市,也都非常给力。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州将给予港科大(广州)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将积极为学校争取更大更灵活的招生自主权。
另一方面,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上海mba,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强磁力”。
以粤港合作办学为例,香港作为世界顶尖大学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缺乏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以及市场。选择跨境办学,大湾区能够为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邻近且广阔的空间。
这从几所粤港合办大学的选址中可见一斑。
刚刚正式落地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坐落于松山湖科学城。这里聚集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同时有着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
而此前设立的港科大(广州)则落子南沙庆盛。其首批开设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都在庆盛“产学研城”的规划之中,例如安扎在此的广州人工智能全球示范中心。
合办高校也以发展脉络证实着这种“强磁力”。
近年来,粤港合办高校与大湾区企业持续共建科研平台,协同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例如港中大(深圳)-科鹰三维立体显示技术联合实验室、港中大(深圳)-博雅生命再生医学工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
从来粤办学到“双向奔赴”
在港科大(广州),教师办公室不再按照传统的学院和学系安排,而是随机分配,鼓励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多交往、多交流;
在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采用书院制,所有学生分别隶属于一所书院,建立各自的书院文化,打破学院和专业的界限,将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香港在高等教育领域优势突出。这些创新的教育模式给广东高等教育注入新血液,为人才培育勾勒新思路,也持续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是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博士后,而科创能力突出的海外(境外)高校,将为此注入新动力,比如港科大(广州)。截至2023年,香港的19家独角兽中有9家都由港科大培养。
随着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的合作交流与人才共享也愈加深入、便利。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就依托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与国家大科学装置共建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并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了柔性及锌基电池样板工厂。
以大湾区为“桥头堡”,这种合作与共享还不断向外延伸。
港城莞所设立的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研究合作的触角延伸至长三角地区,与同样拥有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东南大学开展合作。
今年年初,深圳大学在香港设立校区,开启内地高校“南下”到港澳办学的先例。
这背后在职研究生,深大“吃螃蟹”的底气与近年来中外(境外)合办大学在广东的发展不无关系。例如,深大就参与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创办,并与香港多所大学建立了教师合作科研、学生联合培养、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多方面的合作。
步伐仍在加快。
——此前,中山大学方面曾透露,今年将在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主要载体,面向科技前沿交叉领域,建设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交叉研究中心三大平台。
——根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将新建3-5所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新设3-5所不具法人性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和联合研究院。香港都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一批港澳优质高校正加快推进来粤办学。
从港澳高校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办学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大朗哪里,中外(境外)合办大学,为什么过半在广东?,到广东高校赴港“抢滩登陆”,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正呈现出“双向奔赴”新趋势,向着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重要目标不断前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