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伦敦女王玛丽大学容易吗,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培养项目2023届本科毕业典礼举行

Wang为学生颁发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奖。附:徐坤校长在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在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徐坤以《在大时代成就大梦想》为题作演讲,对2023届毕业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对联合培养项目的合作成果表示高度评价。他勉励同学们要将爱国报国作为一份坚定选择,要将创新突破作为一生不懈追求,要将胸怀天下作为一种人生格局,以奋勇争先谱写奋斗之歌,以实干担当筑牢强国之基。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Colin 在致辞中表达了现场参加毕业典礼的激动心情,肯定了联合培养项目毕业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达了对两校深入合作、共同发展的殷切希望。

孙洪祥宣读2023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名单。

张建华、孙洪祥为2023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颁奖。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Wen Wang为学生颁发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奖。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主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公使(兼)Nick 致辞。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国际战略与市场营销总监Toni Allen致辞,并宣读和颁发2023年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奖。

北京邮电大学校友办副主任房东波宣读关于聘任北京邮电大学校友联络员的决定伦敦女王玛丽大学容易吗,并与国际学院党委书记许飞共同为2023届校友联络员颁发证书。

国际学院2023届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王宇雄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他对中英两校的悉心培养表达了感激之情,对未来人生之路充满了美好憧憬,表示将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位授予环节,国际学院副院长马占宇宣读了2023届毕业生名单。603名毕业生依次上台接受学位授予。

2023届毕业生中伦敦女王玛丽大学容易吗,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培养项目2023届本科毕业典礼举行,13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邮电大学优秀毕业论文;18名同学荣获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院奖;34名同学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150余名同学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赛事奖项;270名同学荣获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一等荣誉学位;500余名同学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科研能力,被海内外一流高校录取深造。

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国际学院全体班子成员、联合培养项目教职工代表、毕业生代表、校友代表等参加典礼。

附:徐坤校长在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在大时代成就大梦想

——在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徐坤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六月的北京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在此隆重集会,举办国际学院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共同见证同学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硕士,这是一次青春的庆典,更是一场人生的盛事。此时,看着你们富有朝气的面庞,我感受到了一份收获的喜悦圆满,捕捉到了一丝忧郁的离愁别绪,更体会到了一种坚定的壮志豪情。此刻,你们向“昨日的小时光”挥手作别,向“未来的大舞台”迈步前进。作为师长,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和骄傲。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毕业典礼的Colin 校长,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悉心教导培育你们成长成才的老师们、家长们和亲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时光不语,却见证着所有。今年,是国际学院建院的第十九个年头。十九年来,一届届国院人用行动架起了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之间的交流桥梁,推动合作办学项目行稳致远、硕果累累。十九年来,我们坚持“错位匹配、协同发展”的理念,以优势专业的组合互补聚力成势,持续打造面向未来前沿的交叉专业,助力国院学子勇立潮头,奋楫踏浪前行;十九年来,我们坚持“校地融合、一体多翼”的模式,以更大范围的办学格局服务发展,不断厚积中外合作办学的能力底气,推动创新要素充分涌流,润泽“两国三地”。过去的三年极不平凡,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过去的三年更是考验,跨国交流的现实挑战检验着办学的伙伴关系。值得自豪的是,两校之间用坚守与付出、理解与包容、乐观与笃定,经受住了疫情严峻的考验,体现出了历久弥坚的友谊,构建起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在疫情期间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中英两校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时光不语,又细数着回忆。同学们,过去的四年,你们触摸着时代的脉搏,亲历了国家腾飞与世界巨变,目睹了神州大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和建党百年的光荣时刻,又相约了“双奥之城”的冰雪盛宴。与此同时,你们更体会着青春的滋味上海mba,四年里,大家或许抱怨过疫情的反复与压抑,或许品味过学业的压力与不易,或许体验过创新的激情与乐趣,又或许经历过爱情的美好与失意。此时此刻,一幕幕的点点滴滴,如胶片映射着你们各自难忘的成长经历,印刻下你们最为独特的青春回忆。这份回忆,如朗朗上口的经典歌曲,即便忘却了题文的词句,却依旧能够即兴哼唱起一段段熟悉的旋律。过去的四年,你们还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诠释着不懈奋斗的意义,在你们当中,有13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邮电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有18名同学获得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院奖;有超过150名同学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赛事奖项;有270名同学获得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一等荣誉学位;有500余名同学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科研能力,被海内外一流高校录取,在学海无涯的求学路上拼搏奋楫,这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最闪亮的名片,也是你们青春奋斗路上最生动的注脚。

同学们,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让我们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嘹亮号角,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长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身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的你们,要深刻领悟强国之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艰巨性,也要深刻认识全球发展的区域关联性和变革系统性,要善于在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之中成就人生的大梦想,以奋勇争先的创新创造谱写奋斗之歌,以舍我其谁的实干担当筑牢强国之基。

从今天起,你们将踏上人生新的旅途。作为师长,我想在这里问问大家:你们准备好了吗?作为你们本科阶段的“最后一课”,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关于“在大时代成就大梦想”的思考与期望。

在大时代成就大梦想,希望大家将爱国报国作为一份坚定选择。情有所归,方能心有所寄、身有所往。精彩的人生故事从来不是被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坚定的自我选择中落笔书写的。70年来,中国通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领域空白到走向世界前列,从“半部电台”到实现规模领先,从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领跑,再到6G探索,一次次“变”的背后是一代代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北邮人对网络强国、网信报国的“不变”追求。在大时代的浪潮中,北邮人用实际行动挺起了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脊梁,这是我们与共和国的奋斗之约、光荣之约、梦想之约和未来之约。同学们,人的一生之中,往往选择的机会有很多,但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还是与人民同心、与国家同向、与时代同行的坚定与执着。希望大家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厚植“传邮万里 国脉所系”的家国情怀,努力在聆听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家国呼唤之中展现青春作为,在服务祖国的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做到“利于国者而爱之、害于国者而恶之”,让爱国报国成为北邮人的一脉传承。

在大时代成就大梦想,希望大家将创新突破作为一生不懈追求。纵观千百年的科学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无不伴随着质疑与挑战,人类的梦想总是在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中实现,进而造就了一段段伟大的时代历程。结束本科阶段学业的你们,不论是选择继续读书深造,还是决定走上工作岗位,都将面对新知识、新环境带来的新挑战。当前,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本领的“折旧率”越来越快,唯有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才能让我们跟上时代步伐。同学们博士后,“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在大时代的浪潮中,对已知的永不满足,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对新知的执着追求和对求知的终身养成,将是你们在竞争中赢得未来的关键点,更是学校希望给予并且长期陪伴你们的毕业礼。希望大家要立足时代的制高点,以“求异”的思维去提升“求变”的能力,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新题和解决难题之中积累实践经验、编织资源网络,勇于在前人未至之境寻探索、作贡献。

在大时代成就大梦想,希望大家将胸怀天下作为一种人生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更需要中国。我们时常强调,当代中国青年要有全球视野,我们的创新要为全人类的进步服务。回顾合作办学项目的设立初衷,我们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汇聚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强化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进而为更好参与全球治理、服务世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同学们,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全球间的国别联系必将更多样、对话交流必将更频繁。在大时代的浪潮中,国家的发展对具备自觉的开放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过硬的综合素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的高素质国际人才提出了更大需求。希望大家要涵养胸怀天下的气度和风范,善于在国际形势的复杂变革中找到自我定位和发展方位,用世界眼光思考中国,用中国智慧服务世界,为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合作发挥更大作用,贡献青年力量。

同学们!

时代之大,在于大有作为;梦想之大,在于大有可为。历史启迪我们,机遇往往垂青躬身实践、百折不挠的星光赶路人,往往偏爱不畏艰难、咬牙登攀的勤勉实干家。希望同学们将来不论何时、身处何地,始终能够用行动践行“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让一份宝贵的人生品质激励着你们、陪伴着你们、守护着你们。母校也将始终牵挂着你们、关注着你们、支持着你们,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最后,再次向国际学院2023届毕业生送去最真挚的毕业祝福,祝福大家未来之路洒满阳光、充满希望。同时,祝愿北京邮电大学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办学事业蒸蒸日上,友谊地久天长。

谢谢大家!

媒体链接

中国教育新闻网:

现代教育报:

伦敦女王玛丽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2022届线上毕业典礼举行

2022年6月23日下午,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2022届毕业典礼在西土城路校区举行。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教授,副校长孙洪祥教授、苏森教授出席典礼活动。伦敦玛丽女王大学Colin 校长、Wen Wang副校长、Colin Grant副校长通过线上接入毕业典礼。北京邮电大学相关单位负责人及联合培养项目师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典礼在西土城路校区学生活动中心设主会场,并通过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线上多媒体平台同步直播。2022届全体毕业生参加了“云”毕业典礼。典礼由国际学院院长、联合培养项目中方主任郭莉教授主持。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孙洪祥教授宣读北京邮电大学2022届毕业生学位授予决议。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苏森教授宣读2022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名单。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兼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Wen Wang教授宣读伦敦玛丽女王大学2022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决议。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Colin Grant教授宣读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奖获奖名单。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合作发展主任 Hu先生通过视频向联合培养项目2022届毕业生送上祝福。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中国区总监Paulo Lopes先生祝贺同学们顺利毕业,并宣读2022年IET最佳学生奖获奖名单。

2022届优秀毕业生笪良润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他回顾了在母校度过的美好难忘的时光,感谢母校的培养、学院的支持、老师们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

北京邮电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陈丽媛女士宣读关于聘任北京邮电大学校友联络员的决定。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 Colin 教授对2022届毕业生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赞赏,对联合培养项目在过去十八年办学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予以肯定,并表达了对两校间密切合作及未来发展的良好信心与殷切期望。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教授以《做有志气锐气勇气的北邮人》为题寄语国际学院2022届毕业生。徐坤代表学校向2022届毕业生表示祝贺。他总结了联合培养项目十八年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回顾了2022届毕业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国庆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及冬奥志愿服务中的出色表现,总结了2022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展望了2022届毕业生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徐坤勉励同学们做有志气、有锐气、有勇气的北邮人,立大志、立远志、立恒志,坚持北邮人团结奋进、拼搏奉献的梦想,续写北邮人科技强国、网信报国的佳话,将祖国的召唤作为奋斗前行的方向,将祖国的需要作为事业选择的考量,在未来发展中展现出优异的中国青年风采,在国脉所系的征途上书写属于北邮人的新的精彩篇章。

国际学院院长、联合培养项目中方主任郭莉教授祝福2022届毕业生未来取得更大的成绩,在世界各地放飞青春梦想。

参会人员共同观看了联合培养项目师生对2022届毕业生的美好祝福及2022届毕业生演唱的《做勇敢的大人》短片,用音乐重温大学四年的美好回忆。

2022届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培养项目毕业生中,共有13人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邮电大学优秀毕业论文,273人获得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一等荣誉学位,其中张淼萱同学以出色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被授予2022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年度优秀学生奖硕士,18人获得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大学奖,34人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十八载砥砺耕耘,十八载春华秋实。联合培养项目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培养出了十五届共8000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使者,是建设祖国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将继续秉承“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附:校长徐坤教授讲话全文

做有志气锐气勇气的北邮人

——在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徐坤 教授

(2022年6月23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六月的邮苑万木葱茏、繁花似锦,这既是最美丽的季节,更是最浓情的时刻。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天我们跨越山海、相聚线上,举办国际学院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屏幕前的同学们,你们经过大学四年的拼搏和历练,顺利完成了学业,即将封存大学时光的“专属记忆”,正在开启未来人生的“崭新篇章”,作为师长,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和骄傲。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国际学院2022届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毕业典礼的Colin 校长,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养和支持你们成长成才的老师们、家长们、亲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时光飞逝、毕业如期,言语有尽、回忆无止。我知道,受到突发疫情的影响,你们多彩的毕业季计划一定调整了一版又一版,行程一定改变了一次又一次,在线上答辩、视频面试、居家实习和“云”毕业典礼中,你们或许少了一份期待已久的毕业“仪式感”,但一定多了一份难忘青春的成长“回忆点”。面对此轮突发疫情,同学们积极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安排,用实际行动为筑牢校园安全屏障作出了自身贡献,北邮人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勇担当的优秀品质和务实作风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彰显。我想,这就是你们对“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和“厚德博学 敬业乐群”的北邮校训最美的躬身践行。

前段时间,在校训石前、在时光广场、在图书馆旁、在运动操场,处处是同学们拍摄毕业照的身影。我知道,你们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向自己曾经欢笑过、迷茫过、感动过的邮苑生活挥手告别,向拥有自己敬爱师长、默契同窗、花样年华的菁菁校园挥手告别。这一别,有你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不舍,有你们“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感慨,更有你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豪迈。毕业照方寸间的画面里,你们创意的造型、洋溢的笑容、自信的脸庞正是这毕业季里最美的青春注脚。

2022年,是联合培养项目走过的第十八个年头。十八年来,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坚持“厚基础、宽口径、促交叉、强实践”的培养理念,深入实施跨学科融合创新的ICT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探索了国内“4+0”办学模式、最早创立了交叉学科复合型专业、最早实现了学生中外双学籍注册、最早建设了中英融合质量保障体系,多项办学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近三年来,双方合作领域日益拓展,合作成果加速涌现。2020年,为响应国家“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强教育文化领域交流合作,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孔子学院成功揭牌;2021年,中英两校联合设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获教育部正式批复;2022年,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教育部正式批复,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力推动了国际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探索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十八年的办学时光里,中英两校合作情谊不断深厚、合作成果不断丰硕,最为重要的是在联合培养机制的运作下,双方共同培养了一批批具备健全人格、创新思维、世界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2022届的毕业生们,你们正是这支优秀人才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欣喜地看到,你们的身影在争先创优的舞台上演绎风采。在你们当中,有超过50名同学荣获国家级赛事奖项;有273名同学获得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一等荣誉学位,其中张淼萱同学以出色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被授予“2022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年度优秀学生奖”;有34名同学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有18名同学获得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院奖;有16名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有13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邮电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我们欣喜地看到,你们的身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在你们当中,有188名同学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科研能力,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在求知求学的路上继续奔跑追梦;100多名同学走出国门,走进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多伦多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在追寻真理的路上奋力孜孜求索。学校为你们的优异成绩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我们金秋相逢、盛夏离别,朝夕相处纵有千般不舍,依依惜别终将如期而至。大学是一种经历,而毕业更是一种收获,这份收获是“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厚积薄发;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习惯养成;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担当。这份收获或显型于外,或默化其中伦敦女王玛丽大学,但终将会成为母校给予你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放手拼搏的坚定底气和自信源泉。

同学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接力中实现的。当代中国青年正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一代,过去的四年,你们是幸运的,在国庆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中,你们伴随着雄壮乐曲走过长安街,感受共和国脉搏的清晰跳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现场,你们放声歌颂上海mba,表达着对党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你们化身“小雪花”,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勾勒出最美的冰雪五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已行进至一个崭新的时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方向、新趋势和新思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产业生态格局和经济发展走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今天以后,同学们将踏上新的人生征程,面对新的时代课题,担当新的征程使命,未来之路会有狂风骤雨,也会有晴空万里;会布满荆棘,也会繁花似锦。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立志气、生锐气、鼓勇气”,勇敢地走向未来,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临别之际,我想再给同学们提三点期望。

一是希望大家做有志气的北邮人。“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近年来,作为北邮人的你们,见证了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中书写的生动报国篇章;见证了学校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高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见证了学校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交叉学科建设的创新探索;见证了学校高质量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外友谊之花屡结硕果的不懈努力。一代代北邮人团结奋进、拼搏奉献的梦想在不断实现,一段段北邮人科技强国、网信报国的佳话在不断续写,这必将成为激励全体北邮人坚定目标、直面挑战、昂扬斗志、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同学们,志存高远,方能行稳致远。当今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面对时代的挑战,你们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希望大家要主动担起责任,将个人融入时代,立大志、立远志、立恒志,努力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民心相通美好愿望的历史进程中在职研究生,讲好更生动的民族崛起故事,展现更优异的中国青年风采。

二是希望大家做有锐气的北邮人。从“日新之谓盛德”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保持锐气、开拓创新让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生生不息、朝气蓬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家强。同样,青年有锐气,则国家能进取。时代的赛道上,作为竞逐选手的你们将再次迈步起跑。这次起跑,你们不仅会跑向更加高远的目标追求,跑到更具挑战的探索领域,还将会跑出更为丰厚的人生价值。

同学们,青春当有一股不服输的锐气。这份锐气就是支撑你们“披荆斩棘”“过关闯隘”“爬坡过坎”的内在力量。希望大家要将锐意创新作为终身养成的习惯和成就事业的法宝,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精锐的头脑思考人生,用蓄锐的态度积储能量,用新锐的力量创造未来。要将祖国的召唤作为自己奋斗前行的方向,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事业选择的考量,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要坚定“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要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积小胜为大胜,敢为人先,攀登新的高峰,迈向新的未来。

三是希望大家做有勇气的北邮人。青年当有拓荒的勇气,这是一种敢于担当的青春精神。四时行焉,万物兴焉,行走于人生,青年之理想与信念不可灭,勇气不可失。走出校园,人生的新机遇和生活的新挑战必将与你们形影不离,或有成功欢喜,或有挫折失落,倘若我们遇到困难就向隅而泣,面临挫折就瞻前顾后,出现挑战就放弃“躺平”,则青春的人生只会因顾影自怜而终日无所事事,只会因不思进取而变得暮气沉沉。

同学们伦敦女王玛丽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2022届线上毕业典礼举行,什么是勇气?我想,勇气就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人生选择;就是不惧挑战、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就是在时代竞争大潮面前,“我们准备好了!”的坚定呼喊。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固有限制之中。希望大家要善于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敢于求新尝试,勇于自我突破;要学会用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去破解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难点痛点,不因遭遇困境而停滞不前,不为眼前利益而患得患失;要努力从跳出“舒适圈”中寻找生活的“小确幸”,从突破“认知度”中发展自身的“增长点”,从勇闯“无人区”中贡献人生的“新价值”,相信大家在这个奔腾不息的伟大时代里,在“网络强国 网信报国”的伟大事业中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期待你们在国脉所系的征途上图绘出属于北邮人的新的精彩篇章。

同学们,时光匆匆间,我们相见又相别,我们相知又相念。希望大家不怨于时光匆匆,不悔于过往时事,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心怀“国之大者”,将报国兴国的志气、创新拼搏的锐气、迎难而上的勇气贯穿于未来的成长之中,将“正因为时光匆匆,更应该倍加努力”的母校嘱托化为行动,用“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的实干作为赢得未来。

最后,再次祝愿国际学院2022届毕业生毕业快乐、前程似锦,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同时,祝福北京邮电大学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事业蓬勃发展,友谊地久天长!

谢谢大家!

媒体链接

光明日报客户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伦敦女王玛丽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举行202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英方学位授予仪式

西工大新闻网6月26日电(赵纯艺摄影卢迪)6月24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在长安校区翱翔学生中心举行202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英方学位授予仪式。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Colin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詹浩博士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JAC副主任Wen Wang院士,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Colin Grant,材料学院院长、JAC委员李金山,外国语学院院长、JAC首任委员孔杰,玛丽女王工程学院党委书记、JAC委员代富平,教务处副处长王劲,国际合作处副处长陈俊,财务处副处长张鹏,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徐伟侠,学院教职员工及2022届全体毕业生在西安和伦敦同步参加了毕业典礼。典礼由玛丽女王工程学院院长范晓丽主持。

詹浩首先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的同学们表示诚挚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他表示,四年前,同学们踌躇满志地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在这里勤学苦读,探寻新知。四年后的今天,同学们即将豪情万丈地踏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希望大家能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他指出,西工大“公诚勇毅”的校训和“三实一新”的校风已成为同学们的价值追求,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训“by ”亦会引导大家发挥联合的力量,合奏出一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乐章。临别之际,詹浩提出了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一是希望同学们坚定信念,提升政治鉴别力;二是希望同学们勤于学习,增强学习能动力;三是希望同学们开拓创新,提升创新创造力;四是希望同学们开放包容,提升全球胜任力。最后,他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大展宏图!

Colin 在毕业贺词中表示,在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的共同努力下,QMES毕业生汇集了中英双方高等教育的精髓,获得具有独特国际化水准的学习体验。两校因其卓越的教育与科研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学院的毕业生拥有非同一般的强大复合型才能伦敦女王玛丽大学,能为国家、为世界做出贡献;同学们拥有出色的工程理论知识及英语能力,同时拥有国际化的理念伦敦女王玛丽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举行202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英方学位授予仪式,懂得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运用学业中汲取的知识。在未来的几年中,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将和大家保持联系,帮助大家充分利用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友会的资源,通过全球校友网络,建立新的联系,结交新的朋友,持续发展和提升职业生涯。

张宇翔同学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在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的四年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在家人和师长的耐心鼓励下,不断接近自己的既定目标。中英双方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家人们无条件的爱,同学和朋友们真挚的友谊,都令我无限感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全英文学习模式是我做出一个重大且正确的抉择。从西工大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提供的优质资源平台,到优秀的学长伙伴上海mba,再到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在这四年中,我们获得了比单一项目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我们收获知识、结交良师益友、分享快乐与感动。当然,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也遇到困境与挫折,勇敢战胜逆境的经历,令我们变得更坚强自信果决。最后,我祝愿QMES继续蓬勃发展,祝同学们前程似锦,取得更大成就。”

在两校的共同努力下,2022届学生表现优异。在优秀毕业生颁奖环节,孔杰向五位优秀毕业生魏晨昱、于洁如、姚力筝、李奕扬、李天乙颁发荣誉证书,对他们在学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充分肯定。

在教师颁奖环节,李金山向禚司飞、赵廷凯、颜静、常宁辉、王腾、赵艳、邱华七位教师颁发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证书及毕业纪念品,感谢他们为2022届毕业生培养作出的重要贡献。

最后,在中英双方母校的认可和祝福下,程茵副院长宣读本次毕业生名单和学位等级。在Colin 校长、 执行副院长等见证下,范晓丽、代富平代表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依次为200余名毕业生颁发学位证书、拨穗,邓欣茹博士代表QMES为毕业生颁发专属纪念徽章。

范晓丽表示,每一届毕业生都有各自难忘的经历。2022届毕业生对QMES具有特殊意义,是学院建设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见证者。同学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作为一个个奔涌的后浪,从今天起将汇流入海,勇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希望每位毕业生能够求索穷理、踏实耕耘,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不负父母和亲朋重托,让青春在新时代广阔天地中绽放,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答卷。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和学院都会时刻关注着你们的成长,为你们的发展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同学们常回来看看,母校永远欢迎你们、支持你们!

自2016年成立以来,QMES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专业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取得了不斐的人才培养成效,为社会、学校和学生家庭交出了满意的答卷。2022届200余名合格毕业生中,91名同学将赴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海外名校深造;83名同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将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名校深造。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或省级组织部门选调生等。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聚焦“四力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职研究生,努力办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审稿:代富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8481.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12日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