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瑞士管理学院全球排名,高水平​、高投入、高产出的瑞士酒店管理

瑞士酒店管理的优势因此,瑞士也被称为“高级酒店管理人才的摇篮”。据统计,瑞士各大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上,没毕业就被国际知名酒店聘用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世界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排名中均在位于世界前七。世界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排名中位列第4名。世界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排名中位列第6名。

瑞士,一个从不缺乏光环的国家博士后,被世人誉为上帝的后花园,人间的极乐净土。这里有壮美的阿尔卑斯山,蜿蜒的莱茵河、阿勒河、罗伊斯河瑞士管理学院全球排名,秀美的莱蒙湖、苏黎世湖、卢加诺湖。

©图源网络

提到瑞士留学,首先想到的就是瑞士酒店管理,但这个专业究竟是学什么的呢?是否会脑补出这样的画面?

©图源网络

这样?

©图源网络

其实这些图片和酒店管理相关,但并不能完全概括酒店管理这个专业。因为这个专业是十分多样性的存在,也并不只局限于酒店领域。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会展管理、奢侈品管理、人力资源、金融管理、市场营销、酒店设计、西餐西点都可以学习到。

瑞士是酒店管理的发源地

瑞士位于欧洲的中心,这个仅仅有着70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5600间酒店,每年为来自世界各地的3500万客人提供高水准服务。

©图源网络

瑞士的酒店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职研究生,早在1893年,瑞士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酒店管理大学——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现在改名为EHL酒店管理商学院)。EHL以其卓越的资质,在酒店及泛服务业管理领域屡次名列世界第一。可以说,瑞士是酒店管理教育的发源地。

©图源网络

而在旅游业兴盛的今天,瑞士的酒店管理大学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

瑞士酒店管理的优势

高品质的酒店管理专业是瑞士的一大标签,就像手表和瑞士军刀一样,是令瑞士人骄傲的“产品”,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学子慕名而来。因此,瑞士也被称为“高级酒店管理人才的摇篮”。

©图源网络

据统计,瑞士各大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上,没毕业就被国际知名酒店聘用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且瑞士酒店管理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环球带薪实习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不仅如此瑞士管理学院全球排名,高水平​、高投入、高产出的瑞士酒店管理,学校还会每年为学生举办大型国际招聘会。

©图源网络

而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瑞士很多酒店管理学校,颁发的都是瑞士与美国、英国大学的双学位,无形中增加了学位的权威性与含金量。中国教育部将瑞士部分酒店管理院校颁发的双学位(含瑞士之外的其他国家院校学历文凭)中符合认证要求的部分进行认证。

另外,瑞士是酒店管理教育的发源地,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其专业的教育受到世界各地五星级酒店的肯定。瑞士的酒店管理课程专注培养学生全人发展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模式结合以理论和实务,教学人员来自款待业界,具有充足业界实战经验,给予学生最贴近市场趋势的专业知识。

©图源网络

SEG瑞士教育集团

SEG瑞士教育集团作为瑞士最大的酒店管理教育集团,旗下拥有SHMS瑞士酒店管理大学、CRCS瑞士恺撒里兹大学、CAAS瑞士美食艺术管理大学、HIM瑞士蒙特勒酒店工商管理大学四所酒店品牌大学,在2024 QS 世界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排名中均在位于世界前七。

©图源网络

SHMS瑞士酒店管理大学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全球最美校园”,前身是瑞士具有百年历史的五星级皇宫酒店,曾作为奥地利茜茜公主的行宫。SHMS坚持培养未来款待业领航者,并连续三年荣获QS世界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排名前三名,同时也是Apple官方认证的杰出学校之一。

CRCS瑞士恺撒里兹大学沿袭恺撒里兹(César Ritz)先生的酒店管理理念,为世界各地有志于从事酒店、旅游、企业管理的学子提供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的实践机会,以及终身受用的职业发展指导。CRCS于2018年在THE-ICE全球综合排名中摘得桂冠,并在2024 QS 世界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排名中位列第4名。

©图源网络

CAAS瑞士美食艺术管理大学拥有由英国皇室御厨安东•莫斯曼、米其林主厨、国际酒店行政总厨组成豪华师资团队,是全瑞士唯一一家教授欧洲顶级美食艺术管理的院校,也是唯一进入QS世界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排名前十的烹饪管理院校。

©图源网络

HIM瑞士蒙特勒酒店工商管理大学成立于1985年,坐落在浪漫美丽的瑞士蒙特勒湖畔上海mba,是欧洲唯一以酒店管理为基础的高等商学院。于2019年在THE-ICE全球综合排名中摘得桂冠,并在2024 QS 世界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排名中位列第6名。

以上,与你共享。

瑞士管理学院全球排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只能管理酒店吗?

提起瑞士的酒店管理专业,不少人会直接把它和酒店行业挂钩,担心酒店管理专业范围太“狭窄”,未来只能从事酒店相关工作。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

#1款待业管理与酒店管理区别

将酒店管理专业等同于酒店行业的管理工作,在国内一说到酒店管理就会有低端岗位的刻板印象。其实,这是不少人对专业的误解,酒店管理不过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准确地称呼则是“款待业管理”。

一般来说,酒店管理(Hotel )是款待业管理( )的一部分,涉及酒店各个部门运营、新酒店建立等在职研究生,范畴主要为酒店行业。而款待业管理涉及更广,例如会展策划、度假村运营、主题公园管理、高尔夫球场经营、宴会举办、酒店运营等等,范畴为整个款待业。

用一张图来表示酒店管理和款待业管理的关系

款待业是一个重点关注顾客满意度的行业,行业整体定位很高端,目标在于满足顾客的休闲要求和客户体验。出色的服务对款待业的企业来说极为重要,顾客满意度关系着顾客的忠诚度,而顾客忠诚度关系着企业的命运。从时间上看上海mba,款待业的很多业务单独来看都是短暂的、间歇性的;但从对顾客产生的影响和留下的印象来看,又是长期和永久性的,这些特点合起来构成了款待业。

款待业的重要特征 :

注重愉悦、享受和体验

而非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款待业管理具体的学习内容

在瑞士,款待业管理都要学习那些方面的内容呢?

瑞士这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际操作和行业大师经验都融入课堂瑞士管理学院全球排名,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有一定的实习期。

学生除了学习服务和管理知识外,实操部分课程相当多并且趣味十足,比如烘焙、烹饪、调酒品酒、礼仪、活动组织策划、人力资源、财会管理、商务沟通谈判、创新创业等。

在瑞士酒店管理类的大学,学生习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巧,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多语言能力、全球化视野、辨证的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力、领导力等等,这些都是未来获得不同行业广泛认可需要具备的素质。

#3就业前景如何

在瑞士酒店管理院校学习,学校除了实践课程还提供可以直接获得专业工作经验的实习期。通常本科阶段有两次,硕士阶段有一次。这意味着毕业即找到工作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以瑞士格里昂高等教育学院(GLION OF )为例:

国际款待管理学士学位(BBA)下设三个专业方向:酒店奢侈品牌管理、国际酒店开发及财务管理和国际会展管理。

课程包含五个学期的学术课程和应用型实践,并提供两次各六个月的国际实习机会。学术课程在第一、三、四、六、七个学期中教授,国际专业实习于第二、五个学期进行。

而硕士阶段的课程则覆盖了学术内容、海外商务考察、专业实习、个性化职业发展帮助等。

由于瑞士的酒店管理教育历史十分悠久,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及行业资源。除了实习,学生还会有海外考察或者与行业领导者直接交流的机会。在毕业时,学校还会与世界顶级品牌组织校园招聘活动,这些优质的雇主对有着瑞士酒店管理教育背景的毕业生认可度很高。

▲瑞士理诺士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品牌▲

在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全球院校的酒店及休闲管理专业,7所瑞士院校均进入世界前十,其中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排名世界第1位。

毕业生进入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酒店、餐饮、旅游、奢侈品、康体、养生、航空、咨询、会展传媒、外贸、房产等等博士后,甚至在联合国、使领馆、大型企业也有对口的岗位。

总之,只要有在整个行业潜心发展的决心,瑞士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个人发展空间也十分宽广。

格里昂高等教育学院(GLION OF )

瑞士格里昂高等教育学院成立于1962年,是全球公认专注于酒店和奢侈品管理的顶级教育机构之一。学校提供应用商业教育,结合了严谨的学术知识瑞士管理学院全球排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只能管理酒店吗?,动手实践技能和国际专业实习。所有项目都致力于开发软技能,是当今全球经济及职场最看重的前提。

学校基本情况

成立年份:1962年

校区:瑞士格里昂校区及布勒校区;英国伦敦校区

在校学生人数:1,600+

行业合作伙伴:4,000+

师生比例:15:1

在校学生国籍:90+

国际学生占比:93% 其中53%来自欧洲;37%来自亚太区域;5%来自中东及非洲;5%来自美洲

学位认证:NECHE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权威的大学等级主体认证

开设学位课程:本科,硕士, 语言课程及夏令营

开学日期:2月/9月

学费:本科3.5年总计约168,200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120万);硕士1.5年总计约50,150 ~53,850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36~39万) 注:数据来源于格里昂2021年最新费率标准

食宿费用:每年约19,700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15万每年)建议基础费率

瑞士理诺士——持续定义酒店管理教育

瑞士理诺士国际酒店管理学院(Les of Hotel ) 始建于1954年,是瑞士最早成立的全英文授课高级酒店管理学院。学院治学严谨,管理规范,是瑞士州政府承认的正规酒店管理学院。有独立授予欧美等国承认的工商管理学士学位BBA,研究生文凭 PGD,“工商管理硕士” MBA (酒店及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资格。

学校基本信息

成立年份:1954年

校区:瑞士布鲁士校区()、西班牙马尔贝拉校区(),中国上海校区

在读人数:2620人(全球校区人数)

学位认证:新英格兰高等教育委员会(NECHE)& 瑞士瓦莱州教育局认可学位颁布资质

在校生国籍:100+国家及地区

国际学生占比:44%来自欧洲;38%来自亚太区域;11%来自中东及非洲;7%来自美洲)

注册校友人数:13,000+

开设课程:本科, 国际大一文凭课程,硕士, 硕士文凭课程,语言课程及夏令营

开学日期:每年2月/9月

学费:本科学费:瑞士校区-总计约134,850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96万);西班牙校区-总计82,29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66万)硕士学费:瑞士校区-总计48,650瑞士法郎~59,200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35 ~43万);西班牙校区-总计23,525欧元~25,91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9~21万)

生活费:瑞士校区-约21,000瑞士法郎/每年折合人民币约15万;西班牙校区-约13,990欧元/每年折合人民币约12万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领跑者

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领跑者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快速发展

2000年3月,以清华经管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为基础组建的“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领域,也标志着清华经管学院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新进展。

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中心”顺势而生

如果说,“创新”一词对80年代之前的人们有点陌生,那么时至今天,“创新”已经变成了当今的流行词汇。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

加强创新建设刻不容缓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多次谈到创新,他说,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要点》,199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加强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学研究体制的改革。

经1999—2000学年度第14次会议校务会讨论通过了清华大学关于建设“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若干意见”,“意见”规定,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都要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进一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与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以及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研究

1999年清华经管学院响应国家号召、贯彻教育部加强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的精神,按照清华大学组建人文社科基地的有关规定,开始筹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中心”以技术经济专业点为依托,该学科点于1979年创建,1981年获技术经济硕士点,198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技术经济博士点,连续两届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心”所依托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2003年被国家学位中心评为全国第一。80年代中期,在学科带头人傅家骥教授的带领下开始进行技术创新研究,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建议,共同承担,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设立了“八五”唯一重大项目“中国技术创新研究”。

1990年以来,本专业点围绕技术创新负责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0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译著3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培养了技术创新领域的优秀人才,增强了创新研究的能力,技术创新研究在清华经管学院已形成规模在职研究生,组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时机已然成熟。

六大优势确保审批顺利通过

2000年3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挂靠清华大学,依托清华经管学院,实行主任负责制,技术经济及管理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吴贵生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按照教育部关于重点研究基地的五项任务和建成“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的目标,结合本中心的基础和特色上海mba,确定技术创新管理(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吴贵生、仝允桓)、科技战略与政策(主要学术带头人为:雷家骕、李廉水)、高技术创业管理(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姜彦福、朱武祥)三方面作为“中心”的研究方向。2004年7月4日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第五批申报机构,“中心”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与评审。专家们听取了谢维和副校长关于学校支持中心建设的报告、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的基地申请论证报告、以及谢伟和高建两位副教授所做的两个重点项目申请报告,并对学院的配套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认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具有六大优势:清华大学专门的文科基地管理机构及校级领导专门负责,有利于中心的发展;指导思想、目标明确,所申请的两个重点研究课题意义重大;学术积淀深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原创性,得到国际上想当程度的认可;

国际交流已跨越简单的人员互访阶段,进入到深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合作层次高;开放性已逐渐显露,合作对象广泛,信息交流网络已经建立;决策咨询有很大进步,发挥了较大影响。评审专家组经过研究讨论,认为“中心”已具备作为国家重点研究机构的条件,批准顺利通过。

组建团队促进国际化

按照强化优势、优化组合的原则,“中心”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点核心队伍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优秀且强有力的团队,以近年我国科技界最重大的研讨活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为例,本中心有2人被聘为副组长,4人被聘为专家。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教授占66.7%,副教授占33.3%,博士占91.7%,硕士占8.3%。校内外兼职学术骨干14人,教授占78.6%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副教授21.4%,其中,国外研究骨干占到了14.3%。”“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系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并兼任“高校工作委员会”和“技术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此外,“中心”每年还邀请3名以上国外著名教授来本中心讲学、指导研究生(1-3月/人.次)。“中心”所依托的清华经管学院与美国MIT、哈佛等世界一流学府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派出大批学者到国外进修,还邀请了众多特聘教授与访问教授。今年9月,“中心”聘请了技术创新领域国际著名学者、丹麦奥尔堡大学的经济学Bengt-?ake 教授,加盟清华经管“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作为特聘教授与访问教授瑞士洛桑管理学院MAX先生一起参与“中心”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外留学9年,全时从事技术创新教学科研工作的顾淑林教授也被“中心”聘为访问教授,美国MIT、Ohio大学的两名博士也加盟成为“中心”的研究人员。

技术经济及管理系系主任、“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表示,“中心”的优秀人才是技术创新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的保证,从80年代开始创新的初步研究到今天的累累硕果,都离不开研究人员的辛勤努力,正是因为有了像傅家骥教授这样的杰出人才不断的奋斗、不断的努力,才有了创新研究的明媚春天;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的创新研究得到了国内、国际相关部门、业界的认可,才让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来“中心”工作成为一种可能。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

正如2004年7月专家组评审时所说,“中心”的国际交流已经跨越了简单的人员互访阶段,进入到高层次、实质性的深入合作阶段。从2000年到2004年间,“中心”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共10多次,国际交流与合作正走向深化。2000年4月,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清华大学组织举办的“中美技术创新会议”,美国著名创新研究专家等30位专家学者和中国4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在国内、国际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2年,“中心”作为中国大陆唯一成员单位加入了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商学院联合发起的“全球创业观察”项目,该项目旨在汇聚全球最优秀的创业研究学者,研究创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成果以《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发布,国内“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做了报道,科技部主管司长张景安专门致函予以高度评价。

“中心”还与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国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出席了日本通产省主办的技术管理(MOT)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介绍中国技术管理研究和教学的经验和进展,这标志着“中心”在这领域已经处于亚洲领先水平。

国际研讨会满载而归

当被问及聘请国际专家是否能真正推动“中心”国际化进程时,吴教授说,我们聘请国际专家是一项战略性安排,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我们专业和“中心”建成国际知名、甚至国际一流的机构,国际专家的到来确实能加快我们实现目标的步伐,他们的工作也在不断地证明着这一点。2004年10月18日,世界著名技术创新研究学者、清华经管学院特聘教授Bengt-?ke 教授发起了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和发展问题的国际研讨会。一大批本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国外100名,国内103名),据吴教授介绍,原本会议的安排是邀请50名国外学者,结果很多学者却慕名而来,情愿自己掏腰包、出路费也不远万里、飞跃重洋来到了中国,参加此次的国际研讨会。

虽然国际研讨会已过去一个月多月,但谈起这次会议,吴教授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吴教授说,国外学者对中国非常感兴趣,对研究中国问题,研究中国技术创新问题更感兴趣,但一直以来,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很薄弱,在学术上发表的国际论文也不多,这种客观的现实让国外很难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现状。通过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研究界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知名度,会议影响深远。

通过这次会议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教师、研究生得到一次现场聆听国际一流学者观点、研究成果介绍的机会,获得和他们当面交流的机会。通过与国外学者的接触,结识了一批同行,建立起学术联系。大会及会前的公开报告会、会中的中国问题专题研讨和会后的研究生讲座,延伸了此次大会的收获,扩大了清华经管学院和“中心”的影响。会后,有的学者已经建立了与国外学者进行实质性合作研究的联系,并进一步交流了相关的问题,这种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国际学术界对我们的了解,为进入国际一流学术网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聘教授先生公开在大会上推介了“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网络(CICA)”,并举行了第一次专门研讨会,“CICA”开始为国际学术界所知晓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领跑者,这意味着CICA已进入实际运作状态,我们将建立起一个国际学术活动平台。

国内外学者认为会议主题和基本内容设计先进、合理,吸引了中外学者共同关注、参与;会议组织(大会、论坛、专题会)设计得当,使讨论得以深入;会议服务周到,使与会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富有创造性,组织的会议延伸性。倡导者之一、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大师 对这次大会的评语是:“(意为了不起的,轰动的)!”,与会的 先生说,这是一次了不起的会议,每一次讨论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清华经管学院学生的论文质量也让他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理论创新与决策咨询并重发展

本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员作为国内第一批研究者从1980年中期以来,长期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创立了以傅家骥教授为代表的“创新学派”,并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理论,初步形成中国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引领国内技术经济学科实现两次突破:1980-90年代:将学科方向从以技术经济评价为主逐步转换到以技术创新为主;2000年代:将技术创新管理拓展到高技术创业管理,在科技战略与政策方面持续开展相关研究。

理论创新成绩彰显

自创建以来“中心”在技术创新管理、科技战略与政策、高技术创业管理三大方向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建立了中国技术创新理论框架,建立了“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在国内先行发起并开创了国家经济与科技安全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出版了6种系列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所写的论文与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多项奖项;在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学术界率先进行了高技术创业管理方向的系统研究,在高技术创业管理与政策、创业投资研究与态势比较、投资估价与投融资等领域的理论模型和案例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地位,与清华紫光创业投资集团公司合作,设立了“紫光创投研究基金”,在全校范围内支持了20多个有关创业管理、创业投资领域的微观机制、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研究项目。

五个重大、重点项目:2000年—2004年以来,“中心”承接国家纵向科研课题63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国家级重大、重点基金项目5项分别为:傅家骥教授的“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雷家骕教授的“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评价体系与21世纪初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姜彦福教授与雷家骕教授关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检测预警与危机管理体系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吴贵生教授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区域科技计划体系研究”;仝允桓教授的关于“应用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年全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共有6个重点项目,学院同时申请到2个。姜彦福教授关于“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研究重点项目。

成果奖励 傅家骥教授关于“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关于设备更新的技术政策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傅家骥、仝允桓等教授的专著《技术创新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被全国各技术经济专业博士点选为主要教材;

傅家骥教授与仝允桓教授的《工业技术经济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叶焕庭教授关于长江上中游水利、水电开发方案获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贵生教授关于汽油无铅化的研究获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云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技术创新规划”的研究获顺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著作《技术创新管理》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自2000年3月出版以来,已印刷5次,发行22000册;

傅家骥、姜彦福与雷家骕教授的《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谢伟副教授在本领域国际顶级学术刊物“ ”上发表论文,2003年被哈佛大学引为教学资料; 2004年谢伟副教授和白思迪教授合作的关于“中国衍生企业序贯学习”的文章,已被扩展为的教学案例. 2004年,其论文《小虎”和“大龙”的学习过程差异》( 2003年9月)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综合类一等奖(处于公议期),此次获综合类一等奖的成果只有两项。

决策咨询的大贡献

“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对国家重大技术决策、经济和科技安全决策以及区域科技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叶焕庭教授关于长江上中游水利、水电开发方案建议被水电部等采纳,获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吴贵生教授关于实施汽油无铅化的思路和技术措施建议被采纳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文件中,并被国家环保总局、北京市环保局、中石化总公司等采纳,成果获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吴贵生教授关于云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成果以省政府正式文件下达执行,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吴贵生教授完成第一个科技部技术创新试点市“技术创新规划”,获顺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被科技部作为范本向所有试点市推广。

2002年,本中心研究人员傅家骥教授关于设备更新的技术政策建议被采纳在国务院颁发的“设备管理条例”中; 2002年吴贵生教授率先进行区域科技计划研究,成果被采纳在国家“十五”科技计划中。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安全决策方面硕士,雷家骕等教授的专著及研究报告等得到多家单位的参考、引用。

巩固国内领先 跻身世界一流

吴教授说,“中心”的目标就是巩固国内领先地位,经过5年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再经过5-10年努力,跻身国际一流之列。要继续确强化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深度,同时加强三个方向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在未来三年内力争在技术创新理论上有新的建树,在中国重大实际问题研究方面取得实际成果,为国家重要决策提供支持,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创业管理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成果。

在国际化方面,要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以引进国际顶级专家为契机,加强其对研究的指导和国际交流与沟通,使研究更规范、更有国际可比性和可交流性,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更多的研究论文。要继续扩大开放,尽量多的召开国内国际影响大的学术会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据吴教授介绍,经过激烈的竞争和积极的争取,“中心”已获得国际技术管理协会(IAMOT)第十五届年会举办权(2006年5月),这是技术管理领域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一般在300人以上,IAMOT在中国的第一次年会将带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又一次难得的机会。利用已有的条件,创造有利于我们的发展环境,顺应全球化潮流,创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研究中心是“中心”每一个成员的不懈追求,“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如是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1104.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22日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