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财经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浙江省宁波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工、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始建于2001年,2008年获批为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2016年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博士后,2018年由原校名“宁波大红鹰学院”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
学校现有海曙校区、杭州湾校区、象山校区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设有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财富管理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象山影视学院、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共体育部等教学单位,4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近2万人;现有教师1500余人,其中博士,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400人,副高及以上教师占比31.3%,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1%,拥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人才、省151人才、省高校领军人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教学名师、市甬江人才工程、市领军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百余人。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4个、优势重点专业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27门;省一流学科4个、市重点学科4个。近五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10项,21篇资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立项建设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1项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在哪个城市,宁波财经学院简介,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奖24项,在校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790项,其中国家级和国际级竞赛获奖1400余项。
学校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在“双创”价值引领下,深化产教融合,持续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改革。与企业共建共管大宗商品商学院、长城商学院等10个现代产业学院或专业特色学院,不断完善“双院制”协同育人模式,获得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1个。在全国同类高校率先成立校企融合的实体创业学院,领先设立创业管理本科专业,创设商业模式实验室(BM-Lab)获评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专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打造智慧学习新空间,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改革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在哪个城市,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智能监测,促进教学有效度提升;持续开展星级教学优师评选,应用型教师认定,促进教师教学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实施本科生全面导师制,各年级学生组成卷轴式纵向学业成长班,接受学业导师、领航导师等组建的导师团队指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卓越人才成长激励计划,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及荣誉学位,助飞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上海mba,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积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大宗商品流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家族财富管理、金融大数据技术、文物保护与文物遗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文化传播与视觉系统设计、影视制作与影视产业管理等研究领域,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数字经济与开放经济融合创新研究基地、区域产业创新研究2个基地获批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区域开放合作与自贸区研究基地等5个基地获批为宁波市第五轮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宁波市甬商文化研究中心获批为宁波市第一批重点文化研究基地;2022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与国(境)外50余所高校及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法经济与管理大学、匈牙利科多拉尼·亚诺什大学、韩国东西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各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项目;与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法经济与管理大学共建的“中国-斯洛伐克丝路学院”入选浙江省首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与中东欧合作高校、机构共建了“斯洛伐克教育科研中心”、“宁波-中东欧大学生影视联盟”等;每年有数百名师生参与国(境)外交流生、交换生项目以及进修与访学活动;每年积极举办承办各级各类国际会议,国际科研合作模式和类型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面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将继续坚持“致良知、育实才、立善业”的办学理念,坚守“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大学”的办学理想,秉承“自信、专注”校训,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力争早日建设成为领先的、有改革创新示范价值、特色鲜明的民办大学。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5月)
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在哪个城市,南威尔士大学校训
南威尔士大学(USW)是一所现代化的、具有前瞻性的机构,提供实用的课程和应用方法。
它分布在南威尔士的三个校区,是英国最大的大学之一。该大学欢迎来自120多个国家的成千上万的学生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在哪个城市,南威尔士大学校训博士,提供500多门课程。它在庞蒂普利德、卡迪夫和纽波特设有校区。其中最大的校区是庞蒂普利德上海mba,由两个校区(特雷弗雷斯特和格林塔夫)组成。
从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学生就进入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该大学的许多课程得到了专业机构的认可博士后,并由获奖的讲师授课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在哪个城市,他们都是本行业的专家。其教学人员在其领域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确保学生得到最新的相关信息。
校园内的尖端设施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环境中应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该大学还与行业雇主保持着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工作经验和实习机会。
在该校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很高,补充医学等学科在英国名列第二位(《2025年完全大学指南》)。南威尔士大学95%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半年内就业或继续深造(”2018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去向调查”),有些校友已进入索尼、BBC、英国国家医疗服务机构(NHS)及英国航空等知名公司就职并取得了事业成功。
南威尔士是一个美丽而实惠的学习场所,它将城市生活、乡村和沿海环境结合在一起,所有这些都很方便。加的夫被评为英国学生生活成本第二低的城市(2023年学生指数)。该大学的校区很容易从各种公共交通方式到达,将学生与英国的其他地方连接起来进行探索。该大学的学生将能够前往伦敦等地,从纽波特校区乘火车只需两小时,从卡迪夫和庞蒂普利德校区只需2.5小时。
新南威尔士大学网址,走进海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欢迎您!
海洋学院
1.学院概况
海洋学院成立于2016年,拥有海洋科学“本科-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设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科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教师4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讲师3人。我校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海洋地球物理教研室,是中国高校中最早发展海洋地质学科的单位之一,是教育部与原国家海洋局共建的17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海洋学院在北戴河、周口店、秭归有三个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在厦门、杭州、海南、湛江等地建有“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建有海洋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和解释实验室、海洋地球化学分析实验室、海洋第四纪年代实验室和海底成矿过程模拟实验室等10个教学科研实验室,为海洋专门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2.学科专业
一级学科博士点
海洋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
海洋科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
资源与环境
3.师资力量
教师30余名,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16名;
海洋工程系正在扩大和提升师资队伍。
博导风采:
解习农教授
主要从事盆地分析、石油地质、海洋地质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计划。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多项,获多项省科技奖项。
任建业教授
主要从事盆地分析、石油地质、海洋地质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2012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其主编的《海洋底构造导论》获优秀教材二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的“层序地层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王华、陆永潮、任建业等,2009)”获得中国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
王家生教授
目前主要从事现代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的沉积学、矿物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地质记录和地史时期古海洋甲烷事件有关的古环境、古气候和成矿作用等。长期承担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室内外教学工作,曾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教学优秀奖,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最受学生欢迎老师”,校大学生青年科技节十周年“优秀指导老师”,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署名第三)等,校第五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地质学和海洋地质学的科研工作。目前主要利用“将今论古”原理探索现代和地史时期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的沉积学、自生矿物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海洋极端地质环境的地球生物学过程、成矿作用等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
姜涛教授
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资源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集成项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2017、2015年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3年度海洋人物提名,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多项荣誉。
吕万军教授
主要从事深海资源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海洋水合物地质地球化学、成矿成藏过程实验模拟、数值模拟技术与软件开发、实验地球化学技术、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南威尔士大学网址,走进海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欢迎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终身会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主要从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机理与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等研究。
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国家水合物专项协作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2007年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陈刚教授
主要从事海洋探测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调协作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荣获2013年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国家测绘局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三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已授权发明基于LiDAR的复杂地质背景区滑坡识别方法及系统等多项专利。主编公开出版教材《测绘工程实习指导书》、《全球导航定位技术及其应用》,副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测量学》1本等多项教材及专著。
孙启良教授
主要研究深水沉积盆地流体活动对资源(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海底极端环境及其生物作用)和地质灾害(海底滑坡、超压浅层气和浅水流等)的影响。另外,对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的古洋流活动、岩浆对构造的响应已经深埋碳酸盐岩溶蚀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吕晓霞副教授
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含不同时空条件下微生物与碳循环的相互作用、古气候与环境变化重建、海陆相互作用过程中微生物功能群与环境的协同作用在职研究生,沉积物中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在传输、运移、沉降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领域。
杜学斌副教授
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石油地质、海洋地质(能源)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含细粒沉积非均质性、南海生物礁与油气成藏,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等领域。
雷超副教授
主要从事海洋地质、盆地分析、海底构造及其相关石油能源地质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源-汇系统和构造-地貌学,洋陆转换过程和盆地发育机制及其沉积过程和石油资源聚集效应。
牟林教授
主要从事应用海洋学、气候变化与海平面研究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在研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海上应急专项。2011年获首届“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称号博士,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著有《海洋溢油污染应急技术》、《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科研专著。发明“海上搜救目标漂移路径的预测方法”等多项专利,在应用海洋学及海上环境与搜救工作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翟国君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底地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和卫星测高等。
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海洋创新成果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奖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海道测量规范》;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事测绘学科分册;《大辞海》(天文学.地球科学卷)等多项高水平专著。
金翔龙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兼职博导,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专家,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34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57-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家彪院士
海洋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兼职博导。浙江省杭州市人。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ISO/TC8/SC13 )主席,曾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联合主席。 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学和深海热液硫化物找矿的技术理论研究,在我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锋教授
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兼职博导,博士。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导。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常务理事新南威尔士大学网址,福建省海洋学会理事长上海mba,福建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福建省九三学社副主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从事海底地形地貌、海滩动力地貌、海滩养护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研究。
Stow教授
Stow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沉积学家、地质学家、海洋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兼职博导,迄今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报告,编撰了诸多的书籍与专辑,在深海沉积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科学考察过世界上所有的大洋,在50多个国家进行访学或者工作,并在世界范围内积极讲学。与此同时,他在油气公司工作或者与其合作,特别致力于深海油气勘探及新发现的致密储层方面研究。他曾主持了对印度洋的国际大洋钻探,现在是IODP 339航次针对地中海溢流研究的联合首席科学家。他在地学发展,技能培养,由其是油气能源、减轻灾害、地学教育和海洋管理方面一直保持很高的兴趣。
研究生导师详细信息参见网址:
。
4.科学研究
科教平台: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工作站;
海底成岩成矿实验模拟室;
沉积物组成、结构、沉积构造分析室;
沉积物、海洋底水化学成分分析室;
拥有7个专业实验室:
科研成果:
近5年承担国家级和产业部门重大横向科研项目296项,累计科研经费约1.16亿元;
国家863、973子课题(专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8项、国家海洋重大专项配套课题16项、省部级(重点)课题49项、重大横向课题36项等;
5.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组织20余人次参加J.、、 、“太阳号”、“大洋一号”、“海洋四号”、“琼沙三号”等国内外科学考察船在赤道西太平洋、东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北大西洋、北冰洋以及中国海域、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日本南海、挪威海等地的地质调查和环球考察。
大力开展与国际一流学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实质性合作,积极参加海洋领域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和重要的航次。
1.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特里普海洋研究所;
2.德国不莱梅大学、HZG-海岸带研究所、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所;
3.东京大学、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
4.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CSIRO-海洋大气研究中心;
5.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
6.加拿大海洋研究所。
6.奖助体系
学校硕士学业奖学金:一等8000元/年,覆盖面80%;二等4000元/年,覆盖面20%。推免硕士生入学第一年全部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
学校硕士学业助学金:6000元/年;
学校博士生奖助学金:一等为5.6万元/年,覆盖面15%;二等4.9万元/年,覆盖面40%;三等3.8万元/年,覆盖面45%;
被遴选为硕博连读的推免生,硕士第一学年均可享受硕士一等奖奖学金和博士助学金待遇。
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怎么样,西北师范大学的合作办学怎么样?
西北师范大学的中外合办专业一共有两个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怎么样博士后,分别是环境设计和化学。
环境设计是西北师范大学和波兰波兹南艺术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教育合作项目,一年学费65000元/人。这个专业于2020年获教育部批复并实现首届招生,是西北地区高校中首个“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的合作办学项目。由波兹南艺大学优秀教师(承担三分之一专业课程)和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在职研究生,学生不必前往波兰学习。学生满足项目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学分并达到西北师范大学毕业条件,将颁发教育部电子注册的、国家承认学历的西北师范大学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西北师范大学相应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证书。
化学西北师范大学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举办化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20年纳入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前三年学生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符合南威尔士大学要求的学生最后一年前往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学习前三年通过项目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及相关考核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怎么样,西北师范大学的合作办学怎么样?,经西北师范大学同意,并达到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入学要求(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成绩合格,英语成绩达到雅思总分6.0(含6.0)以上(单科不低于5.5(含5.5))或通过南威尔士大学前置语言课程)的学生,在大四期间可赴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一年上海mba,凡达到西北师范大学学分互认要求,并通过南威尔士大学习考核的学生,颁发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