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林徐典教授荣休。曾在80年代两度代理主任职务的陈荣照副教授正式继任系主任,带领中文系迈入一个更国际化的时代。
1992年林徐典教授荣休与陈主任交接仪式。
中文系同学会正式成立。
1993年中秋节庆祝活动。
1993
李金生先生接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一职。
1994
进入1990年代,中文系的师资阵容更显国际化。以1994年为例,当时讲师以上的教师共有24人,而其中16人的最高学位来自海外大学。其中又以从美国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人数居冠。其它学位来自澳洲、台湾、英国、中国大陆、香港等地的杰出学府。中文系在这时期也礼聘多位蜚声国际的学者前来担任客座教授,有助于提升我系的学术水平,更令我系师生受益匪浅。前后受邀前来的著名教授包括袁行霈、金启华、李家树、谭家健、叶嘉莹、郑文贞、漆侠、吴小林、戴琏璋、罗宗强、李临定、詹伯慧、刘家和等。
11月,汉学研究中心宣告成立。该中心旨在丰硕中文系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各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促进东南亚华社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工作,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本区域汉学研究的重镇。该中心主任由系主任陈荣照副教授兼任。
华语研究中心更名为华语教学中心并入中文系。
1995
8 月,汉学研究中心与河南洛阳国际汉诗协会联合举办“诗词欣赏与研究的世界”国际研讨会。
1995年汉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发布与接受赠书仪式。
为配合1994/95学年的学制改革,中文系课程也作了相应调整。新增的课程单元以汉语居多。
1996
为帮助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和对文化的兴趣,同时也为了使高中生能接触了解中文系,我系开始主办常年的初级学院研讨会。
11月,汉学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亚洲研究会、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第三届客家学国际研讨会”。
1997
6 月,汉学研究中心主办“儒学与世界文明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港、台、美、法、俄、澳、日、越、新、马等 12 个国家及地区的 210 多位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出席会议,会上宣读论文共 120 篇。会后出版了由陈荣照副教授主编的会议论文选集《儒学与世界文明》(二卷本)。
《海峡时报》关于“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
著名学者云集“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嘉宾还包括前部长杨荣文先生。
截至1997年底,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藏中文图书以及已装订资料共 册,订有期刊 742中、各地中文报纸 39种。该馆所藏以中国经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语言学、历史及哲学等图书最为丰富。馆内藏有约 1000种中国五四时期期刊以及新马早期报刊,有多重罕见报刊如十九世纪末的新马中文日报《叻报》(1887-1932)、《星报》(1890-1898)、《槟城新报》(1895-1941) 及《天南新报》(1898-1905) 等。又博士后,馆藏南洋各地 14中现行华文报刊之微缩胶卷,大英博物馆斯坦因敦煌钞卷及前北平图书馆善本图书微缩胶卷。
1998
李焯然副教授代理主任职务。
2000
王润华博士荣升正教授,出掌系务。
1999年与2000年分别举办的“人性/文化与作家的对话”和“翻译与21世纪的文化交流研讨会”。
2001
文学暨社会科学院成立语言教学中心,为非华文源流学生教授华语的华语教学中心并入其中。
汉学研究中心因文学院亚洲研究所的成立而并入其中。
中文系校友会成立,首位会长为李志贤副教授。
〈国大中文系成立校友会〉,《联合晚报》,2001年2月18日。
中文系联合八方出版社推出“东南亚华人研究丛书”系列。
八方东南亚华人丛书。
2月上海mba,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新马的汉学研究:国大马大中文系研究状况的探讨”国际学术会议。
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举办“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历史”研讨会,参与主讲者为赵令扬教授、黄坚立副教授、梁秉赋博士、劳悦强博士。
7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举办“邵氏企业与亚洲中心国际研讨会”。
8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举办“明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为培养新加坡中学生对华文与中华文化的兴趣,提供一个锻炼华语写作的机会,同时也为了使中学生能认识了解中文系,我系和南华中学开始主办常年的学术幼苗计划,惠及所有华文特选中学。
2002
李焯然副教授正式担任中文系主任。
中文系联合商务印书馆推出“汉学论丛”系列。
汉学论丛。
2007
黄贤强副教授出任主任。
国大中文系和北京大学合办“汉语语言学”双学位硕士(研究)课程。
〈国大和北大联办汉语语言学双学位硕士课程〉,《联合早报》,2006年10月27日。
为了在研究方面整合系内师生既有的研究强项,以凸显中文系的研究特色,中文系在2007年先后成立了东南亚华人,汉语语言学,明清,和印刷及大众文化四个研究群。研究群的宗旨在于提供不同研究领域但有共同研究课题的系内师生一个钻研学术及展现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平台。研究群也经常邀请海内外学者前来演讲或座谈。各研究群每年均举办许多学术交流活动。
东南亚华人。2010年新马客家人的社会与文化研讨会。
汉语语言学。第四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
明清研究群。2012年清代理学国际研讨会。
印刷及大众文化研究群。2010年六六女士《新汇点》演讲。
为回馈社会和与公众分享中文系教师和校友的研究成果,中文系自2007年11月起,定期与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举办“中国风采”系列讲座。
〈国大首次和亚洲文明博物馆合办讲座 七学者开讲中国风采〉,《联合早报》,2007年11月3日。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出版了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联合编辑的《新加坡宗乡会馆出版书刊目录》。
2008
中文系成立执行委员会,并在2008年2月1日召开第一次会议。执行委员会的主要功能在于磋商需要及时决议的问题,以及协助分担系里不同的职务。重要课题仍然需要在系务会议上复议通过。
教学方面,中文系不少课程开始融入田野考察,走出课室。田野考察的范围从新马延伸到中国境内。按不同课程的需求,考察的地点包括了闽粤两省的客家地区,潮汕地区,闽南地区(包括金门),以及泰国和越南的唐人街等。
2009年修读中国地方史课程的学生到中国闽南地区进行地方史考察。
2011年修读海外华人课程的学生到新加坡原貌馆考察。
2009年修读东南亚华人课程的学生到槟城进行田野考察。
为了固本培元,中文系在2008年和2009年之间进一步扩充汉学主修的必修课。必修课为:汉学导论,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经史子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以及历代文选。中文系坚信如果没有踏实的古典知识作为根基,无论是文化精英的培育,还是创意思维的发挥,都只是海市蜃楼。
四库全书。
沈俊平博士接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一职。
2010
中国宗教研究群成立。
宗教研究群。2010年释智如博士演讲。
2011
容世诚副教授出任主任。为了应对时代的挑战,国大中文系除了逆流而上加强本科生的训练之外,也要顺流而下发扬我系的教育使命。
中文系在2011/12学年开设以英语授课的新加坡研究单元:“新加坡华人的日常生活:过去与现在”,并陆续推出其它一些以英语授课的课程,为非华族学生和中文水平有限的华族学生提供认识中国和海外华人世界的文化、历史、文学、语言的机会。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出版了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图书馆联合编辑的《新加坡华文文学编年目录》。
2012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和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系史网站,合作出版《东南亚潮人研究中文资料辑录》硕士,该书由国大中文系李志贤副教授主编,为国大中文系两届毕业班十多位同学的集体作品。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新加坡公立大学 |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授课型硕士汇总
说到新加坡公立大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国立大学。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授课型硕士项目,下面一起看一下吧!
学校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 of )在职研究生,简称新国大(NUS)上海mba,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
NUS 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 21、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等高校联盟的成员,也通过了AACSB 和 EQUIS 认证。
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新加坡第7任总统陈庆炎、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何晶等,如此多的政治家和社会精英都来自于这所高校,可以说这里是新加坡政客的摇篮!
学校排名
2021年QS亚洲排名第1位
2021年QS世界排名 第11位
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第25位
学院设置及硕士项目
计算机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拥有80多名教职员工硕士,在为数字经济和IT行业培养精英方面有着非常充足的经验。该学院的国际教师在人工智能、数据库管理、计算生物学、编程语言和软件工程等领域进行着长期研究,这也从侧面验证该学院在IT行业有着尖端的技术和经验。
计算机硕士(一般方向)
数字金融技术硕士
商业分析硕士
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院
该学院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最悠久最具活力的院系之一。从1929年作为莱佛士学院的起源开始,经过随后各种大学合并的一系列转型,该学院不断壮大。今天,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院在卓越的教学和研究方面享有全球声誉,其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取得了很棒的成绩。
该学院的教学和研究专长主要聚焦东南亚和东亚,但也有大量的欧洲、美国和军事历史以及艺术、商业、宗教、科学和技术史的专业选择。
文学硕士(应用和公共历史)
亚洲及全球历史文学硕士
文学硕士(中国文化及语言)
文学硕士(英语语言与语言学)
文学硕士(文学研究)
东南亚研究文科硕士
经济学硕士
心理学硕士(临床)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理学硕士
社会科学硕士(传播学)
社会工作硕士
理学硕士(言语和语言病理学)
设计与环境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硕士课程是亚洲领先的建筑设计和研究课程。该学院的M.Arch 设计工作室为学生的专业课程提供着广泛的帮助,其战略目标是为学生将来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提供专业的学习和充足的实践经验。
该工作室可以为学生提供高级水平的扩展设计和创造性设计的实践研究,并可以在建筑学领域内进一步探讨研究,如一系列研讨会、座谈会、客座讲座、实习机会、交流和实地研究等,为学生的实习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理学硕士(建筑性能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房地产,环境管理和综合可持续设计)
建筑学硕士
城市设计文学硕士
风景园林硕士
城市规划硕士
艺术硕士(建筑保护)
工程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于1980年由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合并而成,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该学院已从1970年代后期的300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近10,000名学生。
理学硕士(化学工程; 土木工程电气工程; 环境工程; 岩土工程; 工业与系统工程; 知识产权管理; 技术的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安全、健康和环境技术)
海事技术与管理硕士
供应链管理理学硕士
理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以做“世界最好”的科学教育和研究为目标,以为新加坡和全世界社会提供高质量教育、孵育创业精神、引领前沿科研、发展科技知识为己任。
该学院有6大院系、6个研究中心和1个博物馆,兼顾科学前沿的同时与产业紧密结合,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加之与全球范围教育、产业合作,也帮助巩固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全亚洲乃至世界大学中的一流地位。
理学硕士(化学、应用物理、数学、制药科学与技术、数量金融、物理和统计学)
工业化学联合理科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科学传播联合硕士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科学硕士
生物技术理学硕士
化学服务理学硕士
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硕士
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理学硕士
法医科学硕士
金融工程理学硕士〔由风险管理学院管理〕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是世界上领先的公共政策学院之一。该学院拥有所有公共政策学院中最多样化的研究社区,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组成了一支出色的教师团队,可以为学生提供来自不同国家视角和不同思维的课程研究。
国际事务硕士
公共政策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
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中文)
苏瑞福公共健康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下属的苏瑞福公共健康学院 () 于2011年10月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新加坡公立大学 |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授课型硕士汇总,是新加坡的国立公共卫生学院,该学院在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培训和实践方面拥有数十年的经验。
该学院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众多机构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友好合作。
公共卫生硕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授课型硕士申请
申请基本要求
(1)国内211/985本科出身,平均成绩至少80分以上;
(2)双非(一本)本科出身,平均成绩85分以上;
(3)英语要求:雅思6.5分以上,单项最好不低于6.0;
(4)其他如获奖,实习,发表,科研等均可以作为加分项;
(5)GMAT,GRE,不是所有专业都要求,但如果能提供理想成绩,对申请很有帮助。
申请时间
NUS研究生申请分为春季入学和秋季入学
春季入学一般在1月,申请时间在6-8月份开放,截止时间8-10月 (只有少数专业有春节入学);
秋季入学一般在8月,申请时间在9-10月份开放,截止时间12月-1月 (主流入学季)
注:部分专业会或早些或晚些开放申请,且因为专业的不同公布申请结果也有所不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需要查看详情的同学可以登录官网自行查看,或者咨询我们的老师。
相关费用
/2022授课型硕士学费除牙医和音乐学院有所上涨,其他专业学费基本不变。
/2022 学费
/2022 学费
/2022 学费
学杂费
全日制研究生最新学年需要缴纳的学杂费为:250.95新币(实验室),233.65新币(无实验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传媒学硕士有什么申请要求?
很多学生在咨询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申请情况硕士,也有很多抱着冲刺想法的学生考虑试试看,毕竟新加坡这两所院校,也不是谁都可以考虑申请的;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详细介绍一下新加坡国大传媒硕士的申请情况;
首先说一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整体申请要求;
国大是亚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11的NUS,很多学霸申请硕研究生的首选。
NUS的硕士项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型,另一类是授课型。
研究型硕士其实就是进入导师的项目进行辅助研究最后除了要修满学分之外,还要写出论文并且通过答辩才能毕业;
授课型硕士就是修读一定数目课程与学分,按要求通过考试和论文即可毕业。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在去年新增加的传播学硕士专业( in ),全日制1年(PT2年)
在此之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没有开设专门的传媒硕士项目的。只有隔壁南洋理工大学才有博士后,竞争太激烈。当新国立大学新开传媒专业,多多少少能缓和一下申请新加坡传媒专业的压力。
但自豪归自豪,国立传播学申请要求也是蛮高的,首先本科背景需要相关专业,对学术背景要求很高,还需要有两年工作经验,申请还会有面试,雅思要求7分,托福100(写作需要22)…
项目在去年的11月开通,入学时间为2021年8月份;
专业名称: in
该课程为亚洲首个专注于数字传媒和领导力的项目,学习内容将重点放在新媒体和传媒领导、数据营销和数据分析上。该项目侧重于培养促进传播成功的重要技能,也会提供一门课程,专门研究如何应对当前或者新兴的趋势,例如新加坡政府的未来传媒框架。
NUS 课程学习灵活,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同时,该项目还拥有一项导师计划博士,将学生与来自自媒体行业的领先人物配对,让学生可以收集见识和建议,以塑造自己的未来。本课程获得新加坡公共关系学院(IPRS)的认可,课程质量的认可性和含金量非常不错。
•学制:全日制 12个月 、兼职制 24个月
•授课语言:英语
•学费:35,000新币
该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综合了传统传播学,市场营销,数据分析,计算机,法律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传媒学硕士有什么申请要求?,公共政策(关系)等领域的知识。
•传播学社会科学硕士一共分为3个方向 :
-战略传播
-数据与传播 Data an
-全球媒介传播 Meia
-战略传播
该课程方向主要研究传播学概念,以及管理危机传播和通过数字营销渠道改善关系和声誉的前沿方法和理念。适合从事企业传播,公共关系和所有行业从业人员的领导者和高管。
-数据与传播 Data an
结合大数据分析,通过学习数据可视化,社交媒体和分析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研究信息传播中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理解,然后构建积极的叙述。适合企业传播、公共关系、新闻和艺术领域的领导者和高管。
-全球媒介传播 Meia
全球媒介传播课程方向将深入研究新加坡、亚洲及其他地区媒体和数字空间背后的社会和政治敏感性。让学生获得亚洲视角,了解区域传播的历史语境,同时保持创新的全球视野。适合专注于亚洲市场相关的全球媒体行业领导者和高管。
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能争取到满意的录取通知书!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指南者留学分享:NUS中国文化与语言=去国外学中文?并非如此!
文 | 指南者留学学员 · J学姐
20 fall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文化与语言硕士
大家好呀,我是 NUS一年制硕士的毕业生,由于疫情,NUS在第一学期实行了线上授课,因此去年8月份开始,我先在国内上了几个月的网课,11月才前往新加坡。到了第二学期,学校就正式恢复了线下课。今年6月份毕业之后,我在新加坡逗留了一段时间,继续完成实习项目。
总体上来说,我很幸运地体验到了NUS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不同。我个人更喜欢线下课,因为方便与老师、同学们沟通,更好地使用国大的资源,而且可以进行田野调查,在实践中将知识进一步消化。
01
「并非中文专业」
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的专业名为中国文化与语言( and )。在NUS,这个专业确实设立在中文系之下,但是,它与所谓的中文专业其实差别很大。
中国文化与语言( and )是一年到一年半学制的授课型硕士。学生要在2-3个学期内修读10门课程(2门必修课+8门选修课)。
在课程设置上,两门必修课的官方译名为“当代汉学研究导论”与“当代汉语研究导论”, 除必修课外,系里可供选择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是文学方面的,比如诗词研究、辞赋研究、现当代文学等;第二是历史方面的,比如唐史,明史,口述史方法等;第三是文化人类学方面的,比如宗教、民间信仰、玄学等;第四则为语言学方面,如上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等。除此之外,更有针对海外华人社群研究、东南亚考古等特色课程。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这个专业的着重点绝非中文,而是一种更广泛的汉学研究视角。
早在留学申请时,由于我本科专业所属的是非常小众的领域,所以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困难。当时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在指南者留学App上查到了【中国文化与语言】这个专业,并且查看了往年的课程设置,其中有关“文化人类学”的课程吸引到了我。因为在本科学习阶段,我所深入学习的考古学、博物馆学等课程,都需要使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并且我的个人研究兴趣主要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因此就选择了申请这个专业。
正式就读以后,我选择学习的课程包括
· 中国宗教( )
· 陶瓷器研究( : From Tang to Qing)
· 唐代政治史( and of the Tang )
·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China- Asia )
· 近代南洋华人研究( in China)
等课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国际政治、文化人类学等领域,范围相当广泛,可供大家参考。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我所选择的课程,该专业还提供了更多方向和领域的研究思路。总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文专业”,而是一种培养综合型学术人员的、具有试验性的专业。
02
「新加坡独特的文化土壤」
康格温教授在 in and 这门课的开始曾向我们讲过:“在大汉文化圈消失的文化因素,往往会在小汉文化圈保存下来。”所谓“大汉文化圈”,指的是中国大陆所传承的有一定“正统性”的文化区域,而“小汉文化圈”则特指为海外华人群体所保留的文化区域。海外华人研究,离不开对于社群、会馆、建筑、民间信仰等符号的探讨,该研究所需要的正是真正深入到海外华人群体的文化土壤之中。
新加坡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上海mba,它国土面积极小,但是却能作为华人文化、印度文化、马来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元素保留且糅杂的“温室”。这背后的复杂因素无需赘述。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华人群体在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峇峇娘惹”、五脚基、乩童、宗乡会馆等在其他国家(如英美)见不到的文化奇观,而这些正是当代汉学研究进行扩散吸收的着眼点。
(田野调查)
纵观我仅有的一点学术经验,我个人在研究中所着迷的,往往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汇的节点。在新加坡,这种感觉无处不在。幸运的是,我在新加坡求学期间,正值疫情的平稳期,我们有机会进行田野调查,前往凝聚新加坡华人史的直落亚逸街。
(直落亚逸街)
直落亚逸街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象征,这里汇聚了代表华人闽、粤、客三帮的天福宫、庆徳楼、以及海唇福德祠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指南者留学分享:NUS中国文化与语言=去国外学中文?并非如此!,也有属于道教的妈祖庙。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紧挨着天福宫左右,还有阿尔阿布拉回教堂和纳宫回教堂,此外,仅在一箭之遥,便是卫理公会礼拜堂。
在这里,华人群体的宗族与海神相辅相成、印度回教徒与天主教徒紧紧相邻、妈祖与圣母共同保佑。在这些建筑中,融合无处不在。天福宫的门神中有印度人与马来人形象,而用闽南语布道的卫理公会礼拜堂也叫“福建教会”,这是一座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的华人教堂,建筑独特,屋顶就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翘角。
(卫理公会礼拜堂)
除以上所描述的,在有关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上,同学们借由小组作业带来的灵感走遍了新加坡的各个角落。如何点一杯真正的海南咖啡?如何品鉴娘惹菜与娘惹糕?如何做出已经濒临灭绝的海南鸡饭团?如何进行拜太岁?……这些问题驱使着我们不断进行着田野调查与访谈,最终形成了一篇篇论文。在课堂上,老师所启发我们的,是一种进行发现的好奇心:以往所熟悉的东西,在新加坡这里,会变得有所不同。
(海南咖啡)
不得不提的是,在新加坡国家文物局的规划下,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分布有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其中,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正是新加坡进行身份构建的中心战场,也是博物馆爱好者的天堂。
03
「国大的资源优势」
对于计划留学的小伙伴来说,NUS具有不容忽视的资源优势,抛开其常年位于亚洲第一的排名,NUS这个符号在新加坡本土不失为一块万能的“敲门砖”。举个简单的例子,班上一些同学在一家娘惹菜餐厅进行学术调研时,因为餐厅老板注意到他们身上穿的是NUS的文化衫博士,不仅饭菜全部免单,更欣然接受了访谈。
当然,打着国大的招牌“蹭吃蹭喝”不是我们就读于这所世界名校的主要原因。师资力量、学术氛围、文化资源才是考量的关键。
中文系有学术界具有声望的名师,如
· 丁荷生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宗教史:道教史、中国区域史比较研究、东南亚兴化人的庙宇网络等)
· 徐兰君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电影、当代青年流行文化研究及现代中国儿童文化史、现代中国都市文化史、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及中国女性作家研究等)
· 彭睿教授(研究兴趣包括: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等)
· 劳悦强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思想史、儒道释文化及互融、儒学发展史、中国古代妇女研究等)
……
NUS的学术氛围绝对是值得夸耀的。新加坡常年温热多雨,教学楼之间往往以长廊相连,这些连廊中摆放着带充电处的长桌,无论何时都可以见到同学们学习和讨论的身影。草坪上,楼梯上,咖啡厅里,食堂里,这些都可以变成讨论桌和自习室。老师们也常常24小时回复邮件,也可以到他们的办公室坐坐博士后,探讨各类问题。
毫无疑问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为我的专业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国大的博物馆中有大量瓷器和南洋画派的作品收藏,因此成为老师们进行授课的重要场所。老师们带领同学前往国大的博物馆,亲自为我们讲解和展示各类珍品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授课硕士,让书本知识变得易于吸收和理解。
(国大博物馆)
系里也会为我们请来新加坡各界的专家进行授课。如陶瓷器研究的老师是新加坡陶瓷考古第一人——戴柔星先生,他的课程不仅专业性强,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我选的另外一门课的老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陈刚先生,他曾在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受邀成为《联合早报》的评论员,进行直播分析。
(陶瓷器课上的样本)
当然,学术研究时常会涉及到“师门”问题,学者之间离不开提携、合作、竞争。在国大中文系,教授们不仅可以为喜爱学术的同学提供知识,更可以提供推举的机会。小到为同学们写读博的推荐信,大到介绍实习和研究项目,国大中文系一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会使任何优秀的学子被埋没。
(我们写的书)
新加坡是一座美丽的小岛,西海岸的夕阳、圣约翰的沙滩、芽笼的破旧天主教堂……文化的碎片和热带的暴雨,这是多么令人难忘、值得投入感情的地方。
以及,如果你到了新加坡,记得喝一杯Kopi~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