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隆重举办,会议主题为“环境健康与城市发展”。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连军应邀率团参会,并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友好学校进行访问交流。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鹏,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乐生,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吕楠陪同访问。
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代表团应邀参加了第六届国际会议,陈连军代表青岛理工大学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会议期间,代表团听取了大会主旨报告,并赴当地代表性建筑文化遗址进行技术访问,实地调研岛屿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元素融合成果,结合大会主题同各国与会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会后,陈连军出席了第七届国际会议承办权交接仪式。
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校生人数,代表团访问了印度尼西亚泗水理工学院,与该校副校长阿古斯·穆罕默德·哈塔、国际关系处主任阿斯特里亚·努尔·伊尔凡斯亚、土木学院院长、各系主任及教师代表等人座谈交流,就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等专业国际学生招生及学术科研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商讨,双方正式签署了《青岛理工大学与泗水理工学院合作备忘录》。随后在职研究生,代表团参观了该校建筑学院实验室。
访问新加坡期间,代表团访问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在南洋理工大学,代表团会见了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该校土木与环境学院院长楚剑教授,学习借鉴该校土木专业教育管理先进经验博士,商谈双方在土木、环境相关专业硕士合作办学方面的规划,并访问了土木与环境学院实验室,与该院地下空间中心科研团队就科研合作事宜开展座谈交流。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代表团会见了该校环境工程系主任胡江泳教授,就两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师生访学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商谈,并访问了环境工程系实验室,与我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校友代表、博士后研究员何美博博士等人座谈交流,探索两校环境工程领域科研合作。
本次出访期间,代表团在国际会议会场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开展了人才招聘宣讲会。陈连军、张鹏、王乐生、吕楠先后就学校办学概况、人才引进政策、学院基本情况等进行了推介,活动吸引了数十余名优秀青年学者参加,引发了积极热烈的反响。
此次出访,通过学术会议、高校访问、座谈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校生人数,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连军率团参加第六届iSMART国际会议并访问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友好高校,拓展了我校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的务实合作,并在海外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高层次海外高校的交流硕士,不断开创学校国际化办学新局面。(撰稿:魏亚男;审核:张鹏)
附:国际会议及友好学校简介
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由国际海洋建筑学术联盟(IAUOA)、亚洲低碳设计学会及我校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共同发起,今年已举办至第六届,会议主题为“环境健康与城市发展”。本届国际会议由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日本事务部、浙江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办,印度尼西亚泗水理工学院(ITS)承办,我校与浙江大学、亚洲低碳设计学会等5家单位协办,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泗水理工学院( )
该校始建于1960年,是印度尼西亚的重点理工科院校,也是“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成员。该校重视科学、工程、技术和研究,共有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工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与规划学院、海洋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5个学院,涵盖6个博士项目、13个硕士项目以及22个本科项目的76门课程,现有在校生17000余人,教师及雇员1500余人。学校世界大学排名第585位。
南洋理工大学( )
该校始建于1955年,是新加坡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也是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学,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成员。学校共有9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并拥有国家教育学院、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和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两个世界知名的自治机构。该校的传媒、材料科学、土木工程、电子电气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教育学等优势学科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学校世界大学排名第15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 of )
该校始建于1980年,是新加坡的公立研究型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 21等组织的成员学校。学校共有16个学院,50多个专业,学生总数40000余人,教学科研人员总数6000余人。该校的土木工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化学工程、社会学、建筑环境、电子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优势学科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学校世界大学排名第8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校友,新加坡国立大学“市长班”校友出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新合作三十年培养国际化视野高级官员
新加坡市长班,中国管理精英“创造营”!
日前,中国国务院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任免,熊四皓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这位跨越物理、信息通信、公共管理等多领域的学者型官员其履历中的新加坡留学经历,再度引发人们对新加坡 “市长班”的高度关注。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寻这个被誉为中国公务员海外培训“黄埔军校”的新加坡“市长班”,是如何助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管理精英。
01
熊四皓的 精彩之旅
学术与管理的璀璨融合
熊四皓,现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1969 年诞生于江西高安,中共党员,研究员身份熠熠生辉。1993 年投身工作,199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光荣征程。
图源:中国教育部官网
他的学术之路精彩纷呈,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专业赋予他理学学士的深厚底蕴;复旦大学 / 挪威管理学院信息通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经历,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行政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则为他的职业生涯铸就了坚实基石。
正是这段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宝贵经历,让熊四皓的人生轨迹更加丰富多彩上海mba,而他所涉足的公共行政与管理专业,恰是新加坡 “市长班” 的关键组成部分。
02
新加坡 “市长班”
中国公务员的海外璀璨摇篮
回溯1978年11月,小平先生访问新加坡,对其经济成就赞不绝口,多次向国内高层强调像新加坡学习经验;也是在那一年,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携妻子与女儿第二次访华(首次访华是1976年5月)。
图为:11月25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出席苏州工业园区30周年活动
之后新加坡开放了对华旅游,而中国多位高级领导人相继访问新加坡,以期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推动国内发展。
南洋理工大学的先锋之举
1992 年,新加坡和中国建交短短的两年之后,南洋理工大学果敢地迈出第一步,与中共中央组织部携手合作,创立了首个面向中国官员的海外培训班 ——“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管理硕士项目”。
起初,该项目以一周至三个月的短期培训班形式亮相,采用中文授课,涵盖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等丰富内容。
无论是中共中央组织部有规划地选拔并派出厅局级干部进行系统性培训,还是诸多省、市、县官员参与的大规模轮训,前往新加坡学习和培训已然成为当时众多干部成长历程中的 “必修课”,更是学习新加坡国家治理管理经验的关键举措。
在赴新学习和培训的官员当中,有许多人已处于地市级(处级)领导层级。正因如此,媒体将其称为“市长班”,这个称谓很快便在中国和新加坡广泛传播开来,被大众所熟知。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强力加入
紧接着,新加坡国立大学也积极响应,与中组部紧密合作,其《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开设了与之类似的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专业,这两所顶尖学府的强强联手,如同两颗耀眼的明珠交相辉映,使得“市长班” 的影响力如日中天。
新加坡和中国两国政府高度重视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高级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项目(MPAM),新加坡包括总统和内阁部长在内的领导人多次为MPAM学员授课,中国领导人也多次视察考查该项目。
2001 年 4 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校友,中新两国政府代表在狮城庄严地共同签署了《关于中国中高级官员赴新加坡学习交流的协议》;2005 年,南洋理工大学与中共中央组织部及各省市组织部再度携手,合作开办了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至此,“市长班” 的地位坚如磐石。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还具有强大的校友网络,曾培养了一大批行业精英,他们活跃在全球80多个经济体。MPAM的校友中,已经有一大批走上了省部级和市厅级的领导岗位,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担任领导者。
03
精英汇聚,知行合一
前往新加坡参加培训的中国官员,来自全国各省市行政机构、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和央企,涵盖范围广泛,从省部级到县处级,精英云集。之后的25年里,多达1万6000名中国各级政府官员来到新加坡培训学习,规模宏大。
一年制的高级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课程(市长班强化培训)被划分为三个紧凑的学期,每学期时长为三个月,其中穿插了一个学期专门用于毕业论文报告的筹备与撰写。
每位学员都需要完成一份具有实践意义的“市长报告”,这份报告不应该是纯学术性的,而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探讨。
报告课题完成后,会有专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评审,一等奖的获得者将能得到50万新元(约合41万美元)的资金,作为项目启动资金。
每位学员也都需积极参与院办精心安排的参访与讲座,走访并考察新加坡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博士后,与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士深入交流公共和企业管理经验,碰撞思想的火花。
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吴伟曾表示:
我们的课程主要有三个方向:一个是扩大国际视野。中国官员出国的好处是可以扩展国际视野,看看外国是怎么做的,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他们都是有意义的;
第二,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因为像这种对官员的课程不能空谈理论在职研究生,所以要结合实际,看看实际上新加坡现在是怎么做的;
第三,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因为这些人他们学完都要回国去服务,所以你不能只跟他们空谈别的东西,所以跟欧美相比,我们的课程比较接近中国的国情,因此他们比较容易理解。
04
助力精英,成就辉煌未来
“市长班”优秀申请人会获得新加坡教育部提供 Grant 支持,同时,当地众多公益基金会也纷纷慷慨解囊,提供奖学金。
2011 年,由李光耀先生倡议并创立的 “通商中国” 机构,将 “通商中国企业奖” 郑重颁予 “南洋理工大学市长班”(此前一年的获奖者为中新苏州工业园),其颁奖词掷地有声:“这里,乃是培训中国未来领导的摇篮,更是向中国展现新加坡公共行政与经济卓越管理的绝佳平台。”
教育的成就莫过于百年树人,学成归国的校友多在政界、商界和专业技术领域得到擢升。令人瞩目的是,经常有多名校友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和十九大代表的名单之中。
尽管中新两国国情各异,但新加坡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行政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卓越经验和创新举措,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新加坡模式”如同一盏明灯,深刻启迪了中国政府官员的善治理念。
新加坡与中国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初心与努力亦历久弥坚,正是这份坚守与执着,为两国合作的美好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市长班”学员来源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互学互鉴的交流模式不断优化,其作为中新合作桥梁的核心作用始终未变。
END
【全新爸妈】旨在打造“新加坡精英家长社群”,为有留学需求的家庭提供新加坡全方位资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校友,新加坡国立大学“市长班”校友出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新合作三十年培养国际化视野高级官员,从教育到生活、从行业洞悉到产业发展,成为您的“新加坡掌上通”。有任何关于新加坡留学问题,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添加微信,我们为您提供专业咨询规划!
往期精彩回顾
刘斌 新加坡国立大学,8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8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作者 | 沈春蕾
当地时间2月9日刘斌 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国家工程院宣布新当选的111位院士与22位外籍院士名单。至此,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人数达2388位,外籍院士人数达到310位。
新当选的院士中除了备受关注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还有4位美籍华人入选;此外,还有4位华人学者当选外籍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岱宁、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等。
美国国家工程院网站显示,该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是独立的非营利机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授予在工程研究、实践以及教育领域成就卓著的学者。
以下为8位新当选的华人学者:
方岱宁
图源:北京理工大学官网
方岱宁( Fang)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因对极端条件下铁电/铁磁材料和轻型多功能结构力学的贡献,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方岱宁主要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拓展了铁电/铁磁材料宏微观变形与断裂理论,在有限元分析与器件设计中获得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首颗增材制造卫星、国内首例轨道交通装备主承力异型复合材料悬浮架结构等高端装备结构中获得应用。
刘斌
图源: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
刘斌(Bin Liu)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因将有机电子材料引入水介质,为生物医学、环境监测、传感器和电子设备开辟了新方向,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刘斌先后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她致力于共轭聚合物发光材料、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等在生物医学及能源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对高分子化学及有机材料在生物医药研究、环境监测暨能源配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作出了显著贡献。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并创立了公司,该公司专为医疗与生物应用生产有机发光纳米粒子。
蔡克铨
图源:台湾大学官网
蔡克铨(Keh- Tsai)现任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杰出教授博士后,因对地震工程研究和钢结构设计的国际领导和贡献刘斌 新加坡国立大学,8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宏江
图源:智源研究院
张宏江( Zhang),现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因在多媒体计算领域的技术贡献和领导地位,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曹简
图源:西北大学官网
曹简(Jian Cao)现任美国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学院卡迪斯·柯林斯( )教授,因开创了柔性板材成型系统并在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曹简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她的主要研究包括创新制造工艺和系统,尤其是基于变形工艺和激光工艺的研究。她的研究工作对表征材料结构对金属和编织复合材料成形行为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研究综合了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控制和传感器、设计方法来推进制造过程。
林钊信
图源:
林钊信(Chao-hsin Lin)现任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商用飞机研究员,因开发航空航天环境控制系统以确保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全和福祉,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林钊信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在台湾成功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流体力学、飞机机舱环境、多相流以及火灾/烟雾特性和抑制。
严玉山
图源:特拉华大学官网
严玉山( Yan)现任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科亨利·B·杜邦(Henry B. )讲席教授,因在分离膜和电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和材料领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严玉山先后于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工学博士学位。他证实了分子筛薄膜可应用在半导体绝缘材料、防腐膜和宇宙空间站上的水分离,并于2010年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授予的唐纳德布瑞克奖。
杨台莹
图源:吉利德官网
杨台莹( Yang)现任美国吉利德药品开发及制造部门执行副总裁,因发明、生产并推广治疗艾滋病(HIV)单片剂方案,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杨台莹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美国南加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3年加入吉利德以来在职研究生,她主要负责公司所有试验化合物和上市产品。在她的领导下,吉利德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HIV单片剂疗法,并将超过25种化合物从早期开发阶段推向市场,惠及全球数百万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校友,校友活动 | 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合唱团联袂演出的合唱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
合/唱/音/乐/会
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合唱团
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
♪ 圆满成功♫
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合唱团
联袂演出
苏州大学恩玲艺术中心
2024年10月18日由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承办,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 Choir)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合唱团( of Choir)联袂演出的专场合唱音乐会在苏州大学恩玲艺术中心举办,恩玲艺术中心坐落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建筑主体是由黑、白、灰为主要色调构成的“大圆”和“小圆”,其优美的形态,仿佛是音乐中的高音符,倾泻出美妙的旋律,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彰显出无限的浪漫与美好。
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
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
指挥:付一帆
钢琴伴奏:王子林
非洲鼓:钟嘉成
念白:夏涓戴丹
当晚,苏州大学恩玲艺术中心音乐大厅灯火通明,不少合唱爱好者早早来到了现场,19:30合唱音乐会准时开始,两个合唱团先后交替登台,为现场观众们奉献了12首合唱作品,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演出了如下6首合唱曲目。
《茉莉花》
这是一首富有富有中国江南韵味的著名江苏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民族情感而闻名于世。本次演唱的是由美国作曲家Reed 在2012年为犹他州大学室内合唱团改编的混声四部合唱《茉莉花》版本。作品声部变幻交叠,结构错落有致,和声温暖动人,合唱团的演绎让这曲耳熟能详的中国旋律焕发出了别样光彩。
《》
这首迷人的瑞士民歌,编曲者Sonja , Andy beck出色地运用了大量的合唱织体,慷慨地将旋律在所有声部之间传递。中间一段有泡沫和趣味的分层约德尔唱段有助于建立部分演唱技巧。作品旋律优美,节奏欢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校友,校友活动 | 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合唱团联袂演出的合唱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让人联想起在阿尔卑斯山徒步旅行的约德尔唱法歌手的声音在山间不断回响。
《月亮代表我的心》
词:孙儀,曲:翁清溪,编曲:冉天豪,这是一首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流传至今、旋律优美的情歌,曲调委婉动人,富有东方色彩的浪漫。合唱版本的编曲进一步强化了情真意切、充满遐想的情感传递,通过多声部的深情演绎来营造出一种更加宏大和感人的音乐效果,使得这首老歌换发出新意,并触动了听众的心灵。
《山中月》
作品以徐志摩的诗作《山中》谱曲创作。该诗是徐志摩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为卧在病榻中的挚友林徽因而作。音乐风格清新脱俗硕士,旋律优美动听,将诗中那隔而不隔、蕴而不宣的缕缕情思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校友,通过中国风的民族音乐语汇细腻入微地表达出来,如梦似幻。作品中的“月”象征着纯洁和永恒博士后,通过合唱团的演绎,将诗人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Muana Moke》
本曲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之一的林加拉语演唱,曲名Muana Moke,在林加拉语里是“孩子”的意思。音乐家 C. 把歌编配成阿卡贝拉形式的合唱作品,典型的弱起小节、简短的乐句以及重复的旋律片段,加上非洲鼓和沙铃,使得整首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富有活力的旋律,充满了浓厚的非洲色彩和动感,合唱团员们充满激情的和声彼此起伏,感染了所有观众。
《感恩的心》
词:陈乐融,曲:陈志远,Tim Dou编合唱、钢琴伴奏,这是一首充满感染力的合唱作品,它通过动人的歌词和旋律,展现了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合唱版本的《感恩的心》通过多个声部的和声和复调元素,使得歌曲更加饱满和富有层次感,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每个合唱队员都带着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和感悟,形成一种充满深情的表情和富有情感的歌声传递给了观众并形成了情感的共鸣,激励着人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以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成功,都要心怀感恩。因为感恩,我们能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爱与温暖。
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合唱团
指挥:阿迪尔(Adyll Hardy)
钢琴伴奏:周肃烽( )
演唱曲目
① (狮子城)
编曲:Adyll Hardy
② (鹦鹉之歌)
编曲:Jason Ong
③Dona Nobis Pacem(给我们和平)
作曲:
④ ASHES TO DUST(归于尘土)
作曲:林健雄
⑤ 摇篮曲()
词曲:吴多才
⑥ 90 年代电视剧主题曲组曲
编曲:Adyll Hardy
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合唱团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合唱团( of Choir)成立于 1998 年,团员大部分是国立大学毕业生,目前有团员 80 多人。合唱团成立至今取得耀眼的成绩,曾在泰国、香港、台湾和马来西亚举行的国际合唱节获得多个奖项。在本地,合唱团参加每年一次的新加坡之声合唱节(2013-2024),杨秀桃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合唱大会(2019),以及由德国大使馆和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联合举办的纪念贝多芬诞生 250 周年的欢乐颂音乐会(2020)等。2023 年 6 月,合唱团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 教授的邀请下博士,在布里斯班及附近城市演出 5 场,呈现新加坡音乐家的作品。2023 年 11 月,合唱团在新加坡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音乐会。在上半场,合唱团呈现了莫扎特的弥撒曲 KV194,并由 18 人弦乐队伴奏,演出深获好评。
东吴之友——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简介
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 Choir)是隶属于苏州大学和苏州大学校友会文艺分会的一个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合唱团成立于 2020 年初,由苏大校友会文艺分会会长、美籍华人声乐家龚园老师担任名誉团长和声乐指导;由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合唱联盟理事李长松老师担任艺术顾问;由青年指挥付一帆老师担任合唱艺术指导和常任指挥;目前已由热爱合唱艺术和一定音乐素养的苏大各届校内外校友组成的团员近60名。曾获2022 世界合唱节 C2 组(乐龄)金奖第一名;首届江南合唱艺术周国际合唱比赛乐龄组金奖。合唱团的宗旨是——汇聚苏大校友,凝聚东吴情怀,弘扬苏大精神,展现校友风采。
THE END
在本次合唱演唱会中,由两个合唱团奉献给观众的每一首作品都经过了精心排练,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艺术加工和不断打磨,以最丰富的情感来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和内涵,在合唱演唱中,高音声部如同展翅高飞的雄鹰,清脆嘹亮,穿透云霄;低音声部则像深沉的大海,沉稳而富有力量。相互交织的多声部此起彼伏、遥相辉映,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河。台上的合唱团成员们和场内观众随着歌声的起伏,洋溢着陶醉的神情,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情感之中。每当一首合唱作品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观众们都会给予热烈的鼓掌,以表达对合唱团精彩演出的赞赏和认可。合唱演唱会的最后环节是苏州大学校友合唱团给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合唱团的每位团员赠送小纪念品,两个合唱队同台合影留念,台下观众纷纷上台献花表示祝贺和感谢。音乐会在一片欢乐声中落下帷幕。
END
SUA-Choir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