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24日,由中国密码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数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计算机学会上海分部、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协办的“中国密码学会2015年会(’2015)”在上海成功召开。
出席本次年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蔡吉人院士,上海市密码管理局王晓岗副局长、韩小平处长,中国密码学会裴定一理事长、冯登国副理事长、徐茂智副理事长、于艳萍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张安胜副校长、电院党委苏跃增书记、计算机系党总支张丽清书记、计算机系副主任骆源教授等,来自全国10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测试机构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在校师生、行业精英、工程技术人员等800余人参加了会议。
10月23日上午8:30分,大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隆重开幕。开幕式由本次年会的程序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谷大武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张安胜副校长和上海市密码管理局王晓岗副局长分别致辞。
程序委员会主席谷大武教授主持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张安胜副校长致辞
上海市密码管理局王晓岗副局长致辞
作为东道主,张安胜副校长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接着他提到:当前,以密码学为核心的网络空间安全日益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和国计民生安全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CSE),“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我国大力提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中,作为网络安全的基础和支撑技术,密码学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博士,召开“中国密码学会2015学术年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同时,张安胜副校长介绍了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在密码相关学科方面的发展,他提到:上海交通大学历来非常重视密码学研究,拥有密码学与计算机安全研究所、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可扩展计算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科研平台。经过近20年的高速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支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密码学队伍,拥有长江学者谷大武教授、国家杰青曹珍富教授、国际知名密码专家来学嘉教授、以及刘胜利、骆源、曾贵华、邱卫东、郁昱、王磊等一批中青年学者。在新的背景下,学校将继续支持和重点投入以密码学为核心的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
随后谷大武教授代表程序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介绍了会议的论文征集、评审、接收、特邀报告、年会议程和年会组织筹备等情况。开幕式上还举行了2015年“中国密码学会奖” 颁奖仪式。仪式由于艳萍秘书长主持,她介绍了奖项推荐、评选情况,并宣读了奖励决定。本次年会分别颁发了“中国密码学会杰出贡献奖”、“中国密码学会优秀青年奖”、“中国密码学会先进集体奖”、“中国密码学会先进工作者”及“中国密码学会优秀会员奖”,我校特别研究员郁昱荣获“中国密码学会优秀青年奖”。蔡吉人院士、裴定一理事长、冯登国和徐茂智副理事长分别向相关获奖者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开幕式结束后,大会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我校特别研究员郁昱荣获“中国密码学会优秀青年奖”
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年会紧密围绕对称密码、公钥密码、序列密码、量子密码、密码协议、密码系统安全、密码电路安全等主题,安排了9个特邀报告和19个论文报告,这9位特邀报告人及其报告题目分别是:国际标准算法AES和SHA-3的设计者、比利时ST微电子公司Joan 博士“-based ion”,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UCL)Fran?ois- 教授“Side- : & (Good) (s)”,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Wu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韩正甫教授“量子信息密码学”,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荆继武研究员“新时代信息安全中的密码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唐小虎教授“旋转对称Bent函数研究”,复旦大学赵运磊教授“SSL/TLS: 历史、现状及展望”,暨南大学翁健教授“CCA- Keyed- ”,上海交通大学王磊特别研究员“消息认证码的安全分析”。这些特邀报告人或为国外密码学界知名学者,或为国内密码学界中青年专家,他们的报告反映和引领了国内外密码学术界的研究方向。程序委员会委员冯登国、荆继武、徐茂智、戚文峰、林东岱、韩正甫、来学嘉、陈克非、刘胜利、李超、吴文玲、曹珍富、徐秋亮等分别主持了这些报告,报告内容由程序委员会主席谷大武教授和来学嘉教授负责编撰了《密码学进展─中国密码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
为了展示密码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学术热点、学术动态及发展趋势,促进密码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本次年会还安排了自由论坛及技术论坛。自由论坛由西华大学何明星教授主持,20位代表进行了自由发言上海mba,西南交通大学何大可教授围绕当前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的热点问题,做了“开课:如何给《网络空间(安全)》下定义?”的精彩发言。技术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李宝研究员和中山大学张方国教授主持,一共有6个技术报告,从多个领域展现了密码应用的关键技术,吸引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张媛媛博士针对当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中密码算法和协议的实现问题,做了“密码系统代码实现的误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的专题介绍。
本次年会名家荟萃、智慧交融,探讨建设、共谋发展,是一次密码理论深度碰撞、密码技术深度交流的盛会。会议规模空前,影响巨大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关注度高,展现出我国密码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学术传承。我们相信,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扩大我校在国内密码学领域的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从而对我校“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本次年会是我国密码学术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必将为密码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和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商学院,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
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金融财务领域的精华理论和实用技能教育,从而为金融界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商学院博士,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在跨国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机构及大型集团公司和各类企业的相关部门等从事工作,专业在新加坡十分受欢迎,就业机会多,若是回国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
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金融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金融硕士属于商务管理类-金融学上海mba,学制是12个月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商学院,开课时间是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金融硕士学位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金融财务领域的精华理论和实用技能教育,从而为金融界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课程共设十二个模块,着重培训学生在投资及交易等专业领域应用和规划金融财务方案及策略的分析能力。
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在跨国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机构及大型集团公司和各类企业的相关部门等从事工作。新加坡金融硕士主要培养具有坚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较高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现代计量分析手段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硕士条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申请条件,首先在学历条件上,需要申请学生是国内211或985大学毕业生,并提供在校期间成绩,平均成绩达80分以上;然后在语言条件上硕士,学生需要雅思成绩6.5分以上。如果是非211或985大学,提供在校平均成绩85分以上,语言要求需要达到雅思成绩6.5分以上。还需要持有相关专业的毕业证及学士学位,有相关工作经验优先录取。
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硕士费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学费一年需要20-30万人民币左右;
新加坡大学一年生活费大约需要12-15万人民币左右,生活费包括的住宿、饮食、交通、娱乐等费用,生活费根据学生的消费方式会有所差别。生活费中最大的开销就是住宿费用,住宿费每月需要800-1500新币,住宿费用因地段、住宿类型、设施及同住人数不同而异。饮食费上面,学生每天需要12新币,一个月400新币左右。交通费一个月需要50-100元新币,政府大学的学生可以享受交通优惠。
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建筑可阅读丨上海高校里的“国保”建筑:历史人文交相辉映
上海交通大学老图书馆
上海共有三所大学的校园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如今华东政法大学校园里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上海理工大学校园里的“沪江大学近代建筑”和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的“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这些“国保”建筑均为保存完好且别具特色的历史建筑群落,中西艺术合璧,文化内涵深厚。数十甚至百余年来,它们原汁原味地静处于绿树浓荫之中,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唤醒着城市的记忆,也为未来留存下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建筑可阅读”版此前随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段滨河步道改造完成并正式向公众开放之际,已详尽介绍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本期则着重围绕沪江大学近代建筑和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展开。
——编者
上海理工大学思晏堂
教会学院的巨变:从沪江大学到上海理工大学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校址位于黄浦江西岸的军工路516号,原名上海浸会大学堂,曾是中国学生规模最大的教会大学,1914年更名为“沪江大学”。
在建筑风格和校园规划上,学院哥特式风格是沪江大学建筑最突出的特点。这种风格源自美国晚期哥特复兴,出现于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上半叶硕士,其特征是校园空间院落感强,建筑外观挺拔高耸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并饰有明显哥特风格的垂直线条、尖顶券和雕饰。学校现有30余幢历史建筑得以完整保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随系科调整淡出历史,但它积淀丰厚的建筑遗产和人文精神,已融入上海理工大学之中。
本土化进程中的沪江大学,几乎每年都有新建筑落成
思晏堂(Yates Hall)是沪江大学首座综合教学楼,1909年建成。徐志摩、郑章成等人都曾在此留下刻苦钻研的身影。思晏堂大楼平面呈长方形,由清水红砖砌筑,双坡红瓦屋面,南向立面采用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高耸的塔尖,入口采用组合柱式门廊,东面入口有拱形门洞,是典型的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思晏堂一楼为办公室和教室,二楼三楼通高,用作礼拜堂,可容纳300余人。其他房间用作学生宿舍。1911年又增加一层楼变为四层。1956年思晏堂遭遇龙卷风袭击,坡屋顶西端受损严重,1957年完成重建。现外立面墙体设平券窗,屋顶有连续的老虎窗,作为学校办公楼在使用。
1911至1928年,沪江大学不仅从教会大学向本土化大学转变,校园土地和建筑面积也有了很大的增加。在此期间,校园整体规划由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主持,将校园划分为教学区、扩展区和教师住宅区,几乎每年都有新建筑落成。在这些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思裴堂和思孟堂。
沪江大学第二座大型建筑,便是落成于1915年的思裴堂,原为男生宿舍。墙面由青砖与红砖混合砌筑,形成竖向立面构图。底层的窗洞为平券,二层为平缓的弧线券,三层为平缓的尖券窗,其中二三层窗洞为统一的竖向线条,以增强垂直感。南立面门廊用八根科林斯柱子抬起,侧面饰有宝瓶栏杆,主入口为尖券门洞,内部走廊穿插着平缓的火焰券门洞,用以分割空间。建筑的一层为教室,其余三层为高年级学生的宿舍。这座建筑现作为学校第三学生宿舍在使用。
思孟堂落成于1920年,原为附属中学部下院,楼高四层,砖混结构砌筑,平面为矩形对称式布局,突出轴线。双坡屋顶坡度陡急,两面对称设有老虎窗,南北立面中央和两侧均伸出三个抱厦。其中南立面中部还饰有凸窗,凸窗的中间段纹饰精致,下部新增了两根圆柱以加固支撑。建筑转角加有扶壁,类似教堂结构做法,室内走廊顶部为尖券拱。现为学校能源与动力学院办公楼。
抗战前毗邻而建的思魏堂与大礼堂,成为校园新的标志建筑
1928年,沪江大学首位华人校长刘湛恩博士(1896-1938)赴任。他致力于“学术化、人格化、平民化、职业化”的改革与实践,推动沪江大学的中国化,这一时期,校园建设也迎来新的高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37年建成的大礼堂和思魏堂。
两座建筑毗邻而建,平面呈L形,南侧是大礼堂,北侧为思魏堂,与思晏堂只有几步之遥。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可容纳1200余人,下层为会议室、同学会室、团体交谊会室等。立面上有哥特式十字花窗和尖券窗,窗洞口被细柱分割成几个竖向长窗,增强了建筑的垂直感。东面入口为双联平拱门洞。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师生返回学校,于1946年11月23日在大礼堂与思魏堂内隆重举办了建校40周年庆典。这组建筑现仍然作为大学礼堂在使用。
同时期建成的思福堂,也是一座杰出的建筑,原为女教师公寓——沪江大学1920年实行男女同校后,女教师数量逐渐增加。为砖混结构建筑,三角形山墙上均饰有木框架。南面有出挑的阳台,由卷草纹装饰的牛腿支撑;南面西侧墙面有连续的半圆齿状装饰。东面有八边形的凸窗,上面是一个露天阳台;北面有宝瓶栏杆屋顶露台,均体现出美国都铎式小住宅的风格特征。这座建筑现用为学校国际交流处办公楼。
上海理工大学思魏堂与大礼堂
抗战胜利后,图书馆扩建与馥赉堂落成,使校园风格一脉相承
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进行了最后一轮建设。图书馆扩建于1949年完成,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同年,新的女生宿舍楼馥赉堂建成。这两座建筑成为沪江大学时期留下的最后一笔宝贵遗产。
新建成的图书馆东翼与老馆完全对称,两翼之间建造了一个高耸的城堡式塔楼,形成新的门厅空间,入口门洞延续了老馆的四圆心拱门洞,中部为两层高的尖券窗(现存为圆拱),顶层则用六个尖券拱和小塔尖串连起两侧的雉堞女儿墙。进入门厅后是一个两层通高的共享空间,正上方设计有一个铅丝玻璃的采光顶,下面装饰有木格栅吊顶在职研究生,优美的形式与良好的采光功能完美融合,颇有情趣。新馆较老馆更贴近纯正的哥特晚期都铎式建筑风格,从尺度到功能再到细部都与老馆协调统一,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极佳的改造案例。
馥赉堂坐落于黄浦江边,开口向东朝向江面,西面与第一女生宿舍怀德堂相呼应。不同于校园中大多采用对称构图的建筑,馥赉堂造型活泼,平面布局自由舒展,立面细节丰富细腻,可谓极特别的风景线。建筑楼高四层,顶层双坡屋顶较为陡峭,有连续的老虎窗并列排开。山墙立面有哥特式尖券窗,被两条直棂分割成三个细长窗,还有高耸的壁炉烟囱伸出屋面。底层为扁平的尖券窗洞。南立面布满落地凸窗,北立面则在局部用抹白灰的填充墙体和深色构建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轻快之感。这座建筑现用为学校第二教师公寓。
静谧的教师公寓,迎来再次华丽转身
从老校门走进沪江大学旧址,前行不远,便来到了一片环境清幽、树影婆娑的区域,鸟语花香间可以看见红瓦屋顶与清水砖墙。这里分散着14座独立小别墅,呈东西向两排分布。它们相继建成于1915至1936年间,建筑风格相似而布局各有特色,屋前有小径互通,屋侧则以树篱分隔成静谧的小花园,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在此居住。
其中,梅佩礼教授住宅落成于1907年,住宅为砖木结构,假三层式大坡屋顶,老虎窗采用双坡式和棚屋式两种式样。外墙为青砖与红砖混砌,南面有半圆券敞廊和凸窗。入口为拱形门洞,室内为木质地板,楼梯间采用深褐色油饰面。雷盛休医生住宅建于1917年,不规整,东北面有一层体量围合出来的小院落,西南面有三开间的装饰柱廊。建筑的外立面以灰色砖墙为主,楼层线、基脚、檐口线和壁柱则用红砖砌筑。
2006年,七座现存的教师住宅别墅进行了全面保护修缮。2011年它们转身为沪江国际文化园,园内设立德国、日本、北欧等等七个交流中心,成为风格独特的校园国际文化社区。
上海理工大学原“湛恩纪念图书馆”
学院式建筑群的延续: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
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校址位于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启蒙者徐光启的生活故地——徐家汇。
与高楼林立的闹市一隅之隔,校园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历经岁月沧桑,静谧如初。在120余年的历程中,有16座早期优秀历史建筑基本得以完整保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老建筑艺术风格典雅,结构造型秀丽,文化内涵深厚,见证了校园的发展和人文的光辉。百多年来,这里走出了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各类优秀的人才。
南洋公学由时任监院的福开森负责规划,整体布局沿用了当时英美国家流行的方院式结构。校园中央是宽阔方正的矩形广场,广场北侧一字展开两座最主要的教学楼——上院和中院,广场南侧对应建造的教学楼为外院。校园围绕矩形院落进行营造,以追求完整的秩序和氛围。其中,上院和中院对校园风格的形成最具决定性。
上海交通大学中院
方院式校园的南北两翼:中院、新中院与新上院
中院,顾名思义“居中之院”,位于中心广场正北,建成于1899年,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内唯一建于19世纪并留存至今的建筑,我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蔡元培及多位教育界名家曾在此工作。福开森主持设计建造时参考了当时美国著名院校的建筑形式,尤其是其母校波士顿大学。这种建筑风格在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和美国大学早期的建筑中可以见到,它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改良,具有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初建时中院为三层砖木结构,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整个建筑立面上下呈三段式,左右严格对称,简洁大方,没有繁复的装饰,屋顶为两段式山墙。材质主要采用清水砖砌博士后,白石灰勾缝,门窗为拱券式,并采用红砖窗套或券眉装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端略微突出,室内为内廊式,以木制材料为主,装饰精致简洁。三楼中央阳台外侧墙面上嵌着一块石板,镌刻着“南洋公学中院”六个庄严的大字,从其建成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新中院位于中院北侧,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传统砖砌结构和木框外廊相结合,堪称“中西合璧”。新中院采用的“外廊式”是上海早期西式建筑样式之一,外围建有大拱门式的敞开游廊。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东南亚,是为适应热带气候而设计出来的一种形式。它分别吸取了东西方建筑的优点,外形上尽显轻盈、通透。
建筑楼高两层,口字形平面,青砖墙面,红砖腰线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建筑可阅读丨上海高校里的“国保”建筑:历史人文交相辉映,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不同于西方外廊式建筑的砖石柱廊和拱券,新中院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梁柱体系的做法,以木制梁柱代替敦实的砖柱,简化结构,同时内设楼梯,其二层交通也通过内廊来组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中间模仿中国传统民居的天井,高挑轩敞,形成了开阔的共享空间。斜顶是通透的玻璃棚,隐喻着“天人合一”的理念。2003年,新中院修葺一新,变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老建筑再现精彩,既续写着交大的船舶史,也为上海增添了一座专题博物馆。
新上院为老上院原址重建。老上院落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孙中山、马寅初、陈果夫等都在这里发表过演讲。该楼同样由南洋公学监院福开森设计,为英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建筑,和中院齐名。这是一幢砖造三层的楼房,建有拱券外长廊,外墙饰以断山花和精致的法国券式门窗。有别于中院,同为教学楼的老上院地位更加重要,因此增加了一些突显个性的做法。楼前围着一个半圆形花坛,屋顶中央有一座醒目的四方钟楼,与1891年兴建的上海海关大楼的钟楼相似,按时鸣响,声闻数里,是沪西唯一一座标准钟。
1953年,因老上院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学校决定将其拆除重建。新上院采用了稳重的灰黄色基调,平屋顶的檐口角部、屋檐下和窗间墙的细部均加入传统的民族符号,正立面构图以直线为主,符合西方古典建筑简洁和谐的比例。入口处有突出的门斗,混凝土表面拉毛而成的斗拱、耍头、柱子、雀替无不透着朴实、硬朗的气息。建筑整体坚固、实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仍然被作为主要教学楼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老图书馆
方院式校园的东西两翼:老图书馆与总办公厅
老图书馆位于校园广场东侧,是建校20周年的庆典工程,1919年建成,标志着彼时的南洋大学堂初步形成完整的校园体系。建筑风格总体为文艺复兴式样,既有西方古典主义的罗马科林斯柱式,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以及色彩对比的运用。相比最早建成的中院,图书馆内部采用混凝土结构,为存书和阅读尽可能创造出开敞空间和稳固结构。
建筑外墙由清水红砖砌筑而成,装饰有白色的浮雕和圆雕。西立面主入口有六根希腊混合柱式,柱头是爱奥尼和科林斯的复合柱式,通体白色,柱身纤细,线条优美。开窗方式沿袭了传统的西方三段式,但处理手法较为轻松,没有早期古典主义的严谨。线脚虽装饰繁多,手法却朴实自然。屋顶为三段山墙式,左右对称,两边的山墙收头为弧线,中间为三角形。1995年该建筑照原状大修后,内部功能改为校史博物馆、展室、档案室和接待室。
总办公厅位于校园广场西侧,原名容闳堂,为纪念最早的留美学者容闳先生而建,1933年竣工,是学校的行政中心。该建筑的设计者是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庄俊。当时现代主义建筑风潮已经开始流行,容闳堂最终既富有严谨的古典复兴主义式样,又对很多建筑细节如线脚和楼梯进行了简化,总体风格与校园整体保持了一致。1933年,14个学术团体在这幢建筑的会议室内举行茶话会,欢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无线电之父”伽利尔摩·马可尼的来访。
这幢建筑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部空间设计于施工则朴实而不失庄重。外墙面底部为灰色斩假石,二至三层为赭红色面砖。面砖上开出二段式拱券窗洞,配以灰绿色细钢窗,虚实有序;古典出檐上覆盖着平缓的四坡屋顶,透出中国传统韵味。位于平面中心的冰梅厅采用了当时最前沿的自然采光技术,在屋顶的正中央铺设了采光玻璃屋面,即使四面无窗,会议室依然明亮,节能而实用。这里现为学校行政办公所在地。
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五所交大是一家
[编者按]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值此欣逢校庆之际,特推出“120周年,交大曾经走过”“交大印迹”专栏,彰往考来,发扬踔厉,崇树风徽。
因历史渊源沿用“交通大学”并同属交大大家庭的共有五所: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台湾新竹交大。五所交大都被海内外交大校友广泛认同,尤其一些海外的校友会,很多都不直接分哪所交大,直接称为“交通大学校友会”,真可谓“天下交大是一家”。
追根溯源,“交通大学”校名最早出现于1920年12月,时交通部提议将主管四校合并筹组“交通大学”。1921年8月1日,交通大学合组成立。交通大学的缔造者是著名“交通救国论”者、时任交通部总长的叶恭绰。
叶恭绰校长的签名照(摄于1918年、1950年签名)
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号遐庵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广东番禺人,现代著名政治家、书画家。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在清末民初直至北洋军阀时期动荡不安的政坛中,他长期位居交通要津,系一度能够左右北洋政坛的重要派别“交通系”的大员之一。1913年9月任代交通部总长,1917年7月任交通部总长,兼任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此后曾任交通总长、铁道部长。1933年创建上海博物馆,建国后任中国画院首任院长。著有《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遐庵诗稿》。
叶恭绰是孙中山实业救国的积极追随者,提倡交通救国,重视实业教育。对于刚刚从闭关锁国的天朝大梦中苏醒过来的中国来说,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的现代交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急需实行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叶恭绰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交通与教育的关系,他曾言:“国家实力之展拓,以交通之发达为始基,而一切事业之设施,尤以人才之适用为先着,是交通与教育二者,倚伏相同,关系至密”。早在1918年,叶恭绰远赴欧美、日本等国考察实业和文化教育。美国的实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国的分科设系,这些成功的教育典范使他感触不已。他认识到学校的任务是要精研学术,培养人才,辅佐实业发展。反观我国教育,学理与实用脱离,学非所用,教授方法亦不合世界潮流。在中外教育对比的反差中,革新交通教育的抱负在叶恭绰内心悄然萌发。
1920年8月复任交通部总长,正准备施展交通救国的宏图方略时,却见到偌大的一个交通部,仅有技正4人、技士10人。交通专才异常奇缺,促使他决心先调查交通教育的现状。
当时,交通部下辖专门学校四所:上海、唐山各有工业专门学校一所,北京有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两所。其中上海mba,上海办校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程度较高,学科也最多,有土木、电机、铁道管理三个专业,学制均为四年。不过,叶恭绰有这样一个疑问:“各校历史悠久,成绩甚佳,尤其是上海、唐山两校,程度已于欧美同类大学的一、二年级相当,何以所出人才究不敷用?”心存疑惑,叶恭绰于是派员分赴各校,进行实地调查,发觉所属学校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之处。组织管理上,四所学校散居各处,各自为政,缺乏明晰划一的组织系统;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专业各校重复设置,有的专业各校都没有,造成有限办学资源的浪费;学科程度上,四校均为高等专门性质,实际程度却不齐在职研究生,上海、唐山两校已经达到本科水平,然而从四校总体水平来看尚未达到大学本科水平,难以培养出高深技术人才;实习安排上,实习阶段如何支配,与教学内容如何呼应,实习机关如何分派与管理,都需要有统一机构进行调度。以上诸多弊端,阻碍着交通专才的培养。
鉴于此,叶恭绰决心对交通教育进行根本的整顿。他接受交通部技正钟秉峰(1911年我校电机科首届毕业生)的建议,将四校合并,增加经费,改善管理,提升办学层次,组成一所培养高级交通工业专门人才的“交通大学”。
1920年12月,叶恭绰向国务院会议提交《阁议创办交通大学提案文》,提议“拟以上海、唐山、北京四校,合并为交通大学”。提案经国务会议讨论,决议照办。1920年12月21日,叶恭绰再向徐世昌大总统提交《统一交通教育计划呈文》,呈文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4所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呈文获得总统批准。
12月底,交通大学筹备处成立,叶恭绰责成交通次长徐世章负责筹备事宜。次年1月,筹备处拟定出《交通大学大纲》,经叶恭绰呈准后正式公布。大纲共14章38节,第一章第一节规定:“本大学定名为交通大学。”
经过数月筹备,交通大学于1921年8月1日正式成立,对外称交通大学,英文名称是:Chiao Tung ,“交通大学”校名由此启用。9月10日,交通大学正式开学,京唐沪同时举行开学典礼。叶恭绰校长就近参加了京校开学典礼,派郎国桢为代表到沪校宣读叶恭绰开学致词,宣告交通大学成立。学校分设上海、唐山、北京三地,分别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大)、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今北京交大)。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度,董事会为最高校务决策机构硕士,董事会成员17人中不乏社会名流、教育名家,如严修、唐文治、张謇、梁士诒、郑洪年、叶恭绰等人。叶恭绰被董事会推选为校长。
叶恭绰为《交大校友》创刊号题署
叶恭绰执掌校务后,仿照欧美教育对学科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交大沪校专办电机、机械专业,唐校专办土木专业,京校专办铁道管理,学制也升格为本科4年。他办学中也注重高深的学术研究,实现向近代大学制度的转型。几年之后,学校成立了工业研究所,成为国内工业研究所的先驱。从交通大学成立开始,叶恭绰就希望把交通大学办成世界先进大学。他相信,交大虽出世较晚,较之欧美先进大学相形见绌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五所交大是一家,然而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交大可以直接“拿来”,走过的弯路交大可以绕开不走,再用最新最快的方法,奋起直追,定能步入世界知名大学之列。为此,叶恭绰计划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联络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商议进行合作。
1922年4月底爆发的第一次直奉军阀混战,直系取胜,亲奉系的“交通系”梁士诒内阁随之垮台,交通总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被迫流亡国外。交通大学随即又被分为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校。1928年,交通部部长王伯群按照叶恭绰当年的做法,对交通部属大学再次进行改组,将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校合并,以上海为校本部,组成交通大学。
一校三地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交通大学分为三校,上海部分仍称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部分组建国立唐山工学院,北平部分组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建国后,国立交通大学演变成现今的上海、西安两所交大,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分别发展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部分迁移台湾的交大校友在新竹创立“国立交通大学”。在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中,五所交大演绎成“天下交大是一家”,均为我国现代、当代著名大学。抚今追昔,交通大学缔造者叶恭绰治学、办校之闳观大愿昭然矣,交通大学能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学府之一,叶氏实居功甚伟。
作者:许雯倩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盛懿 孙萍 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