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斯坦福博士后多厉害,什么牛校,两个教授竟带了53个博士后?

一个学院,两个教授手下就有了53个博士后,而能够去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应该都是非常优秀、极具创造力的优秀科研人员。清华大学应该说拥有国内最强的师资队伍了,但是,他们教授吸引博士后的能力也是非常弱,一个系的教师的博士后,还不如斯坦福大学一个刚刚入职的助理教授所拥有的博士后。

前天一个学弟过来找我。马上中秋节了,他帮我弄了好几张卧龙岗大学中国学联的中秋节晚会门票。期间,聊到学术圈的牛人。其中他对某位中科大本科毕业、现任教于斯坦福大学的某教授非常佩服斯坦福博士后多厉害,说他每一年都能够在这样的期刊发表几十篇。我以前还真不了解这位教授,好奇心让我检索了他的主页,一看其学术成果,果然是厉害,清一色高影响因子期刊。后来看了一下他团队情况,我的神呀,一个PI下面居然有27个博士后+若干访问学者+若干博士生(点击查看这位老师的链接)。后来又查看了这位老师所在学院的其他老师的网页,发现所有正式教师手下都有好些博士后,其中另一位教授手下有26个博士后。再查看了一个助理教授,他手下也有8个博士后,我还查看了其他几个老师的网页,少一点的手下都有5个左右的博士后,看完之后真是感觉到恐怖。一个学院,两个教授手下就有了53个博士后,而能够去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应该都是非常优秀、极具创造力的优秀科研人员。他们的大学排名如果还不高,真是没有道理。下面是斯坦福大学材料学院三位教授的网页,可以查到他们现在的博士后名单:

· (27博士后)

· (26博士后)

· (8人(助理教授)

现在国内在实行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应该说是非常有好的方案。最好的大学都有一般的学科,而一般的大学也有很多强势的学科。从学校层面上讲,当然每一个学科都好才好。但是,从国家层面上讲,则需要各个学科均衡发展,每一个方向都有亮点大学,以至于我们国家各个领域不存在明显短板。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发展博士,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一流的人”。只有一流的教授有吸引力招聘到一流的博士后。记得我在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期间,我们实验室全体教师+博士后数量只有不到70人,而这里面,博士后数量大约2-3人。实验室的大教授只有两位,而其他老师的科研实力不见得超过名校博士后水平,由此可以判断一个大学“两位教授PI”就可以把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师资力量干趴下。后来到清华大学机械系做博士后斯坦福博士后多厉害,什么牛校,两个教授竟带了53个博士后?,当时,我们学院博士后全职的好像只有3-5人。清华大学应该说拥有国内最强的师资队伍了,但是,他们教授吸引博士后的能力也是非常弱,一个系的教师的博士后,还不如斯坦福大学一个刚刚入职的助理教授所拥有的博士后。

经常看名校名教授的简历,有时候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教授的科研产出远超过二流大学一个学院的科研产出。如果这些教授,都只是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实力,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我估摸着他们一天24小时不吃饭不睡觉也做不到。然而,他们一个教授能够招到这么大数量的一流的博士后人员,如果每一个博士后每年能够产出一篇不错的学术成果,这个教授的成果就是“惊人”。那天中午和一位本科同样毕业于中国科大的教授聊天,说道中科大毕业的牛人,他说Cui教授的师兄更厉害。后来又去查看了他的简历,现在手下也有12个博士后+若干访问学者+若干博士生。还记得有一次参加国际会议,和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和我的研究领域相同,剑桥为数不多做轧制成形出身的教授)聊天,他说他的组里有20多人,博士后也有十多个。上个礼拜五去新南威尔士大学做实验,说到博士后数量,这位老师告诉我,他们当中某位教授手下也有8个博士后。相对于博士生而言博士后,博士后具有相对成熟的科研经历,在做具体科研工作中硕士,其成果数量远超博士生科研成果。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相对有经验的博士后,干一年的科研产出,可以顶两个博士生干六年的科研产出。而这些名校教师,手下都有如此多的博士后人员,他们有如此漂亮的简历,这是必然的。

仔细翻看海外名校教师博士后招聘,其程序似乎特别简单,只要申请人的水平达到了他申请教师的要求,就能够获得岗位,很快能够入职。同时,在做博士后期间,只需要对其合作老师负责,不需要撰写任何中期考核、结题考核,来去自由。这样他们可以安心地做好科研。如果博士后做工作不好,其合作老师可以很快地将他清除出自己的队伍,从而只保留有强烈科研欲望的人员。自然而然,在这样的队伍里面,PI拥有一流的业绩是容易的。PI业绩上去了,一流学科自然有了,而一流大学自然就快建设成功了。

斯坦福大学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学霸江旻憓拿下奥运击剑首金,斯坦福博士含金量有多高?

一、提供一流的博士教学培养方针

参考教育学院,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生篇致力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创新性研究、引领全世界、为教育改革做贡献的教育领袖。高远的育人目标从源头上勾画了人才规格,引领资源统整并帮促博士生做好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在课程体系上模块化明显、学科基础厚实、研讨会纳入课程学分、课程选修自由度大、研究方法和跨学科课程比重高。

此外,斯坦福大学博士生也会配置充足的导师博士后,例如刚入学时有一位课程顾问,担任第1年的主要顾问,负责签署学习计划并为学生提供建议;第1年冬季学期可在学院内外选择第二位课程顾问,帮助其匹配特殊的兴趣,直至完成第2学年评估为止。第3学年开始只有一位学术导师,往往是本专业的学位论文导师。专业负责人是本专业所有学生的顾问,负责审批学生所选择的顾问导师和解决师生之间或师师之间的争议。可见美国一流大学教育学博士生通常需要4~5年全日制培养,在课程顾问和论文顾问双重指导下,依托个性化的博士生学习计划,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并驾齐驱,为博士生最后两年创造性的学位论文研究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享受丰沛的教学资源支持

斯坦福大学具备充足的老师配置斯坦福大学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学霸江旻憓拿下奥运击剑首金,斯坦福博士含金量有多高?,更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资源在职研究生,包括校外企业、实习场地和研讨会等,在课程上提供充足的多样化选择,还有多样化的社团,更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贴心的支持,包括好的住宿体验和教学辅导等博士,立即咨询老师评估,看看被斯坦福大学博士录取几率有多高。

三、卓越的毕业生就业结果

参考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在2022-23年完成学位的32名教育学院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其中包括课程与教师教育(CTE)、发展与心理科学(DAPS)、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跨学科教育政策研究(SHIPS)的毕业生,在全球中位数薪资$95,000美元,在美国本土就业薪资$104,000美元,最高薪资超13万美元。

四、知名校友遍布各行各业

斯坦福大学(QS排名世界第6的大学)毕业生校友纵横各行各业。从一些最著名的美国总统到获奖演员和作家,斯坦福大学的许多毕业生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律政俏佳人》中的艾尔·伍兹上的是哈佛大学,而扮演她的女演员瑞茜·威瑟斯彭上的是斯坦福大学。除了威瑟斯彭,著名的斯坦福校友还包括埃隆·马斯克、约翰·斯坦贝克和最高法院第一位女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

五、斯坦福大学博士含金量很高

斯坦福大学在全美一直维持前五,更在世界排名居于TOP10水平,更在科研实力居于前列,卓越的校友规模、成熟的博士培养体系,外加让人羡慕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斯坦福大学博士含金量高名副其实!

以上是关于斯坦福大学博士含金量的全部新闻,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美国留学申请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欢迎随时联系v,,托普仕留学专注美国前30高校申请斯坦福大学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多年名校申请经验助力你的留学申请。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学系简史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始建于1925年,迄今已经走过83年的历程, 期间教研活动中断了26年,建制中断了36年,1988年恢复重建。

创立建设

本系是在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校董事会董事长王宠惠博士于1914年在复旦公学文科开讲“群学”,为我国大学由中国学者讲授“社会学”课程的第一人。1915年至1918年,先后由李照松、校长李登辉接替主讲“群学”。1919年改称“社会学”,先后由留美回国的汤松、陈定谟和何葆仁等讲授。

1925年2月,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同学之要求,经行政院议决,在文、理、商、心理四科外,添设社会科学科,分政治和社会组,于秋天分设政治学系和社会学系,推何葆仁先生兼任系主任(《1926年复旦年鉴》第162页)。1926年10月,复旦社会科学会成立,聘请刘庐隐、应成一、孙本文等教授为顾问。1929年秋,学校遵照教育部规定,设立各学院,本系归入文学院。当年注册学生有70余人,在各高校社会学系中,人数最多(应成一:《社会学系概况》,载《复旦大学一九三0年毕业纪念刊》)。1939年改属法学院,直至解放。抗战期间,本系随学校迁往四川重庆北碚,留在上海补习部的社会学系仍隶属文学院。

1928年10月29日,孙本文与吴泽霖、吴景超等,发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决定出版《社会学刊》(季刋)。孙本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编辑部主任。1930年2月8日,孙本文和北方的许仕廉、陈达、刘強等改组东南社会学会,在上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以《社会学刊》(季刋)为会刊,仍由孙本任主编。1930年秋创办《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孙本文题写刊名),1934年改名为《社会学期刊》。1938年5月9日,本系成立复旦大学社会学会(改为国立复旦大学社会学会),下设学术组、康乐组、总务组和服务组,系主任及本系专任教授皆为指导员。学会在《嘉陵江日报》创办《农村周刊》,在校内油印发行《社讯》。1941年8月,本系成立社会研究室,由系主任言心哲任室主任,编辑社会学及社会事业丛刊,发行《社会事业与社会建设专刊》(辑入言心哲、毛起鵕、郭任远、张鸿钧、李景汉、孙本文等学者的14篇论文),与社会学会合作组织农村生活、抗属生活、工人家庭状况和北碚棚户等调查。1943年,本系师生共同创作了《复旦社会学系系歌》,由何德鹤作词,贺祥霞、许慎安和柏相云三同学谱曲,歌词反映了复旦社会学人爱校、爱民、爱国,向往全球和平的情怀。

本系1929年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其后增设社会政策、社会事业与行政等课程。抗日战争期间,言心哲任社会学系主任,设置了社会行政组课程,计有20门。

1937年修订的本系教学大纲规定,以培养社会研究之人才、社会工作之人才和社会调查之人才为目标。为此教师身体力行,认真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活动,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办学传统。

1949年秋,同济大学哲学系并入复旦大学,在社会学系内分设社会学组和哲学组。1951年秋,东吴大学社会学系被撤销,15位同学转入复旦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同年夏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亦被撤销。尚未毕业的学生转入其他系或转学,刘咸、胡曲圆和严北溟教授留校任教,徐蕴辉、何德鹤、杨一之、王养冲、应成一、言心哲、王仙舟、毛起鵕、高达观等教授先后调离复旦。

本系创立建设时期历任系主任:何葆仁(1925-1926)、刘芦隐(代理系主任,1926)、严恩柞(1927)、孙锡麒(1928年春)、孙寒冰(1928年秋)、马绍良(1929年春)、应成一(1929年秋-1936、1947-1949)、余楠秋(1936-1937)、言心哲(1938-1946)、胡继纯(1938,上海补习部)、应成一(1939-1946,上海补习部)、胡曲园(1949-1950)、刘咸(1950-1952)。

1925-1952年,在本系任教的教师有73人,中国早期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应成一、孙本文、杨开道、潘光旦、郭任远、李剑华、范定九、言心哲、雷洁琼、卫惠林、张镜予、朱约庵、毛起鵕等曾在复旦大学任教,抗战时期陈长蘅、郭沫若、黄文山、潘光旦、陈达、李景汉、郭任远、熊芷、孙本文、吴文藻、张鸿钧、吴景超、谢徵孚、傅尚霖等在复旦大学开设社会学讲座。

这时期本系教师的主要著作有:孙本文的《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潘光旦的《中国之家庭问题》(1929),李剑华的《犯罪学》(1930)、《社会学史纲》(1930)、《社会事业》(1931)、应成一的《社会学原理》(1932~1933)、《社会问题》、《十年来(1937~1947)的中国劳工问题》(1948),言心哲的《现代社会事业》(1944)等。

恢复重建

1979年3月15~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社会学座谈会,与会60余人。会上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推选费孝通为会长,我校田汝康被推选为第一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到会讲话,为社会学恢复了名誉。胡乔木提出,“要赶快带徒弟,要教学生,即在大学里边恢复社会学系。不能在全国综合大学同时都设立,那么就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设立”。同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从此,我国社会学走上了恢复重建道路。教育部很快做出了回应,要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先行恢复社会学系。是年5月,我校哲学系筹划开展社会学学科的恢复重建工作,有计划地培养、吸纳社会学师资,安排刘豪兴先行转向从事社会学教研工作,并派他参加北京社会学讲习班学习和教育部组织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教材编写。1980年复旦大学分校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学系,后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根据教育部文件,1981年春学校从哲学系、国际政治系和经济系分别选派77年级本科生范伟达、周雪光和郭申阳前往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一年,1982春范伟达、周雪光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81年度第一学期起,在全校先后开设了“社会学概论”、“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1984年9月,经学校同意,哲学系成立社会学教研室。1986年11月,教育部批准哲学系设立社会学专业。1988年10月11日,校长谢希德主持校长会议,听取了社会学系筹备小组工作情况汇报,讨论并批准成立社会学系。1993年初,社会学系和人口研究所合并,形成一套班子,一系一所的建制。次年系所隶属法学院。1995年11月,系所分开,社会学系重又独立建制。2004年11月,在社会学系和人口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下属4系1所:社会学系,原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分别组建为社会工作学系和心理学学系。

在本系恢复重建中,社会学前辈费孝通、雷洁琼、袁方、胡曲圆、田汝康以及本系顾问教授美国奥本尼大学林南和香港中文大学李沛良等,给予了关切和支持。1997-2003年,本系的于海、陆康强、王威海、裘根祥、孙时进、曾亦、徐珂等先后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参加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大陆高校社会学系青年教师培训计划。

1.教师队伍和行政负责人。1988年本系恢复重建时,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及助教各2人,兼职教授3人。2004年本系有在编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助教3人,助理馆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成立后,本系引进校聘优秀人才3位(刘欣、周怡教授,潘天舒副教授);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范丽珠、胡守钧、刘欣、瞿铁鹏、谢遐龄、于海、张乐天、周怡),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

本系于1985年6月聘请北京大学费孝通教授为兼职教授,1993年5月聘请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南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社会学讲座教授李沛良为顾问教授。2007年,授予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凯博文( )复旦大学名誉教授。

1988年10月社会学系重建后,学校任命田汝康任社会学系系主任,黄海泉任副系主任(1989年6月后,系务工作由副主任黄海泉全面负责,1992年系务工作由刘豪兴主持)。1993年2月起社会学系与人口所合并,由彭希哲任社会学系系主任(1993~1995)、阎嘉陵(1993~1994)任常务副系主任、戚进勤(1993)任副系主任,继后由范伟达(1994~1995)和陈家华(1994~1995)任副系主任。1995年11月,系所分开,社会学系由谢遐龄任系主任(1995~2004)、并先后由朱国宏(1995~1997)、于海(1995~2000)、刘豪兴(1999~2001)、顾东辉(2001~2004)任副系主任。2004年11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成立后,瞿铁鹏(2005)任社会学系系主任,范丽珠(2005)任副系主任。2006年1月起,刘欣任社会学系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桂勇任副系主任。

2.专业设置和学生。1979年春起,哲学系承担开展社会学学科的教研工作,为本系的新生起了孵化作用。1988年招收首届社会学专业本科生27人(其中1人由物理系转入)。1999年和2001年先后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和心理学专业。至2008年本系本科毕业生547人,现在校本科生208人。1998年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大专生34人,2000年全部按时毕业。

1994年建立应用社会学专业硕士点,2001年建立人类学专业硕士点,至2008年获硕士学位134人(含应用心理学方向和社会工作方向),现在校硕士研究生61人、博士研究生25人。

在前系主任谢遐龄以及全系教师集体努力的基础上,由张乐天牵头,整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师资力量申报的社会学专业博士授予权,于2006年1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经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刘欣、张乐天、周怡为首批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7年春,经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批准,社会学专业博士授权点开始招生,现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9人(含社会心理学方向2人、社会工作方向1人)。由刘欣组织整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师资力量申报的社会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于2007年8月获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同年10月,经复旦大学校长办公会批准,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由刘欣任站长,胡守钧、梁鸿、刘欣、彭希哲、王桂新、张乐天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徐建牛任秘书。本站从2007年冬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现有指导教授18人,在站研究人员12人。

3.教学改革。20年来本系对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不断有所改进和提高。1988年社会学系重建时,明确“本专业培养社会学理研究人才及国家有关部门人事社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2003年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修改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和心理学专业设立时对培养目标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2006年春,本系成立系务委员会,由系主任刘欣、副主任桂勇、社会学理论教研室主任瞿铁鹏、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研室主任范伟达、应用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徐珂和文化人类学教研室主任潘天舒组成,刘欣主持工作。本系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调整并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发展思路,以使复旦的社会学学科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同类专业接轨。在科研上,致力于开展以理论创新为导向的经验研究,注重本土化的学术创新和应用,同时亦注重具有国际比较研究的视野;在教学上,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学专业的高级人才为目标,注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意识到社会学作为知行之学的社会价值;在研究生培养上,注重使学生具备同国际学术界对话的坚实基础,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尤其是经验研究的能力。

本系参照国内、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于2006年春对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各教研室根据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参照国内外一流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分别提出本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案,然后再经过比较分析和论证,最终形成了新的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文化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本系还制定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规范和管理办法,包括毕业论文的工作进程和要求,合格毕业论文应达到的基本指标和评分标准,毕业论文的任务书和教学管理。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规范,硕士论文答辩程序,答辩决议提纲、答辩注意事项等规范化的管理条例。

在教学过程中,本系注重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为注意精品课程建设。比如,本系重建之初即将西方社会思想史列为重点课程,由于海编写的《西方社会思想史》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该课程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2008年,于海分别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奖、上海市育才奖和上海市教学名师奖。

4.学术研究。1996年,本系成立学术委员会,由胡守钧任主席。本系先后建立了4个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1997年12月),孙时进任主任;“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2001年10月),张乐天任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11月),谢遐龄任理事长。2007年10月,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合作研究中心,中方由潘天舒任主任。

20年来,本系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在SSCI刊物发表论文12篇。出版学术专著130多部,译著40余部。编写各类教材15部,其中国家级規划教材7部。据不完全统计,本系教师承担课题近2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省(市)部委项目25项,福特基金会及其它国际基金项目10余项。2005年,本系编辑出版《复旦社会学论坛》上海mba,系主任瞿铁鹏和曾亦负责编辑工作。

本系教师的一批论著获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0余项,瞿铁鹏的《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和朱国宏的《人地关系论》于1995年和199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刘欣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4))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获第八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本系主办了20余个大型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论坛。主要有:“第五届潘光旦纪念讲座”(1999年10月)、“经济全球化下的民间非盈利组织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9月)、“非小说类作者的权利:保护、发展与国际网络——挪威与中国的经验”国际研讨会(2003年11月)、“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一个平衡发展的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2004年10月)、“发展公益事业建构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2005年11月)、“2006年上海社会学学会年会:社会结构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复旦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国际学术论坛”(2007年10月)等会议。

5. 社会实践。本系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1988年秋开始实施的教学计划及以后的调整都明确规定大学四年学习期间,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和任务,进行成绩评定,给予学分,近几年来对社会实践优秀者还给予奖励,发给纪念奖牌。

199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本系吴烨宇、桂勇、刁鹏飞、沈扬等10位同学完成的“浦东新区社会调查”,获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范伟达。2003年,本系庄好、魏炯翔同学完成的调研报告《融入大上海:台商低调策略》硕士,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张乐天、瞿铁鹏。范伟达荣获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委等六个部门联合颁发的“上海市200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2001级硕士研究生冯艾两次参加西部计划服务队工作,2003年11月,作为扶贫支教代表出席全国经验交流会,受到中央首长的接见并作了发言,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扶贫服务金质奖章、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1991年由本科生建立的社会学社和2002年秋开始举办的每年一次的“社会人节”,持续地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课题研究,培养了同学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

6.对外交流。从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社会学教授A•英克尔斯1983年5月12日来复旦访问作学术讲演开始,特别是本系重建以后,对外交流日益增多。2005年以来,本系对外交流日益增多,有60%以上的教师应邀作学术出访或讲学。

本系恢复重建以来,已有美国、南斯拉夫、法国、瑞典、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港台的20余名教授,在本系讲授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美国社会结构分析、南斯拉夫社会学的发展、日本社会学研究之现状等课程; 、 、林南、Alice 、 K.Whyte、Eric O. 等著名学者先后来本系作学术讲座数十次。

7.合作办学。本系注重同海内外学界的交流和合作办学。1987~1989年,在费孝通的倡导下,复旦大学与上海大学文学院合作,开办了首期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最近几年先后与浦东新区城工委、中国人民觧放军61398部队等单位联合举办了10期社会学专业社会行政管理方向和应用心理学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学员400多人。

2001年,在系主任谢遐龄等的多方努力下,本系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达成协议,联合开办了四期“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社会行政管理硕士(MSSM)课程班,共招收学员141人,2004年12月已有13人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学位、15人获得社会行政管理硕士学位。

本系先后开设了多门国际合作课程,比如,“全球化背景中的社会比较视野”(复旦大学与瑞典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发展研究”(复旦—女王大学)、“全球化研究”(复旦—卑尔根大学)、 “中国社会与文化” (复旦—加州大学);开办了复旦-IES“中国都市研究”项目。于海、范丽珠、潘天舒主持了有关课程。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他成为了复旦校长

极目新闻记者 张扬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博士,11月8日上海mba,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复旦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金力任复旦大学校长(副部长级),许宁生不再担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小新,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出席大会并讲话。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截图

复旦大学出身,最终成为复旦校长

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官网信息显示,金力,进化遗传学家,复旦大学教授,1963年3月13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浙江上虞。

金力于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博士学位,之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2000年担任得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1997年被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2001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教授;2003年至2008年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5年全职进入复旦大学工作;2005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并担任共同所长;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19年担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20年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21年11月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致力研究基因遗传学,主持多个大型科研项目

金力长期研究人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人类性状的进化机制。

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另外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根据2020年10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网站显示,金力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3次,提名2次,复旦大学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1年)。

2020年10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网站显示,金力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973项目、863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等研究。

复旦大学对金力的评价是,他为第二代遗传标记的群体遗传学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是中国著名的人类遗传与进化遗传学家,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国际人类单倍型计划的推动者、泛亚SNP计划的组织者之一以及国际人类表型组联盟发起者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在职研究生,欢迎提供新闻线索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他成为了复旦校长,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读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可在职吗?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班

百年名校 无需参加全国联考

整合哈佛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前沿性系统性课程

近年来博士后,随着我国学术及企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硕士,“博士后经历”逐渐成为用人单位引进或考核的重要指标,20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联办教学,招收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具备博士学位的学员参加博士后研究班的学习,那么,具体的课程是怎么样的呢?

肯尼迪政府学院成为哈佛大学的学院,其招生的能力已经超过了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并且成为美国重要的公职人员培训基地和政府问题研究机构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读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可在职吗?,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的公职领导人员,并承担了大量的政府研究课题,对美国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哈佛大学也是美国私立学校,也是美国的高等学府,建立于1636年,到现在为止有几百年的历史。也算是历史悠久了

哈佛大学有很多品牌专业,比如法学、医学、商学。美国的很多总统都是出自这所学校,还有我们熟悉的比尔盖茨也是从这所学校出来的。所以它的知名度要大于其他几所学校。

【项目优势】

加入国际顶尖企业家平台--世界500强CEO俱乐部

学位全球认可,海外升学,学分互认。可用于上市披露、面试跳槽、升职加薪、海外移 民、海外就业、海外融资等。

免语言成绩,中英双语培养模式

哈佛大学资深导师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博士后&访问学者项目

学员亲赴哈佛大学,近距离感受名校的学术氛围

完善职业发展环节,是活的北美移民高加分的上选途径

为高级管理人士提供更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

学员有机会获得哈佛大学毕业生金戒指

开课时间:5月14-15日 上课地点:清华大学科技园

【学制】1.5-2年

【时间】国内2-3个月/次/2天,国外集中交流研讨学习七天

【毕业方式】出国7天,论文发表博士,颁发哈佛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项目证书

【研究主题】

世界经济、宏观政策、前沿科技等

【学术安排】

根据哈佛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合作导师的需求,配置佳科研资源。

学员有专门的国外博士生导师指导,为学员提供丰富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

会参加至少1次在中国或海外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展开学术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撰写博士后研究员、访问学者研究报告。

【项目用途】

研究经历全球认可

资历完善、背景提升、升职加薪、企业上市、人才引进、学分互认、子女教育、海外升学、海外就业、海外融资、海外置业、海外发展、彰显身份等。

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中国商界精英的共同选择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盘点!2024年全职加盟复旦大学的顶尖学者

本文“TOP大学来了”整理自复旦大学、TOP大学来了以往报道。

2024年,有五位顶尖学者全职加入复旦大学。

1. 袁峰

袁峰,现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基础物理突破奖等奖项。曾任上海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兼任北京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1991年、1994年在山东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分别于南京大学(1998~2000年),德国马普射电天文所(2000~2002年),哈佛大学(2002~2003年)和普渡大学(2003~2005年)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加入上海天文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长。2024年起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黑洞吸积与外流、活动星系核、星系形成与演化、计算天体物理,发表论文约200篇,包括一篇ARA&A上的文章,是我国在该期刊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论文被引用近20000次,主持了包括基金委重大等项目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盘点!2024年全职加盟复旦大学的顶尖学者,是“黑洞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国际合作项目发起人之一。

2. 林治武

林治武,1973年出生,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导。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布朗大学,并在著名的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美国纽约大学柯朗应用数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回国前曾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数学系终身教授。

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解的稳定性、长时间行为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原创性的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 Math、 of AMS、CPAM、ARMA、CMP等国际期刊上。担任SIAM. J. Math. Anal. 等杂志的编委。

3. 张杨

张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冷战史、美国史。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美国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获得并承担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结项优秀)、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结项良好)、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课题项目。对外交流方面,曾赴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交流学习一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4. 杜卫国

杜卫国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博士后,男在职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实验室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担任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委等学术职务。

先后在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2004年及2007-201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习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研究兴趣:动物生理生态与保护应用生态、进化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手段,解析爬行动物响应温度变化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爬行动物的保护对策。

5. 刘海涛

院长高永伟为刘海涛教授佩戴校徽

刘海涛,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1&ZD188),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Cited ,2014-2023)和斯坦福大学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长期在浙江大学工作,担任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包括数据驱动语言学、数字人文、语言规划、计算认知科学、国际语语言学。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语言学相关文章400余篇,13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或省级优秀社科奖。

编辑、审核:大可

斯坦福博士后待遇,密西根学院贺玉莲博士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贺玉莲博士课题组拟招聘博士后1名在职研究生博士后,从事C1小分子气固光、热催化领域的研究。

一、博士后岗位需求

1、申请者应具有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和学历;

2、专业背景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

3、有气固催化、热催化、光催化、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合成与表征相关经验者优先考虑;

4、善于学习钻研,工作积极主动、求真务实,有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有良好的英语沟通和写作能力;

5、符合上海交通大学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二、岗位待遇

1、年薪不低于30万元/人(税前,含租房补贴),具体额度由导师及申请者本人协商确定,另可根据工作表现和成果情况发放奖励津贴;

2、按照上海市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后管理政策办理有关落户事宜,享受社会保险、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博士后出站留上海工作,配偶及子女可随迁落户;

3、支持博士后在站期间申报国家和省市级博士后人才项目和研究项目(如博新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等),支持博士后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与课题合作;

4、提供必要的办公、科研与实验条件;

5、博士后研究期满取得优秀科研成果者,协助应聘学校助理研究员、长聘教轨教职。

三、课题组负责人简介

实验室PI贺玉莲博士于2016年在南开大学化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Lisa 教授,主攻先进催化技术对C1小分子(如甲烷和二氧化碳)在能源转化和环境保护当中的应用,如甲烷催化燃烧,CO2氢化,光催化分解水等。2020年博士毕业后斯坦福博士后待遇,密西根学院贺玉莲博士课题组招聘博士后,贺玉莲博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工学院继续从事C1小分子在能源转化方面的催化研究,师从 教授。目前已在全球高水平杂志JACS, PNAS, ACS , Green , , 等发表学术文章十余篇,引用一百余次,h index 5。2021年7月,贺玉莲博士将作为助理教授赴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建立绿色催化实验室,实验室主旨在于将传统热催化与光催化技术相结合,通过系统性实验研究与理论DFT结合的战略,探究对低碳小分子能源转化的新型催化技术与催化剂设计优化,以最终实现工业化,节能减排为目标,为全球实现“碳中和”能源转型作出贡献。本课题组研究涉及新型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制备与表征,催化反应评估,催化机理研究,反应热力学动力学研究,反应器设计,光催化,DFT计算等。

四、学院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是国家教育部特批设立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区,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参与国际对话和竞争的创新性领袖型人才。2021年,基于密西根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卓越成就,上海交通大学入选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重点建设名单(上海市唯一),密西根学院将承担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任务。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未来能源技术和未来健康技术这两大关乎地球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领域斯坦福博士后待遇,培养具有前瞻性交叉思维,能够引领产业变革、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密西根学院拥有稳定的全职教师团队,所聘终身教职系列教师100%拥有世界顶尖高校博士学位,并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或全球跨国公司从事前沿科研的经验,外籍比例43%。

五、应聘方式

请符合上述条件的申请人将1、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自本科起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论文列表、科研项目经历、获奖情况、博士论文题目及摘要); 2、代表性论文全文(包括已接收)及重要科研成果; 3、个人陈述(包括人生规划、能力阐述、研究计划、成果预期等); 4、英语能力证明(如有); 5、其他认为有必要的支持材料。发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727.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2月 11日
下一篇 2025年 2月 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