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盛大开幕。本届亚冬会从2月7日持续至14日博士,其中冰球比赛已于2月3日提前开赛。
本届大赛是继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和2007年长春亚冬会后,中国第三次举办亚冬会,也是继北京2022年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
在亚冬会上,北京高校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多个环节都有他们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清华大学
打造“雪韵丁香”主火炬塔惊艳冰城
从亚冬会主火炬塔的设计到会徽、吉祥物以及色彩系统、核心图形和体育图标的创作,再到志愿服务公益形象大使、开幕式执旗手,处处可见清华人的身影。清华人全力以赴为亚冬会贡献清华力量与智慧。
2月7日晚,亚冬会开幕式现场点燃主火炬塔,圣火将持续燃烧至亚冬会闭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马赛教授团队打造的“雪韵丁香”主火炬塔惊艳亮相。耀眼的火焰伴随着璀璨的光影效果,照亮了冰城的冬夜,也激扬起冰雪梦想的中国力量。
本届亚冬会会徽“超越”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磊教授团队精心设计。会徽由主体图形、文字标志、亚奥理事会太阳标志三部分组成。图形巧妙融合短道速滑运动员奋力冲刺的姿态、哈尔滨市花丁香花、舞动的飘带、汉字“九”的造型与亚奥理事会太阳图标等元素,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元素结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起挑战。
在第九届亚冬会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清华教师韩聪担任亚冬会开幕式执旗手,并携手搭档隋文静担任志愿服务公益形象大使。2023年,韩聪加入清华大学体育部,负责滑冰课与花样滑冰课教学硕士,并在2023-2024学年获得清华大学学生社团优秀个人指导教师称号。
北京理工大学
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护航赛事通信
在亚冬会的筹备测试中,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联通等相关单位联合研发的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为赛事通信提供强有力支持。
科研团队模拟冰球馆赛事现场环境,场馆内运动员的呐喊声、观众的欢呼与现场广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其复杂的通信场景,传统通信手段在这种通信流量大且背景十分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应对。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研发的AI端到端语义通信系统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双机高清话音通信的突破,并在5G网络和高轨卫星通信中实验成功。
该系统可部署于场馆与应急车辆,实现了低带宽传输和抗噪声通话两大技术突破。即便在体育场馆人员密集、环境嘈杂的恶劣条件情况下,系统也能实时解析语音信号、有效过滤背景噪声,实现清晰、稳定的通话,为体育赛事和应急调度提供全新通信保障。
中国农业大学
大二学子志愿服务亚冬会
王锦然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除了是一名传播专业的学生,她还是一名铁饼运动员。早在两年前,那时她还在读高三,在积极备战高考的同时,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办的消息进入了王锦然的视野。在既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的同时,同为运动员的她也想亲身参与到这项体育赛事中。
在亚冬会冰壶项目的志愿服务中,三十余名志愿者分为早、晚两个班次,王锦然是早班志愿者中的一员。
比赛前一小时,国内外媒体记者陆续抵达,王锦然便忙碌起来,她引导记者从办公室前往场馆,依据记者类型安排位置,耐心讲解各区域规则,保障媒体工作有序;比赛时,她坚守岗位,密切关注现场情况;临近结束,她提醒记者混采即将开始,带他们前往指定区域协助采访;采访结束,她送记者出场馆,查看班车时间并联系车辆,确保记者顺利返程。
北京科技大学
教师张俊海设计火炬“澎湃”
本届亚冬会的火炬“澎湃”是由北京科技大学教师张俊海设计的。2023年末接到设计任务后,张俊海以“不忘初心”为设计原则,高效圆满地完成了设计工作。
“澎湃”火炬整体高度约735毫米,顶部直径约115毫米,手持部位直径约50毫米。顶部出火口位置采用雪花镂空造型与丁香花立体浮雕造型结合,上部燃烧舱外壁选取镂空雪花作为造型元素,外壳设计为一朵蓬勃盛开的丁香花。
北科大与“火炬”有着深厚的缘分。2005年,教师洪华带领北科大奥运火炬创作团队,设计了“竹韵”奥运火炬方案,最终入围2008年奥运火炬设计全球招标四强。2010年,洪华主导设计的“潮流”火炬成功胜出,被选定为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火炬。张俊海也参与了“潮流”的设计工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俊海独立设计了火炬“和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本届亚冬会火炬“澎湃”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邮电大学
研发让无人机在室内“长眼”的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团队研发的“5G+北斗”广域无缝融合定位技术,让无人机在室内“长眼”。它突破了室内卫星信号弱、无人机无法起飞的行业难题,赛前已成功在亚冬会冰球馆完成技术验证,亚冬会期间以“5G+北斗”室内外连续高精度定位技术,为赛事的安全管理及应急保障提供强大数据支持。
“5G+北斗”广域无缝融合定位技术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实现了室内外连续定位。这种定位方式不仅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还解决了室内外切换时的定位断续问题,克服了多维信息特征表征不一致、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智能空间感知等系列技术难点,真正实现室内外无缝衔接的高精度定位,消除定位盲区。这一技术融合了视觉采集信息,采用了基于AI算法的高精度实时定位和路径规划技术,可以为无人机在室内定位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在此次亚冬会上,北邮师生团队以“5G+北斗”广域无缝融合定位技术为核心,研发了无人装备室内外自主探索系统,为无人机提供了连续穿梭于室内外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基于视觉信息与AI算法的保障,实时构建大型建筑物内部的三维地图,完成高精度实时定位和路径规划,尤其对于长走廊、多出入口等复杂场景提供了极高的适配性,展现了快速建模与自主导航的强大能力。
北京交通大学
志愿经验丰富的师生获巴赫点赞
参与本次亚冬会志愿服务的北京交通大学教师牛凯晨与学生袁鑫有着丰富的体育赛会经验,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到巴黎奥运会与亚冬会,他们的青春与微笑绽放在无数赛场上。
北京交通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教师牛凯晨是哈尔滨亚冬会人力资源与志愿者服务指挥中心志愿者,在赛前筹办过程中协助执委会专家参与志愿者人员计划对接、通识培训等工作,赛时参与志愿者的管理调度、工作协调、激励与保障等工作的开展。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袁鑫拥有丰富的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经验。在哈尔滨亚冬会中,袁鑫担任华旗饭店运动员村运行团队的语言服务助理,主要负责为各国运动员提供翻译服务。
2月7日下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访运动员村。牛凯晨向巴赫介绍此次亚冬会运动员村的志愿者情况,并介绍参加过多届奥运赛会的志愿者代表。袁鑫向巴赫分享了自己在平昌冬奥会、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会中的志愿服务经历。巴赫鼓励他为米兰冬奥会继续贡献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
学子李方慧夺得亚冬会首枚金牌
2月8日,哈尔滨亚冬会雪上项目在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开赛。在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比拼中,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雪运动学院2023级本科学生李方慧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亚冬会获得的首枚金牌。
稳定的心态决定了稳定的发挥。决赛中,在4名韩国选手的夹击下,李方慧与队友张可欣沉着应对,从第一轮就确立起领先优势。第三轮,冲击更高难度的李方慧完美发挥,拿到全场最高分95.25分,为中国队锁定这枚金牌。
李方慧出生于哈尔滨市通河县,亚布力是她的滑雪梦想开始的地方。自小在这里练习U型场地的她回到家乡参赛,往事在心中翻涌,“上次在这里滑雪已经是七八年前了,那时候自己还小,对这个项目还是懵懂的状态,也不确定自己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亚布力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重新回到这个场地,感觉变化非常大,在这里拿到中国代表团的第一块金牌,也是亚冬会雪上项目的第一块金牌,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李方慧说道。
北京服装大学
师生团队设计亚冬会颁奖礼仪服装
2月8日晚,伴随着亚冬会首金的诞生,颁奖礼仪服装正式亮相。该礼仪服装由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杨慧副教授带领何佳玥等研究生团队与亚冬会官方合作机构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这是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的又一次实力展现。
2024年11月中旬,北服设计团队按照亚冬会执委会要求,明确倡导自然美学的设计方向、提炼多类雪花晶体元素、结合中式服装版型结构,积极开展设计工作。最终经黑龙江省委领导、哈尔滨市委领导和亚冬会执委会领导共同评议,主题为“瑞雪报捷”的设计方案成功入选成为亚冬会颁奖礼仪服装。团队随后联合多家企业,在北京方圣时尚有限公司、金猴集团等企业大力支持和专业协作下,克服研发制作环节中工期紧张、异地生产协同、号型繁杂、印染校色、刺绣多重配试等种种困难,于28天内成功完成亚冬会全部颁奖礼仪服装设计、制作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制造技术优势。
此外,应亚冬会执委会邀请,学校专门组建亚冬会礼仪服装保障工作团队,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共计15位师生参与其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4名多语种志愿者服务亚冬会
2月1日,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24名多语种志愿者从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发,踏上志愿服务征程。他们与冰雪相约,从全国各地汇聚哈尔滨在职研究生,用专业语言和人文素养,在8个场馆全力保障亚冬会开闭幕式大型活动、媒体运行、赛事保障、医疗卫生等,用志愿精神和青春激情服务亚冬体育盛会。
志愿者陆秋雨是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她在亚冬会医疗卫生与反兴奋剂部开展咨询翻译志愿工作。“岗前培训时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点赞!亚冬会这些绝美设计,来自北京这些高校,我反复熟悉志愿服务流程,背诵引导知识,还特意练习了常用语表达,希望能把首都大学生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24名多语种志愿者将运用英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媒体记者及观众提供优质语言服务。为提升志愿者技能,学校还给他们“开小灶”,利用北京国际志愿服务基地资源,组织专业教师培训学生的摄影技巧等。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地址,2009-至今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讲师、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
JALAB首饰实验室创始人,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个人学术简介
JALAB首饰实验室创始人,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当代文化、与首饰产业相结合,已累计培养无数优秀首饰人才硕士,远赴中央圣马丁、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瑞士洛桑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等一流学院和企业学习和深造;获国家、专业类设计奖项十余项;研究领域涵盖数字工艺与生成设计、艺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欧洲的奢侈品产业、现代首饰设计史等。作品曾入选意大利维琴察珠宝博物馆,SIHH日内瓦高级钟表展,米兰设计沙龙,威尼斯双年展,纽约设计周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地址,2009-至今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讲师、副教授在职研究生,V&A深圳设计互联,香港大中华区新生设计师与建筑师特邀展,三生万物展,上海昊美术馆,上海国际金属工艺及首饰艺术展等众多国内外展览。曾获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天鹤奖等;作品被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永久收藏。
研究方向
首饰设计、数字工艺、现代首饰设计史
主讲课程
本科:《专业设计1》、《专业设计3》、《专业实践1》、《专业实践3》、《设计基础》
硕士:《协同设计》、《概念设计》
学术与社会兼职
上海首饰设计协会副秘书长(2020-)
上海首饰设计协会监事(2015-2017)
上海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上海设计家协会会员
时尚设计团队第二负责人(2012-2014)
米兰理工/都灵理工大学双学位项目协调人(2008-2013)
教育背景
2011-2017 工学博士,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5-2016 访问学者,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配饰设计
2007-2008 奢侈品设计硕士,S.r.l
2004-2006 设计艺术学硕士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地址,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999-2004 工学学士,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工作经历
2009-至今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讲师、副教授
2008 di ,总监助理设计师
2007 S.N.C,Paris,配饰部设计师
2006 露卡翠西设计咨询 设计师
代表研究成果和作品
[1]2020 生物美妆与护肤品牌创新设计,项目负责人
[2]2018-2019首饰相关的计算设计与可视化研究,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开放基金,子项目负责人
[3]2017-2018天使之泪首饰实验室合作项目,项目负责人
[4]2015-2017同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深化与示范性研究,985拔尖人才培养, 子项目负责人
[5]2012-2014城市迷彩设计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负责人
[6]2015-2016妩woo 配饰设计项目,横向,项目负责人
[7]2016同济吉利HMI项目—智能钥匙子课题,横向,子项目负责人
近五年代表性论著、教材、论文、专利与展览
[1] , , Chen , and for from Art [C]. ,2019
[2] , Zhao Qian, , , and of and of [M]. Meets : in the 21st上海mba,-0-692-08341-3,2019
[3] 郁新安,带指纹的花卉,分形手镯,高山流水定制琵琶[M].造物新世代 2018.10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读博,风景园林学院与米兰理工大学“人工水景观”线上联合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1年7月19日到28日,风景园林学院与米兰理工大学的联合工作坊以“人工水景观” 为主题在线上成功开展和举办。工作坊由李西副院长组织,邀请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系景观建筑学的副教授 为主要导师,学院郭丽老师作为客座导师参与终期汇报博士后,并发表了题为《水景观的大千世界》的讲座。此外,我院13级毕业生现于鲁汶大学在读的雷巍博士也发表了关于ASLA获奖作品解读的演讲,我院16级毕业生现于伦敦大学学院在读的陈铭泽、风景园林学院在读博士生黄学渊担任了此次工作坊的助理辅导工作。
本次工作坊的目的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硕士,探寻景观和建筑设计在重新增强水景的质量和复杂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工作坊将在两个城市和两个历史水域进行研究:中国上海的虹口港区和意大利米兰的 。这两个场地具有截然不同的城市、社会和自然空间条件,它们也都面临各自的城市风险。学生通过调查与这些重要水域有关的保护和再利用问题,研究景观遗产背后的城市角色和文化意义,重新思考水的空间和价值并通过策略设计重构景观和公共空间秩序。
此外,工作坊还线上邀请到了多位来自米兰理工大学和意大利的教授和设计师开展了众多的讲座,受到同学们的广泛关注。
来自风景园林1804的黄佳鸣作为工作坊的成员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读博,接受采访时说:
“这个是我这个假期收获最多的10天,一直憧憬有机会和 教授一同关于景观的理解,和教授一起上课的感觉最美好的一点就是和老师像在一起交流就像下午茶一样的的舒服自在,让我真正的体会到用景观的语言在一起交流。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欧洲院校理解景观的纯粹和设计手法上的细腻,每一个项目都如精美的雕塑和绘画一样栩栩如生,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设计的愉悦。也感谢嘉宾在中国传统水景观的分享以及机构的助教老师的悉心指导。”
来自风景园林1804的赵汝晴作为工作坊的成员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读博,风景园林学院与米兰理工大学“人工水景观”线上联合工作坊成功举办,接受采访时说:
“在战斗的十天,我从伊始的懵懂、不知所措,到学会思考、渐渐灵感涌现,从最初羞于表达到最终能够大方讲演。每一张图纸的完工,我感到进步的欣喜,而每一次教授的点评与建议,又让我觉得我的路途仍旧漫长。的场地有米兰和上海,不同情况不同分析,我深刻体会到景观设计是多面且全面,各种尺度特征适应各式设计手段,每种景观策略都不是想象而要有可行性、合理性。主要由意大利教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把与意式台地园一般的严谨与精确展现得淋漓,学院嘉宾的讲座与点评自豪地传递了中国传统元素的风骨与韵律博士,中西的设计理念和而不同,景观设计有国界又无隔阂。感谢教授和大师们的精彩经验分享,感谢助教老师们的帮助解答,感谢每一位队友的齐心协力,感谢这十天的努力与尝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