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学习怎么爱人吗?他在学习怎么做人。”“所有文明的进步硕士,都是靠技术的推动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冥想能治好精神焦虑吗?第五届整合心理学论坛打开生命教育的多元视角,但所有文明留下的,都是艺术。”“让我们在这个数字年代里有血有肉地活着。”……
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里,全场座无虚席博士,甚至过道里也坐满了前来听讲的观众。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整合心理学专委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关政策学院、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办,FLOW冥想承办的第五届整合心理学论坛在这里举行,现场嘉宾可谓是金句频出。
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整合心理学视野中的生命教育”。身心健康议题已经不仅仅在社会情绪上牵动大众,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有深挖价值的新的研究热点。
本次论坛汇聚12位来自复旦、北大、同济、武大、首都医科大、美国索菲亚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授与专家,学科覆盖心理学、哲学、精神医学、认知科学等领域。
“中国有3亿人口有睡眠障碍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焦虑症,全国流动人口达到37582万,占全国人口的26.6%。”FLOW冥想创始人吴瓒在活动现场的这些“冷”数据,也意味着冥想在中国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冥想会成为下一个消费热点吗?冥想能治好中国人的焦虑吗?对于这个话题,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孙时进教授和中国犯罪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圆桌环节也展开了激烈且富有启发性的探讨,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2023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感悟心之信仰 点亮智慧人生
北京时间2023年8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主办,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心理教育专委会支持,索菲亚大学承办的2023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在中国北京、哈尔滨、成都、昆明和美国加州同期举行。大会采用中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中国各会场分别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哈尔滨广厦学院、成都文理学院、昆明城市学院进行,美国加州会场通过视频平台进行直播。103位专家、学者组成大会智库团在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
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致力于实践和推进心理健康、全人福祉以及身心整合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硕博学生共1000余人在5个会场参加大会,围绕“感悟心之信仰,点亮智慧人生”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投稿展示、社区对话等环节,聚焦前沿研究、全人教育、超个人价值观和疗法的整合,以促进心理健康、韧性和个人成长,为针对21世纪的心理健康护理、幸福以及全人福祉开展跨学科对话、全球合作,探索制定创新型实践方法。
聚焦超个人心理学和全人健康,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繁荣
“倡议并组织举办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就是联合全球心理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索21世纪培养心理健康和幸福、推动社会福祉的创新方法。”大会秘书长、索菲亚大学中国首席代表刘地文在致辞中介绍,在中国四座城市举办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是为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快实现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旨在更广泛的跨学科背景的视角下,总结与交流超个人心理学和全人健康领域的前沿理论与科学研究,共同探索其科研成果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繁荣。
刘地文介绍,作为领先全球的心理学研究高校,索菲亚大学始终坚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学术服务。索菲亚大学正在持续扩展新的学科领域,以扩大超个人心理学之学科精华作用于社科、教育、科技和工程等行业的广泛影响力,坚持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多元化的文化感受,坚持营造具有全球包容性的、人文关怀的、科学生态管理的、为他人贡献的前瞻学术氛围,为全球学生的智力成长、伦理视角、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长足发展赋能。
全球倡议从中国发出,全球心理健康行动计划呼吁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每个个体取得人生成就和幸福的重要基石,在北京会场,大会倡议启动全球心理健康行动计划,从中国出发,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呼吁全社会着眼未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原主任白章德,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副主任杨向峰,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索菲亚大学中国首席代表刘地文,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人才服务部高级业务主管唐晓蕾,中教未来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井军博士,北京润泽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白立新,北京少年报主编、北京市红领巾通讯社秘书长常红,中国教育报采访部副主任高毅哲,微博年轻用户发展部总监张寓宸,索菲亚大学在读博士、稻徕文化创始人伊静静,参加了全球心理健康行动计划的启动。
在北京会场,8场主题演讲聚焦全人成长、语商能力、个人情绪、婚姻生活和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等话题。
中美专家“线上Panel”,聚焦讨论“突发公共事件的反思与成长”
20日上午,中美会场四位专家同步进行了“线上Panel”,围绕心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学院主席罗伯特·伍德认为当下所处的时代是一次重生,叙事方式将改变为重新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学院教授、人类意识研究所首席执行官玛丽莲·施利茨主张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个角度既要照亮人类集体努力的过去和未来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也要考虑损失的经历和共同未来的愿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专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童俊以临床病例为重点,探讨代际创伤和重复创伤现象。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联席主席、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中文博士项目主席朱彩方讲述了本人及其家人在身体、社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实际经历,分享了自己的愈合和复原能力感受。在美国加州会场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2023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感悟心之信仰 点亮智慧人生,4场主题演讲、小组讨论和社区对话探讨了大会中心主题“全人教育与发展”。
三地分会场19场学术交流促进地区心理研究与实践
在哈尔滨、成都、昆明分会场硕士,19场主题演讲、主题交流、研讨论坛,围绕促进地区心理研究与实践开展学术交流,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区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提升专业素养和社会服务质量上海mba,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形式,探索推动心理学学科成果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转化应用的路径,营造形成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参与心理服务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大会对创造性、艺术性和体验性活动与表达秉持开放态度。索菲亚大学在大会组织期间,积极鼓励有兴趣的硕士和博士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北京会场的投稿展示环节,索菲亚大学中文博士项目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谢天和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在读博士朱心华、梁玲、李鸿进行了《痛苦、觉醒与超越:超个人心理学视角的探索与应用》展示。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曹鑫怡作了《小学生的自我概念、人生意义和生活满意度——以2021年的香港为背景》展示。索菲亚超个人心理学在读硕士钟锦钰进行了《英雄之旅》展示。
展望未来,索菲亚大学将继续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更多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心理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加入大会智库团,为21世纪的心理健康护理、幸福,以及全人福祉,开展跨学科对话和全球合作,将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持续打造成为更具权威、更高水平的学术大会。
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清华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为什么别让孩子选你认为能赚钱的工作
01
不确定时代
如何选专业与选工作
问:社会变化太快了,有太多不确定,对孩子的未来很迷茫!怎么办?
彭凯平:我个人觉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心理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最后决定一个人这一辈子能够做得多好、多成功的,不是大学的专业,而是自己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和心态。
有很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证据已经表明这一点:在刚毕业的时候,一个人能赚多少钱,是由所学的大学专业以及毕业的学校决定。
但是过了十几年,一个人能赚多少钱,已经跟所上的大学和所学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了。真正和收入、财富有关系的,是看这个人有没有具备积极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愿意学习、愿意交流、愿意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个人不成功、不发财都是不太可能的。
去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所做的研究就证明:读名校的孩子并不一定比读普通学校的孩子未来更好,但长期坚持读书与学习,确实可以给未来带来更多的收益。
所以还是那句话,生命不是短跑,生命其实是马拉松,而这个马拉松一定是那些有坚强耐力的人才能跑得最远、跑得最好,而不是那些起跑很快,却半路“夭折”的人。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也挺多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家长向远看、向前看,向将来看齐。
问: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或行业才能活得更好呢?
彭凯平:我觉得,一定是那些简单的机器和低成本的劳动所替代不了的一些行业和职业。
我自己曾经提出来,至少有9个方面的工作,可能是将来需要的:
第一,就是需要审美能力的一些工作,就是能创造美、体现美、实现美的工作。
第二,是那些需要讲故事能力的工作,包括当老师、当宣传工作者等等。
第三,需要处理人际关系、调整资源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把不同的事情整合起来、综合起来,这种工作是永远需要人来做的。
第四,需要利用人类情感的工作,包括陪护、陪伴、咨询这些事情肯定需要人来做的。
第五,需要用到人类的创作、写作能力的工作,包括记者、媒体等等,这都需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这些工作也是机器取代不了的。
此外,一些简单的,但是我们认为能赚钱的工作,比如说做工程师,其实迟早会被机器取代。
因为再优秀的工程师可能都斗不过机器,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去学的所谓赚钱的专业。还有金融工作,其实迟早也会被取代,但是现在也是我们很多人认为赚钱的行业。
可以自主学习的机械臂
现在那些被我们轻视的,需要心智、表达、情绪加工能力的工作,反而在将来可能是特别重要的。
总结下来,我可以这么说,孩子们应该多学一些软技能博士后,而不是那些硬的技能。
硬的技能,其实会让你成为打工的人,而这种工作很可能被机器取代,而学到的那些软技能,在未来从事相应工作时,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我说的这句话,可能暂时很多父母亲不相信也理解不了。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衣食温饱不再是最重要的生活挑战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活出美好生活体验的那些事儿,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02
如何看待竞争与淘汰?
家长其实要抓这2件事
问:现在竞争压力太大了,担心孩子会被淘汰!怎么办?
彭凯平: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很重要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清华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为什么别让孩子选你认为能赚钱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家长自己要再想一想: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活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
过去的中国是求温饱、求工作、求生存,现在其实我们基本上解决了这些温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让自己活出积极的、有价值的生命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长们的观念要改一改。
当然,现在说这些话,可能暂时对家长们没有作用、没有意义,因为大家都还没看见这些变化。但我觉得还是有三个方面的事情,是家长可以去做的:
第一,真正去了解孩子的特长、天赋、优势到底是什么。
很多家长其实没有真正关心孩子,而是只关心学校的标准是什么。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我们孩子的优势和特长更重要。
如果我们的孩子,他并不是一个考博士的材料,但你却希望他考博士,仅仅只是因为导师、学校……大家都说好,那你其实就是对不起孩子,而且会伤害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他的特长是做技术工作,那么这个工作本身就有意义和价值。
所以我经常讲,一定要让孩子做擅长的事情,不要担心他会被淘汰。因为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出来的话,他会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做出与众不同的业绩的。
不要相信市面上的那些说法,比如哪些专业有前途、哪些专业会赚钱、哪些专业找不到工作……一定要让孩子做他自己最擅长的专业。
这个专业即使开始看起来很艰辛,或者是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如果他有天赋的话,他最后一定会出类拔萃,做得好。
人生从来都不是由高考决定硕士,也不是由起跑线决定,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我们很多人被这些错误的说法欺骗了,以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你会发现,如果你起跑很早,却没有足够积极的心态,孩子活得不开心、不幸福,那最后,他一定是走不下去的。所以一定要从长计议上海mba,而不是按短暂的、即时的、现在的目标来判断。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建议,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优势,鼓励孩子做擅长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每个孩子都会有擅长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发现,那说明你还和孩子交流不够、陪伴不够、分析不够、了解沟通不够。
第二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时时刻刻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陪伴孩子。
这个“陪伴”,就是给他足够的支持、足够的欣赏、足够的激励,要让孩子从他自己做得好的、做的成功的事情中得到一种积极的反馈,愉悦的心情。
因为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最好的原因就是内在驱动力,也就是他自己想做这个事情。
而内在驱动力怎么产生呢?
人一般在做自己觉得好的事情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奖励激素“多巴胺”,而这个奖励激素能够激发他自觉自愿地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在得意的时候,在庆祝自己成功的时候,在欣赏自己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允许他分泌多巴胺。
很多父母亲见不得孩子休息、停顿、得意或是庆祝。每次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很开心的时候,家长过来立马问:还有什么新作业,下一个作业是什么?
其实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管理职工也是一样的,我们很多的管理人员见不得自己的部下享受成功的愉悦,老是急着催他们做下一件事情。
最后这个人就一辈子被催促、逼赶,丧失了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缺乏内在驱动力的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科学结论。
03
中国家庭为什么需要
积极心理学
问: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它对咱们中国家庭有什么样的意义?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人的积极心理的力量,然后把这个力量利用起来,让我们达到普遍的幸福感,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这个定义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
第一个要素,它一定是科学的。
每个人都会说一些心灵鸡汤,说一些激励人心的话,但是有没有科学依据是非常重要的,而积极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一定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来进行研究实践的。
很多时候,如果你没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的话,你试了一下发现效果不好你就会放弃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去看一些小技巧和小方法,那些都不会跟你讲道理,但人其实是需要有道理的。
人不光要知道怎么做,人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做得就比较顺,比较正确,而且比较持久,这是我们行动产生效果的很重要的要素。
第二个要素,它一定是积极的。
我们的人类心理学可以讲一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比如心理抑郁、焦虑、自杀……但是这些事情它并不能够让人产生好转,我们讲这样的心理学已经讲了一两百年了,却并没有解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我们的思路可能错了,这就是心理学家的一个反思。
我们需要用一些积极的力量来转移、替代、升华消极的力量,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情绪调节”,这个在家庭教育中也很重要。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和知识,能很快让我们改变我们的身心状况,学会如何控制负面情绪持续的强度。
第三个要素,它是行动的。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学了这个知识就停留在知识上,不把它做出来,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知道很重要,但做出来更重要,知行合一,你才能够真正改变不好的情景。
很多时候人处理不好自己的问题,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特别严重,而是因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所以,人从来都不是被过去决定的,人其实被未来决定的。
所以(把不顺都归因于)“原生家庭”为什么是错的?因为人从来不是被原生家庭决定的,是你自己认不认为你能够走出来,只要你相信未来可以改,未来可以做得更好,你原生家庭的影响就会消失,就不会被控制。
所以我经常讲,有心理问题的人,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信心,是绝望,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你要是这么想,你就做不到,你要是去做,你就能够逐渐做到。
孩子的活力到底去哪儿了?
如何培养一个有幸福力的孩子?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怎样听孩子才会讲?
硅谷校区心理学专家
美国索菲亚大学积极心理学讲师
谢刚博士
免费直播
6月29日(周三)
20:30准时开讲
点击扫码入群 免费看直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