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为公布其第二款、世界第四款7纳米工艺芯片:麒麟810。
华为的自主研发能力再次让世界惊叹,给国人提气!
华为同时也成为全球首个拥有两个7纳米芯片的手机品牌!
芯片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信息安全。
芯片的背后是科技之争,说得再精确一些,是半导体技术之争。
其实,早在1956年,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就已经起步了复旦大学 工程博士,华为官宣最新芯片!我们最该谢谢她:中国半导体之母、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原复旦校长,这一切,归功于一位女物理学家!
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的年代,她以瘦弱而坚强的身躯,为我国的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撑起一片天。
她,就是“中国半导体之母”,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复旦大学唯一 一位女校长,谢希德
谢希德投身教育事业整整48年,毫不过分地说,现在中国大部分电子领域的人才,他们的师承都可追溯到谢希德!
谢希德的一生,与奉献和爱国不可分割,而这一切还要从她与丈夫,生物化学家曹天钦的爱情故事说起……
立志成为“中国需要的科学家”
1921年3月19日,谢希德出生于福建泉州,她的父亲谢玉铭在美国留学时,因精确测定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被杨振宁誉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人。
谢希德从小就在父亲的书房畅游,“中国需要科学”则是她最喜欢的“童谣”。
谢希德(前排右一)与家人
当时,谢希德是燕京附属小学年年霸榜的“学霸”。
直到1932年,转学生曹天钦“半路杀出”,谢希德才第一次失去“年级第一”。
互为“竞争对手”,谢希德与曹天钦被对方的才气折服,他们一起探讨难题,畅谈救国抱负。
这时的谢希德还不知道,这个长她1岁的大哥哥,竟会成为在日后陪伴她一生的人。
谢希德(中)在贝满女中
学习的时光很快因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谢希德与曹天钦分离,她在颠沛流离中考上湖南大学物理系,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股关节结核病,不得不从学校退学。
更让她绝望的是,所有医院都对结核病毫无办法,谢希德被告知只能回家“等死”。
谢希德在湖南湘雅医院
谢希德因病瘫痪在床,剧痛时刻折磨着她,更可怕的是夜深人静时那如潮水般袭来的孤独……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她接到了一封厚厚的信件,寄给她信的人正是曹天钦。
来信中,除了曹天钦对她战胜病魔的鼓励,还有满信纸的数学演算。
在常人难以理解的数学符号之间,谢希德读出了腼腆的曹天钦对自己欲语还休的关心与爱慕。
慢慢地,这些“学术交流”长信成了谢希德每天翘首以盼的事情,昔日同窗也逐渐变为两情相悦。
在爱情的鼓励下,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谢希德竟然奇迹般从病榻上站了起来,她还靠着自学,考上厦门大学物理系,重返校园!
1946年夏,厦门大学毕业留念,前排左一为谢希德
谢希德再次与曹天钦相见,是在1946年的春天,8年多的书信往来,已经让两个年轻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可曹天钦刚获得到剑桥研习生物学的机会,谢希德也即将在1年后赴美深造,于是他们决定延迟婚期,继续学业。
在分别时他们约定,当成为“中国需要的科学家”时,再考虑组建自己的小家。
谢希德和曹天钦订婚照
春回大地,她像一只大雁飞回故园
1949年,赴美留学的第2个年头,在麻省理工攻读硕士的谢希德收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新中国成立了!
谢希德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巴不得马上回到中国!”
在一张校园独照的背后,她还写下“在校园等谁?”她在等曹天钦学成,更在期待早日报效祖国!
在这张照片背面,谢希德写下“在校园等谁?”
可是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久,钱学森被软禁,美国禁止所有理工类中国留学生回国,谢希德也不幸“上榜”,成了美国的监视对象。
谢希德在美国留学
美国特工甚至进入麻省理工,对谢希德等留学生进行“调查”,连谢希德的私人信件都会被拆开反复检查!
在不能归国的日子里,谢希德更加奋发读书,她仅用2年就拿到了麻省理工理论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1949年,谢希德获得史密斯女子学院硕士学位
1952年,谢希德再也等不下去,为了回到大洋彼岸的家园,谢希德和曹天钦想出“曲线救国”的办法。
身在英国的曹天钦托朋友要到一张“特别通行证”,以结婚为理由力保谢希德赴英,再从英国回到祖国!
可谢希德刚走上驶往英国的轮船,美国警察接踵而至,经过盘问和检查,他们发现谢希德的行李,只有与曹天钦往来的几千封信件,才不得不放行!
在英国与曹天钦完婚后,他俩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归途,祖国母亲在等他们回家!
“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大雁,在严冬不得不离开家园,如今春回大地,我一定要飞回祖国故园,去耕耘!去奋斗!”
谢希德和曹天钦于1952年在英国完婚
多年以后,在上海举办的教师节晚会上,有学生问谢希德:“50年代,是什么力量使您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
谢希德蹒跚地走到主席台,话筒传出苍老而有力声音:“我!爱!中!国!”
她的“孩子”,是中国半导体科学
1952年10月1日,谢希德夫妇抵达上海,时值国庆,上海街头万人游行庆祝,人们自发唱起《歌唱祖国》,雄壮而嘹亮的歌声让谢希德久久不能平静:报效祖国,就在今朝!
不久谢希德被调到复旦任教,在那个计算机还是由电子管组成,动辄占据几间屋子的年代,谢希德便敏锐地意识到,半导体科学将改变今后的计算机科学,她果断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投身半导体物理学的研究。
1956年,国家要建立自己的半导体人才储备,希望谢希德来北京主持工作,可当时她的儿子出生仅5个月,也正是离不开妈妈的时候。
一边是祖国的召唤,一边是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博士后硕士,她几乎没有犹豫,流着泪抛下丈夫和儿子奔赴北京,对同事只字不提年幼的儿子。
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谢希德就会拿着丈夫寄来的儿子最新的照片端详,连儿子胖了瘦了都能一眼看出来。
1957年谢希德在北大的校园里
在北大半导体培训班里,她一面给学者们教授半导体科学,一面和同事一起从零编写属于中国自己的半导体教材。
在谢希德、黄昆等人的努力下,日后影响整个中国的《半导体物理学》仅用两年就编写完成。
同时诞生的还有第一枚单晶硅,第一块半导体材料和第一支晶体管。
而最为重要的是,经谢希德培训的300多位学者,在日后分别成为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企业工程师,在科研一线和生产一线,将半导体科学薪火相传。
忍受无数病痛,她扔执着于教学科研
1958年,醉心于中国半导体科学的谢希德因为过度劳累在一次实验中突然晕倒,同事们把她送到医院,才发现她已经扛着严重肾结石和心脏病工作了近1年!
在数次危险的手术后,徘徊在死亡线上的谢希德被救了回来,再次顽强地站上讲台!
没想到生活又给了她重重一击,她患上了乳腺癌……
1972年,谢希德和曹天钦在美国学者李约瑟访华期间团聚留影
在无数个病痛之夜,她仍旧执着地投身科研,病痛和困难从没有击垮过她!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复旦大学 工程博士,谢希德夫妇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谢希德不仅恢复了工作,不久还被选为复旦大学的校长,同时她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谢希德与复旦大学名誉博士杨振宁教授
作为校长,谢希德十分有远见,她不仅开设了当时在国际上刚刚诞生的表面物理学,还建立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促进中国学生了解美国。
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看她当时的决定,不由更加钦佩她的远见卓识。
谢希德与学生一同走在上课的路上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为祖国留下更多人才储备,谢希德在工作之余,坚持为学子向世界高校写推荐信。
只要获得谢希德的认可,无论是否是本校学生,她都会给写下一封长长的推荐信。
谢希德在教育上殚精竭虑,可生活再次给予她重击。
1987年,丈夫曹天钦在以色列参加国际生物生理大会时因劳累跌倒,加之原有的颈椎病加重,竟一下子陷入昏迷,被同事用担架抬上飞机回国救治。
谢希德抱着孙女在曹天钦病床边探视
谢希德听闻噩耗匆匆赶往医院,可昔日那个助她战胜结核病,帮她扛过三次癌症的“大哥哥”,曾领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程,发现蛋白质奥秘的中国生物学先驱,已经瘫痪在床,智力退化,连话都说不清了……
尽管谢希德当时也在接受放疗和化疗,但是她坚持为曹天钦安排食谱,扳着他的手臂做复健,替他活动关节,疏通血脉,一点点重新教他打字,甚至连床头的小花都一直在更换。
前半辈子你照顾我,往后的日子我照顾你!
谢希德在医院教丈夫打字
虽然谢希德用8年的不知疲倦,尽心尽力照顾丈夫,可在1995年1月8日,谢希德还是送别了她一生的挚爱。
这位坚强的、从未被命运击垮的女人,生平第一次绝望地说:“我的命怎么这么苦!”
然而在曹天钦去世第二天,谢希德的学生就收到了她写的长达3页的留学推荐信。
并非谢希德走出了悲伤,她只是不敢让自己闲下来,更不敢去想和曹天钦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晚年的谢希德更加醉心科研和教育,虽是古稀之年,可她依旧走在国际物理学的前沿,在她任职校长期间,复旦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达600多次。
在1999年,谢希德甚至准备动身去美国,参加美国物理学100周年年会,恐怕连谢希德自己都忙忘了,她是一个癌细胞扩散的79岁老人……
谢希德在医院工作
在病房里,谢希德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更加起早贪黑地工作,毕业生的论文上,全是她写的修改建议,外派教师的工作汇报上,则是她给中国带回新知识的叮嘱……
病魔没有给谢希德太多时间,2000年3月4日,谢希德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和丈夫曹天钦一样,谢希德在遗嘱中写道:“把我的遗体捐给中国医疗事业。”
在生命的最后,谢希德所想的,仍旧是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谢希德铜像
我们不能忘记,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正是这位老人,以自己瘦弱而坚强的身躯,为中国的半导体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撑起了一片天。
我们都该谢谢她,中国半导体之母——谢希德!
清华大学领军博士,领匠首发!我校携手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团队 为“新基建”培育“匠心”人才
3月12日下午博士后,“领匠志愿者计划”授课计划首发仪式在学术交流中心一号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计划发起人左剑恶教授,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王鑫、韦东庆、宋神友、李小伟、罗小华,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冼弥冬,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有关政校企行代表清华大学领军博士,领匠首发!我校携手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团队 为“新基建”培育“匠心”人才,师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学校校长夏伟在会上致辞。他表示,近年来国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大力推进“新基建”计划。“新基建”的发展,既需要高端科技研究专业人才清华大学领军博士,也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和适应性增强的历史期。学校与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开展“领匠志愿者计划”,一方面可以搭建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之间的桥梁,助力学校“双高”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可以用前沿知识、技术和技能打破校园边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育现代“匠心”人才。作为首发合作单位,学校将全力支持计划的实施和落实,与博士们一同为服务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左剑恶在致辞中表示,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需要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大湾区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班的负责人,他非常愿意与工程博士生共同推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院与我校“做衔接”“做融合”,凝聚多方合力,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视野和更广阔的舞台。
会上举行聘任仪式。学校党委书记李先祥、校长夏伟为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韦东庆、宋神友、李小伟、罗小华现场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领匠志愿者计划”发起人王鑫表示,计划成员既是清华的工程博士,也是新经济领军行业企业的资深从业者,将把中国产业一线的案例融合课程设计,诠释大国工匠的责任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该计划将助力顺职学子践行“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校训,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优秀的工匠人才。
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冼弥冬向“领匠志愿者计划”落地顺德表示热烈祝贺,向支持顺德职教发展的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团队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顺德被赋予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的历史使命,希望顺职院作为顺德产业人才培养摇篮,要在“领匠志愿者计划”的牵引和动下,在探索教育协同创新征程上开辟新路径,为顺德、佛山、广东乃至整个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提供更为优质的人才支撑。
“领匠志愿者计划”是由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王鑫牵头发起,清华大学领军工程博士计划发起人左剑恶教授携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参与,落地我校具体实施。项目旨在发挥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的社会价值,搭建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需求之间的桥梁硕士在职研究生,通过学术讲座将行业前沿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职业院校学生,为职业学校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文:党委宣传部 苏盈盈
图:党委宣传部 王亮
学校党委书记李先祥、校长夏伟为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韦东庆、宋神友、李小伟、罗小华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学校校长夏伟致辞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计划发起人左剑恶教授致辞
“领匠志愿者计划”发起人、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新华三集团副总裁王鑫致辞
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冼弥冬致辞
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行政总监韦东庆现场授课
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现场授课
“领匠志愿者计划”新闻发布会
活动现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0741.html